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那可爱的事物读后感精选

  《去爱那可爱的事物》是一本由[美]玛丽·奥利弗 (Mary Olive)著作,雅众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爱那可爱的事物》精选点评:

  ●诗歌集,作者的诗,合于天,合于地,合万物——她在森林里写下拯救世界的诗歌!

  ●3.5

  ●不宜食用的潮湿和黑暗/熠熠生辉、<百合>一首也很喜欢。颂咏植物或自然的美德,隐于语言背后的耐心与沉默。相比之下,人类的世界实在是喧嚣得过头。译者序写得好,奥利弗不是把自然当成平薄的写作物象,去翻译或解构,而是直白地呈现,用书写来消融隔阂。

  ●卑微如甲虫,黑蛇,豆子,熊,在奥利弗的诗里都放出了生命的光彩。他们的存在意义不以人为目的。

  ●从玛丽·奥利弗的诗歌里,能闻到丛林深处湿漉漉的气息。

  ●失望,这本未收录最先读到过的她的“超越自然描写”的一些诗

  ●自然气息非常浓厚,作者笔调平静淡然,对大自然看并领悟。

  ●我学到了很多 包括用心去感受世界万象 视角的不同转换 微观世界里处处充满生机 也蕴含着死亡。每一颗豆子都有自己的偏好 每一只雪蟋蟀都费劲力气用叫声-一声声叠词来排解孤独。我学到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 待自然的风再一次拂面而来时 内心充满热烈的爱与希望。

  ●半夜醒來看見窗外半輪寂冷的殘月,要不是有魔幻紅的光暈,大概就坐在樓梯上看起來了。

  ●田间小憩。

  《去爱那可爱的事物》读后感(一):看见是一种能力

  奥利弗长期归隐山林,写诗多以自然为对象,颇有点田园诗人的样子。

  个人更喜欢诗集原来的标题:Why I Wake Early ,为何我早早醒来?似乎更切合归隐山林的诗人,早起见山,听林中的声响,多美!

  诗人看见了阳光,铺展在田野上;

  看见了豆子们安静地,坐在绿色的豆荚中;

  看见了绿色翅膀的蟋蟀,在藤下的隐秘处歌唱;

  看见了黑色的蛇,在水里自在地跳舞;

  看见一朵白花,仰着脸落入花园;

  看见一只麻雀,跳到了水里鸭子的背上,以为那是一块石头,然后笑了;

  看见雪花落下来,刺痛了道路,然后覆盖它。

  诗人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就是观看,她从未停止过观看,然后就看见了那些真实的细节,就像是枝裕和的电影中的那些生活真实的部分,继而和自然相融在一起。

  看见是一种能力,有发现的心思、恒久的耐心,以及与世间万物归一的境界,人也就变成自然的一部分。在奥利弗的笔下,我恰恰觉得了热情,自然的勃勃生机,当然这一切都是看似冷静的热切。

  我们大多数都在看,却未必能看见。这便是诗人的眼睛。取决于这双眼睛,奥利弗看见并沉迷于我们常人常常会忽略的细节,动态的、安静的细节。只有融入进去,才可能看见。

  《去爱那可爱的事物》读后感(二):美丽的泥土在我心间

  美丽的泥土在我心间

  @ 平方

  田园和诗歌很容易搭配在一起,居田园,吟高歌,总能心情畅快,写诗的人每每动笔总是贪恋田园美色,于是有的人就义无反顾选择了理想中的隐居生活。在中国隐居的诗人很多,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王维和孟浩然皆以山水田园歌以咏志,而在国外,当然也有深入田园的作家,除了在中国名声较响亮的斯耐德、狄金森、梭罗等人,还应该提到奥利弗,她在田园自然中间找到了深入生活的诗意,并且作品也受到中国古诗的影响。奥利弗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之后,获得文学界极大关注。

  奥利弗像梭罗一样贴近自然,与万物交融,留下了很多心灵激荡的诗歌,她的诗歌也有惠特曼式的田园曲调,却也在心灵深处留存自我的印记,从而走得更远。诗歌中沉稳的节奏气息,带你缓缓进入她眼中的物事,融进她对自然的感悟,仿佛也成了你自己的感触。

  奥利弗对自然的虔诚令人钦佩,看似她是匍匐大地的使者,实则是高攀了万物的凡人,于诗歌中,托付与物平等的情感。在自然中,享受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成为“物”的朋友,或者属于他们中的一员,甚至仰望着他们,膜拜着他们。“你总是停留其中——/哦,幸福的囚徒——”她成了自然的囚徒,因而收获满满的幸福。

  奥利弗将“物”摆在更高的位置,怀着敬畏之心。白合在她心里是“带着植物和圣人的耐心”“像玉米,小麦,闪耀着价值的光芒。”这一句着重词应该是“价值”,玉米和小麦的价值是什么?是粮食,是人的生存根基。她和“物”也融为一体,感受着一棵草一只鹿所能碰触的世界,她发出了它们的声音,就像受到这个世界的感召,消失在那些“松树林”中,感觉到“如此真实”,这一首诗唯美静谧,在鹿这种神秘化身的意象构造中,奥利弗带领我们进入松树林,“我的生命/无疑就是我的身体”仿佛我们变成了鹿,融入了松树林的意境里,融入时光中,这显得多么不真实,却在奥利弗的笔下定性为“如此真实”,应是心灵的真实感,而身在幻境中终于还是感受到了洗礼的美妙。

  奥利弗不需要丰厚的物质给予,因为她的精神已在自然中获得充分的满足,“我宁愿住进一所空荡荡的房子,/藤蔓为墙,青草为毯……我将躺下,衰老,冰冷,摆脱了/所有这些买与卖,只有美丽的泥土在我心间。”于自然的领悟中,让自我成长起来,更加洒脱,也全身心地回溯了人的心灵胜境。

  奥利弗对中国古代诗人满怀憧憬,她有一首诗直接提为《中国古代诗人》,似要跟随着“一直走进苍白的云雾。”奥利弗的隐居不是遁世,她只是选择了融入自然,安静从容,去爱那可爱的事物,面对自然的洗礼,虔诚的祈祷。“世界如此美妙,它们会歌唱”她一直都是如此虔诚。

  《去爱那可爱的事物》读后感(三):当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员:读玛丽·奥列弗诗集《去爱那可爱的事物》

  2009年11月27日,在香港,译者、记者杨子采访美国诗人加里·施耐德,问如何看待玛丽·奥列弗的诗歌,加里·施耐德这样评价比他小5岁的女诗人:“玛丽·奥立弗对自然太虔诚了,太宗教化。对我们而言,自然不是宗教,可以敬畏,但不必跪拜。”(这篇访谈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12月18日)当时看后到现在,我的印象都是,施耐德并不是很赞同奥利弗的写作方式。

  从前在诗生活网站上就接触过倪志娟的作品,而读她译玛丽·奥列弗的诗则是后来在微信上,读了几十首,不过初读的感觉是比较新奇,奥列弗写动物写得那么自然、生动,那些动物非常富有灵性,它们与周围的环境如此和谐,展现了自然之美。这与诗人奥列弗长期沉浸山林,主动观察动植物不无关系。

  奥列弗的诗以自然题材为主,很少涉及社会、人物,甚至自己,她几乎从来不写自白派那类诗歌。她喜欢自然、山野,喜欢避世隐居,不喜欢社交,更别说去参加各种文学活动。这样隐逸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心性的单纯、写作的纯粹性,不过也容易造成题材的单一、视野的狭窄——这是我的看法。在诗的语言与题材的单一性上,不少诗人都具有这个特点,比如陶渊明、李贺、狄兰·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等等,如果想把这个名单变长,还可以继续添加一些诗人。

  不过,我既喜欢像以上提及的那类诗人,也喜欢一些庞杂多元的诗人。因为单纯的诗人具有透明的质地,像玻璃一样明亮清灵,不过也像玻璃一样容易破碎,制造某种锋利的刃口。而庞杂多元的诗人像一件青铜器,有造型,有花纹,布满铜绿,还有时间留下的光泽,值得玩味与审视的特性非常繁多。

  在这本《去爱那可爱的事物》中,《译者序》占了很大篇幅,文章最后部分提到奥列弗如何进行诗歌写作的重要课程:练习、模仿、阅读——这对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以为从事其他文体写作的人也要照此学习,才有可能进阶)。而终其一生,诗人除了这三大日常必修课程外,还需要观察、思考、想象。

  这本薄薄的诗集很快就读完了,很多诗算是重刷,这次我获得的印象是:沉静、融入。诗人沉浸于对自然的注视,欣赏自然之美,获得了平静;作为观察者,她不干涉自然中的生命,也不惊扰,她当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员,顺利成章地融入其中。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去人类中心化,人并不是大地上的主宰者,只是过客,像恐龙一样出现、生息于大地之上,很可能又像恐龙一样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消失在地平线上。这并非虚无主义在我的意识里作祟,而是万物既定的存在规律。

  在这短暂的时刻里,人应当如何活着?执著于自身的苦难而自艾自怜,还是开拓视野、放开胸怀来坦然面对浩渺的时空?答案是明显的,问题在于各人的选择。

  2018年4月16日上午 ,外省人书房。

  《去爱那可爱的事物》读后感(四):一种回归|读《去爱那可爱的事物》

  人类繁衍至今已成为地球上最庞大也是最可怕的物种,试用一种漫画思维来看历朝历代各国角力,都像是小儿争胜,一山更有一山高几个字可概括关于未来的所有恐惧,以及由这恐惧中衍生出来的无可厚非的努力,哪怕这已导致一场又一场的生灵涂炭。儒雅的中华传统精神也不过是以藏拙作为蓄力,最终目的还是争胜。总的来说并未脱离一个猴群和另一个猴群的示威,在此中获利的各代现实人生,以每个人绝对的短暂掩盖人类史的悠长,而不断的在自欺中泯灭每个个人对整个人类史和整个地球生物史所造成的伤害。偶尔觉醒的人也在一种麻醉姿态中获取暂时安慰,“毁灭?那也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我们人生不过百年。”这样埋首向前走了一些时日后猛然回头,是什么从心口离开了才让人感觉如此虚空呢?也许我们已经抵达得太多了,每次抵达都是一次谋杀。曾经我们以为一生也抵达不了的那个苍穹支撑着我们所有的想象,如今在我们前赴后继的践踏中它已经消失。在弱肉强食中勉强编织的烂棉絮般的文明可否走向另一个基调而成就一匹闪闪发光的锦缎?现在某个地方的辉煌放大来看都不过扯东墙补西墙,一个地方的欲望大腹便便,就有一个地方的生灵骨瘦如柴,这样的不公平在人类剥削完其他生灵之后,开始反噬到人类自己身上。报应是必然的,我们生存在同一个能量圈内。

  尊重。由尊重而生的公平,会是我们可以栖居的阴凉吗?这样说来,《去爱那可爱的事物》,“去爱”二字还是把人类姿态摆得高了一些。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已没有资格跟它们谈论爱,而更应乞求一种宽恕。以一种谦逊、尊重的态度敲开它们已不愿为我们敞开的大门,重新了解,重新建立。

  会有这样的机会吗?至少这本诗集是这样一个姿势,尽管这在习惯了喧嚣的人们当中太过微弱,但它多多少少总通往一种可能性。“既不是文明的,也不是理智的,”否定文明和理智这两座人类千百年来建立的宏伟建筑,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否定人类自己。这在人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实思维中是颠覆性的。勤劳上进错了吗?消极懈怠才是对的吗?已经太久了,太多年了,人们注重自己,而忘记他物。只因为他们沉默。

  是时候换一种方式了,就是尊重,就是公平。就是要否定那些未曾经过反思的、不负责任的甚嚣尘上,那种蛮力。要收回那些千百年来向外寻找的利剑,向内挖掘那盲钝已久的神秘天地。张枣有句诗,“我最怕自己是自己的唯一出口。”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是怕的,所以不停向外挥动斧头,同样不可否认,确实只有自己是自己唯一的出口。

  但这本《去爱那可爱的事物》也并非完全公平的视角,某种过度阐释,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解,仍旧暴露了人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原始出发点,区别仅在于涸泽而渔还是放长线钓大鱼。一种索取,甚至俯视,依然是人类难以治愈的疾病。如此一来连一时的公平态度难免也是种有所求了。是羡慕、嫉妒、学习,然后索取,还是真正的尊重和公平?这是微妙的,也是必须自省的。

  如此说来,《熊》的意境就恰到好处了。

  “一百种记录,这些记录描述了有人曾见过 我发现的这种脚印。后面的故事 各不相同。一份相当长的记录单,我不会 一一列举。但没有一种记录为我们讲述了 随之而来的事——我的意思是,在任何可能的故事展开之前——”

  人的记录只倾向于人类史,比如如何认识熊,认识然后征服。而不会注意到与人类发展无用的那些事,比如关于熊和它的周围,人类所能参与之外的那些事。正是这些不由人类主宰的神秘之境,需要的是人类的尊重,而不是占领。否则便是反噬。一山更有一山高,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战胜弱肉强食带来的恐惧,除了来自根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和平。

  《去爱那可爱的事物》读后感(五):是自然,而不是宗教或理性

  上个礼拜的一天中午,我在钟书阁的书架里寻找令我眼前一亮的书籍,然后仿佛命中注定一般,看到这本——玛丽·奥利弗《去爱那可爱的事物》。一般诗集我都会翻开看看,结果就停在那里不动,看完了= =

  这本诗集引发我几乎完全的共鸣,那种对自然的自然而然的亲近和欣喜。就好像一个天真的孩子,看到蝴蝶翩飞、树木生长、人们不同的面孔都觉得很新奇,仅仅是喜悦地观看,而不带有任何评判。仿佛自然本真的存在就是最美好的,是完美的礼物,不需要任何应该,也不需要上帝来指导。

  甚至,诗人是质疑思考的,去感受,而不是思考。这其实可能会触犯众怒,因为思考好像被看作人类的无上荣光,可是,谁知道呢,这是荣光还是陷阱?恰巧,美都是由感受得知,而非思考。

  摘录几首如下:

  为何我早早醒来

  你好,我脸上的阳光。

  你好,早晨的创造者,

  你将它铺展在田野,

  铺展在郁金香

  和低垂的牵牛花的脸庞

  铺展在

  悲哀和想入非非的窗口——

  最好的传教士,

  可爱的星,正是你

  在宇宙中的存在,

  使我们远离永恒的黑暗,

  用温暖的抚触安慰我们,

  用光之手拥抱我们——

  早上好,早上好,早上好。

  瞧,此刻,我将开始新的一天,

  满怀幸福和感恩。

  骨头

  1

  请理解,我总想弄清

  灵魂是什么,

  隐藏在何处,

  有什么形状——

  上个星期,

  我在海滩发现了

  一块领航鲸的耳骨,

  它可能在几百年前

  就已死去,我想,

  我也许接近了

  某种真相——

  因为这耳骨

  2

  是我们——人类或鲸鱼身上

  最长久的部分;形状

  像一柄短而宽的汤匙,

  连着粉色的勺子,

  曾长在充满活力的游泳者头上,

  连接住在听力房子中的

  两个姐妹,

  它只有

  两英寸长——

  我想:灵魂

  或许就是这个样子——

  如此坚硬,不可或缺——

  3

  却又微不足道

  在我身边,

  灰色的大海

  正在打开又合拢它波浪的大门,

  反复发出

  嘲讽时间的咆哮;

  我看着,但我无法透过黑暗凝结的光

  看见任何事物;

  是的,我们都知道,金色的沙子

  就在那里,在海底,

  虽然我们的眼睛从未见过它,

  我们的手也无法握住它,

  4

  否则我们会将它

  筛成碎片,而事实——

  确定性——

  以及灵魂是什么,我

  相信,我永远不会真正了解。

  虽然我在认知的边缘玩耍,

  但我理解,

  我们的使命不是认知,

  而是看,抚摸,爱,

  这是我前行的道路,

  轻轻地,

  穿过淡粉色的晨光。

  豆子

  它们不像桃或南瓜。

  丰满不属于它们。它们喜欢

  瘦,仿佛为了踏上狭窄的

  路。豆子们安静地

  坐在绿色的豆荚中。有人

  出于本能小心地摘下,

  不会扯断精致的藤蔓,

  不会无视它们脆弱的身体,

  不会感受不到它们

  对锅、对火的情义。

  有时我想,

  某些东西——我说不出它们的名字——

  正在观看,当我走过排排豆架,接受

  它们的生命馈赠给我的

  礼物。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愚蠢

  至极。它们只是蔬菜。

  它们以之为起点的花

  渺小,苍白,几乎毫无

  意义。我们的手,精神,我们的

  脚拥有更多智慧。对此

  我没有异议。

  但是,我们拥有美德吗?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