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客》是一本由[日] 平出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客》精选点评:
●猫奴会意的微笑
●静静地合上书,我就会想起那只蓝蜻蜓,那个透着光的玻璃屋顶,那道篱笆,那条闪电小路,还有那位久住心房的租客——小小。本就从骨子里爱死了悠哉悠哉,对于日式小庭院的闲适生活完全没有抵抗力,忽的妄想未来有一天,也拥有自己的小天地,笔下也能生出这样的文字来。
●很细腻很温暖的一本书。
●淡淡的,又有些像随笔,又有些像小说。一般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淡淡的,只是很少人能写出这种状态。作者对景物大量描写实在有些累赘。
●讲述邻居小猫的故事 淡淡的 一丝丝的温暖 可是最后结局蛮悬疑的
●啊这种淡淡的忧伤沃日!!只有日本人才写的出来吧 不过太多的环境白描了,前面三分之一都没进入状态。去查了一下作者说这是叫做私小说的一种文体,讲究的就是尽量真实,情感部分很喜欢,尤其是对于死亡的那一部分,哀而不伤 但是平出隆的其他作品根本搜不到唉…
●夏日梅雨季节的午后读一本生命过客来去匆匆的文章,凭添忧郁。善待每一次相遇。 文章写于八九十年代之交,正是日本泡沫经济催发,几乎全民炒房之际,像极了中国的现在。作者在这种浮夸急躁的时代拥有的温情是不是一种怀念和抗拒呢?平民所拥有的小水滴一般的日子,更可贵吧
●日本人的笔触一如既往的细腻,不分性别,这是这部书取胜的一个点,同时作者对于拥有和失去有很多的描述。我是觉得对待一切东西,都不必过于执着,生命里的过客来时好好对待,离开时坦然接受,这就是人与人、人与动物,乃至人与世间万物的缘分。
●猫、插画、命运,似散文也似小说。
●夫妻俩怕鸭子和蟑螂的设想有趣又有画面感,结尾让人难过不敢深想,我喜欢小猫小狗从来不养的理由之一就是承受不了这样的离别,心痛。
《猫客》读后感(一):阅读之美
1. 书不厚,如果有读书习惯的话,泡一杯茶。一个小时之内就能读完。
2. 我带着两个预设去读这故事:要么是一个猫奴记录了对猫的宠爱之情,要么就是一个温暖的鸡汤。过半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这是记录。没有什么营造,也没有什么起伏。如果你觉得写的罗嗦,可以试着自己认真的去记录一个事情,就会发现,想要把思绪记录清楚,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已经极其简练。
3. 总想着读一本书,从中能学到,或者体会到些什么。合上书喝完茶之后忽然意识到这本小书给你带来了接近一个小时的宁静:一个小时左右看着云淡风轻,一个小时左右无意识的不喜不悲,一个小时看着一只猫,一对夫妻,一对老人的生活。 可能什么都不记得,但是这种放空的心情,能有多少回呢?
4. 奋斗,悲伤,思考,哪一件不是耗精力的事情,就算是快乐,幸福,其实何尝不是呢?过的充实的一天和过的很丧的一天,不都需要好好的睡上一觉才能补充自己的能量么?
5. 看一本书不去想,看完之后也不用去想看了些什么。阅读最本质的美,不就应该是如此?
《猫客》读后感(二):我爱你,所以不想见你流泪
《猫客》这本书从开始到结束阅读只花了两天时间,最初我以为这是一位爱猫之人与许多猫之间的温馨故事,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书中描写的猫只有一只,而且结局不免令人伤感。本书是从作者第一次搬家,遇到小小(猫),小小离世,第二次搬家这几条时间线开始讲述的,看似很薄的一本书,却将一只猫从出生到死亡描写地淋漓尽致。其实小小在本书3/5左右就因意外离世了,但故事却没有因此而结束,作者和妻子因房价的原搬到了新的家中,在这期间,意外地地邂逅了另一群小猫 ,而后又意外地知道了小小在离世之前没有再去作者家中的真正原因。 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本书是透过猫来写人,比如书中就曾提到作者的朋友从事编辑工作,在长期熬夜工作和生活极度不规律而得了不治之症,最后去世,这样是作者最初从出版社离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者发现用自己的自由和生命来交换物质上的东西终究是不值得的。 在书中结尾处,作者发现了小小在被车撞后,因为不想让作者和妻子伤心而选择了在别的地方死去,有人曾科普过:一般猫在临死前会预感到自己将要死去,然后他会回到他的主人家“道个别”,然后找个无人知晓的地方,独自死去。所以,请不要在猫咪临死前离开,因为,只有和主人在一起它才有接受死亡的勇气。我猜想在它离世的前一刻,她的内心也是留有遗憾的。 我们常常将猫咪与狗比,说猫咪是一种无情的生物,但其实不然,万物皆有情。就好比书中的小小一样,选择了不一样的告别方式,爱你所以要离开你,不想见你为我流泪。其实人类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忘却。在我存在的世界,就算我消失,世界却依然如故,只有我会被忘却。但我想小小是幸运的,最起码作者和妻子这一生也不会将其忘却。
《猫客》读后感(三):来者即客
作者夫妇与小小(注:猫的名字)的相遇,可以称作是双重偶然吧。未读内容前,以为猫是某户人家喂养的,只是偶然来到“我”家做客。读后才发现这位猫客,偶然出现在新住处的小路上,被邻居收养,而它的初次到访地点,实则为邻居家。作者所描写的命运之河,仿佛一开始就将他们与小小隔开了一段距离。
“我”并不算十足的猫派至上主义者,只是有过养狗的经历,并且曾经认为人与狗不过是驯养者与被驯养者的关系。或许一些人养宠物的初衷就是如此。宠物不同于小孩,它们没有反抗意识,不会要求过多,甚至无法被视为“独立的个体”,仅仅通过一条链子,而无需其他维系的工具就能征服它们。尽管记忆已有些模糊了,但是知道养的狗被捕狗人捉走之后,“我”还是大哭了一场。通过书名,还是能看出作者对于猫的态度,而“我”和妻子确实始终对小小以礼相待。夫妇不仅为小小喂食,与它玩耍,还留了方便它出入的专属通道,更重要的是让它随心所欲。小小不叫唤,不让抚摸,他们就像不去摘一朵盛开的花那样,让它自由自在地待在家里。除了这位猫客,作者夫妇对其他动物也是一视同仁,那只从妻子手下得以重生的蝉,那只与“我”形同知己的蜻蜓,在我们看来皆是能够絮絮叨叨的伙伴。
贯穿整部作品的氛围是可以感受时间拂过肌肤的静谧与闲适。房内与院子里能同时感受到四季的更迭,从天窗投下的光影,飞进屋里的蜻蜓和蝴蝶,与院子里的花开叶落、草长莺飞交会相融。作者对一朵云、一片叶的勾勒,让人觉得即使是另一个国度的景物,也仿佛近在眼前般迷人。
不得不说的是,书中提到了很多死亡,诗人的死亡,房东老爷爷的死亡,以及小小的死亡。而这些逝去的生命,也在一次次推动作者做出改变,思考余生以及迎接之后出现的“姐姐”一家所带来的新生。也许,我们在命运这条会随时泛滥的河流里,纵使身如蜉蝣,仍旧能遇到一期一会的来客。
《猫客》读后感(四):曾是惊鸿照影来
在正文之前,我想说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阅读体验也因偏好、经历等因人而异。所以如果一些小伙伴看到我的评论觉得被冒犯,请接受我的道歉,也许是我现有的能力和心境无法欣赏这本书细微又澎湃的心情、清淡而又有趣的生活情趣。
首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用心,腰封和外书衣浑然一体,就像躲猫猫的游戏。纸张和印刷和译文纪实相比也很优秀。书中有丰富的配图,每章结尾处有一连串小脚印,告诉你小肉垫曾经来过这里。缺点是和译文社出的黑皮的那套三岛由纪夫系列一样,没办法完全摊平。
其次是书的内容。本书讲的是作者平出隆和妻子在租住的别院与猫客小小、房东夫妇、邻居等人的生活记录,琐碎又平淡的流水账式铺陈和叙述。我认为本书所揭示的问题是“幸福是什么”。普鲁斯特认为,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如果说作品前半部分显得寡淡,那么自小小莫名死亡后,作者就揭露了更多复杂、粘稠的人性。邻家太太因为自己家的猫得到了别家的宠爱且常常光顾别家而“悲愤”,作者夫妇想去给死去的小小献花都遭到婉拒。这段经历被写成了文章,邻人也许有了一种被他人掠夺所爱的失落,这是“悲愤”的第二个原因。因此作者说道:“即使是这样,无论如何写作这种行为都不会成为一种掠夺。写作也一视同仁地越过所有境界,不知写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漂浮在境界之上的那些东西净化呢?”相信大家也感觉到了平淡语言中不合时宜的晦涩,我想这不是作者的本意,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全书的阅读感都有些怪异,有些标点符号也欠妥,更像是尚待修改的译稿。
比较震撼我的是马基雅维利所作关于命运的诗:
就像一条洪流, 汹涌澎湃,傲慢无比,所经之处,摧毁世间万物。忽而推高这边,忽而铲低那边,削平断崖,改变河床和河底,所经之处,大地无不战栗。命运在凶猛果断地狂怒冲击,时而此处,时而他方,不断改变世间万事。《猫客》读后感(五):命运
之前去图书馆还书的时候,在机子旁边看到了这本书,因那段时间跟猫接触的比较多,恰巧这本书书名又有“猫”,然后就顺手借了这本书。 在来到这座绿树荫蔽的租屋前,平出先生辞去了原本的工作,选择了空手而行,在这座屋子里,“小小”的出现无疑给他和妻子的生活增添了些许生机。 虽说对猫不是特别感兴趣,妻子对动物们的生态却非常精通。对于妻子而言,不是特别感兴趣意味着对各种各样的生物一视同仁,对于丈夫而言,意味着喜欢狗还是喜欢猫。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小小”终究不是他们的猫,这是文章中后部分反复提及的地方。小男孩先带回这只猫,在决定要养他之前,妻子丈夫也是很喜欢他,然而在小男孩决定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失去了良机,以至于后来“小小”即使晚上是住在作者家的,但每天早上都要出门去目送小男孩离家,再一次让妻子觉得“这不是我的猫”,也应了书名“猫客”,“小小”始终是客人,即使深深走进了她的家里和心中。 书中提到了很多死亡,作者几个朋友的死亡,房东老爷爷的死亡,以及小小的死亡。而这些逝去的生命,也在一次次推动作者做出改变。生命无常,有人来了,有人走了,而多年后我们却仍然能记得,曾经,有一个小生命他来过我的世界里。 作者的文笔很是细腻,甚至我在看短评的时候有人说有种处女座“想太多”的特质,我倒觉得不然,这本书充满了哲学性的观察、幽默和智慧,平淡的日常生活中闪烁着别样的光芒。正如作者提到的某位思想家的格言,“观察是一种不会陷入伤感的爱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