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叔本华 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精选点评:
●哲学类必读的书
●此为良药而非鸡汤。我最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
●感觉叔本华极大程度的看透了人类社会,却依然无法超越自身的时代(i.e. 性别名誉章节)。如果说此书仍能给当代大多数人颇深启发,只能反映人类整体水平完全没有进步。果然印证开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与邪恶,和我们来时毫无区别”【我已陷入postmodernism无法自拔
●牛逼!!!!(破音)
●当我把自己才孕育出来的人生观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赏玩的时候,才发现,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将相似的观点写得明明白白,然而我却不沮丧,反而为自己靠近了巨人一些而感到欣喜。叔本华简直是我理想的人生模版。不娶妻生子,养一条狗,用一辈子来学习思考,最后平静地和世界告别。
●找到初中读《培根随笔》时的心情了。谢谢叔本华。里面的一些文字很真诚,读来感同身受得无以复加,恨不得一大哭。这种偶尔发现自己有那么几个瞬间并不孤独,我的感受也曾经是别人的感受的感觉真好。叔本华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会再读。谢谢韦启昌先生的翻译!以及最后的附录,非常认真。
●近几年第一本,是我时而看着轻笑出声(因为太有认同感)并且勾画了许多名句的书。最刻薄最固执的分析,但是一针见血。虽然后半段有些赘述和重复,但仍然足够锋利。让我感觉像是将自己产生过的思考汇聚成了一个体系,时而赞同时而灼痛。自然有不完全认同的观念,但哲学就是提供一种思辨的角度。当叔本华展示了他坚定不移的一套哲学思维、生活法则,对我来说他就像是真实地活在此刻。后记也特别有意思,其实相当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基础体系成了各类学科和艺术的根基,后人在这之上开枝散叶。不过再观他的生平故事仍然令人唏嘘,天才是否都大多如此完成了使命,却未必能得到幸福。结合他的人生来看,也不乏错误的行为,他自己又究竟有没有竭力规避痛苦,毫不攀博名利呢?人亦非圣贤,或许拥有再强大的理论,到了现实中仍然逃不开人的欲望和冲动。
●立个flag,要读完叔本华所有著作
●这本书有些话可能不中听,但到最后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对的
●好,我要去读作为意欲和表象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太过看重别人得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
我们所表现的的表象——这也是我们存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通常被我们过分看重。这是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稍作简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无关紧要。
正如一个人背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感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他却感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他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
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献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应把健康放第一位。
最后,还想分享几条见解独到却又鲜为人知的阿拉伯谚语:
“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对我的秘密保持沉默,那么,这个秘密就是我看管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它的囚徒。”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二):幸福论
这是我写的读书笔记,大部分来自抄录,少部分来自修改,表达顺序的修改,和增加及删减来表达想记录的思想。
正如那些动物,不管人们把它们放在任何环境中,它们任然无法摆脱大自然为它们定下的狭隘的局限。我们想让自己的宠物得到幸福,只能把这种努力控制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动物的本性和意识又界限,而人也是如此。
一个人能得到多少快乐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来界限。来自外在的一切努力都无法让其超越半动物性的快乐范围,精神能力有限只能领略感官的乐趣。舒适愉快的生活,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遣娱乐。外在的乐趣是暂时的,偶尔的,刹那间的。常人把快乐寄望于身外之物,幸福的重心建立在自身之外,正因如此愿望和念头总是不停转变,如果实力允许就会极尽奢侈,就像病人通过汤药重获身体的幸福感,这些外在的成因一旦破灭,幸福即刻烟消云散。
自身的生命力才是幸福的源泉,做最好的自己,越能做到这一点,越能找到幸福的源泉,也就越幸福,好的心情直接使我们获益,愉快的心情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恩赐,对愉快心情贡献最小的是盈余的财富,能增进愉快心情莫过于健康,愉快心情是健康身体里开出的花朵,最大的愚蠢是为了外在的追求而牺牲健康。幸福的两个天敌是痛苦和无聊,它们之间处与对立关系,匮乏和艰辛产生痛苦,丰裕和安定产生无聊。距离痛苦越近,距离无聊就越远,处与无聊极端的人一旦没有了匮乏和艰辛,得以喘息,就会寻找消遣,将就一切麻烦,逃避自己胜于一切,无法摆脱其可怜的个性,在重负之下呻吟,叹息,愚蠢的饱受无聊之苦。
具有卓越精神思想的人比常人多一些需求。就是学习,研究,默想,实线。追求精神生活成为唯一目标,并且持续提升,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完美,就像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而现实生活对外在追求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一种追求精神世界的一种手段。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三):关于什么是智慧的人生,我的想法
1.欲望越少,人才会感觉幸福。因为痛苦是真实的,而幸福是虚妄的。真正的幸福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学会体味这种平淡,偶尔激情或许可以更好的体验生活的精彩。
2.要接纳自己,了解自己。如果人将自己看做世界的中心,那就是不了解自己,只会被世界欺负。而了解了不完美的自己,就可以不会被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所困扰。就好像我不擅长体育,所以虽然很努力去训练,但是排球还是挂掉了,只能重修。但要是不了解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缺点。只会自我批评,自我诋毁,最终陷入痛苦之中,却也不会有所改变。理解与接纳自己,我想才可以更理智的看待过去的遗憾,更好的赋予现实的意义,以及更积极的未来观。也会远离过去失败的痛苦,远离未来不可期的焦虑,更好的接受现实,去体味现在。我想了解自己的一个方法,就是多读一些心理学,因为这是现代世界中一个了解自己的好方法,总比虚无缥缈的瞎想靠谱得多。尤其是要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和目标(发展心理学),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历程,但总有相似的地方,因为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但千万不要被非生理和心理的阶段历程所绑架,诸如各类社会价值判断标准。
3.要学会和人相处,和各种不同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人相处,学会和各种性格的人相处。方法是谨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4.要追求智慧。比起财富,人更应该去追求的是智慧。但我觉得,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却去空谈智慧,未免过于幼稚。追求智慧,不过是另一种投资自己的方式罢了。不存在什么高尚的和低劣的,只是个人不同的活法罢了。但是我觉得要谨记一点,不要为了追求智慧而追求智慧,为了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为了追求财富而追求财富。凡物够用就好,中国人常说:“知足常乐”。
5.一定要学会理财。不会理财,就无法摆脱贫穷,而贫穷会导致人陷于最低层次的需求之中。缺乏安全感,注定会痛苦。但同时,正确对待财富,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回报社会,增加自我价值与意义。人毕竟是靠各种意义活着的。
6.享受孤独。孤独,是人的通感,没有人不觉得自己不孤独。既然生活是自己的,也无法强求别人去理解。就如同我的抑郁症,所感到的痛苦也不是别人能够理解的,他人的安慰其实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人生道路总是自己走过去的,他人最多只能和你同行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刚刚和我疏远了),所以与其老来备受孤独的打击,不如早日体会孤独的美妙(从小学被孤立,我就尝到了孤独的痛苦,然而现在,我已然享受了孤独)。我们都在倡导“独立之人格”,那么如何不当“舔狗”(一味讨好别人,甚至抛弃尊严)呢?就是去享受孤独。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四):读后感
叔本华喜欢冷酷地述说着实话,而他的这本《人生的智慧》也就成了一本诚实的书。可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用流行语“道理我都懂”来概括。叔本华许多述说的“智慧”,我们其实多多少少都明白,或者听许多先哲长辈说过,但知道与做到永远相隔了好几个宇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环境所致,可能是自身的情绪冲动扰乱了我们的理性,也可能在于每一个人都非常具体,具体到有时候难以套用叔本华高度概括的智慧。
另一个问题在于,即使叔本华说的是实话,但就一定是真理吗?并不。叔本华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他终究也是一个人,他的人生阅历、性格等等自身因素终究会限制他,尽管他以超然的理性尽可能公平地分析着人生,但我还是觉得,有些事情,叔本华必然是有遗漏的,他在他无法敏感感知的领域会频发无聊,从而低估了他轻视的一些东西。
也许,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归并在一起,还是人生的具体。有时候,我们总会遗忘这种具体,当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着生活的某些部分时,我们便丧失了一种感知力,一种对“具体”的敏感。我们忘记了,自己是如此的独一无二,别人也是如此。我们往往会看到,甚至期望于看到与别人相同的地方,渴望着共情的鼓荡。可年岁的增长,我们慢慢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想象得还要巨大。也许你不同意这个观点,很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人在一次次的自我调节过程中,将自己与别人的同化深化到了一定程度,换言之,人们在有意识地趋同,从而可以套用更多的公式。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为自己定制太多的东西,不用耗费精力去思考,哪一个更适合自己。沃尔玛超市、星巴克、麦当劳……这些东西不仅出现在各个领域,也出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想要变得一样,一样到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然而,这种努力终究是徒然的。即使我们的品位、习惯都变得几无差别,可我们到底还是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哪怕是极其细微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如此具体,根本无法忽略不计。这也许是叔本华稍微有所忽视的地方,或者说,是《人生的智慧》终究只是“叔本华的智慧”的所在。
那么,这样说来,阅读《人生的智慧》是否就显得没有意义了呢?当然不是。去了解叔本华的智慧,有助于我们确定一些东西的真实性。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叔本华也这么觉得,而且他的分析并无不妥,那么这个道理也许就是值得信赖的,至少是值得尝试的。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叔本华是高于我们的人,他对事物的洞察力远在我们之上。如果确定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到叔本华的许多见识可以被借鉴,许多智慧有努力践行的必要。
也就是说,叔本华所谓的“高于其他人生”的人生值得商榷,可叔本华本人的智慧与我们相比,却不存在任何需要疑虑的地方。带着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想必就能从《人生的智慧》中获益匪浅。但不管怎么说,看过一遍的我,其实也没记住多少,然而这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之后的感受,感受之中的思考,思考过后的重新启程。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永恒的人生智慧的话,那一定就是:人生如此虚无,但还请执着人生,毕竟那是我们仅有的东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不要要求很幸福
人性的智慧 前段时间看过罗素的《幸福之路》,上架建议生活哲学,读的我云里雾照,整句中书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的长句子反复读不懂,看的很郁闷,很否定自己的理解能力,似乎阅读能力拖了阅读者的后腿,以后也只打算看看小说混日子了。 人总是健忘的,小红书中推荐了叔本华的《人性的智慧》,说是床头必不可少的人生之书,上架建议:人生 随笔,却写的并不随意。经不起诱惑的下单了,发现真是床头书,完全看不下去。 不读哲学,也都知道罗素、叔本华之类的大师,认为读几本他们的书,会立马高大上,思想境界提升档次,事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读完无限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几十年的自命不凡,只知道我们都一样,对人性知之甚少,对世界想得太多。 言归正传,拿到这本书,看了韦启昌的译者序,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前后两版出自该君翻译。 全书划分内容简洁并不简单,引言部分的名言 “幸福不是容易的事 很难求之于自身 但想要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尚福尔” “生活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忍受的。”提醒我们幸福是不可能了,但还得追求。 “建议与格言”部分,简单粗暴的罗列了五花八门的观点和建议,包括“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以及“讨论我们应如何看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自我总结以下几点: 1.所有幸福都是虚幻的,唯有痛苦是真实地,我们可以感知的。我们的身体安然无恙时,你不会有所察觉,当有一处破了,即使再小到手指头,也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尽管每天各种事情如期进行,但只要有一件小事不如愿,我们都会察觉到痛苦甚或不幸。 2.我们不要用痛苦的代价换取虚幻的幸福。对子虚乌有的快乐追求会带来某种肯定的不幸。“更好是好的敌人”,要打破过分期待,没有期待,不要要求很幸福,生活中没有痛苦和无聊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3.享受当下。享受每一个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的短暂时刻,唯有感恩。时光总是匆匆而过,“不寄托希望在任何事上”,只有今天才是真实的。 4.追求简单的关系、单调的生活方式,会让我们更少的感觉生活本身,生活的本质就是重负。 5.感知存在。每天睡觉前,简单回忆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6.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和人的相处中,我们碰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缺陷。 7.一个人只会感觉自己。能够自得其乐的人,自身是饱满的,向外界追求的的就越少。 8.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必然的。面对痛苦与不幸,我们不要用想象力建造空中楼阁,更不要夸大可能发生的不幸。 9.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总是希冀“哎呀,那东西是我的多好”这让我们感觉有所欠缺,要努力想象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失去了会怎么样,我们会怎样看待失去之物。 10.身体健康以外,还要给予大脑必要的休息。当我们在消化美食时,大脑酝酿思想的生命力在胃部和大肠紧张的工作。同样,激烈的运动也是通过大脑在控制肌肉运动。 11.“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一个人是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的,我们不要试图矫正别人,没有思想的人看不到别人有思想的,不要改变他们,要利用他们。 12.选择沉默是精明所致,采用说话是虚心使然。更多的情况下,要用沉默表示我们明白,“不爱也不恨”是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说也不信”则包含了另一半。即使我们做不到,也不要用言辞活表情表达你的愤怒,除了通过行动,我们无能为力。 看了以上,自我总结“放弃和忍受”,“冷眼看世界”这两点,道理总是振奋人心,行动却是无能为力,道理知道很多,仍就过不好这一生水。 我悟性不够,满纸读读划划,合上书本却一头雾,脑子里有什么,眼里就看到什么,满脑子鸡汤励志,也只能浪费这本人性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