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痴呆了,请多关照!》观后感摘抄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是一部由信友直子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精选点评:

  ●生活本身精彩

  ●不是我想像中的催淚溫情,更為真實的家庭紀錄,搖晃的鏡頭,情緒化的發脾氣、吵鬧,最難過的一段是母親歇斯底里的說「寧願死也不想成為你們的負擔」、「給我刀」,太像我外婆了 @2019-11-08 22:21:02

  ●在hk和晓儿and她妈妈一起看的 然后三个人都流眼泪 分享餐巾纸 奇妙的一次经历 如果有机会看到这部纪录片 请一定要看

  ●怎么煮这么多?你不是说自己还在长大吗?吃点比目鱼吧。她现在很开心地在唱歌呢。这样我就安心了。还想要再去玩吗?嗯。希望他们不要涨价。我打算在上面写说她变得活泼开朗了。长命百岁还真是累啊。我变笨了,请多多指教。感觉好难过,开心不起来又无能为力,我只是个普通人,人生就是这样有苦有乐。

  ●太老了也……百岁时代也不好玩。

  ●我记性总是很差,曾幻想过无数次自己老年患阿尔兹海默症。我想那时候,身旁会有个陪伴我的老头,我时而忘记他,时而呼唤他,时而斗嘴怄气,时而相互扶持。我手脚不利索了,渐渐的说话也颠三倒四,病情恶化时我可能会忘记所有人和事。可我永远坚信,于我而言生命中重要的人会封存在我的记忆中,我会想起他们,在听到某段熟悉的音乐中,在看到某个相似场景里。

  ●看到要强了一辈子的妈妈躺在地上,父亲越来越佝偻的身子,岁月真的不饶人。

  ●我还不知道怎么长大 原来你们也没准备好变老

  ●悲伤,无奈,不忍,爱,温馨,五味杂陈。烟火燃尽时,终将黯淡,只留下一缕焦灼的青烟。

  ●生活的韧度!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观后感(一):推荐

  这算是一部偏冷门的纪录片《我痴呆了,请多关照!》三年的日常记录,真实呈现了普通人家在阿兹海默症面前的模样,残酷却又倍感温暖。 疾病带走了记忆还有曾经的骄傲,却变不了困境中家人相互扶持的心。以最直接的角度讲述人生的酸甜苦辣,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真实泪目。。。

  人生里有很多的无可奈何,也有很多的现实把人压垮,在无助绝望时,生命里给你一点光亮的人就是支撑你全部精神的世界。。。。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观后感(二):无题

  Japan Society Japan Cuts 2019 感人的羁绊,不如说是对自己亲子关系失败的泣泪。止不住的眼泪,因为对自己疏远的亲子关系无可奈何,也无力改变。这对日本老人坚强自立,不到自己没有办法之前绝不轻易求人。人生八九十年,婚姻六十年,相濡以沫,一辈子走过来的坚持相比于患上阿兹海默症之后不想成为他人负担而奔溃哭泣却还容易许多。教育女儿是成功的,女儿即使没有成有成家,不需要含饴弄孙,但却能考上东大,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但引人怜惜,不是可怜,而是同感。越活越像小孩子。自说自话把生活继续过下去。即使很艰难,他们做任何事都未失格。因为参战而失去学习文学的机会。多个人交流多读书识字有利于防止老年痴呆。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观后感(三):琐碎、真实、残酷、温暖

  导演在45岁时患癌,在母亲的照料、鼓励中抗癌成功,绝不会想到二十年后的母亲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可她相对克制的用镜头记录下了父母的晚年生活——母亲照顾父亲、父母相互扶持、母亲患病后父亲照顾母亲~欣慰、开心、压抑、绝望,这是你通过影片中的一个正常的老人一步步的非正常的迈向那个若隐若现的终点所能感受到的。

  我想,如果你患感冒了一周半个月就可痊愈,不小心伤筋动骨了两三个月便可恢复,即便得了绝症,兴许凭着年轻和心态通过放疗、化疗还有一线生机,因为你心中有希望。老年人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了?片中的她,时而暴躁、时而自责、时而苦恼,因为脑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消亡,病人能感觉到不对,却总是不知哪里不对,强烈的自尊心相对低的记忆力、理解力让人十分暴躁,想到了死亡~年轻如此有尊严的一个人,一个鼓励女儿好好活着的好母亲,一个每天照顾配偶饮食起居的好妻子,终于在阿尔茨海默病前丧失掉兢兢业业累积的尊严,九十五岁的配偶开始照顾起来她了~

  知道自己不会再好了,会不会惶恐、焦虑了?身体每一天都在衰退,照顾的亲人心力交瘁,收拾心情要继续照顾患病的家人~已经不那么体面的家人就这一天天中,把生命之光慢慢暗淡下去~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观后感(四):光是长命百岁还不够。

  我们东方人常常用“长命百岁”作为祝福语,可是长命百岁是一件很累的事啊,“健康到百岁才是最好的吧”,伴随着阿尔兹海默的老年人,生命已走向不可逆的衰退,渐渐的失去记忆,智力衰减,行为怪异,情绪敏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支撑着向前的生命。

  直子想要辞去东京电视台的导演工作,回家帮助爸爸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妈妈,95岁的爸爸回答说,没关系,你有你的路要走啊,我还能行,有什么事给你打电话,直子说可是东京回广岛也要半天时间啊,那我们请长顾人员(日本一种老年福利照看制度吧)来帮忙吧,被妈妈果断拒绝,她不想自己成为无用之人(虽然事实如此),更不想麻烦到别人。年轻时候她是职场女性,包揽了家务,会做很多美食,60多岁开始学书法,还拿到比较有名气的奖项,也曾经骄傲过、光芒万丈过;他喜欢读书看报,曾经梦想成为文学家,可惜没能如愿,所以他支持直子去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这直接影响了直子后来的事业。镜头很克制,尽可能的平静叙事,但仍然可以看出“直子妈妈”生病后狼狈的变化。

  这种反差诉说着人生的跌宕,家庭成员之间力量的此起彼伏,小时候父母是家庭支柱,一直到他们年老到不能照顾自我,我们很自然地成为他们的依靠。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生生不息吧。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观后感(五):周迅再感动,这片一来就「毁掉」它的好

  近些年,关注老人的题材越来越多。

  其中最艰涩的那一部分,离不开疾病和死亡。

  比如——阿尔兹海默症。

  今年在《奇遇人生》和《忘不了餐厅》里都给予了这个群体应有的关注,但整个气质,还是更偏向于温柔,美好。

  镜头里的现实,率先把痛苦和伤害都过滤,但那不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全部。

  美好温柔的反面,是歇斯底里和狼狈不堪。

  今天介绍的这部纪录片,则打破那层柔光滤镜,还原了一个普通老人罹患“老年痴呆”后的真实困境——

  摇晃的镜头,母亲毫无预兆的脾气,蹒跚的脚步,老人的头发从斑白过渡为全白。

  这些脆弱的表象,让人的心一点点揪紧。

  女儿信友直子是位导演,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女儿会摆弄镜头,记录父母的生活日常,这一拍,就是三年。

  母亲信友文子85岁,开朗爱笑,讲话风趣。

  父亲是个书虫,93岁高龄依然红光满面,作风开明。

  一天,母亲在路上遇到回家的女儿,刚打完招呼,说要去买牛奶,可走了一圈后,就全然忘了这回事。

  因为记性变差水果经常买重。

  也会拿着才吃完的生鱼片包装盒若有所思。

  在女儿的提醒下,母亲去医院做了检查。

  原来,母亲抱怨的这颗忘东忘西的脑袋,是因为罹患阿兹海默症而导致的记忆受损。

  原本清新明朗的画面,渐渐出现了晴暗分明的界线。

  在确诊患了阿兹海默症之后,一家人在一起隆重的吃饭,互相打气。

  可现实却并不简单。

  母亲变得没有力气,就算在家里,也想随时瘫在地上休息。

  半小时前吃的药,过了一会就忘了。

  原本在厨房得心应手的母亲,这片领地也开始变得荒芜。

  而比起生理上的病痛,疾病对心理上的摧残,更加磨人。

  母亲从前开朗爱笑,年轻时是先锋独立的职业女性。

  六十多岁的她还会坚持学习书法,并在有名的书法展览上拿到特选名次。

  而现在的母亲却变得自怨自艾。

  阿尔兹海默症仿佛能“扒皮去骨”,把你身上最闪耀的部分通通夺走,无论病人之前多么风光,在它面前剩下的只有无力。

  在电影《依然爱丽丝》里,原本是语言学教授,风光无限的女主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她说:“我宁愿自己得的是癌症。”

  人这一生,只有“我”最重要。

  哪怕儿女在前,老伴体贴,也无法填补内心世界的全部版图,因为,“我”最需要的是尊严。

  阿兹海默症患者在中后期,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甚至连吃饭和大小便都无法自理。

  在《我亲爱的朋友们》里,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喜慈有一天尿在了裤子上,朋友连忙去帮她收拾。

  朋友转过身让儿子出去,说“儿子也是男人。”

  虽然病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但内心感受到的耻辱却心如明镜。

  一天,女儿回来,母亲觉得愧疚,坐在地上茫然的自言自语,觉得自己成为负担。

  有几个细节可以看出母亲原本就很要强。

  护工前来帮忙,母亲有点排斥,觉得让别人代劳,自己更加没有用武之地。

  护工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母亲即便行动吃力,依然在一旁帮忙。

  有人前来拜访的时候,母亲依然提前打扫屋子,下一秒客人要进屋,她会立刻梳好自己的头发。

  也因此,这样一个自尊心超强的老人,更容不得落差。

  一天,女儿回来后看到母亲茫然的坐在地上,眼睛青紫了一大块。

  问及原因,母亲如何也想不起来。

  这件事让母亲备受打击。

  疾病不仅侵蚀人的心智,还会蚕食美好的氛围。

  母亲会因为老伴没听见她说话,而觉得对方瞧不起自己。

  一天,母亲几次起床失败,结果,她让家人给她一把刀,干脆做个了断。

  老伴最了解她的心思,一语中的:“她就是自尊心太强。”

  在疾病面前,原本圆满的生活被逐一拆解,原来每个支柱都不够有力。

  摇晃的镜头里,总有女儿带着哭腔的声音。

  作为一个记录者,也是一个参与者,想要不带情绪冷静自持,很难。

  女儿有几次提出想要离职,回家专门照顾父母。

  父亲拒绝,说她有自己的路要走。

  优渥的物质条件可以让人在疾病面前,保持淡定体面。

  但境况一般的普通人家,意味着降维打击。

  父亲的退休金只够维持生活,女儿独自在东京工作,来一次就要花上半天时间。

  父亲出门一次气喘吁吁,一旦在路边停下,需要给自己打气才能再次前进。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难能可贵的地方——

  它,真实的呈现了普通人家在阿兹海默症面前的模样。

  阿尔兹海默症可以让整个家庭土崩瓦解。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家里有个老年痴呆患者是什么体验?”

  我看到的,更多是关于生活的残忍:

  在《奇遇人生》里,周迅去拜访的日本家庭,有一幕让人觉得心酸。

  父亲幸贞患了阿尔兹海默症,他经常搞乱辈分,叫错名字。

  在车上,他把自己的儿子叫做“爸爸”,儿子一边配合地摸摸他的头,眼泪藏在眼里,下一秒被偷偷抹去。

  而且,伴随着病情恶化,病人会忘记回家的路。

  《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约为1370人。其中阿尔兹海默症确诊的病人在25%。

  如果说,前面的种种都是坚冰,那么,丰足的爱会让坚冰在刺向彼此的时候,多了一点缓冲。

  纪录片里的父亲和母亲伴随彼此已经走过60多个年头,亲密无间。

  母亲情绪失落的时候,父亲虽然口头不说,但内心却着急忙慌。

  他建议母亲去参加社团。

  母亲一开始还觉得自己被嫌弃,但去了社团后,判若两人——

  从前那个喜欢社交的母亲仿佛又回来了。

  饭后,父亲在纸上写下「她整个人都活泼起来了」

  一天,母亲又开始闹脾气,女儿哄她,说父亲正在给她做好吃的。

  两碗乌冬面上桌,母亲安静下来,夸面好吃。

  女儿帮忙当传话筒,说母亲感到很抱歉,自己成为负担。

  父亲听完后,马上走到母亲身边,撩起自己衣服,让她帮忙挠痒痒。

  母亲有脾气,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想要得到父亲的正向反馈。

  前一秒,母亲闹着要去死,父亲破罐子破摔,发了脾气——你想死就去死,我不管。

  下一秒,两个人就转移重点,变成怄气的小孩。

  母亲委屈的朝父亲喊——你为什么凶我?

  父亲也很无辜,明明是对方先发的脾气。

  是真的吵么?明显不是。

  两个人互相说对方是大笨蛋,很像年少夫妻的闹别扭,关于爱的表达,变成了笨拙的宣泄。

  人生的真相,就是喜忧参半。

  唯一强有力的支柱,是爱。

  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母亲感到自己是个拖累时,女儿耐心的告诉母亲,当初自己得乳腺癌时,是家人陪伴左右,如今自己也会尽全力照顾母亲。

  60年来,都是母亲主内,生病后那个秉持“君子远庖厨”的父亲却开始操持家务。

  大到扔垃圾,小到帮母亲整理内衣,缝制被子。

  疾病让原本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耐心应对,生命才会出现更精彩的维度。

  在《奇遇人生》里,阿雅最后问幸贞爷爷,“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够在逆境中学习 ?”

  爷爷说:“这好难啊,直接体验比问人简单。”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使我们可以提前规避风险,但是在风险到来时,最需要的勇气和爱,却没办法一蹴而就。

  或许,在这场启示里,我们不该只忧心老去带来的狼狈和伤感。

  父母的人生,也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镜像,它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度过这一生。

  如果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会走向衰亡,我们应该学会坦然,不被忧伤吞噬。

  然后迎难而上,拥抱生命赐予我们的每个部分,包括死亡。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