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生烟》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玉生烟》精选点评:
●以前提起李商隐,总是一些儿女情长的委婉缠绵,认真走进他,才发现李才是唐朝杜甫的真正传承者,胸怀一颗爱民报国之心,只可惜家道贫寒、生不逢时。李的诗歌也有完全写实的部分,真实质朴。也有一部分充满了神话色彩,天马行空,细细读来其实有背后的故事。
●叶老先生的著作,值得细细品读。心疼她一生经历过那么多坎坷和磨难!
●与作者其他作品内容多重复,在本书内也是,此为讲稿的一种特点,不可避免,可以跳读。以此来看,价格偏贵。
●谁人有此?谁人为是?
●枯燥乏味的不得了,把美感十足的诗说的味同嚼蜡
●“天地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
●叶先生经常由梦得诗,“无限清辉景最妍。”道出月之孤寒明亮。义山诗凄凉,凄美,像颗泪明珠。《锦瑟》的解读述之长篇,“五十弦”的隐喻,诗词爱好者心中自有最深的思量。
●谢谢叶先生的引路。
●叶嘉莹讲诗太啰嗦了。她讲述中多次把诗歌和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勾连,这倒是有点意思,由于讲座的自由性,讲稿内开拓了论著式写作不具备的空间,也容纳了其诗歌“兴发感动”观点的亲身实践。至于她的观点是否有益于进入诗歌,那就仁智各见了。
●之前听过的讲座再看书有点重
《美玉生烟》读后感(一):这是我对叶嘉莹六本讲演集的总结
分别是这本书还有《唐宋词十七讲》(豆瓣评分9.1)、《小词大雅》(豆瓣评分8.1)、《荷花五讲》(豆瓣评分7.9)、《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豆瓣评分8.8)、《人间词话七讲》(豆瓣评分9.0)。
https://mp.weixin.qq.com/s/lRVJLajwmg94M69gIdgp1g
《美玉生烟》读后感(二):古典诗词中的兴发感动
大学选网络公开课选到了大师叶嘉莹的《中华诗词之美》,后来我觉得这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相遇!
因为叶嘉莹我没有在高中毕业后放弃古诗词,我知道了诗词不仅仅是那种愚蠢的应试分析——什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陶冶情操!
而是诗词中丰富的情感以及兴发感动的生命!
读了叶嘉莹六本讲演集,分别是《美玉生烟》(豆瓣评分8.0)《唐宋词十七讲》(豆瓣评分9.1)、《小词大雅》(豆瓣评分8.1)、《荷花五讲》(豆瓣评分7.9)、《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豆瓣评分8.8)、《人间词话七讲》(豆瓣评分9.0)。
具体的总结和介绍写在这篇文章里了!
https://mp.weixin.qq.com/s/lRVJLajwmg94M69gIdgp1g
《美玉生烟》读后感(三):听爱诗懂诗的人讲诗和诗人
#推荐《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主体部分是是叶嘉莹2013年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所作李商隐系列讲座的整理稿。B站上有视频,建议去观看。因为视频中,叶先生会唱诗颂诗,会讲解平仄变化的原理,而读书,则会让你进一步体会到诗句本身的魅力。
李商隐的诗总是引用了很多典故,看这些故事完全不像是初高中时教科书的注释,反而像一千零一夜那样,非常有趣。意向、语言、音调杂糅在一起,让诗变成了迷,让诗人也变成了迷。
读完此书,我记不得李商隐更多了,因为他完全被叶先生压住了。我敬爱叶先生,一位96岁的老人,毕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她读了一辈子的诗,每个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她命途多舛,可她依然乐观豁达。她在讲诗的时候常常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时你会发现,是你的阅历阻碍了你对诗词的感悟,你这一生太平庸,让你太麻木,太轻浮,太容易放弃。而你也会发现,你是的语言是这样苍白,没有办法去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最后引援一段叶先生的讲稿“我一辈子教书,现在教了七十年没有停止,我说’天池若有人相待‘,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我的讲解而真的喜欢了诗,真的能够把诗传承下去,我’何惧扶摇九万风‘,这种九万风的遥远,劳苦我是无所畏惧的,我愿意进我的力量。”。每每读此我总是饱受鼓舞,我辈当自强。
《美玉生烟》读后感(四):腹有诗书气自华
正在看这位老师的公开课,细水流长的讲述着李商隐的诗词,讲解得很美,几乎是逐字逐句的在解读一首诗,有点像墨染宣纸一点点晕开了诗词背后的意境。
这位老师从小读李商隐的诗,教了一辈子的书,直到如今已经满头华发,还可以笑容满面的拿起诗卷来侃侃而谈,那种被书香墨水浸染的气质,掩饰不住的流淌出来,即使年华老去,还是让人觉得很美,这是一种属于老妇人独有的慈眉善目的美,忽然有点感慨,这种气质很难养成,它可能在今后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永远停留在那个民国时代。
有些东西我们会觉得美,一半因为它本来就很美,一半因为它已经逝去了,古人读诗写诗,都源自于生活,人们借诗咏志、寄情山水,那是很自然的一种生活情调,但是现在的人已经没有这种诗兴了,诗词从民国结束后,就真的结束了。不要跟我说什么现代诗,现代诗也有它的美感,但是古诗词里的平平仄仄、字里行间背后的朦胧意境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们现在读诗,学诗,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是在装13,这真的太悲哀了,我们的生活已经平庸乏味到只剩下娱乐至死,这种无味的日子就像口味很重的饮料一样,喝多了会觉得生活越来越乏味,而诗词恰好相反,淡极始知花更艳,人间有味是清欢,真正可以绵延持久的、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东西,却被我们遗忘了。
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很难的一种气质,因为它绝对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以培养出来的,它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真正的文人是把诗词融入到生活中去的,兴亡败落时有诗,喜怒哀乐时有诗,情难自禁时有诗,哀其不幸时有诗,如果诗词只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对象,那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诗。
再学古诗,发现古人真是有大智慧,反而比我们现代人活得更加通透,更加优雅,我们现代人悲伤的时候,会借酒买醉;我们失落的时候,是无能狂怒;我们愤怒的时候,是口吐芬芳;我们高兴的时候,也不懂得珍惜幸福,而我们无聊的时候,会用更重复无聊的事情来麻痹自己,比如沉迷打游戏,沉迷工作,我们很难对自身作出一点自省,更不可能在此种情况下,写出什么绝美诗词了。
我觉得悲哀,是对现状不可逆转的一种悲哀,即使当我很久之后再翻开一本书,依然会被古诗词的惊艳打动,但那也只能成为精神世界里一个冷僻的花园,在疲惫的时候提供一块栖息之地,它不能融入我的生活中,它太桃源太遥远了,我只能神往,却又在神往的过程中,看见自身的贫瘠。
最后用王小波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但是鲁迅又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所以成为一个清醒的人,一开始就是很痛苦的,因为无时无刻要直面自己,但是做一个麻醉的人,结局可能更痛苦,因为他连改过自新的机会都没有。
《美玉生烟》读后感(五):幸有人笺锦瑟诗
五十弦翻华年思,春心总托义山辞。 万丈红尘话劫灰,幸有人笺锦瑟诗。 ——随和《美玉生烟》书中叶先生《读义山诗》 ———————————————————————————— “诗言志”,诗可以兴、观、群、怨。千百年来,承继着《诗经》《楚辞》一脉的化育熏陶,中华诗歌的主流自觉负载着每个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传道教化的文学功能,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也与时俱进,活力长盛不衰,迨于盛唐,臻于造极。对于无数诗家篇什的传诵解读,也一直遵循着儒家先圣知人论世的不二法门,不逾规矩。‘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无疑,李商隐的诗歌是大唐诗苑的一株奇葩,瑰丽的词句和迷离的情思让读者心动,表达的主题却又总使人乱花入眼,无以明见。从本书中可以看到,叶先生平生研读并钟爱义山诗句,在创作实践、学术研究和授业讲学均多着意于义山篇章。本书副题——叶嘉莹细讲李商隐,正文分为六讲,并附录了相关三篇不同时期的讲稿,组成了较成系统的李诗品读方式和理解门径专题讲解。虽然定位于古典文学欣赏的大众化普及,但在内容上既有传统诗词摘句析词、知人论世方式的讲解,更结合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和诠释学相关概念详加剖析,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文本上基本保留了讲座口语表述形式,少了学术味,多了现场感。值得推崇的是编排用心,在正文版面小字嵌入相关文献资料,极大方便了读者对正文的阅读理解和认识深化。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创作实践的社会人文基础的消失,曾经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词无奈进入了文化遗产的行列,虽然有学堂上的琅琅回响,媒体上的附庸风雅,所为的只是应付,点缀,甚至无意识的糟蹋,但这些都不是诗词的本来面目。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里,诗词已遁于无形。所幸的是,尚有不少传薪钟爱者感动于古典诗词世界的摇曳生姿,以之为灵魂之熏陶,心灵之滋养(诚叶先生之所谓“感动兴发”),并希图走入实践创作的领域,抒写心志,光大传统。可惜的是,近现代以来普及诗词创作的大家读物寥寥难觅,大概是认为世易时移,古风不再,为此辄属雕虫赘余。实际上,在古典诗词产生和传扬的历史长河里,无数的李商隐们所身处的创作环境、所依赖的写作基础和所凭藉的传播交流方式,等等,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基本是模糊不清的。譬如,叶先生示范的古诗吟诵,古人的平常举动今天的人则感觉新奇有加。既如此,何以做到全面完整地品读古典诗词?离开了植根的土壤和水分,艺术之花怎能成长和开放?所以,既要欣赏花叶果实的美好,也要观察枝干根基的养成;想要真正地仁心兴发于传统文化,更要躬身于身体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古典诗词的最好继承就是实践创作。本着对传统精神的尊重和文化遗产传承的敬畏,只要有前贤垂范指引,有后来者以文化工匠精神孜孜以求,中华诗词应无恙乎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最后就阅读所见书中几处符号和文字的编辑校对坦陈己见。书中多有引用李商隐诗和叶先生本人之作,均为律绝,标点几近全为单逗号双句号,偶有问号。窃以为未必全妥,兹举如下:《丹丘》“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P85,183)末句为表达感慨,不设疑问,当用感叹号或句号;《瑶池》(P80)“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末句设问反讽,当用问号;《东下三旬……》(P31,184)“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设问自叹,两句中应用问号;而叶先生作《绝句二首》其一(P30)“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末句设反问表肯定,更适合问号。文字勘误方面,“令狐是李党,……而王茂元和牛党有关……”(P139),此处叙述与两家党派关系的史料不符,也与书中他处相关陈述相左;另此段前文(P138)有两处“李魏公”李德裕,当为“李卫公”之误(李德裕为唐武宗封卫国公)。惟愿再印再版,生烟美玉更无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