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是一本由[美] 若昂·德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精选点评:
●从林荫大道,人行道,夜间照明,公共交通,邮寄系统,百货商店,公园,巴黎在四五百年前逐步呈现现代城市的特征,城市面貌的改变及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挺有意思
●对巴黎格外有感情,因为那是成就我老爸的地方。如今的美好城市规划和建设,一定少不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功劳。从新桥,杜乐丽花园,到旺多姆广场,cite岛,左岸右岸,无不充分体现了巴黎的美。巴黎本该就是奢华的,至上品味的,以具有历史厚度的古老现代融合的城市。希望巴黎美好如初。
●巴黎成为现代城市的历史,好读的休闲读物。
●巴黎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开创了无数先例和定义了无数概念,这是浪漫之城,光之城,革命之城,也是充满奇迹与智慧火花的一座城市,爱它。
●对于想前往巴黎或想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的人来说会是一本不错的入门指南。
●#巴黎# 现代城市如何从这里起步?让我们遐想现代城市的无数种可能性……
●校稿参考读物。既有时间线也有主题线,写得比较抒情,有很多值得深挖的点。于我而言最有趣的是第四章提到路易十四用肖像纪念抹去巴黎旧迹塑造新的城市风景记忆。很久以前和《伦敦传》一起买的,直到4月16日巴黎圣母院失火的那天才拿出来读,倒塌的正是这封面上的塔尖,每每翻开都有些怅然。
●翻译不太行但是主题非常吸引人的一本书,新桥那一章应当是全书比较核心的部分,通过一座桥把城市的“生存”意义上升到“生活”意义,赋予了桥不仅仅是交通意义更是景观意义和各阶级呈现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再由此引申到民主和商业的部分,让巴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之城”
●巴黎迷们的入门级读物 蛮好
●3.5 文字太自傲了……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读后感(一):法兰西的城市视角
巴黎,是我极其喜欢的一座城市,对巴黎的记忆如同眼前的春天,无限美好,只是这美好记忆停留在九年前。 一座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肌里,不仅要有引领时尚的建筑、宽敞的大道、精致的广场和花园、二十四小时的不夜城,还要有围绕时尚而产生的制造业、商业、金融、市政服务、浪漫气致。I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巴黎,首创了这些软硬件:超前的城市建设规划(新桥、岛)和市政建设(林荫大道、公共交通、夜间照明)、优越的治安条件、传播的便捷(邮政、广告纸票、时尚推手) 、社会资本和新产业(金融、奢侈品贸易)以及新兴阶层与王室、平民的融合…… 虽然这些与现代化城市标签相关的创新,是那些布尔乔亚而非平民所为,但他们专业而且出乎意外地接受承继,更可贵的所营造的一切又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既契合王室贵族的架子,又普罗大众的日常,形成了积淀,转化为内质,成为流淌的血液。 巴黎,既是现代城市的发明,也从某个视角阐释了法兰西文化的形成。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读后感(二):《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现代生活的巴黎起源
作为现代都市中的神话级存在,无论是和伦敦、法兰克福相比,还是和纽约、波士顿对阵,耀眼的巴黎都丝毫不逊风骚。初到巴黎的人,很多都会因她秩序井然的规划不禁啧啧称奇,仿佛这是一座上帝设计好的城市,供他的选民栖居。然而,如果熟悉巴黎的历史,很快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致命的幻觉,巴黎的秩序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与生俱来,而是人工的产物,其中不能不提到大力改造她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
如今以时尚之城闻名遐迩的巴黎,其实也是一座现代之城,现代城市必备的要素都发源于此,不过,前者远远盖过了后者的声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全面地理解巴黎,自然很有必要打捞作为现代生活的起源地的巴黎的历史。如果拥有这样的兴趣,也就不能错过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若昂·德让(Joan Dejean)的著作《巴黎:现代生活的发明》(How Paris Became Paris,直译为“巴黎如何成为巴黎”)。
现代城市生活的一大特征是人车分流——包括建设人行天桥、过街地道、步行街,这是巴黎留给我们的遗产。而要谈及这笔遗产,就不能不说巴黎新桥的建设。这座几乎是横空出现的塞纳河上的桥梁,将行人通道和马车通道分开——前者高于后者,因此避免了马车误入行人通道的状况。不过,德让的研究表明,新桥的建立还促进了阶层的融合,各个阶层都出现在公开场合,彼此凝视,成为你我眼中的景观。
城市生活的一大有趣体验即漫步林荫大道式的街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项乐趣是巴黎人带给我们的。曾几何时,跟世界上的很多大城市一样,出于军事上的原因巴黎也被围墙环绕。不过,随着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势力得以巩固,路易十四决心拆除巴黎的城墙,代之以林荫大道。然而,这样的大工程势必会牵涉多方利益,而难得的是,巴黎人渐进式的做法,非但没有带来“全面破坏”,反而尽可能保留了城市原先的风貌,这与19世纪的改造形成了对比。
城市,似乎注定属于夜晚,只有当幕布降下才能品味她的魅力。城市美丽的夜景,时常见诸作家的笔下,殊不知,有灯光的夜晚的历史,其实也不过数百年,而这一点也得感谢巴黎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巴黎人首次点亮黑夜。但是,将点亮城市的夜晚作为一项市政服务,用税收维系之,并征求民意,巴黎人的确是这方面的先锋。在这个过程中,巴黎人在协商上取得的经验,今天的我们未必不能效法。
购物,现代都市人每日生活的“必需清单”上集娱乐、减压、休闲三重功能于一体的活动,认真说来最初来源于巴黎,或准确说来,是通过巴黎人们才知道购物可以是怎样一副模样。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巴黎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精品店、奢侈品店——主张差异定价,拒绝讨价还价,都是精明的巴黎人的创意,更不用说这些商店大量使用玻璃和镜子,满足顾客的自恋心理这种即便放到今天照样有效的策略。
在享受快捷、便利、舒适的城市生活时,我们中的多数人恐怕很难想到这些设施从何而来,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有太多其他东西需要消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恰恰也是《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此类著作的意义所在: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生活的不同寻常之处——如果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并没有出现某项发明、创造、革新、改变,我们周遭的世界就完全可能是另一副模样。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读后感(三):内生性的文化张力如何深远地影响了城市
如果伦敦是个谜,那么巴黎就是答案。这句话写在这本《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的腰封上,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这句Gilbert Keith Chesterton的“名言”被人民日报同时用来推介《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和《伦敦传》这两本书。译林用这两本来打开自己的“城市故事”系列丛书,很花心思很惊艳,一如既往地选题绝佳,一如既往地翻译拗口。
非文学性书籍或许不该苛责其可读性,而且这本书其实比专业的城市论著有趣的多。
大多数学者估计都不敢起这样的名字——“现代城市的发明”,好大的口气,能讲清楚吗?
但或许,一来,本书的作者的确有底气,若昂·德让(Joan DeJean)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法国历史和文化的专家,她对于巴黎的理解之深让她能直接以巴黎为题写作;而二来,这本书的确角度别致。它聚焦于17-18世纪的巴黎,也就是涵盖了启蒙运动时期。
我们现在对巴黎之美往往言必称奥斯曼改造(1853年),而我们细想也就会知道奥斯曼并非是完美的规划者,他的确是如今巴黎城市空间的重要影响之一。而这本书向我们展现的是奥斯曼改造之前,巴黎所经过的城市改造、建设乃至民间运动。
我们才发现许多我们对于现代城市的理解,并不是天然的。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潮的脉络,是有其发展的来源的。而巴黎,在现代性萌芽之初就有这样内生的力量,并且凝聚在了其城市发展中,所以。称它为“现代城市的发明”毫不为过。
1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巴黎的几乎每一次城市改造都会为了改善城市景观,创造美丽的城市。
“美丽——是伟大的”这件事本身不会被认为是现代性,但将城市生活变得“美”,城市景观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美”值得让大家来观赏,就具有了现代性。
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认为:“现代性……失去了仅仅基于一种超验目标之伟大而无限求索的英雄式乐观主义。”
把这句话简化、落地地来看,我们现在对于城市“美好”的体验,这种经验性的、个性的、流动的、非永恒的、接地气的、为人(而非为神)的美,是来自于现代性的属性。
而书中描绘的几件巴黎的城市改造就是开启了现代城市审美的价值观。
第一章提到了新桥(Pont-Neuf),称之为“走向现代的起点”。新桥是当时少有的开敞设计的桥(可以对比佛罗伦萨的维奇奥桥和伦敦塔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以在桥上看风景,这又意味着人们尊重、享受这城市的风景。人们享受城市——这一人造之物之美,而且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美景不是向神的献祭、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为众人所爱的体验。
第二章谈的孚日广场、第三章将的圣路易岛、以及第五章的林荫道、公园,都有着类似的道理。
这种对城市的美的新的认知、新的价值,才塑造了现代城市的样貌。
2 被敞开,是好城市的宿命
巴黎的广场很多,不过作者挑选了孚日广场来仔细讲述。一方面是它建设过程的财政、经营机制颇有可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是一开始就被设计成敞开的,为人们而敞开的。
这和为了宗教、为了纪念、权力所设置的广场不同,孚日广场周围是商住开发,很符合现在流行的混合功能开放式院落街区的概念。
它周围最早设计了商店、更多的是一些作坊,广场是开放的,这意味着,这个广场就是给人用的。
当然,之后的孚日广场经过了诸多浮沉,书中的详情我不便赘述,但孚日广场逐渐有了固定的“标签”,它很时髦、很特别。它被赋予了一种意义。
我们还不能说公共空间能够有助于形成公民意识,但公共空间能帮人们塑造个体边界。
这是现代城市才尊重机制,因为我们有了更高密度的人口、更理性的思维、更少的崇拜、更复杂的人群(阶级)。公共空间的使用,不仅要践行互相的不干扰,更是在共享交流、展示自我、看别人展示自我、完善这个空间使用方法,原子化的个体以集群的形式自发地赋予了空间意义。
所以作者的第五章就是“敞开之城”,在里面详细讲述了巴黎的林荫大道、公园和街道,再一次的,巴黎展示了它如何践行了现代城市之美的理解,以及先行试水了“开敞”为现代城市带来的意义。
3 现代城市与资本主义精神
书的第二章孚日广场和第三章圣路易岛,都详细讲述了这两处“楼盘”的开放经过。无一例外地是国王必须仰仗于资本家的投资来建设新的城市住区。更有趣味的是,圣路易岛还催生了一级土地开发(拿地者马里昂)和二级土地开发(地王勒拉古思)的过程,在拿地者和地王共同完成了一期开发之后,圣路易岛房价地价飞涨,带来一波房产投资热。
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是分不开的,这个新玩意对日后世界的影响有目共睹。这两个例子展示的资本家与国王之间,以城市建设为媒介完成的资金流转,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城市的另一个要素。
城市由资本驱动当然不是对的,它从来不是也从来都不该是,但资产阶级作为新阶级介入城市事务确是扭转传统城市意义的一步。
4 巴黎发明了她自己的每一个样貌
细细品味书中的巴黎,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还有很多如今我们可以理解的城市的要素,是可以追溯到现代性这样本源的概念,追溯到18世纪的巴黎。
信息是如何影响城市的?第四章革命之城,讲述了巴黎的报纸、海报、传单如何影响了投石党运动,从而影响了城市人、影响了城市的组织形式。(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来奥斯曼改造的原因——为了减少街头革命)
路灯、公共交通——第六章讲述了光和速度,是现代城市的决定性要素。
财富、时尚、浪漫——这些都是巴黎的名字。那是因为,资本,艺术,以及开放的氛围,使得巴黎能够成为当时的金融重地,敞开的城市空间成为了时尚最佳的展示平台,巴黎成为了人们竞相到访的美妙城市。
至今如此。
我的历史很差,法国历史更是我最头痛的,因为期间反复颇多(法兰西第几共和国来着?)。这可能也是我读这本书嫌累的原因。
但读完之后,我开始猜测现代性的矛盾性或许内生在法国的土壤中。
比如,卡林内斯库将现代性分为:1、资产阶级的现代性,科技、时间、理性、自由、功利所代表的现代思潮;2、文化现代性,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公开排斥、强烈的否定激情。二者对立与交织能够形成很多现代事件的往复。
这本书虽然写的很美,但它绝不是一味称赞巴黎是最棒的城市,现代最好的城市,毕竟我们从来无法定论现代城市是一个好的样子。对我而言,这本书很好地揭示了内生性的文化张力,如何深远地影响了城市,以及我们如今的生活,有多少也是深刻交织在宏观的演化中的。
同样发布在公众号 蟹柳先生《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读后感(四):一座城市何以伟大?且看巴黎的故事(转自好奇心日报)
“巴黎之后便成为一座梦想的工厂,一座能够激励幻想的城市,一座总是能够兑现它所带来的期望的城市。巴黎因此成为现代最具代表性、最商业化的城市。”
文章发布者:曾梦龙
书籍摘录:
引言 “宇宙之都”(节选)
一座城市何以伟大?
17 世纪以前,欧洲最负盛名的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著称。游客怀着敬仰之心来到罗马,瞻仰古迹和老教堂。他们没有追求新奇和刺激,而是寻找艺术的灵感,沉迷艺术的世界。到了 17 世纪,一种新的都市空间和生活模式诞生,并为后世的所有城市效仿。正如现代城市的定义所言,设计一座现代的城市,是以它别样的风采吸引游客的目光。在那时,居住建筑和史无前例的城市设施取代了过去宏伟的宫殿和教堂。无论对巴黎的居民还是前来的游客,城市体验都得到了重塑。现代的城市面向未来,而非过去:速度和变化成为城市的代名词。
很快,许多欧洲人便发现,只有一座城市配得上现代之名。这座城市就是巴黎。
到了 17 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出版物诞生。这是一类专为徒步探索城市的游客设计的袖珍游客指南和地图,也是当代旅行指南的鼻祖。这类出版物起初向欧洲人介绍巴黎。在这类书的作者看来,巴黎这个地方如此具有革新精神,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到了 1684 年,热尔曼·布里斯(Germain Brice)的作品《巴黎的奇趣景点新指南》成为 18 世纪 50 年代之前所有城市旅行指南中最畅销的一本,很快就被翻译成英文版的《巴黎新指南》。
布里斯的书逐一介绍了巴黎的街道以及街区。正如他在“前言”里解释的,“走一趟路,人们能看到许许多多美丽的事物”。布里斯是巴黎本地人,也是资深的专业导游。从他作品的内容结构可以看出,他已经认识到,旅游的群体已不再限于一小群坐着私家马车逐个游览古迹的人,这类人极少留意乏善可陈的城市景观。到了 17 世纪 80 年代,一种新的城市基础设施让步行变得更加便捷,而沿途也随处可见美景,城市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布里斯在 1698 年版的指南中也附送了一种全新的便携赠品。书里有一张折叠的地图,为徒步的游客提供信息。随着巴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法国的制图学迎来一个黄金时代。由于 17 世纪的城市景观一直发生着变化,从未停步,新的地图不断产生。无论是地形图、鸟瞰图,还是特写,每一位地图画师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巴黎的故事。
第一幅地图在 1692 年由尼古拉斯·德费尔(Nicolas de Fer)设计,针对的群体是逐渐增加的外国游客。当时一份期刊形容该地图尤其适用于“对巴黎一无所知”的游客,今日的游客地图仍然沿用德费尔的结构。地图的左侧用字母顺序列出城市的街道,右侧则是景点,既包括教堂和宫殿,也包括桥梁和路堤。地图是方形的,横向用 1 到 14 标号,纵向用字母 A 到 L ,均用脚步的距离为单位,“能让每个人一目了然两点之间的距离”。德费尔事实上给徒步游客提供了地图和旅行指南的综合体。到了 1694 年,他出版了一种小格式的地图(9英寸×12英寸),可直接放入口袋。这种版本的地图如此详细,使得探索当时刚纳入巴黎版图的香榭丽舍大街一带变得十分方便。德费尔的创新拥有怎样的意义,布里斯再明白不过了。因此,布里斯后来决定再次发行 1698 年版的旅行指南,并且附带了一幅折叠式地图和一张以字母排序的街道列表。
在此之前,关于巴黎的著作也并非罕见,比如雅克·德布罗伊尔在 1612 年出版的巴黎古迹著作。不过,这类作品(比如安德烈亚·帕拉迪奥出版于 1554 年的作品,主要介绍古罗马古迹和中世纪朝圣教堂)主要涉及市政建筑和宗教古迹,它们的目标读者是那些用历史丈量城市的游客。约翰·斯托在 1598 年出版的《伦敦概况》,以及托马斯·德洛纳在 1681 年出版的《伦敦现状》,都带有古文物研究的倾向。其中现代伦敦的形象则主要是作为商业中心和金融枢纽。相较之下,关于巴黎的旅游指南,表现的则是一座这样的城市,它充满创新的活力,吸引多样文化,激发着能够革新都市生活的思想。
最近的研究显示,一旦城市获得名声,无论这种名声是喧闹或者宁静,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动摇。而这些最初的巴黎旅游指南也能很好地解释,巴黎的城市意象何以矗立于世界伟大城市之林。
为何现代的游客选择到城市旅游?布里斯和德费尔对此看法近似。在布里斯看来,游客不再乐意去考究历史的细节,反而更喜欢带上一本指南,这类书记载了“现代居住建筑的最新趋势,而不是公墓里的(拉丁文)墓志铭译文”。因此,布里斯也像德费尔那样,在书中描绘了那些在 17 世纪对巴黎城市体验最为关键的建筑,其中既有私家住宅,也有新型的公共设施,譬如大街。
城市用什么吸引游客?布里斯的旅行指南、德费尔的地图,以及其他在 17 世纪 90 年代诞生的新型出版物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新的解答。让我们以尼古拉·德布勒尼(Nicolas de Blégny)在 17 世纪 90 年代的作品为例,这也是最早的内行人城市指南。在他的《巴黎城区各地》以及《有用之书》中,德布勒尼放入了前人从未重视的信息,比如如何找到最好的布里干酪,或者高黄油成分的奶油蛋卷;比如宫廷贵族的御用裁缝的姓名,以及“人生大事”的承办人的住址,还有各类奢侈品的购买地。
这些出版物都提到了 17 世纪诞生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座伟大的城市不只是各种建筑的集合,也不仅仅是一座遍地古迹的都城。一座城市之所以值得一游,是因为时下的辉煌和当代的建筑,是因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丰富的娱乐活动带来的勃勃生机。游客若想瞻仰古迹,仍会选择罗马,但是追求新鲜感和最前沿事物的,如艺术、建筑、商业、时尚或饮食,则会前去巴黎寻找新的体验。他们用全新的游览方式,手里拿着布里斯的指南走在街道上。比如,英国医生马丁·利斯特(Martin Lister)曾于 1698 年在巴黎这样做,路易·利热(Louis Liger)在他 1714 年出版的指南里也曾建议读者作此尝试。游客停留在教堂的时间少了,在咖啡店和公共花园的时间多了;他们在公墓的时间少了,逛商店的时间多了。他们不仅要游览教堂,也想要吃得舒心,穿得称心。
巴黎并非向来具有如此的吸引力。 16 世纪下半叶的数十载,法国饱受天主教徒和清教徒战争的摧残。对首都在该世纪末的惨状,研究巴黎变迁的历史学家米歇尔·费利比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1597 年的巴黎失去光彩,破旧不堪,百废待兴。”事实上, 17 世纪初期的巴黎街道,还能见到野狼出没。
在 1597 年和 1700 年之间,这座历经灾难的城市得以重建,面目一新。统治者首次请来了从建筑师到工程师的各行业专家,研究城市的布局。他们采纳了专家们关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建议。这种协同努力产生了革命性的公共工程,加上容纳这些公共工程融入的环境,带给巴黎科技领先的美名,令其城市规划和现代建筑在欧洲引领潮流。
也只有在这些突破性的工程推向更广的受众后,这些项目才得以激励他人以及后世。城市规划刚开始重塑巴黎,甚至连这些公共工程的砂浆尚未晾干,第二次改造便开始了。一座城市顷刻成为传奇,为历史上首次。
整个 17 世纪,每经历重大的规划,巴黎都能从中获益。这种规划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即“品牌再造”。在无数出版物和绘画中,作家和画家们记录了这座城市从废墟到都市的奇迹转变,并且将其刻画成一处旅游胜地,一个大千世界的缩影。戏剧家、小说家、巴黎史学家、指南书作者、画家、制图师和版画家笔下的巴黎,无论是城市自身还是居民,都笼罩在特别的光环下,比任何地方或任何人都更加优雅,更具魅力。一个将持续数个世纪的神话自此诞生。
随后产生的种种巴黎愿景也同时反映了城市现状,以及构想者对都市生活的幻想。许多愿景实则是某种意义上的宣传,其所言并非完全属实,却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信息,那就是城市的自我感知。当时产生的关于巴黎的文献丰富而繁多,从中即可得知,这座城市如何代言自己。这些书籍和图像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它们让巴黎人引以为傲,并且产生了社区凝聚力。它们还教会了人们如何使用革命性的公共工程和设施,比如如何漫游公共花园,如何使用街灯,如何搭乘公共交通到达城市的远处。这一系列的作品呈现了巴黎作为现代化重镇的最初构想。
今天,有一个人常被视作一手打造了巴黎现代化景观以及其诸多标志性特征,此人就是乔治—欧仁·奥斯曼(George Eugéne Haussmann)男爵。有些人把巴黎进入现代化的全部功劳都记在奥斯曼身上,而这些人通常会说, 19 世纪中叶的巴黎,还未摆脱中世纪城市的模样。
诚然, 19 世纪中叶,在奥斯曼理念的指导下,巴黎在重塑的进程中用林荫大道取代了一些中世纪的街道,奥斯曼基于直线和几何学精度的设计也确实重塑了城市的部分区域。虽然,大兴土木的这两个时期,第二次才真正将巴黎塑造成我们今天所知的巴黎。但是,那些把奥斯曼视作唯一功臣的人没有看到,这个和奥斯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愿景,其实在两个世纪前便已成为巴黎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奥斯曼是在沿袭 17 世纪重塑巴黎的人留下的模板。
在奥斯曼启动工程之前,巴黎在 17 、 18 世纪之间增加的大量工程已不再是中世纪的风格。这些地区的现代特征已经十分明显,出现了早期的林荫大道、横平竖直的大街,以及专门为了连接城市与外围、方便穿越巴黎的街道。比如,当奥斯曼铲平西岱岛上的大部分建筑时,他放过了邻近的圣路易岛。早在 17 世纪,圣路易岛上便已出现街道网格规划和居民楼,并且完全达到了 19 世纪的标准。
同样的,百货店、公共马车、咖啡文化以及璀璨街灯等在 19 世纪的林荫大道得到发展的现象,这些被视为巴黎特色体验的事物,也早在 17 世纪最后十年,在巴黎第一批环城林荫大道建成后不久,便已进入巴黎人和游客的视野。那时,数十年的规划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快于任何一个时期。巴黎已经成为克劳德·莫奈在 1859 年形容的,一处“令人眩晕”的地方,一阵诱惑的“旋风”,“让我彻底忘记基本的义务”。
仅仅在一个世纪里,巴黎被重塑成一个“宏伟”的地方,同时也因为街灯、林荫大道、橱窗、塞纳河的浪漫,以及快节奏的步行生活而成为新的“世界奇迹”。与此同时,一种更为隐蔽的概念也诞生了:“巴黎”成为为数不多的代表真正的神秘的词语,拥有独特的氛围,笼罩在魅力的光辉之下。
1734 年,普鲁士贵族卡尔·路德维奇·冯·波尔尼兹成为第一位指出“巴黎”这个词汇最新含义的人。他说,“描述巴黎可谓多此一举”,“多数人即使从未去过,也知道那是怎样一个地方”。
一百多年后,古斯塔夫·福楼拜笔下的艾玛·包法利,更好地验证了这一点。这位文学主人公如此相信梦想:“巴黎是怎样的?无法衡量的名声!她低声重复着‘巴黎’,只是因为重复让她自得其乐;这个声音就像教堂的钟声回荡在她耳边;就像眼前的一束光芒。”
1900 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到,早在踏足巴黎之前,他就被巴黎的魅力深深吸引。他说:“巴黎许多年来都是我的向往,踏在这座城市的路面上,带给我的幸福感让我觉得,我的其他欲望也会得到满足。”对这个让现代世界看到梦的力量的人来说,“巴黎”是最终的幻想。
巴黎之后便成为一座梦想的工厂,一座能够激励幻想的城市,一座总是能够兑现它所带来的期望的城市。
巴黎因此成为现代最具代表性、最商业化的城市。“我们离不开巴黎”,因为巴黎就在我们左右,柔光下的桥梁、咖啡厅、林荫大道和石板路、巨大的建筑,还有经典的石灰岩建筑表面。我们常在杂志、电视或者电脑屏幕上看到巴黎的浪漫,这种浪漫被用来推销美食和高级时装,甚至浪漫的爱情本身(从订婚戒指到婚后的蜜月旅行)。
本书为你展开巴黎的创造过程,既有建筑上的,也有概念上的。本书讲述的,正是巴黎何以成为巴黎的建城史。
转载自http://www.qdaily.com/articles/43616.html?share_from=app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读后感(五):巴黎定义了现代城市,若昂更通俗了通俗史书
巴黎,一个被海明威视作盛宴的城市。然而,这座盛宴的造就,却并非易事。回望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公交车、路灯和邮筒,这些事物最初是在巴黎发明的,巴黎这座美丽城市的兴起,就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开端。
本书通过对巴黎城市历史的细致研究分析,厘清了巴黎能够成为一座文化、艺术、建筑等各领域都杰出城市的来龙去脉,并同时在巴黎城市史当中为我们指出了公共交通、照明工程、房地产商等等现代事物的发端,这其中包括更重要的“现代革命“,即巴黎独特的政治、文化与规划使得人们得以走出中世纪生活,迈入现代生活,并且引流欧洲城市的潮流,在数百年间,巴黎成为全欧洲城市的学习榜样,包括伦敦。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当中,男女主人公泛舟塞纳河,杰西对赛琳娜说起二战时期的巴黎故事,杰西说,占领巴黎的德军撤退时,在巴黎圣母院埋了很多炸药,留了一个士兵在那来按爆炸的按钮,但是那个士兵,却下不去手,惊讶于这座大教堂的美妙,当盟军部队到来时,炸药没有被启动,那个士兵呆坐着,教堂完好无损。接着,在台词中,杰西问赛琳娜: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2019年4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塞纳河畔的天空硝烟弥漫,人类文明的瑰宝巴黎圣母院熊熊燃烧,500名消防员在4个小时的奋力营救下,主体建筑和珍贵文物最终得以保存,然而,古老的屋顶和地标性的尖塔却无可挽回的被烧毁了。
圣母院是巴黎的记忆,是一艘历史的石船,穿越古今。人类文明的遗产是宝贵的,遍地文物的巴黎,为我们的现代生活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人类从中世纪生活中解放出来,离开日复一日的劳作,走出家门和街道,到广场、大桥上聚集,传播绯闻和谣言,人们的生活因此生动、可爱,也促进了文学、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需要鲜花、情书和漂亮衣服,渐渐的,巴黎成为了奢侈品之都。
聚集和照明:现代生活的起点
诗人北岛说,巴黎是个难以描述的城市,敢于描述它的大多是游客。巴黎难以描述之处有许多,其中有一个独步全球的,那就是现代生活的起点。在今天,我们习惯性了天黑后有路灯,在咖啡馆或手机上社交,去邮筒投信,在公交站等巴士,但是如果深究下去。这一切的起点,很可能是巴黎。
在整个17世纪,有一座桥扮演了埃菲尔铁塔的角色,那时欧洲的人们只要看到新桥有关的绘画或文字,就能瞬间想起巴黎。这座桥就是“新桥”。
新桥是巴黎最古老的桥,1606年夏天竣工。这座桥贯通整个当时的巴黎,把塞纳河左岸和右岸连接了起来,这是第一次将右岸融入了巴黎城市的版图。整个17世纪法国任何一个重大的事件不是发生在新桥,就是首先在新桥成为话题。甚至在新桥竣工将近两百年后,作家梅西埃还把新桥称为“巴黎的心脏”。
这颗心脏之所以涌动,流言蜚语是它的血脉。
当时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新桥的建设规划中许多创造性的要点都是后世工程建设的典范,例如载重量、观景台、人行道等等。但最为出色的是,对于欧洲来说,这座桥是第一座走出中世纪的桥。伦敦桥是典型的中世纪桥梁,桥的两侧建有房屋,然而在新桥上,却被观景台所取代,人们可以在观景台上欣赏塞纳河美景,更加独特的是,新桥的两侧被垫高,建上台阶,防止马车进入以供路人行走,今天称之为“人行道”,这是第一座为行人留出步行空间的桥梁。
这就方便了行人大量集中聚集了,也因此催生了街头戏剧、街头图书馆、街头故事会等平民生活,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不分阶级和行业地在同一个地方交流、集会与交易。
在数十年时间内,新桥一直是巴黎戏剧的中心。演员临时搭起舞台表演,各行各业的路人们驻足观看,一些贵族把马车开到舞台前面,这就成了包厢。当时表演的是情景剧一类的戏剧,由悲剧有喜剧,最脍炙人口的是政治评论,这是一种真正的平民文化,一个叫亨利·勒格朗的丑角直呼国王的名字,讽刺由于沉重的税务,农民离开田地来到巴黎,但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而沦为乞丐和小偷。除此之外,今天说唱音乐的一些横冲直撞的粗话表达方式,也是最早由新桥的街头艺术家们开创的。
有了露天表演后,新桥开始有了交通拥挤的现象,另外,在新桥竣工后不久,街头市场也出现了,饰品、衣服、鲜花、书籍,这座桥上的摊贩售卖各类货物,花店是很受欢迎的,“新桥上的卖花女”这一称谓当年流行一时,巴黎的恋爱故事从这时起已经十分浪漫了。但最先在桥上摆摊的是卖书人,最多时有数十家书店在桥上竞相出售各种图书,又过了几年,桥上已经容纳不下这些书商了,他们河两岸陆陆续续开了更多书店,从那时开始,塞纳河畔的文艺之风兴盛,一直弥漫到今天。
四十年之后的1648年,一场政治风波席卷巴黎,让新桥彻底成为巴黎的中心。后世史学家有人称为运动,也有人称之为革命。起因是一个受巴黎市民尊敬的法官被处分,很快演变为巴黎全城与法国首相的斗争,市民们互帮互助,建起街垒,据统计,当时并不大的巴黎有1300个路障,国王的军队则围困住巴黎。这场运动在史书中称为“投石党运动”,那时人们在新桥集会,抗议,并传递最新的消息,保皇党和投石党竞相把指挥中心设在新桥周边,不断到处张贴海报、布告和政治画,人们在新桥翘首以盼地聆听着报纸朗读,因此,在整个运动期间,巴黎的出版印刷业蓬勃发展,有时候报纸是边写边印的,这场运动极大推动了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发展,也让巴黎有了抗争的传统,成为大革命的先声。
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工程
在四年的投石党运动中,反而催生出了巴黎人对于速度、信息和交通的需求,发明了公共邮递业务和公共交通业务,解决信息流通与人口流动问题。1653年,巴黎成为了全欧洲第一座有邮递系统的城市,每条街都有邮筒,邮件一天收集三次,从收集到送达的全过程耗时在四小时以内。而伦敦则要在47年后才正式运营邮政业务。
1662年,一位商人拉拢了一批投资者,提出了巴黎公交系统方案,法国国王看过后很快给予特许经营证,这一年,世界上最早的公交车诞生了,不过这些车都是马车,巴黎人称之为“公共马车”,这个词就是英文bus的由来,公交马车的效率很高,每7到8分钟就有一班,班次比今天的很多公交车还密集。后来开通了环城路线、交接路线,分别是今天的环线、换乘的由来。
这还不足以称之为开始,照明,几乎是城市生活的关键,一个社会的夜间经济越繁荣,其城市化程度与市场化程度就越高。
是小偷,引发了巴黎关于夜间照明的变革。上面说道,新桥及其繁荣程度在欧洲著名,然而,也正由此,许多贵族与富翁们,喜欢穿着摩登的时装在新桥亮相,引人侧目,这时,距离摩登这个法语词的发明还有一百年,但是新桥已经有了最初的时装秀,随之而来的是盗窃问题。很多富人们在新桥上看风景的时候,斗篷就被小偷顺走。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在桥边的二手服装店出售,尤其是入夜后,更是猖獗。于是一些人不得不雇佣火炬手来为自己照明,以防窃贼。
经过一些私人投资商的雇佣火炬手服务的运行,到了1667年,一位新的警察局长上任后,巴黎迅速在912条街道上装了2736盏路灯,那些衣服失窃案的破案率成倍增长,因为警察可以利用路灯高效缉拿小偷。此后十几年时间内,巴黎市政府对这项服务的税收一涨再涨,但是根据议会的记录,人们只讨论涨税幅度,却从不讨论取消照明,显然,没有对这项发明有过异议。几年后,当时全巴黎16个区的市民们选出代表前往高等法院,要求自费延长照明时间。
巴尔扎克说,林萌大道使巴黎成为真正的巴黎。在这些大道上,路灯彻夜不休,一直亮到东方日出。和照明系统一样出色的,还有巴黎的林萌大道。这个词原本用来形容城墙上的过道,但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领导下,这些城墙被纳入野心勃勃的巴黎改造计划的一部分,它们被改造成了林萌大道,用途是供人行走,路易十四在对外战争中连连取胜,巴黎不再有外敌威胁,于是城防工事大规模拆除,路易十四想要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巴黎。
见过巴黎地图的人都会发现,巴黎的街道和房屋都是成几何图形的,非常规矩整齐,这是因为在18世纪初期,法国皇家学院规定了街道的平均宽度要在30英尺之间,并且将那些歪歪斜斜的中世纪街道动工改造为笔直的大道,哪怕是小巷也十分整齐,试想一下把北京的胡同在保持古建筑不变的情况下改造成现代街道,这是一个庞大的改造工程,由于中世纪街道大多是木制房屋,而且缺乏规划,歪歪斜斜,皇家学院为此甚至发明了几何工具,用以工程测量。
巴黎的改造过程中,并不用新的街道来连接城市各马路,1700年前后,建设了大量的新的主干道,他们呈放射状或延伸力强,这种大路被称为林萌大道或大街,成为了巴黎乃至法国城市规划的标志。原有围绕巴黎的城墙,变成了一条条供人行走、纳凉与社交的林萌大道,被当时的游客指南称为“路易十四的绿色城墙”,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叫香榭丽舍,这些大道更连接起了巴黎的一座座花园,使得巴黎人热衷于户外散步,许多贵族富翁也乐于在林萌大道和花园里休闲,人们更加讲究穿戴着装,在阅览景色,同时也展示自己,巴黎在时尚之路上越走越远。
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写道:“每一座首都都有一首能充分表达、形容自己的诗歌。巴黎的林萌大道在所有城市中都无可匹敌。”1761年,巴黎环城大道竣工后,这项持续了九十多年的城市规划才慢慢接近尾声。
巴黎的时髦、金融与浪漫
早在17世纪,时任法国国王的亨利四世,就为了引进丝绸产业而建设了皇家广场,这个广场却成了全欧洲首个为市民消遣娱乐而生的公共空间。
18世纪,一个叫mode的法语词开始从巴黎传播到全欧洲,这个词,就是今天所说的摩登,也就是时髦的意思。17世纪,巴黎的司法宫因为大火重建过后,原有的“皇宫百货”商场也被重建,这是现代意义上的购物商场的先驱,人们进入室内商场里货比三家,闲聊新闻,以及追逐时尚,到了1700年,单是“皇宫百货”商场已有180位商家,这在当时是绝冠全球的。
在17世纪末,国王路易十四授权一个新期刊的发行,这是世界时尚史的里程碑。这个期刊叫《风流信使》,法国的统治者和商人们明白,要推动时尚,广告宣传是必不可少的,《风流信使》刊登的主要是巴黎男女服饰的时尚,例如在1678年冬季,这份杂志向人们介绍了该年冬天流行红底黑纹的斗篷,以及垂直向下的领带,不只是介绍,更是指导,于是那件衣服成了那年冬季的潮牌和爆款。后来,《风流信使》火爆到成为月刊,一月一期,这表明,在当年的巴黎,讨论时尚的杂志本身,都成为了一种时尚。
整个欧洲的男男女女都被这些时尚给迷得颠三倒四。当欧洲还不知道什么是风格的时候,巴黎已经在制造潮流。高级店铺的设计,是推动奢侈品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商人们在宽阔的大街上,用落地窗的方式打造商店,由于玻璃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得大块玻璃镶嵌进橱窗变得可能,还添置各类华丽的家具,例如当时最新发明的内嵌抽屉式储物间,这些店铺里的员工都受过培训,他们穿着贵族的衣服和假发,帮客人提供消费建议、导购或测量身材,这类高级店铺的种类有很多,从鞋店、服装店到美发店,在巴黎,一个人穿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奢侈品化。
一个叫拉弗雷奈的商人,他坚信自己的名字拥有商业价值,不仅把自己的名字用作奢侈品店名,还在巴黎开了多家分店,这可能是最早的连锁经营模式之一,并且,他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大量的价格标签,用来明码标价,一经标价便不可以讨价还价,他的这一举动在今天看起来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几乎胆大包天,因为不论是在法国还是欧洲,一直以来,在商品交易中都有讨价还价的议价传统,出人意料的是,他的这一行为却帮他做了很多免费的广告,人们讨论着巴黎那家明码标价,不接受讨价还价的商店,更由于连锁店的效应,人们发现不论在哪都有拉弗雷奈服装店,于是人们渐渐相信这个名字,这就是品牌的诞生。
巴黎的商店精心布置,员工装扮考究,整个巴黎的消费行业,由城市规划师、艺术家、手艺人、商人和宣传人员,以及顾客们共同营造出新的消遣方式,使消费本身成为一种娱乐方式,历史上,从未有一座城市像巴黎那样,如此彻底而广泛地被视作奢侈品生产、消费与推广中心。路易十四推动了外贸与制造业发展,他的一位大臣则设定了高额的关税以阻止外国商品进口,这位大臣的名字后来成为了贸易保护的代名词,人们称贸易保护为——科尔贝尔主义。法国在此后的几百年间,将欧洲时髦男女的财富尽入囊中。
在这样的潮流之下,巴黎在社会风气的开放也走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前列。巴黎的女性是可以自由在路上行走的,很多外国人来到巴黎,看到这些独自抛头露面的妇女,往往感到惊讶,欧洲当时并不开放,女性地位十分低下。但在巴黎,女性不仅能在路上走,还可以在商场、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和男人调情,这也让巴黎成为许许多多的风流轶事的中心。由于财富、艺术和公共空间的大规模产生,有许多男女和比自己年长或有钱的人交往,其中一些人在情感关系中游刃有余,按今天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在“养鱼塘”,好让自己有一圈追求者,然后和这些追求者们出入上流社会,得到钱财,装扮自己,从而引诱更上层的贵族或富翁。因此,巴黎的弃婴之多,一时间成为社会问题,政府不得不兴建更多的孤儿院来收容,然而却因为孤儿院的扩建,使得弃婴行为更加频繁,尽管巴黎乃至欧洲各教会、教士们一再抨击这种行为,不过在浪漫之都巴黎收效甚微。
17世纪时,一位在巴黎的英国作家用“金融家”这个词来表达“吸干了法国人民的血”。在当时,这个词用来描述那些暴发户们,指的是来到巴黎的外省子弟,通过投机各类产业,进行商业冒险,最终鲤鱼跃龙门,成为新晋富豪。
然而上流社会最初并不认同这些新晋富豪。在17世纪前半叶的金融家档案里,有41%曾经是仆人、文员、秘书和劳动者,这其中又有18%的人曾经是仆人。但是金融家们的爵位比例又很高,这是因为有69%的新晋贵族的爵位是花钱买来的,还有一部分人,有钱有势到公然伪造文件来取得贵族身份,由于他们掌握的财富对于法国王室和政府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法国政府并没有严厉查处这些违法行为。这些人出身贫寒,所以市民们也瞧不起他们,在投石党运动时代,报纸评论这些金融家说:“这些人离开村庄到巴黎时,脚上连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后来衍生出了很多喜剧,来嘲笑和挖苦他们,就连旧贵族们,也认为他们品位糟糕,那些金灿灿的衣服,是因为“口袋里装不下黄金,就穿在身上”。
不过,对于巴黎的建设来说,金融家们功不可没,甚至是城市史的英雄。他们当中有最早的一批房地产商,开创了今天房地产行业的先河。法国政府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参加了几场大规模的战争。频繁的战争导致高昂的军事开支,使得法国政府不得不想尽办法,一个是向金融家们借款,一度借贷的利率达到了25%,另一个是出售巴黎的土地以回笼资金。前者让许多金融家依靠利息越来越有钱,后者则催生了房地产商。
那些金融家们购买下土地后,便费尽心思建设房屋和基础设施。房地产市场开放后,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得地产行业有更好的设计师、更新颖的住宅,以及更超前的投资与建设。例如卢浮宫对岸的项目由一位叫勒巴尔比耶的商人开发,他建造了的大量宅院都是成品房,买家可以无需装修直接入住,他还出资建设了一大批桥梁、河堤、输水管道、室内市场等基础设施,他的公司还为市场以及房屋店面进行招商引资,这个项目前后花了有二十多年,奠定了今天巴黎圣日耳曼区的最早街道。上述的种种行为,让他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无数的金融家们贫苦出身,经过一番努力,高瞻远瞩,敢于冒险,审慎投资,最终得来了丰厚的回报,还能一掷千金买下贵族头衔,使得自己子子孙孙都有一个贵族身份。
可以说,巴黎在17世纪到18世纪的短短一百年内,将法国从一个头衔、威望和等级为基础的种姓制度社会,变成了以财富决定地位的阶级社会,这是人群首次被以经济地位划分,定义这些暴富者的法语和英语词汇甚至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层出不穷,比起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城市,大多数富人是通过贸易积累财富,而巴黎的暴发户们则是通过金钱交易,也就是后来的金融业聚敛财富,这让发财的故事更加离奇、迅速与跌宕起伏,有穷小子发家致富,也有大富翁穷困潦倒,这些故事让人们看到,一个人不只是通过继承爵位而尊贵,通过财富也可以有上流地位,这鼓舞了更多人前往巴黎,以及在巴黎辛勤努力,虽然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成为富翁,但巴黎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更有可能暴富的地方。
结尾
巴黎的发展史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是重要的。也就是伟大的城市与规划给我们带来什么?通过我们这期的解读,相信听众朋友们已经了解到,当一个城市能够创造某种新生活的时候,它是伟大的。只有当公共建筑不再是为了纪念政治或宗教,建筑才会变得重要,巴黎留下来大量的文字、绘画和档案记录告诉我们,这座城市不只是一座商业中心,也不只是一大片建筑,而是这座城市的规划结构以及发展过程中,在鼓励居民们走出家门,是一座可以供人享受的首都。在巴黎,无论来自哪里的人们,都能够自由融合;在巴黎,无论来自哪里的人们,创业起点虽有不同,但致富的大门始终都是敞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