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通论》是一本由袁珂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神话通论》读后感(一):评《中国神话通论》
从附录中的书籍种类数量可以看出,袁珂先生为了整理中国神话渊源后续所做的难以想象的细致的工作,相信这不是袁先生研究的全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自古似乎没有建立起一套像西方那样的神话体系。这大概与中国人更看重现实有关系。然而作为中国土地上华夏民族的后裔,我们有责任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源,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昆仑或者中土,无论如何,与西方不同,中国一直处在各民族的大融合当中,从炎黄到明清,从没有停息过。这是中国人的宿命,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中国神话通论》读后感(二):《中国神话通论》笔记
本来只是想简单的读读中国神话故事解解闷,在豆瓣搜到此书,读完概论之部真的让我对“中国神话”有了新的认知。原来它不单是代代相传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更是反映出历史缩影, 彰显民族特性。袁老先生这本书让我觉得他在中国神话研究上颇有“掘地三尺”的气势和决心,也让我认识到研究一门学问真的是需要沉下心去坚持的。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做的简要摘抄。
概论之部
一、从《山海经》谈起 :山海经是巫书
二、神话的起源 :万物有神论;前万物有神论(以讲述动植物故事和阐释自然现象为主)
三、神话与宗教 :在原始社会前期(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神话和宗教意识萌芽是同时出现的。宗教意识的进一步加深,需要一个灵魂观念的逐渐形成。灵魂的观念是从原始人对于人死这回事的虚妄理解而逐渐得来的。宗教观念的组成:图腾主义、巫术。{图腾(totem)一语,出自北美印第安部落联盟之一的亚尔京干人,意思是“它的亲族”。图腾主义相信人和动物、植物乃至自然现象以及无生物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见的联系。}中国神话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基调。
四、神话与仙话 :仙话故事即以寻求长生不死途径为其中心内容,进而幻想人能和仙人们打交道,终于由仙人们的导引,采取各种修炼的方式而登天。
神话和仙话都不屈从于自然和命运的交配,但仙话更体现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道教建立后,(由于都是用幻想)促进了仙话的发展。道教的根柢在巫。所以也将道教的仙话放在中国神话范围。
神话和仙话相通的四点理由:神话人物的仙话化,使仙话与神话相通、长生不死的思想是仙话与神话共有的、神话和仙话的法术变化彼此相通、仙话中有积极意义或至少是无害的部分与神话相通。
五、历史人物的神话 :神话反映历史面影。
六、通向文学的神话 :不看到《山海经》显示的神话,不得神话之真;不看到通向文学的广义神话,不得神话之全:譬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文学因素的或浓厚或淡薄,是和宗教观念的或浓厚或淡薄恰成反比的。从宗教意识中分离出来,走向以审美为主的自己的道路,即文学的道路。以文学的因素为主的神话,便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神话。
七、中国神话发展的途径 :中国神话从狭义到广义的具体的发展途径(一是沿着文学化方向发展;另一是有了文学化的倾向以后,又和后来的宗教、历史和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等相结合)
沿着文学化方向发展又有三种情况:一是原始神话,经过后世的口传和记录,从记录中可以见到已有某些历史的积淀和文学化的倾向;二是用了一些神话材料,编写为神话故事,因其生动逼真,在群众中有了较大的影响;三是民间流传的神话。
八、零散的中国神话 :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国神话的文献资料的特点“零”(零星片段)和“散”。记录保存中国神话的人:巫师、历史家、诗人、哲学家。
九、中国神话的散亡与整理 :散亡原因。1.当时的记录未全,未经记录的那一部分自然就会在口头逐渐散亡、消失。2.记录简单疏略,未经记录的细微的情节在记录时便已散亡了。3.古书经过删改,不雅驯的情节便会因删改而散亡。4.古书全部佚亡或部分佚亡,零片神话也会因古书的佚亡而散亡。5.因神话历史化而导致的神话散亡。
十、中国神话的特色 :与劳动有关;富有博大坚韧的精神内涵;在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中,反抗暴君的专制。民主性精华
十一、少数民族的神话 :某种艺术的一定繁荣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神话就是产生于人类经济文化发展低阶段的特殊的艺术。把所有神话分为十大类。
十二、研究神话的初阶 :“校勘学”和“训诂学”。多方面取材。
《中国神话通论》读后感(三):中国神话为什么零散?
1950年,袁珂先生出版了第一本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以整理为主,研究为辅,夹叙夹议,将中国古代神话的大概面貌比较有系统地勾稽出来。 1989年出版的《中国神话通论》(终于又再版了٩(๑´3`๑)۶),包括99篇论著,作为对《中国古代神话》一书的补充,从研究角度来探讨中国神话的整理问题,使二书相互依存,并行不废。 袁珂先生说,文学这跟琴弦把古今神话有效地沟通起来了。道理虽简单,但却是他冥冥摸索探讨了几十年,才能较有把握地说出来。 他认为:神话的第一属性是文学,然后才是宗教以及原始先民用神话思维去探讨的其他多种学科。神话在产生之初,是以动植物和自然现象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宗教观念薄弱,文学寓意深厚。可以说,文学是和神话有生俱来的。 从风靡全球的《魔戒》和《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和电影中,我们可以找到西方神话和圣经的基本母题。那其实也是一切西方文学的源头。 好的故事,可以不分国界,代代相传。埃及神话,北欧神话,希腊罗马神话能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是因为他们既有完整的神之体系,又有神话史诗。相比之下,中国神话零碎而散乱。 “零”就是零星片段 :所有用文字记录的神话,完整的很少,都是比较零星片段的。 “散”就是分散、散乱:文字记录下的神话,除保存在《山海经》里的一部分比较集中而外,其余则分散在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四大类经、史子、集里,甚至连书注、类书、古籍铁文里也常有它们的踪影。就是保存在《山海经》里的那部分神话材料,虽然比较集中,却还是使人有散乱凌杂的感觉,尤其以未经整理的《荒经》以下五篇更甚。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惋惜也于事无补,所以关键问题就变成了—Why,Why,Why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猜想,不同学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研究给出不同结论。比如朱大可先生就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四次针对神话的大扫荡: 第一次发生在周灭商的时候。周在灭商的同时把商所创造的宗教文化,包括神话在内进行了一次相当彻底的消灭。 第二次是东周各国诸侯对周文化的毁灭。因为诸侯害怕有人利用周王朝留下的那些政治宗教遗规,制度,神话等进行政治变革。 第三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自己在图书馆留了一部分,可谁想第四次让项羽给烧干净了。 以上说法我完全不能同意,我觉得任何缺少佐证的,缺少逻辑推理的判断都是大胆的YY,趣谈一下还行,不能称为做学问。 中国神话虽然散乱,但不是没有,只是东一处西一处保存在浩如烟海的古书里,搜集匪易,辨伪尤难。袁珂先生将他多年对中国神话片段的搜集,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写成这本书,我比较信服袁珂先生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先说零星片断。中国神话为什么会是零星片断的?是像有些人所说经过散亡以后只剩零星片断吗?还是神话的本来面貌就是如此? 我先前是倾向于前一种说法的,后来渐渐悟出前一说不符合实际。如果依据前说,那么就会认为原始神话在人们的口头传说中早已经有了系统的、完整的一套了:这在幅员广袤、多民族共居的古代中国,是绝不可能也是绝难想象的。按照神话自身发展的规律,也绝不可能在产生之初忽然出现有系统的完整的一套。不但中国神话是这样,就是世界上号称文明古国的几个国家如希腊、埃及、印度等的神话,也都莫不是这样。拿希腊神话来说吧,如今我们所见的希腊神话,好像既完整而又有系统。不知这正是经过若干世纪诗人和作家的努力,将存在在希腊诸小城邦的零片、分散的神话故事级集起来,熔铸而为一个有系统的大的神话故事的结果。宙斯的多妻和多子女,正是缀集、整理、熔铸后留下的痕迹。中国神话没有经过这种缀集、整理、熔铸,所以仍呈零星片断的状貌,分散记录在各种性质不同的古书里。 这种零星片断的东西,有它的优点也有缺点。它的优点是,接近原始本貌,便于利用它来作科学研究的材料;缺点则是,支离破碎,不利于神话自身的弘扬。所以中国文献记录的古代神话,到汉代以后就慢慢消歇了,没有像希腊神话那样对欧洲学术文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然而正因为它始终是零星片断,没有定型,它便以另一种形态,转化增生,朝着文学化的道路发展,成为文学化的神话、仙话、历史人物的神话、地方风物及民情风俗的神话,等等。涓涓细流,浸润到中国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其影响的普及也是不容忽视的。 再说分散。零星片断的神话材料,又分别记录在各种性质不同的古书里,呈异常分散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不得不先弄清古代记录神话的四种人以及他们记录神话时的不同情况。
第一种人是巫师。 ......免费阅读到此结束,请自行购买阅读,嘿嘿嘿 在我刚刚打算看中国神话的时候,此书再版了,而且还是预售,等了好多天才到手,不负我的等待,看完这本书再看具体的神话,看得有滋有味,而不是一脸懵~~~
《中国神话通论》读后感(四):从神话看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思想变化
中国神话为什么零散?
提到神话,我们能想到的都是一些分散的小故事,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像是零散的故事集。但就是流传下来的这些零散的神话片段,也足以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向往。并且,神话中有很多超乎想象的神奇物种,比如《山海经》中就记录了很多异兽,从古至今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单是神话中提到一些的设定,比如女娲、龙、凤凰、九尾狐、鲛人、毕方、四大神兽、四大凶兽、昆仑虚、幽都山、从极之渊等,都能激发当今作者们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鲧窃息壤中国神话的确不像希腊神话那样成体系,确实非常零散。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复杂历史原因。
神话在很早的时候是通过口头传播的,还没有文字记录。等到文字发展到能够完善记录的时候,古代很多神话可能已经被遗忘了。
文字记录下来的神话,没有专门的书籍,都夹杂在不同性质的书里,记录得不完整。很多巫书、诗歌、文学作品、史书以及哲学思想作品里,比如《诗经》《天问》《庄子》《淮南子》《列子》等,都保留了一些神话片段。保存了很多神话素材的《山海经》,就被鲁迅认为是“古之巫书”,《山海经》中的确记录了很多山系有哪些神、应该用怎样的礼仪来祭祀的内容。这些古籍中,又有一部分比如《归藏》《尸子》等在历史上遗憾地佚失了。
文字记录的神话中,一些作者出于特定的目的,会对原始神话进行删改。我国神话学大师袁珂老师在《中国神话通论》中提出了“神话历史化”因素对神话留存的影响。一些历史学家直接对古代神话进行改变并作为历史来记录,所以《左传》里有少皞以鸟纪官,《史记》里记录了舜和他的弟弟象之间的争斗,根据袁珂老师的考据和推测,原始神话中少昊本来就是鸟类,所建立的也是鸟的国,舜则是降服了真实的野象。而那些不符合历史学家需求的神话内容可能就被直接删除了。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模糊了神话和历史的界限,让后人不易分辨,也导致一些原始神话流失了。
所以,古代神话故事,有些在口头传播过程中丢失了,有些虽然记录下来但是并不完整或者被人删改过,记录神话的古籍有一部分也流失了,这些原因都导致我们没法看到那些神话故事的原貌,也让中国神话变得零散。
羿射十日神话里包含哪些内容?
即使内容零散,保留至今的神话,也为我们留下了研究古代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珍贵素材。神话故事实际上就是古人对世界和大事件的认识和记录,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神话里首先包含了古人对自然界天地万物的朴素认识,这种认识里有很多拟人化的浪漫想象和解释,也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依赖。比如,天和地怎么出现的?古人解释为盘古开天辟地,甚至盘古死后还化为风云雷电、山川河流,当然盘古的故事是时代稍晚一些才完善起来的,包含后人的不断加工。那太阳和月亮呢,《山海经》里说,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另外,在古人眼里,风雨雷电、日月交替、四时变化、山川河流这些自然现象和事物都由各自的神来控制。也就是说,古人用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逻辑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用神话故事的形式来表达。
对英雄的崇拜也是神话故事的重点。讴歌英雄事迹是神话里少不了的内容,比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羿射日除害等。这些英雄都通过非凡的壮举,解决了古人面临的巨大困难,帮助古人恢复了生活秩序,或者给古人的生活带来了帮助。总之,对人类有大功劳的英雄,在神话中都受到赞美和颂扬。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英雄人物,有些是纯粹虚构的,有些却有真实历史人物的影子或者原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治理洪水的大禹、进行农耕种植和寻找草药的神农氏、化成牛斗江神的李冰等。这就符合袁珂老师提到的“历史神话化”趋势,古人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赋予一定的神性,把他们神话化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敬意和喜爱。
神话故事中也体现了人民对正义的崇拜和追求。以羿为例子,他除了上射十日之外,还有下除六害的大功劳,所除的六害包括凿齿、九婴、大风、修蛇等,这六个邪恶可怕的怪物都危害人间。另外,河伯每年要娶妇,否则就发动水患危害人民,也是个邪恶自私的神。羿也曾射伤了河伯。羿除六害、射伤河伯,战胜和惩治这些邪恶的神,都为人民主持了正义,立了大功。侠客帮助眉间尺为父母复仇的故事,同样体现着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民对正义的追求。
神话故事中还表达了对个人抗争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比如人们熟知的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的故事。
嫦娥盗不死药神话故事里反映出的古人思想
神话故事不管内容如何奇异,最终都反映了创造神话的人的思想。并且,神话故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流传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被加工改变。在神话故事的演变过程中,自然融入了后人的新观点。因此,神话故事的演变,也反映着古代社会的思想转变。
在神话中可以看到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早期的神话有好多都是女性吞食鸟卵生子的情况,比如上古传说中玄鸟生商,说商朝的始祖契就是母亲简狄吞食鸟卵而出生的。这符合母系社会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古神话说“鲧腹生禹”,认为禹的出生知其父不知其母,再到后来,鲧的故事又多了妻子的角色,比如《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里写道,“鲧娶于有莘氏之女”,最后生了禹,这就有了完整的家庭。符合父系社会重视父亲这一脉关系、男子是家庭核心的情况。
在神话中还可以看到私有观念的萌生,以及原始社会解体到国家和阶级社会的产生。为了治理洪水,“鲧窃帝之息壤”,而后“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这就是黄帝把息壤看作自己私有物、不允许别人获取的表现。神话中,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争,黄帝战胜蚩尤的部落,还有大禹治水过程中有其他部落首领的协助、大禹驱逐共工的故事,都显示出他们处于原始部落联盟的状态。尧、舜还遵循部落首领禅让的制度。启开创夏朝后,国家产生,君主的位置也变成了家族承袭,社会状态发生了变化。
嫦娥偷不死药奔月的神话,展示了神话仙话化的现象。这也是袁珂老师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把仙话归类为神话的一个分支,认为有些神话融入了仙话的成分,相应的神话人物也染上了仙话色彩。服用不死药能变得长生不老达到升仙的目的,而升仙是仙话中主张的一个个人终极追求。
神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至今仍然拥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神话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和了解古代社会和远古劳动人民想象力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能够近距离去理解古人和古代社会,只有深入地了解了神话,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些文化宝藏。
2019.10.30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神话通论》读后感(五):《中国神话通论》:从《山海经》出发,浅析中国神话的属性与特点
袁珂与中国神话研究
近几年,随着国漫的火热,中国神话故事也引起了国民的强烈关注。从《哪吒》到《封神榜联盟》,从《大圣归来》到《白蛇》,中国神话人物也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哪吒》电影动图提起中国神话研究,就不得不提被誉为“中国神话学大师”的袁珂先生了。作为国内提出“中国广义神话”第一人,袁柯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权威著作。
袁柯作品比如,他在《中国神话史》对中国神话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最先构建出较为完整的中国神话系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神话大辞典》中,他搜集和整理了我国小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并以严谨的文献考据,分析了众多神话人物形象的流传与衍变,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1989年,袁珂对古籍文献中的文学性神话片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出版了《中国神话通论》。
《中国神话通论》一书封面《中国神话通论》強调神话中的文学性,同时借助大众熟悉的神话人物,将读者带入丰富的中国神话故事中去。
全书由“概论”和“分论”两部分组成。“概论”以《山海经》为起点,探讨了中国神话的起源,以及和各学科间的关系。“概论”则详细介绍了神话故事的不同版本,让读者对各个经典神话人物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山海经》:中国神话的起点
古人常讲“经史子集”,排在首位的“经”,通常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易经》为群经之首,《孝经》为中国的孝道典范,《皇帝内经》为中医理论的开山之作,《山海经》则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按照袁珂先生在《山海经全译》中的解读,《山海经》中的“经”,指的不是经典,而是“经历”的意思。也就是说,“山海经”就是“所经历过的山和海”,大部分的人都把归为地理类,有点像风俗志的意思。
《观山海》中的神兽插图从内容上看,《山海经》里有很多想象的部分。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论》中把《山海经》论断为“盖古之‘巫书‘”。而所谓的“巫书”,就是记神之事,也就是神话。
作为现今保存神话材料最多的一本古籍,《山海经》涵盖历史、宗教、地理、气象、风俗、动植物、矿物和医学等知识。不仅全书改变的地方较少,更接近神话原本的面貌。在神话类型和数量上看,书中的记录也相当丰富。因此,也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中国神话的第一手材料。
文学性:中国神话的属性
袁珂认为,神话第一属性是文学。虽然在后来的发展中,神话与宗教逐渐挂钩,可它的文学性依然存在,只是占的比例多少而已。
《观山海》中神兽插图从《山海经》里神话的发展趋势看,大致可分为三条基本的演变路线。
第一种,是用一些神话材料编写的神话故事,比如牛郎织女的神话。
牛朗织女最初的描写,其实是在《诗·大东》里。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只是单纯记录了牛郎星与织女星的存在和地理坐标,并没有任何故事性的描述。
牛郎星与织女星的地理坐标到了《古诗十九首》,牛郎星和织女星才开始有了“联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古诗十九首》中,人们开始把这两颗星星拟人化,并着墨描写他们的相思之苦。不仅增加了许多故事细节,人物的主观情绪也更为强烈,故事雏形开始形成。
因为人们对牛郎织女被迫分离的故事感到惋惜,所以在《岁华纪丽》的时候,便开始让他们“七夕之日,鹊桥相会”。
再后期,为了增加神话的戏剧性,人们让牛郎变成凡人,因与织女仙凡相恋被天君拆散,牛郎在登天追妻的过程中,王母娘娘用头上的发簪划出一条银河,让二人不能相会。最后因牛郎织女情感动天,天帝恩准每年七夕相会。
七夕牛郎织女重逢图到此,牛郎织女的神话成为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成为民间节日流传至今。
第二种,这一类神话本身就具备故事性,是神话人物和故事片段开始作为一种原始的素材,被作家进行二次加工,形成新的神话或独立的作品。
比如《西游记》与《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斩情思,除妖魔,是中国式的传统英雄。而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却因辜负紫霞仙子的真心而抱憾终身。
还有一种,是民间流传的神话。比如董永与七仙女的《天仙配》,许仙与白素贞的《白蛇传》和沉香救母的《宝莲灯》。
袁柯指出,文学化既是中国神话的主要属性,也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也常被借用在其它的文学作品中。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用女娲补天的故事,交代了“通灵宝玉”的前世,同时暗示了宝玉的今生。
神话故事的借用不仅增加了宝玉的宿命感,也让《红楼梦》的小说结构更完整,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神话的特点
和世界其他神话一样,中国神话最初的诞生,是为了解答人类未知的困惑: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人和其它物种都是从哪里来的?
比如,在日本文明里,人类是因为日本神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二神的相互的赌气和诅咒下诞生的。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都是捏泥造人,而在基督教的神话中,上帝直接创造了亚当,再用他的肋骨造了夏娃,世界上第一对男女由此诞生。
亚当与夏娃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的文明里,神都是具有创造性的。
不管是希腊神、日本神、埃及太阳神还是我们盘古和女娲。都是神先创造了世界,然后因为难以忍受天地间的混沌与孤独,便继续创造出人类和其它物种。
除此以外,中国神话还有着与其它文明不一样的特点。
首先,西方的创世神只有一位,而中国则有十位。他们分别是:开天辟地的盘古,造人者女娲和三皇五帝。与西方神不同,中国神话世界的统治者并非世袭,而是能者居之。
盘古开天其次,从故事内容上看,中国古代神话多反映的古代人们与大自然的抗争。古人将无法解释和战胜的自然现象拟人化,并用故事来描述一切前因后果。比如,后裔射下的太阳是天帝的儿子三足金鸦,洪水肆虐是因为人类曾对雷神不敬而受到的惩罚。
后羿射日再者,从神话的体系上看,中国神话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西方神话则要更严谨,规模更宏大。以古希腊为例,不仅有《希腊神话》单独记录众神日常生活的作品,还有《神谱》这一类描写众神诞生至统治世界的历史。
最后,西方的神更人性化,而中国神则是逐渐褪去神性而接近人。希腊神拥有和人一样的缺点,比如宙斯好色,赫拉善妒。可以说,希腊神话就是在讲众神因为性格缺陷而不断犯错并弥补的故事。
中国神话更强调了神的使命感,所塑造的神话人物也多半具有浪漫主义的英雄特质。比如,后羿射日除害,大禹为民治水,李冰治蜀斗江。
《中国神话通论》以《山海经》为起点,结合中国神话的特点与属性,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中国神话体系。
因篇幅有限,书中只选取了大众熟识的神话材料,夹叙夹议地梳理了整个中国神话体系。因此,有可能没法满足个别资深神话爱好者的阅读需求。如果大家想有进一步的了解,可阅读袁柯先生其它相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