《学会快乐》是一本由[法]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ard)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快乐》精选点评:
●[27/52]2018樊登读书
●快乐是一件可以学会的事情。 快乐就是生命的充盈感,生为一个人是美好的。 无我。 痛苦让人心碎,但是它并不邪恶。 泰戈尔写道:“我们误解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误解了世界的本质。 当我们把自私的快乐当做唯一的目标的时候,生活就俨然失去了目标。罗曼罗兰 别用物质的勤奋,掩盖精神的懒惰。 行苦,变苦,苦苦。苦集灭道。贪嗔痴慢疑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摆脱快乐的方法:对治,解脱,运用。 你需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世界才会变成你希望的样子。圣雄甘地
●用丰盈的内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快乐
●2018.11.24 类似认知行为学和正念修炼法,偏哲学和佛法
●不是很懂,有些感觉是矛盾的
●如果快乐是能学会的,那么多哲学家文学家岂不是幼儿园都毕不了业。【再次反思
●每个人都想得到快乐,却少有人知道获得快乐的途径
●语言表达通俗易懂,问题切入直逼内心!一本很不错的自我修养之书。
●如果不是因为读过《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如果不是因为樊登读书会推荐,如果不是因为对作者马修•理查德更感兴趣,我是不会在这个时间读到这本关于身心灵的《学会快乐》。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快乐的能力,快乐不是来自于外部的环境,而在于内在的能力,一种生存的态度,快乐是可以通过心智训练习得的,从而达到稳定的幸福快乐。 这本书所提到的快乐,是健全心智产生的、深刻的、生命的充盈感。它不仅是人生存的最优状态,也是人们解读世界的方法。 作者结合科学、哲学和佛学智慧,阐述了 快乐和痛苦的涵义、转化痛苦的方法、激发快乐的因素。静心品读,对照自身,深刻体会,还是大有裨益的。
●与老大交谈后,她借给我的书,让我仔细读读。 2.12囫囵吞枣算是翻完,实在是不敢苟同里面的观点、方法,像是优雅地给你洗脑……
《学会快乐》读后感(一):作者本人的经历是才是本书的亮点
书里面很多的道理其实都被其他的心灵修行的书阐述过了,这本书更适合西方人来看,学习佛家的思维方式。比如说佛学讲究无私,selbstlosigkeit,这一点是跟西方的价值观相差很大的。他们从小就被培养出了强大的自我感觉,ego,觉得自己生来就是最棒的,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去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要真正达到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佛学讲究的是无我,不要因为自我的一些负面的遭遇而让自己难过,陷入自己的小宇宙。
而作者本身才是本书最大的卖点,一个法国人,出身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有名的哲学家,自己还是生物学博士。跑到印度一住就是大半生,潜心研究佛学。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特别是西方人,真是找不出来第二个吧。光是这一点,就让这本书有了看头。
书上的道理当然没有太多新的,作者只是结合自身和周围朋友的经历,再引用其他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话阐述他对一个问题的想法而已。
修行,冥想,情绪控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反复提升自己。根本不是一本书能解决的问题。
《学会快乐》读后感(二):爱和慈悲
号召人们学习禅定和内观,向内寻求快乐,心怀爱、慈悲和利他心,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
文章主要观点我认可,不过内容重复,文字过于主观,没干货,也没有打动人的地方。
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里的话可比这书言简意赅多了:
“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流存无碍而不住。凡是有太过尖锐,特别是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须顿挫而使之平息。倘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思念,也必须要解脱。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混迹尘境。一切不为太过,太甚。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泼泼,周旋于尘境有无之间。不可执着。 ”
摘抄:
本书定义的快乐,是健全心智产生的、深刻的、生命的充盈感( sense of flourishing )。它不是愉悦的感受,转瞬即逝的感觉,也不是暂时的情绪,而是人生存的最优状态。
“纵情欢乐”已经成为现代人类尊奉的潮流,这种生活态度只为避免独处,强迫自己极度活跃,完全丢掉失落和伤感,每时每刻都排满计划和任务,认为生活只要够充实,意义便无关紧要,一旦停下来,一切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我们一次次处于相同境地的,是我们自己的性情。
“出离”意味着自我从不满中解脱,坚定地追求真正重要的东西。“出离”即寻求自由和意义:摆脱心惑和“我执”以得自由,凭借慧见和慈爱以得意义。
如果我们逐渐对众生生起博爱与慈悲之心,这温暖的念头便可能融化烦恼的寒冰,平息欲望之火。如此,我们便能成功超越个人的痛苦,直至几乎感觉不到痛苦存在。
“心存悲悯的人,愤怒时也慈悲;没有慈悲的人,杀人时也能面带微笑。”
简单的人不太把自己当回事,也不会太悲观。他过得快活,内心轻松,灵魂平静,没有目标,没有怀旧,也不急不躁。世界就是他的王国,使他心满意足;当下就是他的永恒,使他心情愉悦。他没有伪装,故而不需要证明什么。他拥有一切需要的东西,故而没有什么可追求的。还有更简单更轻松的生活吗?简单是智者的美德和圣人的智慧。
《学会快乐》读后感(三):关于“我”的三个故事
1. 滴水的空调
有一年冬天,天极寒冷。二楼的邻居装了一个空调,空调外机的水滴滴嗒嗒地滴到我家窗户的外面,形成了一滩水渍,夜晚被凉风一吹,成了一层薄冰。我生气极了,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要是家人不小心踩在冰上滑倒,可怎么办?于是我决定第二天上楼找邻居理论。
就在当天晚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下了一天一夜,四五寸厚的积雪覆盖了大地,也覆盖了那层薄冰。我忽然发现,失去了找邻居理论的理由,空调滴水形成的薄冰,跟漫天风雪所造成的危害相比,太微不足道了。我为什么不抱怨积雪仰面唾天,而要找邻居理论呢?
后来我明白,世间的种种烦恼,很大程度上是由“我”的概念引起的,我身、我名、我念、我物、我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需要不断保护和满足,威胁“我”的一切,我便厌恶;能愉悦“我”,安抚“我”的一切,我便喜欢。好恶之心,人皆有之,是人世间矛盾的主要根源。
2.一分钟的痛苦
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去参加影视社团的放映活动,作为观众座椅的简易板凳放在投影幕布的前面。我个子比较高,坐在板凳上微微调整着姿势,想坐得舒服一些。这时,忽然背后有人打了我一拳并说道:“不要晃来晃去的。”为这一拳,整个看电影的时间我都心神不宁,想不通我又没做什么,为什么要遭受无端的指责?
后来,我意识到,虽然身体的疼痛很快就消失了,但是我却烦恼了那么长时间,让我真正难受的是感到受到侵犯的“我”,身体疼了一分钟,而我的意识却难受了整整一部电影的时间,什么也没有看进去。如果我能认识到这一切都是“我相”,不把“我”看作必须竭力保护和满足的自主实体,对待这种事情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3.放下的身份
一天,我在散步的时候碰到我的朋友。他因为临时有事,叫了一辆快车,让我帮忙照顾一下他们家的狗狗,一只淡黄色,体型巨大,性格活泼的秋田犬。我接过狗的牵引绳,朋友上车而去。狗看到主人走了,立刻发足狂奔。我怕把朋友的狗丢了,一边扯着牵引绳,一边跑了起来。狗拖着我足足跑了四五公里,直到找到它的主人。我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把狗交还给朋友。当我交出牵引绳的一刻,我感觉到巨大的轻松。我突然意识到牵引绳就像附加在我身上的身份,如果我能放下不必要的身份,就能获取内在的自由,过上更加轻松、愉悦的生活。
由此,我也理解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抛弃妻子、孩子、家庭、工作,一个人来到巴黎学画的情节。人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在做加法:“子女”“兄妹”“亲戚”“朋友”“情侣”“夫妻”“父母”“祖父母”一个个身份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束缚了我们的人生,而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做减法,他将一个个身份甩掉,如同脱去一层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
每一种身份都会给你带来束缚,人生能量有限,也许你的平庸不是因为你的天赋不高,而是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多,什么也不舍得扔掉。唯有放下,才能在杂芜处开辟人生的空间,通向真正的光明与自由。
自我的世界狭小的如同一杯水,撒了一把盐后便不能再喝了。但是,如果我们冲破自我的边界,变成一湖水,那么同样的一把盐撒进去,味道就丝毫不受影响。
“我相”只是幻想,摆脱我执并不意味着把心从身体里掏走,而意味着睁开眼睛,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
《学会快乐》读后感(四):快乐的根基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科学验证,僧侣马修·理查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马修做这个测试不是为了取得什么荣誉或资质,也不是为了打破某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是为了告诉世人,快乐是一项可以学习的能力,《学会快乐》这本书即是他对快乐深刻的理解与修习方法的总结。
1.相由心生
一天下午,马修正坐在雪谦寺的台阶上。一场暴雨过后,整个庭院变得泥泞不堪,于是僧人们用砖块铺成一条小路,以便通行。他的一个朋友走到积水边,嫌弃地望了一眼,踏在砖块小路上,每走一步都要抱怨一番。来到马修身边时,她眼睛一翻,说道:“可恶!要是掉到污泥里可怎么办?尼泊尔可真脏。”马修很了解她的脾性,默默地点了点头,希望无声的同情能稍微缓解她心中的不快。
不一会,马修的另外一个朋友拉斐尔也来了。她哼着小曲,从一块砖跳到另一块砖,边走边唱:“嘿!嘿!嘿”,最后跳到干燥的地面上,大喊一声:“真好玩!”她眼中充满了喜悦,继而说道:“一场暴雨,洗净了尘埃。”
雪谦寺人们通常认为“相由心生”是指一个人的外表受心灵因素的影响,而事实上,相由心生是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与观感是由他的内心决定的。不同人的内心对事物有不同的解读,60亿人口就有60亿个世界。同样一个事物,你用愉悦的眼睛去看待它,它就是明亮的;你用失意、悲伤的眼睛去看待它,它就是灰暗的。
2. 你的快乐为什么短暂
世界是客观的,但是每个人的认知是主观的。我们感知到的许多现实与别人迥然不同,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独有一个重要的世界,称为优质世界。
优质世界包含三部分的内容:① 我们最想与之共处的人;②我们最想拥有或体验的事物;③我们遵循的理念或信念系统。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基本需求一无所知。但是,却可以知道自己的感受如何,并尽可能让自己感觉舒适。事实上,当我们感到愉悦的时候,都是现实世界的人、事、物或信念接近了优质世界中的人、事、物与信念。当我们感到痛苦的时候,都是现实世界的人、事、物或信念背离了我们的优质世界。
因此,当我们的优质世界越小,其与现实世界的重合度也就越小,感受到的快乐就越短暂;当我们的优质世界越大,其与现实世界的重合度也就越大,感受到的快乐就越长久。如果你喜欢读书,那么一本书就算不是你的天堂也可以成为你的避难所;如果,你仅仅喜欢某一个人,那么你的喜怒哀乐都将维系在这个人的身上,他的离开会让你感到人生失去了意义。
3.表象与本质
表象的世界由无数变化的因缘构成,就像彩虹一样。彩虹不是偶然、祥瑞的象征,而是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后,在天空中形成的拱形的彩色光谱。缺失任何一个条件,彩虹都会消失。因此我们称彩虹为一种光学现象。而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因缘关系,没有什么能独立存在,也没有什么能免于因果的力量。只要我们掌握了彩虹出现的原理,就可以轻易制造出彩虹。
同样的道理,快乐也是一种表象,并非可遇而不可求。只要我们掌握了快乐产生的原理,我们就可以长期地拥有快乐。马修·理查德认为,快乐不是千方百计地达到狂喜的状态,不是感官的刺激与短暂的欢愉,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是恒久的宁静、觉察的智慧与无碍的自由。
《学会快乐》读后感(五):真的快乐,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的
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快乐的书籍,本书作者巧妙地将科学、哲学和佛学相结合,旨在告诉我们,快乐是一种来自内在的能力,是一种生存态度,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本书作者马修·理查德是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在诺贝尔奖得主方斯华·贾克柏的指导下,1972年获得生物博士学位。然而,获得生物博士学位的马修·理查德并没有因此成为一名科学家,而是成了一名僧侣,还被脑科学实验认定为“全世界最快乐的人” 。
快乐是什么?社会学家认为,快乐是人们对当下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能体现出一个人热爱生活,就是快乐;而哲学家罗伯特·密斯哈黑则是认为,快乐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本书的作者马修·理查德却认为,快乐是健全心智下所产生的深刻的、具有生命的充盈感,这种快乐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也不只是暂时的情绪,而是人生存的最优状态。作者在书中说到,快乐是人们解读世界的方式,虽然世界难以改变,我们却可以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见,不同的人对快乐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快乐也是多种形式的存在,比如,欣赏到美景能让人感到快乐、得到家人的爱与陪伴亦会让人感到快乐。
亚里士多德觉得快乐是生活的终极目标,他说,我们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快乐,快乐不是一种手段,而是目的;圣奥古斯丁曾经说过,渴望快乐是每个人的本性,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动力,是永恒的追求,因为快乐是能够让人内心得到满足的,真正的快乐都是来自于人的善性,而善性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快乐,可是生活中真正能快乐的人少之又少,痛苦、情绪化、烦恼、欲望、仇恨、嫉妒等都是无法让人快乐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呢?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向内看,当我们认真地审阅自己的内心时,会发现心本广明,不仅能“照亮”外在,还能“照亮”我们自己。如果快乐取决于内心的条件,我们就会非常清楚地知道快乐的条件,唯有跟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努力创造快乐的条件,才能享受到快乐。
曾经,有人觉得自己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贫穷,那是不是只要拥有财富,拥有一切,自己才会快乐起来呢?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真的拥有了自己想要的财富之后,那么随之而来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多。在贫穷的时候,许诺自己,如果能赚到一百万,就辞掉工作,环游世界。可是,当赚到一百万之后,我们真会就此打住,不再继续赚钱吗?不会的,我们会更加不甘心,觉得既然能赚到一百万,为何我不再多赚一点呢?就这样,也许钱会越来越多,可是快乐并不会随之增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错把方法当成目的本身,丧失了目标,无法让自己满足,所以,作者马修·理查德认为,通过内心的自我修炼是获得快乐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增进快乐有三点因素:第一,外部条件,财富、教育、社会地位、爱好、性别、年龄等,这些条件对人们的幸福感有间接的影响;第二,快乐是可以遗传的,基因决定了大约25%的快乐潜能;第三,可以通过调整生活和思考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一般来说,结婚的会比单身、独居的人快乐得多,有工作的人也比较容易快乐,休闲娱乐也能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作者还明确地指出,金钱买不到快乐,因为需要不断得到更多外物才能保持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如果身边的人比我们过得还好,我们就会坐立不安,很容易陷入攀比的怪圈,毕竟,知足常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作者更是甘愿成为脑神经科学家的“白鼠”,让科学家测试他的大脑在禅定时的状态。实验表明,大脑可以通过训练发生物理变化,修行时间越长的禅定者,产生的伽马脑波越多,禅定者不仅可以定向改变大脑的运作,还能带来永久的变化。当人们感到快乐时,就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大脑的左前额叶皮层会出现显著的活动;而那些经常感到沮丧、悲观、消极的人,大脑的右前额叶皮层的活跃程度会比较高。因此,大脑是可以被训练到达到我们满意的效果。因此,在美国举办的大型脑神经科学会议中,800位脑神经科学家共同认定:“快乐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技巧,而且这项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我们都知道,乐观的人容易快乐,会很快忘掉痛苦,乐观的人面对每一次尝试,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失望,因为乐观的人知道无论生活多么辛苦,每个人都有转化的潜力,正是这种潜力,赋予了生命真正的意义;而悲观的人却恰恰相反,悲观的人遇到事情往往容易保持高度警惕,不容易感到快乐,他们会认为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没有价值的。《学会快乐》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并非生来乐观或悲观,想让自己真正获得快乐,选择很重要。
好了,让我们来小结一下这本书。《学会快乐》为我们提供了通往快乐美满生活的途径,并试图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快乐的潜能,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一把开启快乐之路的钥匙,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