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全本)》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全本)》精选点评:
●黑暗中的光芒最耀眼。
●感觉茨威格是个挺多愁善感的人啊 ,字里行间仿佛能看见他充满惋惜的脸。“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你们在经过这漫漫长夜之后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于你们而去了。”
●茨威格的文字无形中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很有感染力。
●翻译绝美。 读来激情澎湃。
●其实我看的不是这本,而是一本找不到的哈尔滨出版社的,真是难受。不过,也真是精彩,原来改变世界真的可以是一己之力
●茨威格不可遏制的激情描述,深刻精到的分析,高超的写作技巧,无一不令读者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俯拾皆是的警句,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文本的感染力。脱离呆板的传记写作套路,独辟蹊径,截取历史人物的瞬间,一读之下印象深刻难忘。
●翻译减一颗星
●茨威格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的传记经典。 熊培云撰写长序倾情推荐 十四篇历史特写全本(修订本)
●“谁震动了我们的良心,即使是拳头,那对我们也是做了好事。”
●听吴军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书中的14个人物的事件,有的之前了解过,有的一无所知。作者写的非常好,不是普通的个人传记,精选每个人生活的一个小片段,但是对于世界的影响却很大。作者文笔优秀,有的是用正常叙述写,有的是用戏剧形式写,有的用诗歌形式写,笔者文字驾驭能力太强,各种文体信手拈来。两个译者翻译本书,没注意每个章节后面分别都是哪个人翻译的,但是有的翻译的并不好,影响阅读体验。看名著,翻译太重要了
《人类群星闪耀时(全本)》读后感(一):决定性瞬间,上帝给出了他的裁决
从历史的磅礴角度看,一切变幻莫测的命运安排都不算什么了。
历尽艰难,那个同时看见环绕地球两大洋的男人,就在一秒钟手起刀落,永远闭上了眼睛。
在所有人都认为胜利就在眼前的时刻,因为一扇毫不起眼但却忘记关上的小门,拜占庭陷落,十字架轰然倒塌,历史做出了他神秘莫测的裁决,东罗马帝国从此灭亡。
中风后从地狱归来的亨德尔,却如同被上帝选中,借凡人之口传达出至美的上帝之音“哈利路亚”,伟大的来自宇宙的音乐这样诞生在斗室的静夜里。
另一边创造出马赛曲的鲁日,直到死也不知道他的这首歌在法国革命中掀起了多大的狂潮,振奋了多少人心,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宽恕这位擅自闯入不朽者行列的业余作者,他只能卑微甚至屈辱的死去。
历史的偶然性是如此残酷又如此充满诗意,当作家们灵感枯竭的时候就去看看现实吧:历史在命运的谋篇布局上真的是个天才。
茨威格的文辞华丽又澎湃,被称为那个时代的鸡汤大师一点不为过,当然这纯属褒义和敬佩。
《人类群星闪耀时(全本)》读后感(二):在群星的耀点中倍获力量,同时又感知到——无比伟大的事业都有一层要交给上天
“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一个个决定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或历史人物中,你即可在他们身上获得意志倍增的无穷力量,也同时会令你感到,在无比伟大的事业中,都须有一层机缘要交付上天”————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有感
斯蒂芬·茨威格:被誉为“灵魂的猎者“的奥地利著名作家;也是把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应用在著作中最完美的作家。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热带癫狂症患者》、《拍卖行里的奇遇》等短篇小说中,都很好的显示出。茨威格本人就是一颗闪耀的星。他的文字带给人类光芒!
《人类群星闪耀时》这个集子收录了茨威格十二篇短篇作品。记录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及在决定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些重大真实事件。继续茨威格笔墨生动和匠心独运的文风,让人读的趣味盎然。
“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
让我们跟着茨威格去探险地球上最后一个还不为人知的海洋;去勇闯人类不曾到达的极地;去挥戈攻下拜占庭;去走进拿破仑大军的败北;去感受世界级大文豪的大悲悯、大苦难;去感受人定可胜天的无比伟大意志。
《人类群星闪耀时》虽然是十二个短篇,但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来阅读:
一类是人类探索未知大自然的作品:《不朽的逃亡者》、《黄金国的发现》和《南极争夺战》;
另一类是决定历史如何书写的重大历史事件:《拜占庭的陷落》、《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和《封闭的列车》。
再一类是作曲家、思想家给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享徳尔的复活》、《一夜天才》、《玛里恩浴场哀歌》和《逃向上帝》
还有一个是人类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重大事件:《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
这一个个存入历史的人物及事件,在茨威格的笔下鲜活起来,生动再现。在人类历史征服自然的坚不可摧的意志里,你将获得无穷力量。
阅读历史,给你增添智慧
《人类群星闪耀时(全本)》读后感(三):在历史中,我们都是能闪耀的星
人类群星,说是群星,其实里面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耳熟能详的,像是秦始皇、拿破仑、华盛顿这样的英雄人物,反而是有一些在我们看来闻所未闻的人。但是这都无妨,因为茨威格写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也将一个个极富历史意义的时刻写成了一部部鲜活而又大气磅礴的话剧。
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一个流浪汉,一个叛变者,一个可以和杰克船长媲美的强盗式的西班牙人,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看到太平洋的人。要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在他极富创造力的壮年时期,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巴尔沃亚恰巧就是这样一个人,于是他身上流浪汉的洒脱、叛变者的激情,在同一时刻化合成为了西班牙征服者的性格和本性中拥有的勇气、牺牲精神和不畏困苦。于是,1513年9月25日,成为了人类知道地球上迄今未知的最后一个海洋的日子。
1451年,穆罕默德,这个既虔诚又残暴,既热情洋溢又阴险狡诈,既学识渊博、爱好艺术又杀人不眨眼、草菅人命的人成为了土耳其苏丹。一个有野心的统治者,必然不会放弃开疆扩土。留在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皇冠上最后的瑰宝拜占庭惊恐万分。况且对于强权者来说,和平条约又算得了什么?于是,1453年4月5日,一支庞大的军队像海啸一样直抵拜占庭城墙之外。尽管战争最后的结果是因为一扇被人遗忘的小门所决定的,但是这完全不能埋没他身上具有的每个统治者应有的野心,和极少数军事天才才能具备的胆略与想象力。不管是建造当时看来完全不可能的巨大火炮,还是违背地球上所有人的经验,让自己的舰队也可以翻越一座大山,这个梦想家通过自己的意志把梦想变为了现实。
韩德尔,一个艺术家,一位音乐大师,当因为中风而无法走路,无法写字,无法用右手弹响一个琴键的时候,每个史诗级艺术家的疯狂与意志,一种难以捉摸的力量在他僵硬的躯壳之下生存。他疯狂地在温泉里浸泡自己的躯体,直到两周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像是获得重生一样,喜悦与热烈的情绪在茨威格的笔下洋溢。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充满喜悦的时候总会加上一点点佐料,来考验一个人。剧院空空荡荡,主角债台高筑,仿佛一切都在昭示,虽然你的身体好了,但你仍然是命运的输家。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总会留一道像是拜占庭坚实城墙下的小门——《弥赛亚》。韩德尔找到了这道门,推开了这道门,走进了这道门,用了将近三个星期时间,如痴如醉走进了门另一侧的世界。
拿破仑出现在了书里,但却只是故事的配角。滑铁卢一分钟,主角是一个平庸之辈,命运之线在瞬息之间居然是掌握在一个窝囊废手中。格鲁希,一个普普通通、诚实规矩、正直可靠的并无特殊作为的元帅。6月17日上午11点,滑铁卢战役前一天,拿破仑第一次把独立指挥权交给格鲁希元帅,让这个唯唯诺诺的元帅从单纯的军事领域迈入了世界历史的行列。当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战场上殊死奋战,急需援军的时候,当炮声隆隆震撼着所有人心的时候,格鲁希元帅却死抱着皇帝追击其他军团的命令不放。就是他考虑要不要分兵救援的这一秒,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决定了拿破仑的命运,决定了整个19世纪。公民的所有美德,小心、顺从、勤勉和谨慎,也许是对付平淡日子各种要求的利器,但是在决定命运伟大瞬间的热情里,它们全都被化为乌有,这一瞬间始终只鄙视地把畏首畏尾者拒之门外,只索取天才人物,并且将他们打造成不朽的形象。
歌德在情场失意后把炽热的情感化为文字,创作出巅峰之作《浮士德》;通过奋斗,苏特从穷困潦倒的平民一跃而成为自己王国的主宰,却又在命运的捉弄之下重新变得一贫如洗;机缘巧合,九位英雄得以从鬼门关全身而退,历尽艰辛,矢志不渝,铺就首条越洋电缆……
就像人的一生一样,在历史上,遗憾同样也不能挽回错失的瞬间,如果错过了唯一的一个小时,甚至是一秒钟,即使再花上千年时间也难以赎回。阅读这样的故事不单单是要体会幽默、诙谐、史实、传奇、荒诞和宿命这些要素,更能让我们抓住自己生命中一些短暂的瞬间,而不必祈求那个不会再恩赐的第二遍。
《人类群星闪耀时(全本)》读后感(四):照亮漫漫历史长夜的永恒之星
文/赵客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大约是源于2004年徐静蕾自拍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部名噪一时的影片,让大家对这位奥地利作家刮目相看,茨威格在中国也逐渐变得家喻户晓起来。茨威格1881年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是纺织厂主。长大后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并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维也纳事件的发生,导致作为犹太人的茨威格被政府驱逐,和他的好朋友同时也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一样,他先流亡至英国并加入英籍,而后去了美国,最后定居于巴西一个由德国移民规划建设的山城佩德罗波利斯(Petrópolis)。
茨威格以中短篇小说和传记类文学见长,代表作除了上文提及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有传记《玛丽•安东尼特》等。评论界对其作品持两种迥然不同的意见,一派以德国翻译家Michael Hofmann为代表,认为他的作品贫乏而肤浅,而另一派则认为他的作品歌颂人性、激情洋溢。无论评论家们持哪一种态度,都认为茨威格在传记上的成就要高于小说。
很难说《人类群星闪耀时》(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en)是茨威格诸多传记的一种,虽然书中的主角都是历史人物。历史具有偶然性,茨威格正是截取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刻,添加了自己的诸多想象和细节描写。德文中的Stern是星星的意思,而Sternstunden则引申为“历史性的转折时刻“,正如茨威格自己在序中所感叹:
我试图描述极不同的时代,极不同的地域的若干这类星光璀璨的时辰,我之所以这样称呼它们,那是因为他们犹如星辰放射光芒,而且永恒不变,照亮空幻的暗夜。被高尔基称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茨威格长于人物心理方面的描写,尤其善于展现人物心理上的转变。无论是格鲁希元帅在滑铁卢战役中沉思的那一秒,还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即将临刑的那一瞬,茨威格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心理上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十四个历史人物的文字画像,创作起来并非易事,稍不小心就会落入自我重复的窠臼。除了常见的叙事体,茨威格还采用了诗和剧本的形式,如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逃向上帝》短剧,更加有机地还原了一代文豪最终思想。
本书之所以被称为“全本”,是因为增补了《西塞罗之死》和《梦的破灭》,由此从原来的12篇增至14篇。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了茨威格的祖国奥地利,增补的两篇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此时茨威格的心境已较前几篇发表时大为不同。在《西塞罗之死》中,茨威格用最冷静的语言表现了最炙热的情感,借古喻今,赞颂西塞罗为古罗马的民主事业而奔走、控告野蛮暴政无法无天。
西塞罗论证,暴政统治强暴任何法律。当个人不是从其公职中谋取个人益处,在任何公众团体中都排除个人的私利,那真正的和谐才能在一个共同体中产生。只有当财富不在奢侈浪费中被消耗殆尽,而是被掌管起来,转化为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时,只有当贵族放弃他们的傲慢,平民不受那些煽动家鼓惑,把国家出卖给一个党派时,并要求自己的天然权利时,那这个共同体才是健康的。茨威格以丹麦文史学家和时世评论家Georg Brandes (1842-1927)为榜样,汲取了其对历史人物的写作方法:想要还原历史人物,只成为历史学家是不够的,还必须成为心理学家,去“结识”当时的他们,这样写出的故事才有灵魂,人物才有生气。茨威格显然已经继承并发扬了Brandes的写作理念,他笔下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场景让人如临其境。
法国的传记评论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的经历和作品的思想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茨威格于1937年给友人的信中,已经承认自己写作时常常处于抑郁的状态。而《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发布于1939年的两篇作品,也均表示了他的失望态度。茨威格或许是一个宿命论的悲观主义者,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令他对欧洲已经失去了信心。1842年,他和第二任妻子在巴西服毒自尽,被发现的时候,他们的双手紧握在一起。
茨威格的这部作品,或可称为对历史的文艺再加工,文字优美而不失历史原貌。唯翻译不足以展现茨威格文字之美,各篇之间水平略有出入。Fischer出版社的德文原版有一篇1996年的出版后记,记录了大量茨威格的相关资料,惜本书未翻译收录。
《人类群星闪耀时(全本)》读后感(五):那些历史永恒的瞬间
今天的读者和昨日的读者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铭记这个名字——斯蒂芬•茨威格,一位天纵英才的传记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天赋异禀的作家。茨威格的文字犹如暗夜里燃烧的火焰,随时散发出炽热的光芒,慢慢融化读者心中坚固的寒冰。他的书中自有一种迷人的力量,持久不衰地紧紧吸引着读者。他的传记作品如同他的中短篇小说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一样在文学王国熠熠生辉, “(茨威格)为德语文学赢得了不亚于英语和法语的世界赞誉”,德语世界的这个发自肺腑的感激,还久久回荡在人们心间。 如果说《精神世界的缔造者》倾向于为不世出的大师作传,茨威格以一种不可遏止的勃发激情,为读者奉献了一道道精神盛宴。那么《人类群星闪耀时》则是一幅星光璀璨的众星闪耀图,它撷取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若干伟大瞬间,定格于滚滚红尘中的那些重大影响,为历史人物作传。这些历史人物或是功盖宇内、彪炳千秋,或是默默无闻、穷困潦倒,或是功败垂成、令人扼腕,或是屡遭挫折、意志坚强,或是隐忍蛰伏、待时而动。茨威格似乎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他满怀踌躇地遴选那些伟大的失意者,以不凡的手笔,精确的把握,同情的语言,在不长的篇幅里刻画了活生生、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
这部写作时间跨度较大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也是茨威格本人命运的生动写照,他的文字中的悲悯和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像一束阳光泻进他惨淡的生活中。本书前十二篇传记出版于一九二七年,《西塞罗之死》、《梦的破灭》写于一九三九年,那一年正值不可一世的希特勒风头正劲,前一年他的祖国奥地利刚被德国法西斯吞并。西塞罗、威尔逊可谓茨威格本人的理想化身,渴望民主自由,渴望长久的和平,当这一切都化为泡影,茨威格的凄凉心境化为文字娓娓道来。
世人容易记住那些成功者,欣羡他们辉煌的时刻。而那些具有拓荒意义的先驱,常常被历史的洪流淹没,渐渐无闻。皮萨罗野蛮征服素有"黄金之国"美誉的印加帝国,这一事件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记得第一位放眼广阔太平洋的欧洲人——巴尔博亚,巴尔博亚的探索给了后来者轻易成功的机会。对于大众而言,这是一位十分陌生的人物。同样,创作了激励法国人民奋起反抗入侵的名曲《马赛曲》的那位无名小卒——鲁日,身后的哀荣难掩生前的凄凉。对于被世人遗忘的悲剧英雄,茨威格饱含深深同情,给予热烈的讴歌。
而对于文明的陷落,悲壮时刻的到来,茨威格的文字显得那么沉痛。“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凯卡波尔塔,被遗忘的小门,决定了世界的历史。”百密一疏,拜占庭帝国耗尽了它繁华的荣光,如一轮夕阳,划过满是绚烂晚霞的天空,永远地落下了。如果说老大帝国的没落势所难免,那么英雄归来的拿破仑,在滑铁卢一役的黯然神伤与不可逆转,有如天意,令人叹惋。世人也许还在耿耿于怀格鲁希的固执己见、不懂随机应变,以致错失战机。茨威格总是善于调动读者的情绪,他把磅礴不息的情感倾泄在人物和历史瞬间,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突破了传记作品的定势,不是按照人物生平面面俱到,而是截取人物生平重要时刻,也即最能代表人物风貌,事业转机,精神历程的时刻。由于茨威格对于人物的准确把握,精准分析,深刻刻画,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文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仿佛置身人物命运之中不能自拔。牵动读者神经的除了故事的一波三折,还有无处不在的茨威格式的饱含激情。我们读大多数的传记作品,难以遇到如茨威格一样满篇情感难抑,而是客观冷静有余,力图全面,却失于浮泛,缺乏足够的感染力,调动不起来读者的热情。事后,也大多很快忘记得一干二净。可是,对于茨威格来说,读者总能记住他文字的火热和全身心的投入。
茨威格不仅擅长通常的传记写作手法,他还尝试用诗歌和戏剧来给人物做传。前者《壮丽的瞬间》是描写改变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刑场片段,后者《逃向上帝》刻画了托尔斯泰与地主阶级决裂的痛苦历程。通观以上两篇,茨威格显示了炉火纯青的写作水平,驾驭题材的高超本领,也同样达到了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爱不释手,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文中俯拾皆是的警句,也令人惊艳。这些高度凝炼的文字不唯紧凑精炼,而且意蕴丰富。
一部成功的传记作品,必定带给读者不同于一般小说的启迪意义。在非虚构的基础上,更多含有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思考。掩卷之余,如有受益,这样的传记作品就值得一读再读,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庶几可归与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