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是一本由[美] 乔纳森·怀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潮汐》精选点评:
●边科普边旅游。对翻译有些失望
●好像身临其境的体验了环球潮汐之旅
●好累…
●前面可以,后面一般。语言文字及翻译不错。总之,潮汐受月亮与太阳的吸引和推动,无始无终,与人体胸腔产生共振,影响起伏。人类对它的了解还差得很远。潮汐是颤动,是音乐,是时间。
●潮汐是由天体引起的海平面变动-一个基于地球、太阳和月亮的已知周期性运动而可预测的时间。 这些改变没有一项是孤立的:其中一项变化时,其他项也会-整个系统都会发生演变。
●别开生面
●9.6 ?一看只有30几个人评价; 好了 我不适合自然科普类书籍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想起那时候读它的时候脑子里总是
●根本看不进去,后悔花了钱
《潮汐》读后感(一):宇宙的舞蹈,大地的乳汁
一百年前,叶芝写道:你到底藏着什么,月亮!竟如此撼动我的心房?今日的月亮或许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但她最初的爱人是海洋,是几百万年之前就开始的牵挂。它们之间的引力随着时间时弱时强,但这份爱却从未终结。如同所有的恋情,它也是坎坷遍布、错综复杂。月亮以重力的形式向地球的海洋发出召唤,海洋回应着,涌动的脉搏将月亮拉近的同时又将其推远。这是宇宙的舞蹈,只是舞者彼此间隔着千万里的距离。它赋予远异地恋新的含义,而且,以人类的视角来看,这舞蹈无起始,亦无终了。
鸟瞰钱塘涌潮向上游推进《潮汐》读后感(二):你以为的潮汐不是你以为的潮汐
有人喜欢泡图书馆,有人喜欢逛图书馆,而我则属于后者。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深图似乎永远都那么多人,根本没地方坐,即便是楼梯也坐满了人,这种情况下我是不太喜欢泡图书馆的;二是我借书通常没有明确目标,偶尔有个小清单,而在图书馆逛的过程中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一本什么书,这是属于我的一大乐趣,因此我又很喜欢逛图书馆。
这本《潮汐》就是在逛深图时遇到的,记得当时是自己想借的一本书没借到,于是就开始闲逛,然后看到一本新书,封面和装帧都还不错(说来惭愧,对不认识的书,我比较颜控),书名副标题写着“宇宙星辰掀起的波澜与奇观”,文艺中又带点屌炸天的感觉,稍微打开翻了一下,发现里面潮汐的气息很对我的胃口,于是就把它拿下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多少还是了解一些潮汐常识的,就是潮汐是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周期性的涨潮落潮,一般一天会涨落两次。不过当我开始看的时候就发现自己Naive了,原来潮汐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东西,每一片海的潮汐都各不相同,有些一天涨落各一次,有些一天涨落各两次,有些涨落很随机,影响它的因素也众多,除了众所周知的太阳月亮,还有地形地貌,风浪,地震火山等地质运动,总之非常复杂,即使是现在,很多潮汐的问题科学家也没完全破解。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当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发现你知道的越少。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不断的探索潮汐和利用潮汐,就像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它是全球知名的潮汐景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涌潮,可掀起8米高的潮墙,每次涨潮都造成重大损失,不仅淹掉大片良田,同时还让人家破人亡。而我们的祖先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灾难中,发现了潮汐的规律,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份潮汐表。而在世界上的很多其他港湾,如加拿大的芬迪湾、法国的圣米歇尔山、阿根廷第一海峡,意大利威尼斯,以及南太平洋的众多岛屿,潮汐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当地人们生活。
潮汐所形成的滩涂还是很多候鸟的补给站,因此潮汐在全球生态环境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滩涂的改变会使得滩涂中的生物减少,而这些泥虾之类的小东西正是候鸟们的能量来源,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它们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完成迁徙,将会威胁整个种群的生存。以深圳湾为例,近几十年改革开放深圳大力发展,其中很大一片土地是牺牲深圳湾滩涂及红树林为代价,通过填海而来的,如今深圳湾仅剩一小块红树林保护区,而深圳湾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正是西伯利亚候鸟飞往澳大利亚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中转站,如今深圳湾的候鸟明显比香港少很多。
潮汐作为巨大的能量来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清洁能源,人类一直在探索怎样利用。而同时又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这很像在大河中建水库,一方面利用了水资源发电,为人们提供方便,可以减少煤电的污染,而另一方面,拦河建坝又破坏了生态,甚至会让某些濒危动物直接灭绝。就像我们的伟大工程三峡大坝一样,一直都存在着这种争议。潮汐利用也一样,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
或许潮汐就是大自然给人类出的一道题,而如何寻求最优解,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
《潮汐》读后感(三):它是星辰的韵律,大海的搏动,无边无涯亦生机勃勃的自然涌动
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鞋子,由于走路时与地面接触摩擦,鞋跟和鞋头位置或多或少会有磨损,而磨损程度因人而异。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摩擦力会磨损我们的皮靴,因为路面上细小的凹凸不平会勾住并扯下鞋子上的微小碎片。
他还说,我们可以将这种摩擦看作能量交换。通过摩擦,我们鞋子的能量被路面吸收了过去。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常年受潮汐影响,这里每个人必有一双水靴。
每天的潮涨潮退,早己成了威尼斯人生活的一部分。每到潮涨,一切仍旧照常进行。
对威尼斯人而言,穿着水靴,在30厘米水深的咖啡店排队买三明治,或在水中蹚来蹚去流览书店,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威尼斯海拨最低的圣马可广场一带,只比一般高潮高出79厘米,因此广场始终铺放着步行栈道。
潮汐和风暴浪不一样,它每天都会发生,而且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很久以前,沿海居民就发现月亮与潮汐有着密切关系,夜空中月亮的位置预示着潮汐到来的时间和潮水的高低。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对潮汐有过究研。其中英国科学家牛顿认为潮汐是引力和离心力恰巧相互抗衡而引发的现象。
像一辆不能维持转变的汽车,海面被月亮由引力引起,但在地球的另一面,离心力的作用使海洋想要逃离那个作用力,因而会向外凸起,这个凸起就是高潮。
后来延继的研究表明,这一解释并不充分。
美国作家兼航海家乔纳森·懹特,在他写的《潮汐》一书中介绍到,潮汐的原理和鞋子与地面的摩擦原理一样。
这并非作者一人的胡说八道,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垕,得出的结论。
我们都知道月亮绕地球公转,书中说,通过摩擦力,潮汐失去大量能量,有些作为热量被大海吸收,但绝大部分形成扭曲力,影响地球的转动,不着痕迹地延长白天的长度,并因此而促使月亮加速旋转升落。
谈到潮汐,少不了我国的钱塘江大潮。每年到了观潮节,便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到盐官镇观赏潮汐这一汹涌澎湃的自然奇观。
由于观潮节期间正当满月,钱塘江潮势达到最胜,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涌潮,能掀起近8米高的水墙。
庄子曾写道,“浙(折)江之水,涛山滚屋......有吞天沃日之势。”
尽管人们可以大概预测潮汐的时间,但当大潮遇上恶劣天气,它们共同作用下,潮势便会大增。两千多年来,破坏力让人们措手不及。
浙江省自然灾害历史档案收录,公元775年7月的一个夜晚,台风和高潮同时袭击杭州。五千所房屋被淹;几千艘船只被吞没;死亡人数超过400人。1472年,台风遇上了大潮,杭州的江堤溃散,农舍向下游漂走,人畜皆溺水而亡。盐官镇,好几米高的水柱滚涌于江面上。成百上千的人溺亡。
潮汐在人们心中,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有句话说,每个磨难都埋着同等大或更大的福气种子。这句话大概也适用于潮汐这一自然现象。
尽管潮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也是地球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沿海生态系统,北美流传这样一个传说。
在世界诞生之初,世界尽头,大水边缘,一洞穴里住着位老妇人,她手里拿着潮汐线。如果她放下潮潮线,水就会退掉。
渡鸦为了同伴们能吃到海下的食物,来到洞穴,把沙子踢到老妇人眼里,老妇人眼瞎后便放下了潮汐线。
一连数日乌鸦们尽享美食,但很快低潮留下的生物开始干枯死去。在同伴们的乞求下,渡鸦再次来到老妇人的洞穴,这时老妇人还在清理眼睛里的沙子。
渡鸦说:“如果我帮你清理眼里的沙子,你能答应偶尔放松潮汐线吗?”,老妇人答应了渡鸦的请求,从此便有了潮汐。
大陆架上许多生物和鸟类,依附着潮汐的作用,才得以生存。
除沿海生物依赖潮汐以外,早在8世纪末,人们就有利用潮汐建造磨坊之说。直到17世纪,潮汐磨坊技术达到鼎盛。
欧洲多国沿岸兴起一千多座磨坊,像风车一样,磨坊被用来碾磨谷物,同时也用来汲取海水炼盐、加工纸浆造纸等。
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们开始关注潮汐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英国海洋规划小组的研究数据指出,如果0.1%的可再生海洋能源转化成电力,那它所产生的能量会比当前世界的电量总需要高出5倍以上。
可惜,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问题,开发潮汐能项目一直不被广泛接纳和支持。
《潮汐》一书,作者用灵动的文笔,根据他对海洋多年的深入研究,以丰富有趣的旅游记事为主线,从人类文明与海洋律动相依相传的演进,到引人沉思的科学研究。带领我们感受地球最神秘的自然现象。
本书函概自然、科学、历史和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识,让人对世界的自然现象大开眼界,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
《潮汐》读后感(四):太阳月亮和地球的相爱相杀
对潮汐的兴趣源于我对海洋的痴迷。
上学的时候,一个关系很好的哥们去当兵。某一次他寄过来的书信里这么写着,“我有个战友是海边长大的人,我跟他说你很喜欢海,并且对海很执着,他说对于一个长期在海边长大的人来说,很少有人这么执着了。可能是因为看到的太多,经历的也太多了。如果遇到一场大海啸,可能什么都在一瞬间就没有了!”
虽然信笺早已被我丢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可是对于大海的喜爱,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说,只要有机会,就要去海边,去看看大海并体验一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
事实上,我去过一次海边。夕阳西下的大海,一片的广袤,橘色的霞光从天而降,落在海面之上泛出了星星点点的光芒。最让我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于,海面并不平静。波浪一波接着一波的涌动着,海面之上海市蜃楼的美景就在此时此刻出现在我的眼前。只不过我看不清楚那是哪个地方的美景,唯一能做的只有将此刻的美景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潮汐,对于潮汐我原本没有什么概念,只觉得大概就是哥们信里那个战友说的海啸以及我在海边看到海市蜃楼时候的浪花。于是我认真的去搜索了一下潮汐的解释,才发现这是一种沿海地区的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我们的祖先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就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
乔纳森·怀特,《潮汐》这本书的作者,美国作家、航海家、冲浪运动员、海洋环境保护者。从这些头衔当中可以看出,他一定也是一个很喜欢大海的人,所以才会与海有如此多的接触。
有时候觉得,父亲和母亲都是海边的渔民也不算是一件坏事,至少这样可以让我在第一时间就接触到大海。虽然也有一个存在的可能性是——因为一直在海边长大,反而对海的关注不存在了。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我们不曾拥有的,十之八九都是会让我们特别的着迷。
据萨米希族印第安人的说法,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孩,柯夸拉乌特追随潮汐的轻声细语来到了迷幻海峡涡流翻滚的水域——迷幻海峡是位于南边的一条狭窄的海峡。她缓缓地走入水里,水面起初只到她的脚踝。她害怕被水流冲走,但当水深达到她的腰部时,引路精灵从水中伸出手来。他主动邀请她,并温柔地将她带入水里。几次相会之后,年轻的女孩爱上了精灵,并陪他一起进入了海底世界。今天萨米希族相信柯夸拉乌特和她的精灵恋人仍然在保佑人们的福祉。海面的漩涡是柯夸拉乌特的长发,提醒人们她的存在。
乔纳森·怀特在《潮汐》的开头篇章这么写道:“月亮以重力的形式向地球的海洋发出召唤,海洋回应着,涌动的脉搏将月亮拉近的同时又将其推远。这是宇宙的遇到,只是舞者彼此间隔着千万里的距离。它赋予远异地恋新的含义,而且以人类的视角来看,这舞蹈无起始,亦无终了。”
大自然的世界,有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跟大自然有关的一切,我们都还在探索和研究之中。有的人专门研究气象,有的人专门研究动物,而对于乔纳森·怀特来说,他的目标对象是潮汐。
为了观察各种各样的潮汐,他在网络里发布了各种信息,或者说是那种等待着缘分的信息。这缘分来自于同样有着相同目的的其他人,然后和乔纳森·怀特一起,或作为他的翻译或作为他的向导,带领他去看一个未知的世界。
在《潮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钱塘江的银龙。而在翻译向导黄莺的带领下,乔纳森·怀特不但领略了钱塘江潮汐的浪潮,还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河岸研究所所长陈吉余博士会面,一同探讨关于潮汐的问题。
在这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关于钱塘江的一个传说——伍子胥被杀害于钱塘江,他的冤魂怒不可歇,便掀起了滔天巨浪,淹没当时的都城杭州。我想到了屈原的结局。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不过,两者逝去的方式不同,只是结局都是在水里,于是人们就根据这些故事演变出一个又一个听上去很古老的传说。
除了钱塘江,乔纳森·怀特还去了其他的地方观察潮汐并且做记录。
在圣米歇尔山,他与修道士们会面,一起品尝来自大自然恩赐的美食,然后探讨关于潮汐的问题。
“这是个谜团,真的,为什么不计其数的人来到这里,只是这里,好像着魔一样,我们知道自己为何在此——我们将生命献给上帝,但其他人呢?他们许多人是冲着欧洲最大的潮汐而来。大潮期间,旅馆挤满了人;低潮时却几乎空无一人。游客们跟着潮汐来回——就像潮汐一样。”
而在昂加瓦湾乔纳森·怀特跟随着卢卡斯,体验了一把潮汐空余期在冰下采贻贝的生活。这是在普通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一种体验:洞内外的温差不同,洞内满是贻贝,每个洞内也都不一样。当然,最需要掌握的是涨潮时候的离开时间,否则也许一辈子就留在了这个冰洞里,永远的和这些贻贝作“朋友”了。
虽然我把《潮汐》这本书当做了一本旅行笔记来看——毕竟为了观察各种潮汐,乔纳森·怀特去了各种地方,然后做记录拍照片总结在这本书里。可实际上这确是一本科普书籍,并且可以在书的尾页看到上架建议:文化、科普。
这本书的科普知识里,让我觉得最冷门的一个知识点是牛顿。大多数人知道牛顿是因为苹果落地引起他发现的万有引力,那么潮汐和牛顿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读《潮汐》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思考过,或者说我从来不曾关注过。
牛顿写的一千页《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关于潮汐的理论不过3页,可是却也被乔纳森·怀特认真的参考了一番。通过牛顿,乔纳森·怀特还读了开普勒的理论,同时还看了很多同时期其他科学家的著作。不论是日心说,还是地心说,总体的思路大概就像伽利略说的那样,“海洋一定和缸里的水一样,随着地球不稳定的旋转而来回晃荡。”
伽利略的潮汐理论,是他日心说观点的核心,所以伽利略给自己的书开始取名为《潮汐的涨退》。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改为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宇宙体系的对话》。
但是总的来说,如果不是他们的一些理论已经对当时时代的对抗,这些知识点或者说观点何年何月才能被大家认知,可能就真的是个未知数了。
潮汐,和太阳月亮以及地球相关联,属于大自然的赠与之物。换句话说,是属于自然能源。那么在地球能源开发越来越多的时代,潮汐能够作为多少的自然能源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便利,就需要我们这一代继续努力继续研究了。毕竟,以潮汐作为能源的磨坊,曾经还是红极一时的时代代表啊。
这并非一本“关于”潮汐的书,尽管潮汐是其主角。本书探讨了生命的跌宕起伏,包括神秘隐形的作用力;是韵律,是搏动,是四级,是席卷海岸、横跨深海、无边无涯亦生机勃勃的涌动来回。在阅读过程中,你将了解许多关于真实潮汐的知识——那些令人震惊的、让你大开眼界的知识。引人入胜,诚挚推荐。
——卡尔·沙芬纳
《潮汐》读后感(五):海与珍珠
每年的夏季,家里的微信群里总会有长辈发关于钱塘江大潮观潮悲剧的帖子以示警示。诸如“钱塘江大潮再酿悲剧”,“钱塘江大潮发威,最致命的洪水猛兽”之类的图文,光看标题就觉得触目惊心。作为在水边长大的人,自小就见识到了水的威力。记得94年大洪水泛滥,在淹至大腿的黄水里蹚回家,路上还经常能顺手捞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小蟹。小时候对于水火无情浑然不知,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后怕。所以在看到《潮汐》这本书里关于钱塘江观潮节的大潮盛况时心里也下意识的翻起了共鸣般的巨浪,随着作者描写的笔锋忽上忽下,一齐被抛上巅峰,又过山车似的被狠狠的打入令人窒息的海底。
老实说,刚翻开这本《潮汐》时心里是不抱什么期望的。一个文科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信息从来都是信手翻阅,第一是没有兴趣,第二是看不懂。吃完午饭准备看一会《潮汐》催眠,刚看了几页,满腹狐疑的我不由的翻回到作者简介仔细又看了一下,“乔纳森·怀特(Jonathan White),美国作家、航海家、冲浪运动员、海洋环境保护者”,没错啊,这确实是一本科普类读物,糟糕,那为什么我会对着一本自然科学书籍的心动不已呢?
全书以作者航行中的一次搁浅为开始,经历了沉船的危险,“狂风以每小时40多海里的速度凶猛的从群山间咆哮而至,将海湾抽打成白沫。它撕毁了十字军号甲板上的一艘小船,好像扔掉牙签一样把它掀入海湾。”一开场就从紧张的救援行动开始,读者的心被船员的命运拉着走,紧锣密鼓的分秒就像离弦的箭,一触即发。
十字军号搁浅于加里宁湾翻过这一惊险的章节,下个地点却出现在一望无垠的海岸,和作者的好友卢卡斯,一位因纽特长老漫步在海滩上。海滩很平静,看不出任何涨潮或退潮的迹象。你们边走边聊,卢卡斯伸手捡起海边的一枚贝壳,一边断断续续的讲述他在海边生活的经验。比如海岛周边萦绕着的雾气,夕阳之下,它仿佛天鹅绒一样,却可以告诉岛民什么时候可以出船,该走哪条航道,以及是应该绕过芳堤娜角去猎取海豹,还是去海王星角捕捉鲑鱼。
你瞪大眼睛听着,既觉得万分神奇,又不可思议。接着你们又遇到了彼得·希克林,在加拿大的芬迪湾观鸟。希克林60岁,身材匀称,穿着牛仔裤,搭配着带领衬衫,花白胡须打理的整整齐齐。他花了大半辈子研究芬迪湾—徒步于泥滩,收集泥虾样本,进行鸟类环志测量。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来的,但通过作者的介绍,你知道这是一个严格又可靠的向导。他像你们讲述着一次因为忘记涨潮时间而险些被潮水吞噬的可怕经历,一边邀请你们踏入潮间带那黏糊糊、泛着紫色的淤泥。你有些害怕,因为这些淤泥仿佛打发了的黄油一般连续不断的从你的趾间冒出来,一开始是脚踝,后来小腿、膝盖都快速的陷了进去。在这远离海岸的冒险中,你感到一股模糊却熟悉的无力感。“这些潮泥湾是芬迪湾的灵魂。”希克林说,可陷入芬迪湾硕大而泥泞的潮间带无异于前往另一个世界,下面是世界,那个从趾间溢出的世界,属于潮汐。
在接下来300多页的旅程中,你还会陆续遇到很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今年80多岁精神矍铄的陈博士,就着中秋的圆月,你们秉烛夜谈绿林和尚鲁智深那段“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偈语;前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圣米歇尔山,在修道士们的静坐里温习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大胆推测摩西是不是完美的利用了大潮的低潮期来策划那场伟大的出逃;在旧金山南部的冲浪胜地观战世界顶级冲浪选手格雷格·朗恩的速度与激情,听他讲述比赛中的生死时刻和自己对波浪模型的研究。甚至那些存在于教科书里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比如牛顿、笛卡尔、伽利略,都从博物馆的画像里走了出来,穿越时光,坐在你的面前,平等又自豪的谈论起他们的故事……时空在书里被巧妙的揉搓在一起,仿佛时光机和任意门在你的眼前被你一遍遍的使用,引人入胜,大呼过瘾,竟有种科幻小说的体验。
不得不承认,作者的文笔太厉害了。在写到他跟着因纽特采贝人潜入手凿的冰窟之中—那是退潮后留下的诡异洞穴,上面覆盖着冰层,冰层下是贻贝的天堂,我的心被他的描写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他们不小心声响太大,导致冰层塌陷而身临险境。精彩的描写无处不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旅行记事应接不暇,提心吊胆的同时也充分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不知身在何处的纯粹快感。
但作者最厉害的不仅在于文笔,还在于他对读者心理的控制。
试想一下,如果遇到一件想要了解的棘手问题,你会怎么做?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广泛,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更青睐于询问一些专家,并且最好这些专家还是自己值得信赖的朋友。《潮汐》这本书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以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贯穿其中,慢慢的把潮汐这个千万年来地球上更古不变却让世世代代的人类迷茫、痛苦和叹服的自然现象一点点的展开,又一点点的与你分享。这会让你感到你并不是在独自阅读,而更像是在看一部BBC的纪录片,充满争锋相对的风景,早餐桌前的愉快交谈,还有深夜不小心闯进的秘密花园,又不小心听见的木讷老友的酒后独白。
因此虽然是以叙述为主线,书中出现的人物无一不是实实在在姓名可考的血肉之躯。并且最妙的是,这些同时代的人都与作者是熟识的朋友,他们早已认识,只不过这一次是作者通过这本书把他的朋友们介绍给你。这就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作者,读者,还有书中作者的朋友们。虽然你与他们初次相遇的场景各异,因为有了这一稳固的三角,你们的碰撞与火花就显得理所当然又和谐轻松。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穿越千山万水,通过思维的电波聚在一起。在这样一个狂欢party上有了作者真诚而巧妙的穿针引线,关于潮汐,关于大海,关于水之能量,你可以尽情发问而不担心会被嘲笑,因为你信任作者,并且你也很清楚,你们的朋友会帮助你。
比如,如果你想知道去看以后的钱塘江大潮会不会有危险?或者你想知道不同民族关于潮汐的传说与神话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又或者是清洁能源潮汐能的运用已经发展到了哪一步?你都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找到答案。“潮汐教会我们如何与神秘和复杂共存。它存在于泥虾的体内,示意它何时该游水,何时该挖穴。它存在于半蹼滨鹬、螃蟹和蛾螺体内。它存在于涌潮的灵魂中,在修士们的祈祷中。潮汐是颤动,是音乐,是时间。”
钱塘江大潮最后再次感叹一下作者乔纳森·怀特的文笔之美,把一部严谨详尽的科普之作写的即有小说的扣人心弦,又有散文诗歌的哲思与诗意,当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谁说自然科学类读物就一定会枯燥无味?又是谁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如果科学是美的,那么描绘科学就是对美的放大。正如三次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博物学家彼得·马修森在推荐序里评价的“乔纳森·怀特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如此精致精彩的作品。”大浪淘沙,同时也淘出了海上的明珠。私心来说,这一颗沧海珍珠,万万不希望它化成沧海遗珠。正因为美太稀少且珍贵,那就加油吧,想让你美给所有人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