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鼻异想世界》是一部由塞雷娜·戴维斯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鼻异想世界》影评(一):几点疑问
1. 这个节目的结论是有大量的实证科研数据支撑用形象化的视频表现出结论吗?还是说仅凭节目中那几个或者十几个小朋友的表现得出的结论?有没有可参考性?
2.小朋友的气质在最初的1岁就已经开始呈现了,那小朋友的气质是天生的还是跟后期生长环境有关?如果是天生的,跟遗传有关的话,那坏的脾气岂不是要花大力气才能矫正?如果不是天生的由后天环境决定,那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又说不通。似乎是个哲理问题,就像人们永远见不到同样的叶子一般?
3.那个对于种族的实验设计有点欠妥,华裔女士一直面无表情,也不主动,白人常常笑,还很主动。且面相看来白人圆胖圆胖的脸型看起来就很和善容易让人亲近,亚裔脸型偏瘦,看起来稍显严厉,不那么容易受小朋友喜欢。这样的两个实验对象是经过静心挑选的白人跟亚裔的形象代表还是随机找的实验参与者?上面提到的变量是否需要再控制一下?
4.玩电子产品可以增强手的精细控制能力,但兼顾保护眼睛跟玩电子产品不容易啊。怎样才能做到既让其玩又可以保护眼睛呢?玩多久休息多久呢?几个月可以开始玩对眼睛伤害小呢?
5.关于语言的习得,6-8个月之前还是之后是最佳时间呢?6-8个月他尽管能分清不同音,但不会说出来,这样有意义吗?之后可以说出来了教导岂不是更具有应用性更能让小朋友学习?
《北鼻异想世界》影评(二):迷思实验
看了这个纪录片的第一集我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个纪录片用一大堆看上去高大上的实验来包装一堆教育界的老套结论,甚至很多是伪科学。
就说第一集的头几个实验
父母和幼儿对话越多,幼儿词汇量越多,上学表现越好。这个实验就不说了,很不严谨,就说它的结论,一切脱离了前提的结论都是耍流氓。不否认父母和孩子对话的质量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说的是质量,不是数量。如果有个人一天到晚在你旁边呱唧呱唧你怎么想?幼儿也需要独立探索独自成长,当他沉浸于他的探索中,难道需要父母不停说“宝贝你在干什么呀?”“你可以怎么怎么做呀。”《不平等的童年》中证实了中产阶级孩子和工人阶级孩子语言发展差异很大,但是工人阶级的父母剥夺的过分了,懒成这样能没差别吗?!事实上只要你关心你的孩子,乐于与孩子对话,享受和孩子共读绘本的时间等等,孩子的语言发展都不会有问题(生理正常前提下)不用过分焦虑,正常一点好吗?
神经突触的这个结论我。。这个大迷思还是那么流行。孩子踢足球会增强平衡能力大动作发展,这简直就是废话,但是增强平衡能力大动作发展一定要靠某个如足球的特定爱好?我今天踢球明天打篮球就不行了?神经突触的剪切是一个大脑成熟的表现,是必要的且有利的,突触不是越多越好。学习的关键期特指经验期待型大脑发展,如感觉知觉语音语调,特定技能称为经验依赖型,诸如音乐、数字、词汇等,它们的发展没有关键期没有关键期没有关键期,不要觉得哪个技能必不可少非得从小学,大脑有弹性,以后要学都可以,人家厉害只是人家先飞了,你努力点也有追上的可能(天赋太高的不谈)。求求纪录片还有各种书不要再用着脑科学瞎讲突触了。
电子产品的实验简直就是灾难。这个实验对象我完全看不出任何关系,可能有一点点吧,但是测个专注力之类的差别我还能理解,小肌肉发展和大动作是个什么鬼。。
这个纪录片对幼儿真的有什么惊人的发现?那么我们都可以来培养super baby了。
啊还有3岁定终身这种说法真的夸张了,比如常被拿出来说的“依恋”,没有那么神奇,人的际遇不断改变,3岁前的依恋关系也可能不断改变,不要把3岁前神话了。
《北鼻异想世界》影评(三):笔记
1.18-24个月,语言爆发期,且大多关于社交。走出去会大大刺激语言数量。 2.大脑的通道,用则强,不用则废。也即熟能生巧的道理。但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 3.婴儿选择的偏向性在二岁已经显现出来,但是在后期也许会改变。 4.大脑抵制诱惑和自我控制的额叶皮层区域在婴儿20月的时候开始成熟,这是成年后成功的必要素质之一。 5.婴儿在去性别化的社会中,不在刻板的认为爸爸应该做什么,妈妈应该做什么。除了家庭中的影响,他们也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6.颞上回(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婴儿在社交中婴儿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角色,当失去关注后会积极的做出各种努力去赢得关注。这也说明了父母单独关注婴儿的重要性,和父母的互动也是日后社会交往最重要的基础。 7.早期与身边人建立的独立联系,对生存而言非常重要。 8.婴儿很早就会分辨好与坏,并选择与好的人,帮助别人的人在一起,这是学会信任他人的起点,也是健康社会的基础。证实了人之初,性本善。 9.婴儿的哭声粗糙度比较高,它会触发人的扁桃体结构,从而令人压力增大,迅速的做出反应。 10.躲猫猫是使婴儿笑的最多的游戏,因为这也是和人建立联系的游戏,婴儿获得的奖励和喜悦。婴儿对狗的兴趣是猫的两倍,也是因为狗狗会讨人喜欢,善于和人交流,在有看管的情况下,让狗狗和婴儿玩耍会有非常多的乐趣发生。 11.婴儿得到的语言表达机会越多,会越熟练。 12.自我意识就像洋葱一样,起初只有一个核心,然后一层一层的发展,慢慢具备了自我意识、性格、思想等等。自我意识的觉醒(一般在24个月的时候),刺激了婴儿社会发展中另一个变化,那就是意识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也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 13.婴儿在很早就可以表现出来共情反应(共情感),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保护孩子强烈的共情感。 14.婴儿就像海绵,看到什么就会吸收什么。 15.爬行对婴儿来说是一段隐秘的旅程,它至关重要。第一次独立,也是对世界以及其危险的首次认识。 16.分散注意力是让发脾气的幼儿平静下来的最有效的策略。 17.婴儿更喜欢听父母语(吐字清晰,音调明显拖长音)。 18.知觉窄化也称作异族效应,指的是无法分清外国人的长相,原因就是知觉窄化,此处也从语言上做了实验,在语言上也同样会出现知觉窄化,集中发生在6-9个月期间。 19.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20.当宝宝产生独立性的时候,他希望自己可以为所欲为,通过哭闹发脾气来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21.宝宝两岁的时候已经有了同同伴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但也需要鼓励。 22.在八个月的时候,宝宝经历了与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前额皮层)的生长突增,他改变了宝宝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触发了分离焦虑。
《北鼻异想世界》影评(四):一些觉得重要的观点
北鼻的异想世界。
1.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看到的这些婴儿的反应,和心理学家在成年人身上发现的三种基本气质类型一致,即激动,平静,和谨慎。这么小就显示出基本气质。表明这来自遗传。而且是我们个性的起点。
2.婴儿在一岁半的时候。通常会经历一个语言的爆发期。尤其在18到24个月之间词汇增长的速度非常迅速。
3.在婴儿期听到更多词汇的婴儿,更容易在之后获得更大的词汇量,并在学校表现得更好。所以婴儿在早期接触的语言量非常关键。而对话对儿童语言的发展非常重要,父母能做的就是愿意并渴望和你的宝宝对话。
4.婴儿会看到,听到,闻到,接触到什么,是如此重要,因为正是这些塑造了他们的大脑,这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5.触摸和滑动触摸屏能促进婴儿精确度和灵巧性。
6.我们的经历会导致特定的社会偏好,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进行多样性的接触。
7.婴儿只有在进入20个月的时候。大脑中和控制冲动相关的部分才会发育成熟。想要培养婴儿的自制力,就要为他们提供探索的空间,以便让他们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太多的指导和示范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8.长期缺乏社会联系,早期是指父母有意无意的忽视婴儿的精神需求,缺乏互动和交流,会对婴儿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他们需要亲密关系以及温暖。
9.大部分婴儿们喜欢躲猫猫游戏,会让他们发笑。这是一种婴儿和父母间的游戏,对婴儿来说他们获得了奖励和喜悦。对婴儿来说,狗的有趣程度是猫的两倍。因为狗非常会讨人类喜欢并且善于社交。而婴儿不管得到什么关注,他们都会觉得开心。所以本质还是在于与人或者其他生物建立一个社交联系的过程。
10.婴儿得到越多练习对话的机会,就会说的越好。
11.自我意识是何时出现的?大概是在21个月到24个月的时候出现的。
12.婴儿在18个月前。不会意识到。他们的所感所想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觉得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他们所想的就是周围人想的。
13.共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要对它做出反应,寻求解决方法,则需要在社会中学习。是父母以及生命中遇到的其他人为我们塑造的。婴儿大概在21个月大的时候会具备这种反应能力。婴儿就像海绵,看到什么就学什么。不管是妈妈在照顾兄弟姐妹。还是爸爸把钱施舍给路上的某个人。这些都增加了他们做出反应的可能性。
14.刚学会爬行的婴儿对深度还没有建立视觉感知,这个是以记忆以及注意力有关的高阶认知能力,所以他们无法判断前面是否即将发生的危险,也不会产生恐惧感。不过实验也表明,多爬两到四周就可以懂了。所以爬行对婴儿非常重要,它是婴儿有机会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他们周围环境中的风险挑战和机遇。它赋予了他们独立性。所以我们必须让婴儿在合理范围内探索世界。
15.在八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已经经历了以及相关的大脑区域生长突增,他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还可以触发一种新的强大情绪,称为分离焦虑。这种对分离的理解,是我们变得独立的关键环节。
16.在婴儿们大概18个月大的时候,当他们想要某样东西却得不到,他们就会通过发脾气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正在快速变化,他们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然而当他们无法达成心愿时,他们还无法控制自己的失落感,于是会更生气,情绪会更波动。这个年龄婴儿的麻烦之处在于,他们无法让自己脱离这个恶性循环,所以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最佳解决方式就是分散发脾气婴儿的注意力。而22个月大的婴儿,他已经学会了通过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来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
17.婴儿更愿意倾听父母语,他能让婴儿积极的学习语言。
18.在语言习得这一块,在一岁的时候,婴儿开始失去这种对音节很敏感的能力。这叫做知觉窄化。他们只关注对他们的母语很重要的语音。大脑学会了专注于与特定语言相关的内容,忽略了认为不重要的东西。
19.婴儿在两岁的时候就能够成功的互相沟通,并协调他们的行动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北鼻异想世界》影评(五):小记
生命最初的两年,或许是我们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因为在那时,我们在为我们的未来奠定基础。
E01成为你
最初两年,让孩子接触什么非常重要。
1.性格起点:婴儿基本气质来自遗传,主要分为积极、冷静、谨慎三种,是个性的起点。父母可以根据其性格类型提供他们所需的东西,正是这种互动塑造了他们之后的性格。
2.词汇量:在婴儿时期听到许多词汇的人更容易在之后获得更大的词汇量,并在学校表现的更好。
3.早期兴趣:18月起婴儿开始找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兴趣的不断重复是强化大脑链接的关键方式。熟能生巧。
4.触摸屏:技术使用者并不会发育迟缓,但精细协调动作较同龄人更佳。
5.选择:熟悉VS公平,婴儿在两岁的时候就根据自己对别人的评判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互动,偏偏好源自于早期发育,经历会导致偏好。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进行多样性的接触,来影响和指导婴儿的社会偏好。
6.抵抗诱惑:自控力部分来自出生时的差异,练习和所处环境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转移注意力的策略是学着控制自己冲动的重要方式。想要培养自制力,就要提供探索的空间,太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不大。
7.性别分工:特定的活动和工作与特定性别匹配的现象越来越少。
E02融入社会
发展建立关系的能力在2岁前至关重要。
1.表情识别:出生两周即认识人脸,为后续社交活动搭建框架,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婴儿能迅速意识到关系破裂,并积极修复。婴儿需要外界的关注,且在互动关系中扮演积极角色。
2.华生恒河猴实验:婴儿需要连接,需要亲密关系及温暖,才能成为快乐与自信的人。
3.7个月就能分辨是非好坏,知道自己和好人在一起会更开心。这是学会信任他人的起点,也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4.哭声反应:婴儿哭声变化非常大,粗糙度高,刺激了大脑深处负责恐惧的部分,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5.笑声:婴儿的笑声能够使其减轻压力,提高免疫力。最佳逗笑方式是藏猫猫和宠物狗。
6.交流:12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掌握了和外界交流的基本规律,知道对话是如何进行的。表情动作比语言表达的更多。咿咿呀呀其实是在和看护者交流。2岁之前,未来与人交流的基础能力已经就位。
7.自我意识的出现:18个月发育出独立的自我意识,逐渐发育成个性,思想,对子我的认识。
8.接受他人想法和自己不一样:24个月就知道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了。
9.共情能力,换位思考:2岁之前即可共情,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需要在社会中学习,是父母以及生命中遇到的人为孩子塑造的。共情对孩子日后发展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要特别注意教育方式。
E03独立性
独立并非独自行动,学会独立的同时也在学会合作,这是生存在世的必备技能。
1.认识危险:会爬两到四周后即可识别危险,理解距离和深度的概念。,开始独立探索的道路。必须让婴儿在合理范围内自己探索世界,让其自行识别风险、机遇、挑战。
2.记忆:6个月前,所见即存在,脑海中保持图像的能力为0。10个月后拥有记忆,所以妈妈离开房间,宝宝会有反应。
3.发脾气是因为自己能力跟不上欲望,是好事。发脾气使分泌皮质醇使心跳加快出汗增多压力变大,婴儿无法自动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需要大人介入。最好的方式是转移注意力,帮忙消除挫折感,这是婴儿学会抚慰自己调节情绪的途径。
4.行走与爬行:视角改变,所见更多。直立行走可以腾出双手可以拿东西,是开启与世界交流的第一步,是走向独立的一大步。
5.说话:父母语(大节奏变调)能吸引婴儿,为大脑提供最佳输入。语言的超级能力只存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婴儿出生时可以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岁开始失去这种能力,开始知觉窄化,只专注于对母语很重要的语音,忽略不相关的部分。这种大脑专业化就是我们能够流利使用小时候接触过的语言的原因,成年人学语言比婴儿难。
6.建立心智图像:19个月开始可以处理口头信息,建立心智图像。这是推理的前身,是儿童情绪和智力发展的基石之一。孩子脑中所想很多,与世界的接触非常丰富。
7.合作:两岁即可合作,相互沟通,并协调自身行动,以达到共同目标。观察他人行为,将他人动作考虑在内,决定自己做什么。
《北鼻异想世界》影评(六):笔记
1. 6个月的宝宝已经显现出人类世界的三种性格特征了:易兴奋,冷静和胆小谨慎;世界对我们的回应(教养方式)会进一步形塑我们的性格:例如:易兴奋宝宝的父母常常会带他们出游探索更多的世界;胆小宝宝的父母会带领他们慢慢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2. 父母更早的跟宝宝对话会为他们以后语言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会有更多的词汇量)。实验:妈妈每天跟宝宝对话的词汇量由一万三千上升到一万三千七百时,宝宝的对话会由2500字增加到2800字每天。
3. 宝宝的兴趣:Early experiences shape our life. Focus a structured activity.
4. 75% toddlers use smart phone and tablets. (这个实验并不严谨:宝宝使用电子设备肯定会练习到他们的手部肌肉,是不是对宝宝其他方面例如视力、想象力有影响?)
5. Intelligence and self-control. 面对诱惑,有些宝宝会坚持地长一些。
6. Personal preference/bias: 宝宝更喜欢秉持公平的人,更倾向和自己相似的人玩耍。(实验问题:西方阿姨一直面带微笑,虽然没有眼神接触,但是宝宝可以读懂表情)
7. Who does what around us? Gender world.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对宝宝有影响:宝宝并不认为做家务照看宝宝只是妈妈的事情。
8. 宝宝天生对面孔有反应。当看到人类面孔时,more blood flew into brain.
9. 宝宝天生喜欢好人。(实验问题:是否考虑宝宝对颜色的偏好?黄色比较亮丽)
10. 宝宝的哭声使成年人的大脑更加集中活跃。
11. 躲猫猫游戏最能逗宝宝笑。
12. 宝宝通过观察对话,可以在开口说话之前掌握说话的规则:take turns.
13. 认识自己:一切像洋葱一样,从内核开始觉醒,一层层拨开。(16m 还不能 19m 有些宝宝可以 21m 完全可以)镜子里的自己。
14.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mind: 花椰菜和薯片实验 -15m give people what they(baby) like 18m understand people think differently
15. Empathy-Emotional response to others: (17m depressed didn't know what to do;18m ask mom for help 21m can comfort the crying baby); modeled by people around them: mom, dad ,siblings...
16. Separation anxiety: 学步期儿童止哭的有效方法-转移注意力。宝宝这个时期发脾气是学习怎样和坏情绪相处的时期。distract themsleves.
17. 直立行走开拓了宝宝的视野同时解放了双手。
18. Learning development: best way is to speak to babies. active brain.
19. Baby is better in recognising different sound in different languages.(6000 different languages) (6m-8m的宝宝声音识别很灵敏;1岁的宝宝开始perception narrowing知觉狭隘, 这一能力开始丧失,从而更好更专注地进行母语学习)
20. Remember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for themsleves. 湿兔子实验。记住信息并在头脑里加工 (2yr)
21. Cooperation宝宝可以合作,虽然有时候有点难度。
更像一个简易的科普片,有些实验之前也有专家做过,有些实验的设计不是很严谨。看完之后,觉得宝宝简直就是一个超人,有很多超能力,他们来到人间,为了适应人类的生活将这些超能力一点点打磨,成了一个个平凡的人类。
《北鼻异想世界》影评(七):0-2岁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是学心理的,你说我宝宝出现这些情况正不正常:有时很乖巧很有耐心、有时很黏人且脾气暴躁……”
有一本书叫《可怕的两岁》,说的是2岁孩子处于人生第一次发展的高峰期,开始有自主意识,不再是以前那个顺从大人的小绵羊,稍有不合自己心意时就大发脾气,让父母觉得很有挑战。
如果我们能提前了解宝宝的变化,心里有预期,那么应对起来就能更从容一些。
育儿书虽然也会介绍得很全面,如果你一边带娃一边工作,实在没有时间看大部头的书,那么这部BBC的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就很值得你看一看。
《北鼻异想世界》主要通过24个有趣的实验,对0-2岁的宝宝们进行测试,有些是在家里,有些是在婴儿室,通过对比20年前的结果,反映出在新的时代、不同的家庭,儿童的发展发育有何变化。
昨天看了第一集《成为你》,信息量就已经非常多。
一、气质的形成
第一个实验是给几位6个月的宝宝轮流呈现出玩偶盒子、忽然跳起来的玩具小狗和带着面具的人,看这几位宝宝的反应如何。
结果发现,同一个宝宝对不同器材的出现反应一致。有的宝宝会很兴奋、有的宝宝很淡定、有的宝宝却很害怕,他们表现出来的气质分别是激动型、平静型、谨慎型,而这个实验也可以看出,宝宝的气质其实很早就已经有了不同的倾向。
了解了宝宝的气质,在应对生活的场景时我们心里就更有谱,比如激动型的宝宝可能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很容易兴奋,那我们可以用一些比较优雅平静的活动来陶冶;如果宝宝本身比较谨慎,面对陌生事物时就会表现出不自在,此时需要父母们多引导,耐心地等待孩子去适应新的环境。
二、语言的刺激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她说她女儿1岁8个月时就已经能把绘本中每一页的故事讲出来,现在2岁半,已经把100本绘本看完了,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家里讲故事。
我的女儿已经1岁7个月了,现在只会叫爸爸妈妈以及一些简单的咿咿呀呀的回应。
后来我们又探讨了一下,说会不会是她自己带,平时跟女儿说话比较多,而我家婆带我女儿基本就是管吃喝拉撒,语言上的沟通没有很多?
在这个实验里,我找到了答案。
妈妈和18个月的佩西都带着仪器进行测量,第一天时,妈妈说了1.3万个单词,佩西说了大概2500。第二天,妈妈说了1.37万个单词,佩西竟说了2800个。妈妈增加了5%,宝宝就增加了13%,效果十分显著。
语言专家说,18个月到24个月是宝宝语言发育的高峰期,如果想让孩子多点表达,养育者就要多和孩子说话,提供语言刺激,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其实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语言和词汇量发展有帮助,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小时候给孩子换尿裤时,如果父母边换边在孩子耳边唠叨几句,孩子长到青春期时一般比较能听得进父母的话;而如果什么话都不说,什么表情也没有,那么到了青春期时跟父母的隔阂相对也会大一些。
三、自控力的发展
这个实验是让宝宝们的头上戴一个脑部活动感应帽,面前放一个非常漂亮的荧光棒,让父母对宝宝说“不能碰它”。然后别过头不看宝宝。观察宝宝可以控制自己多久不去碰荧光棒。
脑部活动感应帽连接到电脑,可以看到脑部哪个区域最活跃,哪个区域就最红,说明那个区域在起作用。
结果发现,有的小朋友根本没有启动大脑的控制区域,一把抓住了荧光棒,有的宝宝坚持了一会,8-9秒以后还是忍不住去拿,也有宝宝试图控制自己不去拿荧光棒,坚持了45秒之久,而这个控制的方法是去扯帽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这个实验我们能看得出来,小孩的自控能力因人而异,所以以后要是看到别人家的宝宝自控能力比较好,就不需要很沮丧地说,“你们家的是天使宝宝,我家的就不行,想要东西的时候立马就要。”其次,我们可以尝试教宝宝通过转移注意力增加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家庭里的性别分工
实验让相对成熟的2岁宝宝们参与,助理先用两个玩偶确定宝宝理解了爸妈的性别角色,接下来用猴子玩偶演示做家务、照顾宝宝、陪宝宝玩热闹的游戏和修车,让宝宝们分情况选择由爸爸还是妈妈来实施。
结果发现,在做家务、照顾宝宝这两个任务中,爸爸的参与度不比妈妈低,而比较热闹的游戏,有的宝宝也会选择让妈妈一起玩,但修车这个事情,宝宝们还是果断选择了爸爸。
说明在宝宝们的眼里,我们原始的“男主外,女主外”性别角色并不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爸爸在家庭生活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其实相同的实验20年前有做过,在当时,孩子们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区别,妈妈主要负责做家务、照顾宝宝的工作,比较热闹的游戏和修车由爸爸负责。
还有一个实验涉及到的是我们现在普遍关心甚至担心的问题,那就是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我们的观念里,小孩子玩电子产品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实验表明,使用触屏电子产品的孩子在精细动作等超过不使用的孩子。
既然电子产品的使用无法避免,我想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它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不是一刀切,不可碰。
纪录片里还有其他关于人际关系、分离焦虑等非常有意思的实验,虽然这部片所采用的样本量比较少,也有人质疑实验方法严谨的问题,但对于我们了解宝宝的行为,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如果你实在没时间看专业的育儿书籍,不妨看看这部短小萌新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