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喧嚣》读后感100字

  《小镇喧嚣》是一本由吴毅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镇喧嚣》精选点评:

  ●读研时翻过

  ●体会到自己的无知

  ●作为社会学视角的农村政治学在期末考试的间隙中看完。通过对乡域政治的“深描”探究动态中各种角色和关系的转变以及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十分好看。政府不关乎善与恶,只关乎治与乱。

  ●34(18)改开后的中国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全能性政府的模式,引入了市场经济等多种元素,但是行政职能的设计却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套路,这种制度性塌陷的结果就是在基层治理中,官与民没办法进行规范性的对话,民用违规的方式与行政权力博弈维护自身利益,而官则利用私人化的人情世故来达成行政目的,基层行政面的去公共化,事实上造成了行政权威的进一步丧失,官民互动中的相互塑造,让这种困局更加固化。作者进一步提出的是,中国的现实不是表象上的民进官退,而是专制性权力的强势惯性和基础性权利的持续衰退,这恰恰形成了制度的断裂,为基层治理的规范加大了现实难度,同时公权力对法律的工具化运用也说明法治理念并非建立在于广泛共识的之上,乡村的治理在现行环境下,还是依靠在非常规的潜规则得以维持。

  ●农民不仅仅是土地的使用者,农民的集合体---大队才有权对土地做出决策。然而大队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完成这件事情,所以只能由政府来完成。招商引资的钱也就经过了三层分割,政府拿大头,农民拿中头,大队拿小头。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政府还要从中抽取,后来才明白,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平时享受的公共服务也是需要钱来维护的。不能光想着权利。

  ●作者虽然看着中立,但站在农民的立场思考得太少太浅了,更多的叙述角度偏袒同情村干部。文笔啰嗦了点,不够流畅清晰,搞学术也是讲天赋的。

  ●作为村子里长大却不懂村子里人情世故的人,真是长见识了。

  ●4星。本书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非常细致。细致到这本书这种程度的对中国乡镇的田野调查可能是少见的,这也是本书的重要贡献。但是我觉得读完之后,读者往往需要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作者没有一个理论性的部分,甚至我没有看到一个清晰的问题是什么。这让我有时候觉得这本书是一份高质量的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属于新闻和文学从业者的工作。但是这本书确实提供了非常多生动的第一手案例资料:农民、乡镇商人和华侨是如何同乡镇政府讨价还价的,乡镇是如何在税费改革之后尴尬地继续收税款的,推广上级要求的农作物是如何费尽心力的,法律和法规如何一到了农村就被人情关系所替代的……这本书就是一部本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百科全书,非常精彩。

  ●前十四章有点事无巨细,最后一章也不是那么完美。东雅社会过去是现在也是建立在一个沉默、无形的乡村社会为基础上,而且其间差异又是巨大,问十个出身乡村的人会给出一百个答案他们本身也无力去反思那么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本书成书有十年之久正赶上取消农业税和人口出生率下降、城市化,乡村干部和农民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政策朝令夕改乡村社会矛盾重重。

  ●乡村基层政权运作日常。感谢作者精准细致的白描,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事件的完整进展以及独特的解决方案。并尽可能提供当事双方的视角来解读事件本身。让这些分散、凌乱的事件得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连贯的动态画卷。让我这个自小在农村长大的读书人,完整的认识了乡镇一级政府对日常事件的思考和落地操作。受益颇深~

  《小镇喧嚣》读后感(一):不是书评,字数多了点而已。

  这是一本用写小说的方式写成的、关于中国乡镇政治运作的学术著作。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吴毅)于2003年、2004年在我国中部地区某个乡镇驻扎,亲身参与到当地镇政府、村组、村民的工作生活中,并用写小说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片段予以连贯记述,精彩而深刻地剖析了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民三者之间的互动博弈。 虽然是学术著作,到看起来像官场小说一样过瘾,让我爱不释手,有些篇章甚至返回去重读体会。虽然是关于2003年、2004年的记述,但内容并不过时,无论是对反观过去还是思考现在都非常有价值,毕竟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是那么顽固稳定,十多年了无论是表层现象还是深层结构依然都变化不大。 读这本书的收获无疑是很大的,不仅读的过程让人爱不释手精神愉悦,不仅了解了一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体制内的人我多次惊讶于小镇政府和村组对于一位学者怎么会如此大方和真诚)和研究成果的再现方式,更对中国乡域政治的运作,对镇政府、村干部、村民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更丰富立体的认识。

  《小镇喧嚣》读后感(二):小镇喧嚣

  社会学所一好朋友推荐给我这本《小镇喧嚣》,读后觉得相当不错,班门弄斧一把,现推荐给各位朋友,供参考[呲牙]

  这本书基于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故事,讲述了乡镇环境中官-官、官-商、官-民的多维立体关系。

  (1)官官上下级之间,通过政治分包、责任分管、奖惩激励,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与运行模式;

  (2)官商之间,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官员不得不招商引资。当地方没有多少发展机会、又迫切需要发展时,地方就会成为商人的羔羊,任人宰割;

  (3)官民之间,是制度与人情的混合关系。为了处理好纠纷,官员一方面要对民想尽的媒,另一方面又要给民承包机会,于是公共的权威的关系就变为去公共化和商业化的关系了。

  官官、官商、官民的关系,需要站在多方的角度和立场,综合观察,方能避免同情成分和盲人摸象的尴尬。

  这本书使用的是“事件-过程”的范式,与经济学的范式不同,但反映的却是真实世界。

  多交流、多指正!

  《小镇喧嚣》读后感(三):扶贫一线的同志请看过来

  关于我国现行基层政治的著述,这是我目前读到的最好一本。作者用了一年半时间,对华中某镇的基层政治运作进行了一场“深描”式的记录,流畅的文笔和清晰的逻辑,使这一田野调查有了堪比小说的精彩。但最宝贵的,还是对于乡村乡镇这一场域下各利益主体的深刻分析,“在场”的深度观察保证了基于理解的相对客观和理性,而“局外人”的身份更能带读者走向深一层的思考,尽管思考并不见容于这严密的科层体制。 最感同身受还是关于迎检的描述,所谓幻式膨胀的“数字游戏”: “通常上面有什么部门就有什么检查,上面安排了什么重要活动,也就有什么样的检查。要检查就离不开各类统计报表和数据,上级政府每一个职能部门为检查设计一张表格,到了基层就可能衍化成好几十张,一项检查5张表格、几十个数据,到了乡镇所要对付的就是数十张表格和数不清的数据,而电脑普及所带来的表格制作的方便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数字化管理的泛滥趋势。结果检查一来,全镇干部就得为了对付和琢磨各类账、表、卡、册上的数据及各类宣传标牌费尽心力。” 而十多年后的今天,社交和办公类软件的智能化普及化、越来越多的运动式的政治任务,让这场“数字化游戏”越来越精细复杂,也越来越让基层倍感压力和无力。

  《小镇喧嚣》读后感(四):可谓经典

  久闻该书已久。在书架上上偶遇,赶紧买回家,一读便不忍释卷。佩服于读作者生动的文笔、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小镇政治运行中各阶层行动、心理的精准叙述。离初版已有10余年已久,现在看来依然具有极其生动的现实意义。

  何为田野观察,何为田野研究?

  作为一个田野研究者,职业道德要求我必须尽可能站在当事者的立场上去理解我所观察到的人与事在特定情景中的行为逻辑与理由,并对之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尽管这样做肯定会产生某些不可避免的局限,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即作为个观察和解释者而非改造和批评者的立场。以调查和写作来从事社会批评与社会改造会很有意义,但我始终认为人类学似的个案深描的功用还是在于理解,这也是我对小镇调查的全部叙说与分析所持的立场,故在此一并说明。

  作者在安徽一农村小镇上历时一年半的田野调查,深入叙述了上级检查、小镇开发、干部收税等一系列事件,针对事件发生的各个阶层和主体都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并设身处地了解其行为动机,探讨行为发生背后的价值观及各主体间的关系纠葛。虽然本书是针对一小镇进行的田野调查,本应具有特殊性或局限性,但因作者的“深描”功力,展现了人性与制度设计本身所造成的乡村政治甚至是科层政治的一般规律。

  10余年之后,作者探讨形成的论述依然在现实中鲜活上演,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可谓经典。

  《小镇喧嚣》读后感(五):讲故事的两个原因,方式和结果。

  作者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原因是,传统以科学主义为圭臬的结构化文体表述,仍然使人们在展示和还原经验的复杂性、流动性与自洽性时遭遇到方法论上的局促。而采用“叙事”的方法则是克服科学的历史编撰学信仰所导致的“非人格化”结构-功能化分析的若干弊端的一种方法。

  简言之,现实的复杂是传统的科学的结构-功能化叙述方法所无法完整描述的,特别是作者想强调的就是那一部分非正式化的运行模式。

  文字的描述能力不是无限的,而事物展现出的各种细节是无限的,任何试图用文字或者语言完美呈现描述对象的尝试都无疑会失败。这就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理论联系实际”等谚语在头脑中出现,还想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为道日损”的道理。

  作者试图让故事的走向本身去预示结局和揭示逻辑。而不是想着意向读者灌输“客观”知识和可移植“不变”真理的规范化的研究。但也许这么一本书还是能让你在经历与感悟中发出些似曾相识的感叹,这就够了,作者也没有想写出一本全面概括的教材。至于每个人从故事中有多少体会,相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就我个人而言,出门去参与,便能有许多故事涌现在我眼前,我自己也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并对故事内核不断地熟悉。感谢作者的辛劳。

  作者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从革命和阶级的历史话语支配中走出,迈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世俗化政治时,弃用了传统的全能型治理方式,却无法搭建以确认新的利益政治为前提的规范合理的博弈平台,各种行动者暴晒在未经任何遮挡的利益竞逐场上,出现了类似“礼崩乐坏”的“丛林”境地。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构建一个规范化合理化的平台或者说规则,让“丛林”状态走到一种新的有序竞争的合作博弈中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