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滋味读后感100字

  《生命的滋味》是一本由【墨】莱娅·胡芙蕾莎著作,未读·文艺家·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滋味》精选点评:

  ●在墨西哥城的一个小院子里,有四户人家分别居住在苦之屋、酸之屋、咸之屋、鲜之屋,唯独甜之屋空着。院子中央的地上有一个多年前陷落的大钟。故事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幸福感缺失的基调,这里的人们处于一种时间停摆的生活状态。压抑的,悲伤的,被刻意忽视的,没有勇气面对的,情绪在阅读过程中随情节起起落落,感同身受,并且有种怪异的无力感。一本好小说就该是带有"鲜味"的,莱娅·胡芙蕾莎做到了。

  ●翻过(看过)的小说里特别奇奇怪怪的一本。我特别喜欢!(利益相关:自己的译作自己打五星,略略略~~~)

  ●甜屋的空置或许是一种隐喻,人的一生中,甜味时刻太少了,或者说,有,但是记忆不深刻。我们念念不忘的,终究还是受过的那些伤。如果我们只陷入悲伤里,就看不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爱,所以,悲伤可以有,但不要忘了向前走。

  ●先喜欢上人类学家的故事,像是一个独居老头儿的碎碎念,碎碎念里全是对已故妻子的爱与怀念,暖心又静谧,然后喜欢上苦之屋的故事、酸之屋、咸之屋···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一):时间和成长是治愈一切的良方

  翻开这本小说,是被书名吸引--《生命的滋味》。虽已年届半百,对类似有哲学意味的内容很感兴趣,希望通过阅读获得某种启迪,能以别样的眼光打量自己碌碌无为的大半生。

  读来发现,这本有四个章节,目录简洁到各章以罗马数字,各小节以年份命名,难以从标题中找到任何提示的小书,叙事结构也很奇特。不同的年份,有不同角色以不同的口吻讲述,像在读几个人的私密日记,在絮絮诉说中,他们的悲伤、困惑和造就他们模样的个人经历渐渐呈现。耐心读完才能了解故事全貌,似乎隐喻着,如人生般只有经历过才能了解个中滋味。

  这个关于墨西哥城里,同住一个院落的四户人家的故事,并没有唯一的主人公,情节也不仅仅围绕某一户人家展开。患抑郁症和厌食症的年轻画家;妈妈为追求自己的现代舞梦想而离家出走,跟爸爸一起生活,被歧视、被孤立的亚裔少女;因小妹妹的意外溺亡,母亲沉浸在悲伤中,被忽视的长女;妻子患癌症去世,独居无子女,终日与两个人偶为伴的老人。他们处于人生不同阶段,面对各自的困境,有自己的挣扎、回忆、哀伤和安慰,一如你我。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给它的颁奖词是:“《生命的滋味》是光与暗、在场与缺席的平衡,读起来有‘回家’的亲切感。”

  这亲切感不仅来自书中对人物感受的准确描绘和形象比喻,比如,关于快乐美好的回忆:

皮娜像抚摩小猫一样抚摩着那天的回忆,而回忆像小猫一样轻轻地呼噜着。

  关于伤痛:

夏天如同一条肮脏的河流卷着垃圾,把我妹妹的忌日拽到家门口。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关于自我缺失:

“自我”这个概念,有一点无情的意味,让玛丽娜一想到就浑身发冷。不是冷漠,而是麻木。她觉得自己的内心就像一片湿软的沼泽,找不到任何东西与“自我”相连。

  更来自于触动人心的,活在各种“失的伤痛”中的人物的坚韧,生命五味杂陈,生活就在这冷暖自知中继续。小院的主人,64岁的人类学家阿方索,回顾自己的人生后,这样总结道:

也许你必须得到了我这个年纪,才能看清生活的真相,看见你为之奉献一生,倾注所有精力的东西中,其实包含着小小的讽刺。然后,你就得好好估量一下:这种荒谬到底多长多宽多高。但最后你还是只能哈哈一笑了之。对此生的一切你都只能哈哈大笑了之。

  较之波澜壮阔,生命更似静水流深,我们终将明白,时间和成长是治愈一切的的良方。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二):生命应该是什么滋味

  能感受到的生命滋味有几种?咸、苦、鲜、酸、甜。

  舌头对味道的感应区域,钟落小院的图纸就由这感应区域的划分演变而来。

  院子的主人阿方索住在“鲜之屋”,鲜味是他的研究成果,并且是他为之努力一生的发现。鲜味概括了他的一切,与妻子的相遇、婚姻,甚至包括妻子这个人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是一种变相的“鲜味”。

  住在“苦之家”的画家,满怀希望的来到这里,租住了这一间屋子,她缺失极大的自我肯定,患有厌食症,之后也没有过上自己幻想中的生活,但在发明着各种颜色。标以情感意义上的颜色比书面的色彩名称更加引人共鸣。

  住在“酸之家”的皮娜,有一个时常出现又时常消失的母亲,父母感情不和与遭受同龄人嘲笑的皮娜,内心的孤独无处安放。

  住在“咸之家”的安娜一家,拥有整个小院人家最多的人口,父母都是国家乐队的演奏手,小女儿露丝的死却给这一家人蒙上了一层不可抗拒的阴影。

  “甜之家”无人租住,是安娜父母的音乐教室,他们在这里开设音乐课。

  看书的过程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个人的苦难。阿方索失去妻子的痛苦,安娜一家停留在露丝快六岁的阶段,皮娜父母的不和谐,玛丽娜抑郁症、厌食症、自我价值的缺失。各有各的痛苦,却又与邻居和谐共处。这些苦难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无法言说,周围的人或许清楚或许不清楚也不点破。每个人看起来不同,却又相同,看似不普通,却又极为普通,各自挣扎各自妥协。

  全书读完之后才发现,生命的滋味在于“鲜”在于向前。

  回想第一章开篇时安娜与皮娜要在院里子种一块地。院子里的土地本不适合种任何植物,但是安娜寻求解决办法,制定需要种植的“三姐妹”。表面上她是为了不去外婆家,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勇气。

  这样面向未来的不只有安娜,画家玛丽亚在与皮娜妈妈见面后达成与自我的和解,与家庭和解。她说她的父亲说自己的童年,从不屑到羡慕再到怀念。

  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向前,阿方索开始新的人生项目,带着“姑娘们”在院子里散步,安娜妈妈慢慢接受露丝已经不在了的事实。痛苦还存在心里,但人生已经是新的人生了。

  我突然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小院的主人阿方索的故事可以涵盖生命所有的滋味(书的封面上印着鲜的单词)。他回忆与妻子的往事,满是幸福与当时忽略了细节的悔恨。与妻子的相处之道,对应皮娜父母的关系;妻子想要只做女儿的状态与画家玛丽娜的心理;两人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与安娜妈妈失去的小女儿…这一切阿方索都用了一个词“鲜味”。土地代表历史与希望,唯一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便是安娜的农地。或许生命的滋味不只是这些味道,还是以阿方索代表的老年,安娜皮娜父母代表的中年,画家玛利亚代表的青年,安娜皮娜代表的青少年以及露丝代表的儿童。此外甜之家虽然没有人租住,但每个人都可以到甜之家去。(个人看法)

  整本书比较有意思的几点:1.阿方索所述可以用一句歌词表达“我这句语气原来好像你,不就是我们爱过的证据”。2.露丝的故事像是一个童话。3.皮娜妈妈留下的那封信。

  作者叙事故事的方式与技巧确实让人惊讶,书中细节表现得当。书中出现三个第一人称,每一个主人公在叙事的时候都按照自身的习惯和身份进行不同的表达。比如阿方索惯用妻子的说话方式,露丝对刚学会的词发音不清晰。这样的叙事方式虽然令人眼前一亮,却没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叙事方法在电影中可以适用,但对于一本书来说,显得整个故事支离破碎。刚开始看的时候分不清“我”到底是谁,年份与各住户互相穿插,容易劝退。但也许这就是作者的本意,让人的一生,回想起来时正是些纵横交错、支离破碎,我们体会过所有,并一直向前。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三):“忽蓝”是你上一分钟还好好的,下一分钟就悲伤起来

先说说我为什么没有用“初读新鲜”,而是用了“生鲜” 。其实都是一些自己的阅读感受。“新鲜”重在“新”,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多是乍见之欢,又或许是惊艳。而“生鲜”重在“生”,有陌生感,疏离感,不熟悉。所以,刚翻开这本小说时被一种陌生感推开,如果放弃,也就放弃了,但是就那么继续读下去,就会越来越喜欢书里的人和故事。读到最后,意犹未尽,是真喜欢。如果要用人的性格来形容这本书,我觉得,Umami 这书,慢热。

  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城的一座小院里。

  这里叫“钟落小院”,是因为1985年地震时,墙上一个神龛里放的一顶巨大铜钟掉下来,被埋进了土里,地面只露出大钟顶部的小尖尖。大钟被埋的位置正好是条开放过道,连接小院里的每一家,住在小院里的所有人进屋出屋几乎都得跳过大钟顶部的小尖尖。

  钟落小院里有五套以味觉命名的出租屋:酸、甜、苦、辣、鲜,住着四户人家。

  鲜之屋住着一位人类学家,六十六岁的阿方索,美的灵巧精致的妻子因癌去世后,他终日与两个“重生娃娃”为伴,每天给它们穿衣打扮,做卫生,其中一个还会呼吸。阿方索是钟落小院的继承人,并且是他以味觉给每一套出租屋命名。

  苦之屋住着一位患有抑郁症和厌食症的年轻画家玛丽娜,自我定位缺失。但是,她会发明颜色。比如,“痂粉”是你揭开一个痂之后看到的那种粉色,“暮橘”是只能在暮色中才能看到的偏西瓜色的橘色,“忽蓝”是你上一分钟还好好的,下一分钟就悲伤起来……

  酸之屋住着皮娜和她爸爸贝托,她的妈妈切拉为了追求自己的现代舞梦,2000年离家出走。在皮娜的成长中,母亲缺席,还因为亚洲基因被歧视、被孤立。

  咸之屋住着十二岁的少女安娜和她的家人,原本是一个令所有人都羡慕的幸福家庭,但因小女儿的意外溺亡,全家被笼罩在悲伤中。想要逃离的安娜,决定在小院正中开辟一块田地,播种玉米、豆子和南瓜。

  唯独甜之屋始终空着。

  空着的甜之屋和那顶落下来的大铜钟,仿佛一个带有暗讽的隐喻。

  这是发生在《生命的滋味》里的故事。厌食、抑郁、丧妻、丧女、养人偶……这是一群被巨大悲伤困住的人,似乎没有谁是幸福的,甚至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荒唐的可笑的。然而,当悲伤与悲伤相逢,当一个缺口遇上另一个缺口,在这里,治愈竟也有了可能。

  悲伤之于生活,如同大钟之于小院,是真实的存在,是小院中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要面对的事。但是,每个人都选择安然处之,每次经过都会自觉绕过,没有觉得哪里不妥,也没有说要把它挖出来,处理掉。就像他们遭遇到悲伤,不是选择刻意除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使其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像新陈代谢一样循环在生命中。最终,各种不幸的相遇在小院里形成了一个舒适的闭环。

  世间大多温柔体量,是因为终于我也经历过。只有真正经历过悲伤的人,才能看懂他人的悲伤,也才会体量他人的悲伤。就像丧妻的阿方索和丧女的琳达,因为他们明白彼此悲伤的分量,才不会在相遇时搬出同情和嘲讽。当阿方索推着重生娃娃们(“姑娘们”)晒太阳,在别人都觉得他很荒唐的时候,琳达会像抱起一个婴儿那样抱起一位“姑娘”,自如地与他聊天。

  《生命的滋味》被称为拉美新锐作家的炫目之作。作者莱娅·胡芙蕾莎(Laia Jufresa),是墨西哥杰出青年作家,当代拉美文学的潜力新星,入选“波哥大39”青年作家。本书脱离了传统的生活观察笔记的套路,突破了文字的平面,多维度塑造了生命的层次。一经问世,迅速在全球出版了24个版本,并且先后斩获英国笔会翻译奖和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

  美国知名文学杂志The Millions评论:茱弗蕾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多重视角的讲述方式,给每个角色陈述悲伤、困惑和个人经历的机会。《生命的滋味》全景式的、感人的、有趣的,其中交织的叙述呈现了一个当代墨西哥情境的独特肖像。

  《生命的滋味》除了故事本身引人入胜,在故事的表现形式上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有三种阅读方式,可谓“一书三吃”。我猜,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生鲜”的主导因素。

  第一种,可以顺读,此种读法错落感鲜明,同时又会被文字的细节捕捉。第二种,可以按照作者给出的标记,分类分批阅读,先读2004年,再读2003年的,依次类推,如此可以读到5个风格鲜明的故事,显现出层次和丰富的口感。第三种,还可以选择从后往前,分步骤阅读,先读2000年皮娜的部分,然后是2001一年露丝的部分,在之后是阿方索的,玛丽娜的,最后是皮娜的。

  如果说,第二种读法是时光倒流,回溯悲剧发生的前因后果,那第三种,就是看着悲剧分别发生,又将小院的各家团结起来。而如果有了这两种的任意一种,再选择顺读,阅读快感会MAX升级。因此,也不意外为何《突然死亡》的作者阿尔瓦罗·恩里克会在读完本书之后直呼:“胡芙蕾莎小姐你到底是从哪儿学来的叙事艺术?《生命的滋味》简直太精彩了!”

  像岛屿陪伴岛屿,亲密而疏离,《生命的滋味》发掘了“距离感”的美妙,每一页都透着鲜味的新锐杰作,初读生鲜,再读醇鲜。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四):生命的滋味,有些疼痛,有些甜蜜,但是没有哪一项感觉是长久的

  《生命的滋味》是墨西哥作家莱娅·胡芙蕾莎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墨西哥城的一个院落中四户人家的故事。每个家庭住的屋子都是以舌头能感受到的味觉来命名的,四家人分别居住在苦之屋、酸之屋、咸之屋、鲜之屋,甜之屋则没有人居住。

  咸之屋住着琳达和维克多,他们是交响乐团的音乐家,有4个孩子,大女儿安娜,两个儿子,小女儿露丝在不到6岁的时候夭折。

  苦之屋由玛丽娜租住,一个年轻的画家,患有抑郁症和厌食症,她最擅长的是发明颜色,比如哀伤灰、奇幻白、芳醇黄、责任绿……

  酸之屋住着皮娜和她的爸爸贝托,她的妈妈切拉离家出走。漂亮的皮娜有着亚洲基因,总会被人欺负。

  鲜之屋住着阿方索,他是一位人类学家,也是所有屋子的主人。他的妻子诺莉亚是位医生,心血管病专家,死于癌症。

  小说中,每一章节的叙述角度都不同,每个人人分别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和看到的生活,作为邻居他们和谐共处,亲密又疏离。作为个人,每个人都在品尝着复杂世界中的酸甜苦咸,每个人的日子都不那么尽人意。

  阿方索作为所有房屋的主人,似乎联结着每个家庭,实际上却过着独居的生活,房东与租客之间除了租金来往,更多的还是尊重与距离。他在小说中多以回忆的方式记录与妻子诺莉亚的种种,作为六十六岁的老人,他的笔调是平淡的,不管多么痛苦抑或是幸福都被他描写地风轻云淡,波澜不惊。在他的故事中,生命的滋味不只是酸甜苦咸,还有“鲜味”,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又令人回味的味道。

  阿方索在形容“鲜味”时说:“那风味淹没你的味蕾,但又让你说不清道不明,复杂多样的同时,又清爽圆和,就像诺莉亚:既有辨识度,又让人捉摸不透。我也从来没完全理解过诺莉亚。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我才从来没厌倦过她。”

  即使生活了一辈子,两个人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生活中总是有些夫妻,尝试着完全了解甚至掌握对方。其实,两个人相处,各自作为独立的人相互交流会更舒适。如果完全懂得,就少了一份尊重与神秘,给彼此自由的空间和喘息的机会,爱情的路才能走得更长久。

  婚姻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就像阿方索所书写的那样,“婚姻和半上午的电视节目也没什么区别。说到底,结婚就是一直看同一部老电影,一遍又一遍地看。”同时,他又说“我这么说的意思,不是婚姻很无聊。相反,失去这些实在是太糟糕了:把漫长时间凝聚在一起的东西,诺莉亚这个熟悉的存在带来的那种舒适,她填满了一切,填满了每个房间,不管她在不在家。”

  人最终会找一个与自己契合的人相结合,携手走过这一生。时间久了,对彼此了解到不能再了解之后,有些事情还是无法达成共识,但是并不影响两个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两个人互相熟悉,彼此默契,各自维持着自己的秩序就能感受到一份温暖。一个空间中,同时有两个人在弄出自己的声响,即使不交流,谁都不会孤单。但是如果一个人,就总会显得形单影只。

  阿方索的妻子走了,他很难过,但是仍然过着自己的生活,要吃饭,要睡觉,要生活,继续品读生活的滋味,经历世间的冷暖无常。

  诺莉亚一直不想生育,以为自己会一直是女儿状态,不会成为母亲,而是一直为人子女。如此,人会更自由,更纯真。但是当她有一天改变主意的时候,却发现无法怀上孩子。两个人最终放弃了生育,而选择了两个重生娃娃。

  重生娃娃是一种仿真婴儿,以慰藉那些没有子女还想成为父母的人们。诺莉亚走后,阿方索每天仍然照顾着这两个娃娃。他甚至推着“姑娘们”出门散步。这必然会引起别人异样的眼光,但是对于他来说,到了这个年纪,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重生娃娃的身上有他对于新生命的期待,也有对逝去的妻子的怀念。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在不影响他人生活的情况下,能慰藉自己,那就做下去吧。

  或许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明白,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人没有几个,讨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虽然,有这一生很苦,甚至很无聊,或许精彩,但是有太多挫折。谁不是在默默承受呢?

  阿方索的甜之屋没有住户,这或许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一直居住在充满甜味的幸福的屋子里。每个人都在承受自己的苦难,一生很短,倏忽之间,随风而逝。

  生命的滋味,有些疼痛,有些甜蜜,但是没有哪一项感觉是长久的。我们都在经历自己丰富的一生,相互之间无法过多干涉,就算是近在咫尺,也未必相关倾诉。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这个世界,体味生命的精彩。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五):《生命的滋味》 | 当有一天感受到生命滋味的时候,便会在人性中慢慢地觉醒

我们生活中的心酸、甜蜜、苦痛、辛辣种种滋味,不亦如植物的特征吗?一旦我们品尝过了,似乎就永远不失去。在我们的生命情境中,有很多时候,是酸甜苦辣同时放在一桌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挑甜的吃,偶尔吃点苦的、辣的、酸的,有助于我们品味人生。-------林清玄

  生命真的有滋味吗?可能没有,需要我们细细品尝、慢慢体会。于是,每个人便赋予了生命那种独有的味道。世上千百味,你我却各不同。

  有这样一本书《生命的滋味》,这是一本小说,更像一部电影,不停地在各种片段与回忆中穿梭,有一定阅读经验的人更适合阅读,当你在阅读中能感受作者的意图,你会非常有兴趣地读下去,当你读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想读完......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适合会做思维导图的人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先捋出整体的脉络,然后再把一个个穿插的片段,拼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洞察力,创造力,让文字回归到生活的场景中去。

  作者莱娅·胡芙蕾莎,当代拉美文学的潜力新星,被Mexico20项目授予“墨西哥杰出青年作家”称号,入选“波哥大39”青年作家名单,并成为第一位被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的海伊文化艺术节的国际驻留作家。

  作者在《生命的滋味》这本小说,是以“钟落小院”为线索,展开了住在小院里租客们的故事。

  “钟落小院”看似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实则就是字面意思。是一个很大的钟,因1985年地震时,掉下来,被埋进了小院过道的土里,地面露出大钟顶部的小尖。而所有人进出屋里都要从这个露出的小尖迈过去。

  最有意味的是小院的主人66岁的阿方索先生,一位人类学家。在小院里盖了5间房子,分别用人生的五味给这5间房子起了名字。“鲜之屋”、“咸之屋”、“苦之屋”、“酸之屋”、“甜之屋”。如果你去俯视这个小院,你会发现这个小院的形状是人口中的“舌”的形状。

  小院的主人66岁的阿方索先生住在“鲜”之屋,而“甜”之屋,一直没有人住过。

  当阅读完这本书,才能体会到作者为什么把小院的主人公设计成一个66老人,当人生走过了三分之二的旅程时,你会发现,人生是一种自然的生长状态,不管你如何想改变,都不会逃离这个世界,想改变自然规律,品尝最美好的味道,可能需要到老的时候,你才知道原来人生最真实的味道是“鲜”。

  就像我们国家的一道国宴的菜,“清水白菜”。其实这是以麻辣闻名的川都的一道招牌菜。

  不管世界有多少种综合的味道,最终经典的味道就是回归到最原始的味道上,那才是最“鲜”的味道。

  一、“鲜之屋”的主人阿方索先生,妻子因癌症去世,他终日与两个人偶为伴

“我很喜欢写作,喜欢看一个个字母填满屏幕。这种事情看上去真的很简单,特别像脱胎换骨:白纸上渐渐多了黑字。你种下了一个新世界的种子,细心照料,让人茁壮成长。忘了加逗号,就加上,就没什么缺憾了。这篇文章需要的一切就都有了。”-------阿方索

  阿方索先生的老婆诺利亚是一名超级向上的医生,并且很关心星座,以至于开始觉得这是一件无聊事情的阿方索到后来也去关心这些星象问题。

  他爱人会争取参加每一次的学术会,争取任何第一的机会。好胜心也极强,同时,活得也很通透。这是阿方索先生后来才发现的。

  他爱人曾对一名实习医生说:“得付出双倍的努力,也要加倍的低调。”

  他的爱人总爱给他一个眼神,然后说:“我知道,你懂的。”现在成了他的口头禅。

  “钟落小院”经过地震后,他的爱人突然改变了不要孩子的想法,那一年他的妻子已经40多岁了,于是两人很努力的去创造一个新的生命,结果是他妻子买了两个人偶,并且有一个会呼吸。他们没有迎接来新的生命,这也是他们生命中遗憾的事情,在他妻子55岁的时候得了癌症,离开了他。

  于是,他把原来两人手上各带一枚刻有“鲜”字的戒指,一并待在了自己的脖子上,那两个人偶变成了他的女儿,他每天为她们做卫生,照顾她们。

  再后来,他和他的妻子一样,也得了抑郁症,并且他吃着同样的药,唯一不同的是,他说:“我吃了两人的剂量。”阿方索先生有一份是替他妻子吃的。”

  有一天,在一道光中,他遇见了他的爱人。

  阿方索先生一生只爱他妻子一个人,他说:“她说什么话我都听。”

  就是这样一个阿方索先生,喜欢写作的阿方索先生,用他的笔写下来这个“钟落小院”的故事,讲述自己感受的“鲜”味,写下了其他四味。“鲜”就像一种状态,从自然最终又回到自然的状态。

  这可能就是生命的轮回,有一天我们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感受着各种滋味,然后以最自然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带着一束光,温暖世界的光。

  二、“咸之屋”的安娜,因为妹妹去世母亲选择忽略她,但她决定在小院的正中间开辟一块田地。

“开车去披萨店的路上,爸爸哭了。他哭的很节制,胸口没有起伏,也没有小声抽抽嗒嗒的,只是脸颊上滚了两行泪下来,就像我们家附近的公园那个人以前常画的那种画:他会跪在地上,用一个喷漆罐和一把绘画抹刀,一遍遍地画同一个场景,通常瞬间就画好了。他最喜欢画的就是一个小丑,脸上挂着一滴泪。”------安娜

  安娜有个可爱的妹妹露丝,露丝在5岁的时候溺水身亡。这给全家都带来很大的打击,尤其是安娜的母亲,关闭了自己的心,更对安娜形成了一种忽视。

  安娜的父母是音乐家,每天以各种乐器为伴,并开设了音乐教学,教室就是“钟落小院”的“甜之屋”。而她们自己则住在“咸之屋”。

  “咸”可能是每个家庭都必须的拥有的味道,所以,“咸之屋”是这个小院最健全的家庭。有爸爸有妈妈有孩子,并且一直都在一起。

  在安娜的妹妹去世后,母亲琳达一直走不出来,少言寡语,形成了对安娜的忽视,好在安娜的爸爸对她很多的事情都很支持,就像开辟一块田地。

  其实给她们家最大帮助的是安娜的姥姥,姥姥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经常会给她写信,并且会给她寄很多的书,书是周围邻居不要的,她低价买过了,然后寄给安娜,这也就是安娜说的,这个阶段读什么书要看姥姥家的邻居卖什么书。

  最近她在读伊丽莎白,每本书她都很认真地读,甚至在回信的时候去模仿书里面的语气。这也是让安娜健康成长的一部分。

  在最近一次,也是露丝离开这个世界的第三年,安娜和爸爸去上坟,在坟前爸爸讲述着露丝的一切,清晰地仿佛就在眼前,在回去的路上,爸爸哭了,无声的。

  安娜的妈妈在经过和安娜姥姥的不停通信后,在安娜的田地种子发芽的时候,她妈妈正视了她,开始了母女间的交流,虽然还不是太和谐,但是安娜知道妈妈走出来了。

  咸可能是每个人最容易拥有的,因为我们的眼泪就是咸的。其次是我们的时间,有很多时候,人的最终治愈是需要时间的。最后,我们永远都离不开的是爱,爱能融化世间万物。

  三、“甜”之屋,小院里的人都进去过,但都是那间屋子里的过客。一个人真正的快乐都是瞬间的,都是综合过后的。

  经过不同味道的综合,最初的味道可能是酸一点,苦一点,咸一点,然后不同的匹配,慢慢调整,最终变成苦尽甘来。最“甜”的时候,总是一瞬间,然后又回归正常生活。

  “甜之屋”是一件音乐教室,每天那里都会传来不同的音乐声,正因为这是一间教室,所以整个钟落小院每间屋子后面都有一块空出的小院,唯独这间没有。因为正在的快乐不需要耕种。

  所以,这间屋子每个人都去过,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快乐。但是,很快又会离开,就像我们的人生,甜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蹦出来,让你愉悦一下,然后它又让你回归到自然的生活状态里。

  生活里没有太多悲伤的事情,也没有时时刻刻的甜存在生活里一样。

  因为还有其他的味道,同样在你的生活里。就像“钟落小院”里还有:“酸之屋”、“苦之屋”。

  “酸之屋”的皮娜,因为父母分居,母亲缺席家庭,因为亚洲基因被歧视、被孤立......

  “苦之屋”的玛丽娜是一位艺术家,有厌食症、抑郁症、自我定位失缺,但是能发明颜色的女孩。

  很有意思的小院,房间不多,却包含了人间五味,从个人到家庭,从童年到老年,从整体到支离破碎,从破碎到修正与修复,重新看到拥有阳光、拥有味道的生活。每个人看遍人间四季,品尝人生滋味。

  钟落小院的故事,并没有因为这样的讲述而完结,因为人生还没有结束,生命的故事一天天不停地上演。

  而“钟落小院”最终的归宿,就像“咸之屋”的安娜,在后院里撒上了新的泥土,种下了各种植物的种子,等着它们发芽,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最好的生长状态。

  “酸之屋”的皮娜和安娜一起去买土,把荒废的花园整理出来。

  “苦之屋”的玛丽娜送给了安娜一个铲土的工具,对安娜说:“土地,属于装点它的人。”

  “鲜之屋”的阿方索送给了安娜耙子,园艺剪等,更重要的是阿方索教会了她很多关于植物的知识。

  人生都是经历过了,才有一天会变得明朗起来,就像人生在一次次的不如意中,慢慢地醒悟。当有一天感受到生命滋味的时候,便会在人性中慢慢地觉醒。

  “酸之屋”皮娜的爸爸贝托,有一天看到安娜在处理掉废土的时候,一不小心废土散落在过道上:“你在制造垃圾?”

  “不,等到过些时候,我们会呼吸到更多的氧气”安娜说。

  生命有时候可能无意义,是生活的味道让人生有了意义,生命便有了滋味,也具有了意义。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