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再巧妙,也枉然
今天上了第二节心理课,主题与钱有关。
我对钱的态度,追溯至上一代。
父母一直过得不开心,因为他们认为有钱以后才会快乐,但这些钱的具体数字又不确定。所以一直疲于奔命,浪费了当下的美好时光。
因为不想像父母那样,为了钱发愁,而委屈当下的自己。所我以为自己讨厌钱,所以每次发完工资,都大吃大喝,花天酒地,必须全部花完,就好像跟钱有仇似的。似乎只有这样,我才能骄傲地告诉世人,没钱老子也照样快乐,也无忧无虑。但是当突发状况发生,我的生活变得窘迫,生计难以维系时,又会特别难熬,后悔当初行为,决定痛改前非。于是再去挣钱,但是之后又会重复之前的状态,无法自控,长此以往,养成了坏习惯,便一直延续这种恶性循环。所以人也变得越来越消极,越焦虑。
老师问我:“提到钱,你能联想到什么?”
我说:“房子、车子、女人 。”
“你想拥有多少钱?”老师问。
“一个亿,最好。”我说。
老师问:“如果现在有了这些钱,你会干什么?”
我说:“买一幢带厨房的大房子200万,买辆车自由来去30万,帮父母减轻负担50万,帮助穷人50万,余下的就去环游世界。”
然后老师说:“你其实是偷偷地置换了概念。你不想过父母那样的生活,你父母爱钱,所以你以为自己就不爱钱。其实你喜欢钱,你也知道该怎么花钱。你只是不想像父母一样不开心。”
我会心一笑,觉得有道理。
“但是,想过得开心就有点不现实了。因为开心只是人们的一个愿景,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往那儿发展。
其实人都生活在恐惧和焦虑当中。回到原始社会,活在树洞里的祖先绝大多数都存在焦虑,那些活得傻呵呵的,心大的人都被天敌消灭了。适当的焦虑,可以让你活得更好。所以对于将来,我不会祝愿你成功,我会祝愿你受很多苦,应为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仔细想一想,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我跟钱没仇,相反我很需要它,因为有它我才能过得更加滋润,更加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