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是一本由[丹麦]凯伦·布里克森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非洲》精选点评:
●可能是翻译不够灵动,又或是文化差异吧,感觉没有真正走进到书里面,始终有点距离感,故事还是很精彩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才思,下次试试读另一个版本。
●三毛的撒哈拉加纳利群岛,布里克森的肯尼亚恩贡山。非洲真是一块迷人的土地
●看完了《走出非洲》,壮阔的恩贡群山、朴实的基库尤土著、旅行者和逃亡者、非洲野牛和火烈鸟、雄狮和非洲象、雨季和蝗灾......而最终农场没能支撑下去,缺少雨水和海拔过高导致咖啡产量低,咖啡价格也逐年下跌,无以为继的现实下不得不卖掉农场,在作者准备离开非洲的这段时间里丹尼斯坠机身亡,书里丹尼斯的出现也只是几个章节而已,写他的旅行者身份、非洲狩猎和飞行探险,后面翻了资料才知道他是她的情人,作者多次随他一同乘飞机探险,这最后一次飞行却也是唯一一次她要求一起却被他拒绝的一次飞行。几乎像是命运,离别是必然的,厄运是必然的,死亡是必然的,爱和生命也是必然的。作者写她走出非洲,大概也是因为她一直没能走出非洲。
●像是纪录片转文字的感觉 不对胃口 文笔是好 看多了就觉得絮叨
●文笔细腻,身临其境,真美!
●为什么要读书?蒋方舟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读书,那么TA的价值观是只能被TA的亲朋好友决定,这句话我很赞同,不仅如此,我想读书,也是因为书里的那些虚构或者非虚构的故事与生活,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可能都是我无法尝试、无法做到的度过此生的方式,这本书便是如此。 1914年,二十九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经营自己的农场,直到1931年,凯伦离开非洲,返回丹麦,写下这十七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 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她的生活也不断发生各种奇妙的事情,她不煽情不激动,平和的记录着她所经历的生活和那些人的故事,书中一句话非常触动我:每天早晨醒来,你会想,我来了,这就是我应该生活的地方。 如果是我,每天早晨醒来,我会想,我怎么还在这啊。
●语言很美,关于新的世界,新的思想,关于真诚
●广阔的山峦 、肥沃的土地 、凶猛的狮子 、有趣的庄园生活 、可爱的非洲土著 ....还有女主的情人开着飞机带着女主在这片富有魅力的土地上翱翔 ,欣赏起伏的山峰 、翡翠般的湖泊、迁徙的动物 、美丽的日落……无一不是人们所向往的浪漫生活...
●很喜欢的一本书 美丽的描写
●翻译差
《走出非洲》读后感(一):走不出的非洲
这几天,很随性地在微信读书上找书看。然后,就看到了这本书。之前,曾在电视上看过电影的片段,但是没有看完,唯有清晰的记得主题音乐,极为磅礴深沉,就像是广袤的非洲大陆。
打开电子书,凯伦布里克森给我们打开的,是肯尼亚恩贡山缥缈又神秘的风姿。这种高高的,视野如此开阔的下笔,给人一种在非洲大陆翱翔的俯视感,恩恭山淡淡的影子漂浮在暮霭里,缭绕着淡淡的哀愁与思恋。
整部书是散文式结构,一篇篇或人,或事,或风俗,长短不一,有种走走停停的自由感。而最妙的是作者的文字,初读觉得平淡,但平淡
《走出非洲》读后感(二):再读《走出非洲》
第一次读是大学时,没什么太深印象,只是对唤起从小就有的对非洲的向往。今年八月去肯尼亚短暂旅行,回来前一天在网上买下这本书。这次阅读体验不错,距书的年代已经近百年,但那些非洲的青山依旧。最后一章有些伤感,我想去在非洲的最后一个早晨,马赛马拉的AA营地,我拍下最满意的一张照片:透过玻璃窗,墙上是一幅剪影画,马赛武士欣长的身影,两只狗。顶部是树冠隐隐约约的倒影。画面正中有一棵剪影树,树的左边有一台电视,放的是一场球赛。一个背着旅行包的人正看着电视。整个色调是温暖的黄色系,那是在非洲见到的第一次日出。
《走出非洲》读后感(三):我不是归人,也不是过客
凯伦·布里克森的文笔就像暗夜流淌的溪水,静谧而不失活力。是看过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以后才看的《走出非洲》,不得不说,凯伦的文笔更好,但我依然更喜欢马卡姆。当然将她们做比较是不公平的,但总觉得她们就像非洲的两首赞歌,彼此应和。 凯伦来到非洲,经营农场,最后又离开了非洲。她是热爱非洲并且会其他的人也爱上非洲的,就像她爱丹尼斯,她的书让大家对非洲有无限畅想,但她终不是属于非洲的,哪怕她爱它,就像对丹尼斯的爱。 而马卡姆是属于非洲的,毕竟她在非洲长大,在父亲要离开时依然选择在非洲生活,只是飞行让她和非洲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 而真正属于非洲的,也许只有丹尼斯·芬奇,这个在这里自由,也在这里死去,在恩贡山埋葬的人。 看《夜航西飞》和《走出非洲》而爱上的非洲,其实是一种不真实,因为这爱上的非洲,只存在于那个刚刚被开拓的年代,自己开拓者的笔下,那是一个一开始爱上,就无法抵达的非洲。
《走出非洲》读后感(四):鹳
作者凯伦笔下的非洲真的好平静 看着她的文字像是过上了海子说的只关心粮食和蔬菜的生活 或者像她写到的那样 “一个人,从嘈杂喧嚣的世界走进一座安静的村落,然后就成为一个安静的存在” 当我意识到丹尼斯是与众不同的丹尼斯的时候 并不是凯伦第一次提起他的时候 我佩服凯伦一点 就是她从不刻意告诉你 谁是谁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你会发现 因为她写着写着 你就可以感觉到她的文字起飞了 变成了彩虹的颜色 凯伦和丹尼斯的浪漫像她提到的飞行的感觉 “目前的言语真的不足以描绘,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发明出新的词汇来形容它” 阅读的时候我选了黄色的标签来做标记 搭配这本书棕黄色的封面的非洲底色 但有趣的是 当我读到丹尼斯和凯伦一起坐在恩贡山上 平静地说着两人死后要埋在那里 要一起去看墓地时 黄色标签正好用完 只剩了一张粉色标签给我用 我想 是啊 写到爱情的时候 好的文字确实会自动变成粉色的啊
还有还有 那只鹳的故事 我会一直记得 也会讲给在生活里走窄了的朋友 会一起期待第二天早上看到那只鹳 一起开怀大笑啊
《走出非洲》读后感(五):书记·《走出非洲》
在一次派对上,一位老太太谈起了她的一生。她说她很想重活一次,也好证明一下她这一辈子其实活得极其明智。我想,是啊,她的人生就是那种需要活第二次才好意思说真的活过的人生。一首短的咏叹调是可以从头重复一遍,但一首完整的乐曲是不能重复的,交响乐很五幕悲剧也是如此。一旦重复,就说明这首曲子或悲剧没有顺利完成。 我的生命啊,如果你不祝福我,我不会让你走。如果你祝福我,我就会放手。 ——《走出非洲》 因为深爱三毛,沉迷于《撒哈拉故事》,遂执着于非洲大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直对《走出非洲》念念不忘,终于在这个五月与它相识相知。 阅读经历颇为不顺。或许是因为好久没有读这类以大篇幅文字写景的书籍,一开始我竟没能坚持每天读下去。常常因为过于平静的文字而厌倦。差点丢弃这本书。 不知何时起,终于与非洲达成共识。以全身心的精力去为其构建一个我理想中的牧场。再看景语已不觉无趣,反而成为完善我的乌托邦的佐证。 是不一样的世界。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甚至通过这本书反省了自己。跟随作者的思维,从中国转身就到非洲,以第一视角与土著居民交往。形形色色的人。五彩斑斓的故事。让现实世界中躲在狭小角落的自己兴奋不已,仿佛那些也是我的朋友。 曾经一度正义不屈,看不惯三观不同之人,读不懂吹嘘自大且厚脸皮之人……可是人世间呀,哪有那么多二十已通晓世事之人?哪有必须要去追寻的成功、必须要行走的路?哪有简单而懒惰的生活? 走出非洲,也走出了我近期的思想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