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红豆》是一部由刘立立执导,林青霞 / 秦汉 / 马永霖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颗红豆》精选点评:
●瓊瑤的三觀真是可怕。
●林姐姐身材也这么好。
●唯一的看点就是林美女,她当时穿的还挺时尚
●俊男美女,正当其时。
●时隔30多年,再来看林青霞,只有一个字“美”
●分是给林青霞的
●又一個可怕的天真地女子
●纯为了看美人
●真好琼瑶剧,动不动就跳河。
●估计是琼瑶奶奶为第三者高唱赞歌的开始
《一颗红豆》观后感(一):看了不下十遍的电影
倒不是说我对琼瑶大妈的作品有偏爱,而是这部电影是我家当时唯一的一盘录像带。具体怎么搞到的我就忘了,只记得当时只要有空我就看,所以那里面的剧情,台词几乎是倒背如流。
对了,当时我只是个10岁都不到的小屁孩。所以根本不理解里面的人疯疯癫癫的到底在想什么。只记得林青霞最后跳河的情节了(剧中人物原名也早就忘得精光),然后秦汉跳下去救人,结果被正好在河边作业的挖掘机伤成植物人。在女主角哭天恸地的呼喊下,奇迹出现了。
就这样,俗得一塌糊涂。这部电影唯一的功绩是让我对林青霞阿姨的早期形象有了一个概念。
《一颗红豆》观后感(二):南国一颗小红豆
“算来一颗红豆,能有相思几斗?欲舍又难抛,听尽雨残更漏!只是一颗红豆,带来浓情如酒,欲舍又难抛,愁肠怎生禁受?为何一颗红豆,让人思前想后,欲舍又难抛,拚却此生消瘦!唯有一颗红豆,滴溜清圆如旧,欲舍又难抛,此情问君知否?”
此书连接 <http://www.oklink.net/mjfc/qiongyao/021.htm>
《一颗红豆》观后感(三):电影中的七零年代
这个冬天尤显漫长,马上就三月了,依旧阴冷潮湿如隆冬时节。由于工作安排的原因,在这看不见头的冬天里竟有了难得的闲暇,晚上把自己关在暖烘烘的空调房间里,鬼使神差地看起了七十年代的琼瑶电影。一个年近不惑的大男人看琼瑶电影听起来就怪怪的,更怪的是看了两部以后真还觉得好看,感触颇深。
林青霞和秦汉是那时候琼瑶电影铁打不动的男女主角,他们的年纪应该是同我们的父辈相仿。其实那个时候我们都还太小,且大陆文艺圈还未开放台湾电影,那个时候我们是不会看到这样的电影。有关林青霞的具体影像记忆应该是念中学时候看过的《东方不败》,一代青春偶像已经开始饰演男人,估计这也不应该是她的典型形象。而关于秦汉,除了知道他是那时候的全民偶像,超级帅哥,已经没有任何具体的印象了。再往回追溯,对两人的记忆仅仅停留在更为久远的八零年代,早熟的女同学们课后讨论的只言片语之中。依稀记得好像听班里女同学说过“要是他们结婚生小孩,不知道小孩子有多漂亮!”。那时的毛躁男孩,还在舞刀弄枪的阶段,哪有心思去讨论这些娘娘腔的事情,所以对秦林二人那时候的印象停留于抽象。
这两天看了《雁儿在林稍》和《一颗红豆》,吸引我的倒不是琼瑶阿姨那特别文艺特别纠结的爱情故事,而是影片中体现的那时候人们的气质和物质环境。
林青霞的青涩年代的确漂亮,身材窈窕,一颦一笑清纯得一塌糊涂。那种美是这个全民娱乐至死的年代中再也找寻不到的。秦汉形象正派,留着遮住耳朵的七零年代长发,高领毛衣,粗纺面料的西装,对女主角情深款款,好到不行。从故事情节到人物性格都很简单,情感是绝对的主线,几乎从不展现人物的工作或者其他社会活动。
男女主角家里的室内陈设看起来都相当考究,包豪斯风格的吊灯与台灯,精致的沙发,现代风格的落地窗,白纱窗帘,窗外都有绝佳的风景。不知道当时的台湾是不是普通老百姓都过得那么好,还是导演做了美化。
电影里看不到人潮拥挤的街头,约会的地方绿水青山,而且感觉这些地方就是城市的一部分。阳光,草坪,参天大树,背景中甚至能够隐约看到大海,镜头一转就能看见教学楼,林青霞怀抱书本要去上课••••••
那时候的环境真好,天空中有云,墙上能够看到金色的阳光,感觉得到有凉爽的微风拂过,没有拥挤的车流也没有汹涌的人潮,空气清醒,能够看见很远的地方。
也许这就是我们小时候所想象长大后的样子,爱情发生的环境。后来我们长大了,没有遇见那样的居住环境,也没有经历那样的爱情。
林青霞也没有嫁给秦汉。
美好的故事与场景留在了电影里。
《一颗红豆》观后感(四):一点相思为君红
缠绵悱恻的桥段,林青霞与秦汉的经典组合,左宏元的谱曲配乐,凤飞飞柔艳欲滴的浅唱, 共同织就摇逸在夜光杯里的琼瑶岁月。
声色俱全,经久不衰。
她是初蕾,新嫩未染的芬芳。
晴朗郊外,她一身红裳,静如娇花,动如脱兔。
他是志文,光华内敛的卷章。
碧树荫下,他挺挺红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们融成一颗相思子,那日被他们相继拾起的红豆。
历经几斗煎熬,几斗挣扎,几斗疯狂,几斗酸痛,才得以恍悟,才得以留驻。
儿时看琼瑶剧,不深入,不透彻,只是看俊美的男女主角,等看一个落定的结局。
长辈常说琼瑶戏都是哭啊喊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得倒是贴切。
其实现实生活里,当一段感情铺开,又有哪一段能免去哭喊涕泪呢?
琼瑶只是把感情放大再放大罢了,她用诗意的笔法把人人都有却非人人都敢承认的一面淋漓尽致挥洒出来。强烈,不失真实。
倘若可以透过显微镜看一根感情神经,那看到的将是一群沸腾的微生物。
感情若一味地温和平静,未免太虚假。
雨婷一定不是志中想象的永远温柔,她是生病,病态的苍白与柔弱。
她陷入感情的时候不也活泼跳跃吗。
面对初蕾的到来,她若是一个正常人,岂能不回嘴不怒不闹?她是病人,所以她晕过去了。
雨婷这个角色,被刻画得不错,怯生生地躲到男人背后,无力地倒下,都鲜明衬托出初蕾不示弱的个性,这恰恰是每个对感情执着热烈的女子都具有的性格。
而面对倒在地上的雨婷,初蕾含泪酸酸地说,多么娇嫩多么柔弱呵。这就是真女人真性情。
初蕾绝对不是没有怜悯之心的,只是她当时也被情所伤,连她最崇拜的爸爸,都是有外遇的。
受伤的女人,不能示弱,她只是在保护自己,为了她的尊严与信念。
杜太太无疑是楚楚动人的。她怎么不温柔,怎么不低声细语,她根本没有资格理直气壮。爱上别人的丈夫,就算情不自禁,也该止于礼罢。
难道初蕾的母亲不温柔?只是他忘记了当初的温柔罢。他说那种温柔是每个男人的梦。可是他又怎么知道多少女人的多少温柔是被男人粉碎的。
难道初蕾不温柔?她的娇羞,她举手投足间何处不温柔。
温柔是要在静处观看和欣赏的。
初蕾的不幸只是在于她一开始选择了志中。而幸运的是,这种不幸很快就过去了。志文一直在她身后。
那个和她谈杜甫与徐志摩的志文,懂得她鲸鱼和沙漠的志文,会用绊倒她的木头雕刻出她的样子的志文。他才华横溢又气血方刚。他是会为她打架的。
我个人不喜的只是他一开始没有坚持追初蕾,或许因为道德观伦理观,他在初蕾选择了自己的弟弟之后,无奈地对着红豆相思,却也默默伴她左右,他看她,用熟悉了千年的目光,满有温柔怜惜与疼爱。
从前看琼瑶戏,身边的亲友总嫌对白多,总说现实里哪有这么讲话的。这些酸溜溜的台词,这无数肉麻的言语,不正是女人所喜悦的吗。既然现实诸多顾虑与压抑,就让戏子去陈述这许许多多几乎人人都想讲却讲不出的话吧。
放眼天下小女子,能有几个书写爱情时不酸不痒呢?
所以当志中说“我要找回失去的你”“为你而留为你而走”等等温情脉脉深情款款的话时,一定是震撼和暖人心的。
琼瑶戏,就是千言万语的。
影片中有两个片段特别精巧。一是志文转动小红豆,转出各种与初蕾一起嬉笑温馨的镜头,真是手持红豆几摩挲,暗思千回不厌痴。二是那架让志文受伤的机器,之前有平静地出现过,似乎有些平静背后总潜藏危机的意味,这个预兆的镜头用得很好。
最初的相思,最后的相守,唯一的红豆。
一点相思,一颗红豆,单单为你,只是为你,不为他,没有她。
种种曲折,幸而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在守候。
片尾的色调是祥和的,初蕾是惊艳的。那颗红豆,她颈前,是他亲手为她轻绕,一个永不退色的红红如火的句点。
《一颗红豆》观后感(五):写给大陆的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们
志中和初蕾都是情商极低的人,他们在一起纯粹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男朋友”,什么叫“女朋友”,定义搞错了。因此,从头到尾你都可以当“喜剧”看,介绍两个名场面: 1,志文利用写论文的空余时间把绊倒女主的那根木根雕刻成女主的样子送给她,坦言“我要把失去的你找回来”,女主好感动,哭得梨花带雨,志文轻轻扶起她的脸“我真想治好你的眼泪,怎么越治越多了呢”(琼瑶式肉麻),女主接过男主递过来的手帕:“你回过头去,我不想让你看到我丑的样子”,许久,女主缓过神来,慢慢走过去,深情地从后面抱住男主……突然画风突变!女主开口第一句“志文,你真是一个好哥哥!”,“……好哥哥?”“是啊,我告诉过我爸爸,你就像一个好哥哥,你照顾我,了解我,体贴我,宠我”“那志中呢”“他和我地位是平等的,对男朋友必须忍让,必须迁就”“……原来,我是哥哥,他是男朋友”……额,“初蕾,我有个问题我必须问你,你有没有可能弄错了你对哥哥和男朋友下的定义?”“……你是说?男朋友也可以宠我,体贴我,了解我,照顾我吗?”“……” 2,这天,志中和初蕾又气呼呼回家,志中一进门就嚷“我告诉你们,我伺候这位大小姐已经不耐烦了,我今天倒了十八辈子霉,碰到你这位贵同学”“志中,你要讲理一点!”,“好,我就来讲讲我的理,我们去看电影,她小姐不看武侠片,不看功夫片,不看恐怖片,不看灾难片,她认定了要看文艺片,我在街上吼了她一句,她就眼泪汪汪的了……”,旁人笑道“呵,你就陪她看看文艺片,又能怎么样么”“陪她?为什么我要放弃我的兴趣来陪她?!”,众人无语,联想到初蕾之前认为的“这才是男朋友”,对他好的人是“哥哥”,你就会明白这里面,这俩人的认知有多么扭曲,让我想到了那些一辈子不让青春时代孩子们相爱,长大后又逼婚,要求自己孩子赶紧“变”一个孙子出来给他们抱的大陆父母,可悲可叹,历经毁天灭地岁月的上一辈人其实是不知伦理的 这种可以把人“雷”得外焦里嫩的台词在我认为就是琼瑶作品可爱的地方,宛如在看《生活大爆炸》一样,心情愉悦,尴尬吗?尴尬,但如果不尴尬,我还不看了呢!就爱这种脑洞。本片其实恰恰适合那些不会谈恋爱的人看,慢慢学着谈,有好处,同样是青春剧,为什么大陆的剧情总是离不开“堕胎”,动不动就觉得男女之间就是下半身那点事,这点个人认为张艺谋尤其突出,张艺谋的电影跟琼瑶的电影比根本是一个不懂爱的人,张艺谋在美学上是有问题的。不同意的人可以好好去看看《山楂树之恋》,哪怕是《红高粱》里那场被人津津乐道的“野合”的戏我也根本不喜欢,非常恶心,满眼一片红对我来说就是恐怖,充其量只是形式主义,跟真正的,给人以美的艺术毫无关系……我认为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琼瑶剧,没有“人的教育”,尤其是教育者对于人性的理解与阐述,性教育只是一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作为青春期少男少女如何认知男女之情的问题,包括一部分“性心理”,我们太羞于谈论这样的感情与“性心理”,反倒让不少人成年后对男女之事有着错误的观点就像电影里的初蕾和志中一样,因此从这点上看,一部琼瑶剧实际上是弥补了我们从小到大感性知识的盲区,它让我们成为一个“人”的起点,它可能不是最佳的,了解“爱”的途径,但琼瑶的世界永远是一个情感丰富,有爱的世界,不是一个讲斗争,讲仇恨的世界,它是一个正常的,用理性去解决问题的世界,也是我们找回自己传统文化,一种朴素价值观的契机,我不认为这种常识性的教育意义要刻意避开青少年,恰恰相反,这是我们生命中缺少的,应该有的,真正作为“人”的教育,对人的体贴与关爱,父母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兄弟姐妹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男女朋友之间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爱的教育,我们是人,不是牲口!天地人伦,在古代《三字经》里就有!而且就是古代学童开蒙就要学的东西,在今日之教育中岂能阉割?!对最起码的知识点我们假如总是莫名其妙地逃掉,不谈,不解释给孩子听,到头来只会触发各种社会犯罪。不要总是以为“等孩子长大了,他自然而然就会懂的”,持这种观点的家长无疑不会把琼瑶的片子当回事儿,但我要告诉你,你错了,三观不正的恰恰不是琼瑶,而是从小缺少常识的我们。她揭露的东西也许是你们看不懂,也不愿意去解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