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故事》是一本由[法] 福楼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故事》精选点评:

  ●短小精悍,很好读

  ●除了小说本身,很爱那篇序。尤其是其对《一颗简单的心》的解述

  ●从阅读体验讲,最爱圣朱莲,完全找回人生第一次读李译包法利夫人的跪赞之感——仿佛每个毛孔上都浮起一个发烫、颤抖的小光圈。 且豁然打通了对圣安东诱惑的理解。 希罗底次之,美孽少女莎乐美的最佳版本。简单的心就是很福楼拜了,没得讲。

  ●梦见过那只鹦鹉,但梦里不知道鹦鹉什么来历,只是心痛,后来竟哭醒了。

  ●创作是父性的 翻译是母性的

  ●第一次读福楼拜的作品,简直震撼。三故事的第一篇,让我想到马尔克斯,可能是因为有一点玄幻的缘故,但是又不完全是。李健吾老师的翻译让人觉得安心,因为我总会担心因为翻译的缘故,影响阅读和体会名作的原意。

  ●第一个有莎士比亚的风格,挺戏剧性,宗教化的;第二个很感人,很动人的温情;第三个没读懂,很晦涩。本来想跳过去,看到福楼拜写给侄女的话: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硬着头皮读完了。很多关于宗教,历史的文化,确实很难读。 另外,翻译有点不太习惯,很多句子不通顺,主语指代不明,读起来略有费解。第一本读福楼拜的书,现在不做评价。

  ●2018107。一颗简单的心。

  ●我们对老一代译者必须保持崇敬,他们曾作出“信”而“雅”的表彰,崇敬并不一定非要喜欢,明明不喜欢却装作喜欢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伪善,更何况,表达不喜欢对道德的损害要小于对旧式尊卑观的不盲从。说白了,对此书的评价是一次道德审判,“李健吾”三字是有分量的。但我的观点是没办法喜欢。初中时,读文联主席(不是什么好头衔)王蒙先生的书,崇敬坏了,他在排比、堆砌,词汇量、阻拒性等修辞或技巧领域的成熟,对于一个初中生有一种排山倒海的震撼,而年日渐长,却认为排比之类的技巧是对空洞思想的掩饰,也就不会再喜欢。李健吾也好,王蒙也好,都是同一个时代的炫技文风;如果说,福楼拜是18世纪开创一代文风的先行者,可以原谅其老派的创作,李和王却是中国的现代人,没有长进是说不过去的。对,我的意思就是翻译太古板了。

  ●看的我有点矛盾

  《三故事》读后感(一):圣人在人间

  《三故事》是福楼拜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尽管其知名度逊色于《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等其他小说,但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本书称得上是福楼拜的艺术审美宣言。

  三个短篇故事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其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神圣性”的存在。这种“神圣性”玄乎其玄,很难有个准确的定义。在西方,对于以《圣经》为真理的教徒来说,“神圣性”是一套完整的话语和价值观,渗透在文学、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趣的是,福楼拜本人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天主教徒。他一生对于宗教的态度都很复杂。

  在《一颗简单的心》里,主人公名字叫全福,法语原名叫Félicité,意味着鸿福与至高无上的快乐,宗教意味十足。讽刺的是,全福一生都在奉献与失去,她前前后后爱过的人要么离开,要么去世,最后只剩一只鹦鹉。这只鹦鹉被制成标本后,让临死前的全福看到了圣灵。对全福来说,奉献似乎成了一种需求,她爱别人超过爱自己。这种金子般可贵的品质就存在于一个普通的仆人身上。这也许就是一种世俗意义上的“神圣性”,并非遥不可及。

  而《慈悲·圣·朱莲的传说》里,沉浸在杀戮动物欲望中的朱莲受到了与俄狄浦斯相似的诅咒:杀父弑母。经历了各种痛苦之后,朱莲完全超越了人类的欲望,被耶稣带上了天堂。在朱莲成为圣人之前,福楼拜曾多次描述他狂野的欲望,以及在命运的折磨中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这可是十足的浪漫派印证了。

  《希罗底》中,希律王安提帕娶了他哥哥的妻子希罗底,随后又被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所吸引,莎乐美的美色与充满诱惑力的舞蹈最终让希律王砍了先知伊奥坎安的头。在这个故事里,“神圣性”站在肉欲的对立面,福楼拜一生都想要通过对自我的超越来达到圣洁,却又一直通过肉欲享乐来逃避令人厌恶的世界,因而一生处在矛盾中。他虽然一生未婚,生活里却从不缺少情妇(路易丝·科莱特)和妓女。文中对莎乐美舞蹈的描绘,灵感就来自于一个让福楼拜念念不忘的埃及妓女。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以死亡为结局,这也许也是一种天主教式悲剧:圣人处在人类之间,从不会被理解。这种孤独与沉默就是圣人最终成圣的必经之路。

  《三故事》读后感(二):朴实的热烈

  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短篇小说,语言平实简练,情节平淡,却能给人带来充满色彩的画面质感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写实而不失趣味,客观而不失巧妙。想到他曾说过的一段话:“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这正是令我感到惊异的地方了,具有怎样的文字敏感度才可以在极大范围的常用词库去寻找一个最适合一个平淡故事的词语,并连缀成一件完美的成品文章?将福楼拜的小说视为教科书式的写作,其原因不言则明。

  《三故事》一直被认为是福楼拜的几部长篇小说浓缩的精华,在题材上每篇都代表了他的一种风格类型。《慈悲•圣•朱莲的传说》是福楼拜对一则中世纪的民间宗教传说的描绘,朱莲最初嗜杀成性,之后在会杀死父母的诅咒下战战兢兢,离开父母,逃避武力,然而还是没有躲过误杀父母的命运,最终忏悔余生。这则故事的中世纪宗教气息十分浓厚,然而福楼拜并未置身其中,向读者传递信仰需求,而是单纯地用他的文学敏感来讲述一个故事罢了。《希罗底》是一则宗教故事,出自《新约》,围绕约翰之死展现了基督教内部纷争的混乱一天,这一篇依旧是通过客观而写实的叙述来重现故事。而我个人最喜爱的一篇是《一颗简单的心》,它讲述了一个“下等人”女仆全福平凡的一生,没有奇特的人生经历,也没有异色的人物,却让人读的津津有味,对这个平凡人的心情感同身受。这三篇故事分别是福楼拜三本长篇的缩影,《慈悲•圣•朱莲的传说》对应的是《圣安东的诱惑》,《一颗简单的心》对应的是《包法利夫人》,《希罗底》对应的是《萨郎宝》,将福楼拜长篇的精华浓缩到这一个短篇故事集,那么它受到如此的赞誉也不为过了。

  怎样描写一个平凡的人?在《一颗简单的心》中,全福的心确实很简单。她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去爱,年轻的时候爱上一个男子,在欧班太太家做工时爱着她的儿女,之后爱着她可怜的外甥,最后是一只鹦鹉。她用一个小人物微薄的善良和爱柔和地撩拨着周围的人的心脏,也感染着我们这些读者的心。她的所爱一个个离开了她,她自己也随着爱的对象的消亡而走向死亡。全福越是接近死亡,越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慈祥平和的光芒,她的态度总是尘土般卑微,她弱小、忠厚,永远都在爱着其他人。在她不舍太太的儿女离家的时候,在她为那只鹦鹉尸体的模型操碎了心的时候,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只不过在我们面前佝偻着的是我们的母亲,而全福则像是所有生灵的母亲,大概这种最平凡的存在,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存在吧。福楼拜仿佛只写了一个女仆人的一生,实际上读起来却像是写了一个“神”,一个隐藏在穷苦人之间的具有“神性”的品德的存在。他对文字的敏感使得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贫苦人的平淡一生来看毫不违和,然而这表面的无波澜下涌动的是柔和而滚烫的血液,这种内里的炽热激发出了我们的慈悲情怀,我们湿润了眼眶,对这种低调而又高贵的母性充满感恩的心情。

  这一版的《三故事》收录了一篇福楼拜的外甥女对他的回忆——《亲密的回忆》,在这个短短的文章里我们能看到很多故事原型,也更能理解他在故事中流露的深厚情感从何而来。对于我们来说福楼拜是一本教科书,而对于他自己来说,能用自己的文字把珍贵的情感封藏起来,这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了。

  《三故事》读后感(三):大师的短篇也有新天地

  人人都知道鼎鼎大名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大多对他的代表作品《包法利夫人》耳熟能详,甚而交口称誉。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作品大多不为人知,比如《情感教育》。福楼拜不仅擅长长篇小说的创作,也有短篇小说问世。他的《三故事》就是由三个短篇结集出版的,《慈悲•圣•朱莲的传说》、《一颗简单的心》及《希罗底》。

  《三故事》由一个共同的看不见的主线牵引,那就是不可捕捉的命运。朱莲为了躲避弑父杀母的预言而逃离父母,却最终躲不掉命运女神的捉弄,误杀年老的父母;全福年轻时爱情梦的破灭,被命运女神牵引,成为欧班太太的女仆,外甥远赴他乡旋即命丧,维尔吉妮的早夭,鹦鹉琭琭的死,一连串的打击;希罗底的阴谋,希律的迫不得已,先知的预言,内忧外患,错综复杂的形势,一触即发的乱局,唯一不变的是冷酷的命运。

  凭心而论,三个故事写得最动人的是《一颗简单的心》。朱莲的传说写得动人极了,结构紧凑,文字优美,却多多少少有股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我们读的是事不关己的精湛的故事。而《希罗底》不可谓不好,对于我国读者却要陌生得多。对于《旧约》的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导致阅读《希罗底》的举步维艰。若没有详尽贴心的注释,必然影响阅读的流畅。

  《一颗简单的心》之所以好,是因为这篇小说写的是福楼拜身边的人,是由真人真事提炼而成的。他熟悉这一切,也思考这一切,然后诉诸文字,如泉水叮咚,一路奔流,纵情放歌。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生命都献给了文学,献给了创作,仅凭这种执著精神,平常人是无法做到的。福楼拜把他的人生体验都写进了这部短篇小说,父亲本打算让学律师,却在命运女神的眷顾下,最终从事了当时不算作职业的写作。为之,他放弃了爱情、友情,放弃了一个常人做得到的幸福生活。他不走寻常路,而是躲进他宽大舒适的书斋,在静静的时间流逝下,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无一例外,这三篇小说都不长。不是福楼拜不能,而是不想。短篇小说的魅力,就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出无限阔远的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只来看看三个短篇的结尾,会发现各有其魅力。“这就是慈悲•圣•朱莲的故事,大致如同在我的故乡,在教堂一扇花玻璃上面,人们看到的。”故事徐徐展开,把读者带进美妙的故事里去,结尾戛然而止,跳脱开来,把读者从虚幻中扯回现实,仿佛南柯一梦,突然惊醒;"(全福)她呼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恍惚在天空分开的地方,看见一只巨大的鹦鹉,在她的头上飞翔。"全福的一生为别人而活,而忙碌。她的情感遭受一连串的打击,却始终没有放弃,因为她拥有一颗简单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挺住。她有信念,最终这信念化为鹦鹉,引领她奔向天堂。这一句给人无限遐想,既无突兀之感,又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头重极了,他们轮流地捧着。”一个“重”字,真有一字千钧的分量,其中的意味读者自能体会。

  著有《南极》的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认为,“短篇小说很紧凑,你必须把大多数可说可不说的话删掉,这是一种减法原则。就如聊天,似乎说得很多,其实真正说的内容很少。我认为短篇小说可以很好地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沉默、孤独与爱。”证之以福楼拜的《三故事》,确乎如此。如果把这三个故事拉长,成为长篇,将会逊色得多,难免枯燥乏味。

  现在的小说动辄数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容量不可谓不大,圈钱不可谓不多,读后却留不下深刻的印象。《三故事》是惯写长篇小说的福楼拜绝无仅有的短篇小说集,却出人意料地成功。读惯了长篇,你不妨利用零碎时间读读《三故事》,快乐和愉悦就在分分钟。

  《三故事》读后感(四):道德是美学的基本条件

  福楼拜第二本,原来说这个假期把福楼拜小说集看完。但是今天一翻箱子,只带了三本他的书,所以说这是倒数第二本。《情感教育》和《包法利夫人》只能回去再补了。《三故事》顾名思义是三个故事。分别为“慈悲•圣•朱莲的传说”、“一颗简单的心”、和“希罗底”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都是关于宗教的。前者改编自13世纪的《先圣传呼》,后者是对中世纪的讽刺。而我感兴趣的正是中间这个听起来名字土土的故事,看的几次哽咽。甚至想对这个双眼皮大胡子胖胖的男人多一点了解。

  译者说:“《三故事》对于福楼拜好比逃学,他从现实逃到他的过去,寂寞和平静好像放映机,把岁月带走的东西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送到眼边”正是这种饱含了对过往生活无限的思念。和过去对笔者的吞咽。让他把看得见溢出来的感情放在了《一颗简单的心》中,那些看起来不如另外两篇故事华丽的文笔。平铺直叙的对全福一生的记录,点点滴滴对夫人的描写。都洋溢这种真是的感情。恰巧在书的后面,有一篇外甥女怀念他叔父的文章。让我更加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成功,原来全福、夫人、甚至那只被做成标本的鹦鹉都有原型。全部都是福楼拜先生生活中的人。所以才有这么浓厚的感情、这么撼动人心的温暖。

  “我是教会末一位圣父”这是福楼拜对自己的评价。他赞美平日里面温暖的美德。他用无限的时间来透彻的了解最小的生活的枝节,但是他又痛恨中世纪,痛恨中产人。他认为这些都是庸俗,是嫉妒,是凌辱了一切伟大和美丽的东西。但我觉得福楼拜更像是一方红框镜子。这红色代表着他始终如一的天真和对理想的热情。由于民族特征的影响。这种开朗和天真让他性情快活。让他天生对幸福就有一种不断的需要和不能容忍的地方。而这镜子就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映射。将那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反映在我们面前。而这镜子还是一面执拗的镜子。对美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镜子。对啊,他就是镜子,怎么会放弃美呢?他那带着感情的对诗句的朗诵啊,他字字斟酌写出来的文章啊,在普法战争的时候声嘶力竭的说着文艺不可能死去的男人啊。多么美,多么执拗啊。让他艺术的来,也让他艺术的去,直到死去的时候,惦念的都是那位写出“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的诗人。

  那么《一颗简单的心》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福楼拜在为翟乃蒂夫人解释他的故事的时候说:《一颗简单的心》的故事,老实说来,叙述一个隐微的生命,一个乡下的可怜的女孩子,虔笃,然而神秘、忠诚、并不激扬,和新出屉的馒头一样柔和,她先爱一个男子,其后他主妇的儿女,其后一个外甥,其后一个她精心照料的老头子,最后是她的鹦鹉,鹦鹉死了,她叫人把它制成标本。等到她死的时候,连鹦鹉和圣灵她也分不清楚了。你以为这有所嘲弄,一点也不,而且正相反,非常严肃。非常犹豫,我想打动慈心的人们,让他们哭,我自己便是其中一个。我最感动的是全幅对鹦鹉的态度,我觉得这很有突出性了,对动物都能如此,何况人呢。在鹦鹉死之后,全福聋了,她听了夫人的话把它送去做标本,但是又害怕邮递会把鹦鹉弄丢。所以打算自己送去,在去的路上,尘土飞扬的路上疾驰过一辆马车。赶车的人叫他让开,但是全福听不见,只顾着向前走,赶车的人气不过,用鞭子抽了一下全福。全福被撞到在地,醒后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她的篮子,总算好,鹦鹉没有受伤,她发觉右脸烧痛,用手一摸,手变成红色的,血直流。这是一种动物的存在,没有诗,没有光色,消极,单调。哭脸多余笑脸,接受一切忧虑。就像…就像我们那劳苦功高的母亲,自己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是给你一定都是最好的。还有在医生给她看病的时候,她已经几乎失去了听力的能力,但是当说到“肺炎”的时候却欣慰的笑了,因为这和夫人一个病,和夫人一样让她觉得很安心,很自然。

  像福楼拜说的,这是一个很严肃很忧郁的故事。他想让我们知道,温暖要从忠厚中获取,然而忠厚,这个难得在高等社会发现的品德,只有贫贱偶尔和它偶而相依为命。但是给家人的温暖,给朋友的温暖,永远都不会迟。

  《三故事》读后感(五):千呼万唤,还是福楼拜!

  低处的神话和伟大的世俗

  ——读福楼拜《三故事》

  @ 平方

  说起福楼拜,就不必费尽周折详细介绍一番了吧,他的作品被誉为现代小说的源头,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文学界普遍共识,引领现实主义风潮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可谓大师级人物。生前出版的作品算不上多产,除了最有代表性的《包法利夫人》,还有《情感教育》《萨郎宝》《圣安东的诱惑》《三故事》等作品,其中《三故事》属于福楼拜的文学精华,奉上了三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了《三故事》,为敬仰福楼拜的读者在寒冬之际送来暖暖春风。

  著名翻译家李健吾在前序里开门见山提到:这是福楼拜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一本谦逊的小书。这个“谦逊”,大概代替了福楼拜本人的谦虚口吻,在笔者看来,亦或大多数读者看来,这是一本绝妙的好书。李健吾先生的翻译稳健铿锵,由于此版本翻译的时间为建国前,白话仍显生涩,然而语感颇为成熟,读来郎朗雅致,用现在很通顺的翻译体,未必会有这种韵味。

  《慈悲·圣·朱莲的传说》以宗教神话为底色,就像东方民间故事,主人公总被赋予神奇力量,出生之际便有神人来指点,必有可为。福楼拜拿低姿态去写,把神当做人来写了,所谓“低处的神话”区别于东方神话故事那般——一直高悬在神堂之上,天神各负其责,好的神就是好的神,坏的妖怪就是坏的妖怪。

  朱莲与父母住在一起,沉浸于人间的生活,因为杀欲膨胀,被施与报复性魔咒,即便他逃得远远的,依然无法改变命运,终做下罪恶之事,杀父弑母,于是再次逃离,乞讨人间,直至被耶稣感化拯救。这么一个神话故事,不是简单的善恶两极分化,在福楼拜笔下更显人世风情,圣朱莲首先是一个“人”,七情六欲的人,杀戒太盛,受到惩罚,故事的最后他还是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响应到神的感召。抛开最初故事带有的宗教教化性,笔者更愿意相信,福楼拜讲的是一个人怎样救赎自我的故事,如何成长为真正的人。他看重的是人性,而不是神话,但神话却是人物的背景,完成了一次升华。

  福楼拜的小说就是范文,《一颗简单的心》写人物可以让你心底立刻留下亮堂堂的印象,且看小说开头,“提起欧班太太的女仆全福,主教桥的太太们眼红了半个世纪。”这一句的信息量够大,全福是谁?欧班太太的女仆,欧班太太是谁,主教桥太太们中的一员,而且还有告知,全福为人的好,让整个主教桥眼红,一句统领全局的描述,让小说一下子充满了吸引力,为什么“眼红”?如此一来,我们必须读下去了,且要读个究竟。

  很久没读到令人心头一颤的小说了,《一颗简单的心》彻底俘虏了我,福楼拜是大师,为什么是大师?这篇并不讲究结构形式的小说经由平铺直叙便铸成了,仆人全福的形象在人情世故中愈加丰满,看似一个悲剧故事,但谁又不是看着亲友的生老病死,经历着自己的生老病死,最真切的莫过于全福这一颗向善的爱心,终于像圣朱莲被神灵带走那样,也奔向了信仰的最好境界,寿终全福了。一生都在奉献的仆人全福,最后在爱里获得了永生,难道莫不是伟大的世俗吗?

  三篇小说皆扎根于宗教,那么,福楼拜是一个基督徒吗?在他外甥加罗·林高芒维勒的回忆录中记载:就艺术方面来看,他是无神论者。然而,他的文字里处处对信仰满怀敬重,特别是《希罗底》这一篇小说,还原了基督教重要的事件。所以回忆录又指出:“但是就他灵魂的需要来看,他是泛神论者。”《希罗底》描述了基督教内部的争斗,围绕施洗约翰遇害事件,再现圣经人物之间的恢弘叙事,仿佛福楼拜接过了大师们的遗志,将神圣的衣钵传递下去。他没有像荷马和但丁那样,用诗歌的手法去歌颂去憎恶,仍以史诗的基调通过现代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

  福楼拜的观察力是非常突出的,据说,他教导学生莫泊桑,要像画家一样观察门前的马车,详细记录车夫和乘客的行为,还要传神地表达出来,后来莫泊桑通过学习使得写作能力取得很大的进步。福楼拜善于捕捉世俗的印象,善于描绘细节之处,比如人物的衣饰,房间里的摆设装饰,各种人物(就算不是主要人物)出场的神态怡情,地理知识图片都会有解释(出自《一颗简单的心》),看似不重要的背景都可以事无巨细地铺张,却在之后与故事的结合中,因细节的逼真和对日常生活的紧密关注,使得小说更加富有真实性,情感也异常饱满。

  福楼拜的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属于他的长篇作品,而最好的短篇作品大概就是《三故事》了,这两本书正是文学爱好者们的珍藏必备品。千呼万唤,还是福楼拜!他对艺术孜孜以求,生前完全沉浸于文学世界,所以他能带给我们最好的作品,一直哺育着后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