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佛教与佛寺读后感摘抄

  《汉化佛教与佛寺》是一本由白化文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化佛教与佛寺》精选点评:

  ●本月再不碰任何佛理书。越看越空,可以直接去死了。

  ●从《美的历程》过来。属于「带一本书去xx」系列,以后去佛寺再也不无聊了!挺适合作为常识读本看看,毕竟我们对其最初始最频繁的接触还是寺庙,而不是佛法,不信仰也可纯作欣赏佛教艺术。其实无论是佛教的汉化,还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远超出想象。

  ●有一些比喻和吐槽,非常有意思,最喜欢拿硕士、博士,以及头衔来比喻。

  ●和禅外说禅可并列,都是把其当做一种客观存在加以描述,不吹捧,适当黑。

  《汉化佛教与佛寺》读后感(一):小书识大佛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处的,称为北传佛教,又称汉化佛教。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所有佛教寺庙、佛像、佛塔等有关佛教的一切,都来源于佛教的汉化。

  尽管中国的普通大众对佛教和佛寺耳濡目染,看似十分熟悉,但是它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汉化后的特点又是如何,佛寺中的建筑、物品、僧人的生活等等一切究竟有何讲究等等,其实并非所有人都了解。《汉化佛教与佛寺》的作者白化文先生,通过十三个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生动的解说,把有关汉化佛教和佛寺的一切都展现给了读者,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这样一本小书来打开认识汉化佛教的大门。

  其实,在我们小的时候,多多少少会看到家里的长辈们求神拜佛,初一十五去城隍庙烧香,那时候只是对佛教有着朦胧的认识;长大后四方游历,遍发现祖国的名山大川,各个古老城市之中到处都不乏各式各样的佛寺、佛塔与佛像;人到中年,开始思索人生之时,又对佛教有了新的理解与发现……无论如何,生活在中国,你随处可以与佛、与佛寺相遇。那么它们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在《汉化佛教与佛寺》中,白先生首先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在他看来,汉化佛教是汉化很深的佛教,它经过近两千年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长期过程,渗入了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有机地融合在汉化佛寺的建筑、造型艺术、图籍、仪礼轨制等具体的事物与行事之中。而这有关汉化佛教的方方面面,正是我们了解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跟随着白先生的讲解,我们总览了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历史,了解了释尊的生涯,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佛像与佛寺,明白了每座山上寺庙的建筑结构与内部陈设。菩萨应该是怎样的形象,观世音菩萨又从何而来,中国的罗汉经历了什么样的形象变化,汉化的诸天又是何方神圣……这些谜题都被一一解开。至于我们总是听说的藏经与藏经阁、塔与受戒,以及僧人的生活与佛事等等,书中也事无巨细一一做了详解。

  在没有看到这本书之前,总以为研究佛教的人总归会有点无趣,但白先生的文字完全打破了这种成见。讲到悉达多太子降生后洗澡,他打趣“后来中国人给发展成九龙吐香水,水管子也太多了”;讲到佛像的“三十二相”之“足下安平立相”,竟说:“立在大地上时,脚底与地密切结合。这一点,按现代医学来看,属于病态的‘平足’”!讲到哪吒脚底所蹬的风火轮,大大感慨中国小说家的想象力是“基于现实与神话,而又发展了神话超乎现实的带科学幻想意味的想象”……

  小小一本书,囊括了有关汉化佛教的几乎所有基本知识,照片、图片、图示、表格,一应俱全,让读者一次性地遍览了想要知道、应该知道的有关这一宗教的问题。虽然白先生一再强调,这只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小书”,但在其中,却藏有一个大大的世界。想要了解中国的佛教,不妨从此开始。

  《汉化佛教与佛寺》读后感(二):汉化佛教思维——普通读后感

  白化文先生的作品完全可以和周叔迦先生的《佛教基本知识》互为参考。如果说周叔迦先生旨在介绍佛教一切偶像、礼仪、建筑等文化,白化文先生则是在周先生的观点上提出了“汉化佛教”。这是十分了不起的观点。

  打个比方,周先生的著作是在对现有的佛教文化进行解说。白先生则是以时间线来考证的。外来的神,包括南亚次大陆其他神,是如何转变为“汉化佛教神系”的。

  佛教有三条传播路线:北传、南传、藏传。北传为大乘佛教;南传则是往东南亚发展,信仰小乘佛教;藏传佛教是印度密宗与西藏苯教相结合的产物。

  我虽然一直非常想要了解佛教文化,却常常被佛教各种宗派搞得头疼不已。同时,大乘佛教的神系也让我晕头转向,各种偶像传说不乏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韦陀和韦陀天传说。

  白先生的书对汉化佛教的神系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第一章为佛教概况,第二章为释尊生涯,从第三章开始以寺庙空间顺序贯穿全书。

  我非常喜欢白先生的风格,在介绍释迦牟尼生涯的时候特地去掉“神话部分”,尽可能地用还原释尊生涯。释迦牟尼是一位王子没错,可他是一位公元前5~6世纪的王子,从时间上来讲比老子大几十岁的样子。迦毗罗卫国在当时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庇佑,因此“太子”并不像后来的太子那么尊贵。可惜在种种神话传说的装饰之下,释尊生平并没有太多可信的内容。他在青年时期突然出家,由荣华富贵转向苦修,他的父亲无法改变他的想法,只好让5个人和他一起苦修。可是苦修终究让他十分疲惫、几乎丧命,也没有让他在精神上获得什么解脱。最终,释尊放弃了苦修。和释尊一起苦修的伙伴见他放弃了,就都离他而去了。释尊在一棵树下悟道,并最终涅槃。获得大彻大悟的释尊先去了鹿野苑找到那5位伙伴,这被称为“初转法轮”,从此以后,释迦牟尼致力于传道,直至八十岁寿终正寝(涅槃)。不知道六道轮回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从这样的故事线看下来,释尊更像是一位哲人,而不是“神”。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南亚次大陆原本信仰的神逐渐被吸收入佛教。比如山门里的“密迹金刚”,他是手执金刚杵的护法神,原本是一位,后来爱对称的中国人又给添上一位。在《封神演义》中,被讹传为“哼哈二将”。其实人家一个张口,一个闭口,代表梵语中的开头音节和结束音节“阿”“吽”,指代一切语言。

  我在看书的时候常常笑出声来,白先生语言幽默。天王传说也是,从吠陀文化中进入佛教守护神行列,并且由一位变成四位,还分身出一位“托塔李天王”,以及儿子“哪吒”,这二位太过于本土化,就去玉帝那里俯首称臣去了。不得不佩服中国人兼并包容的本领。

  汉化佛教和课本上的“汉传佛教”相比,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实际上具有不同的视点。有个大实话:“汉化佛教……把原始佛教的一切改得面目全非。如果释迦牟尼复活,到中国旅游,必然要莫名惊诧,不认识这是自己创立的宗教了”P7。

  文章最后说一句,白化文先生称周绍良先生为本师,佛门弟子专称传学的之师为本师。而周绍良先生是周叔迦先生的儿子。

  《汉化佛教与佛寺》读后感(三):一本接地气的中国佛教百科

  最近连着读了几本“大家小书”系列书籍,这本是意识形态味道最淡的,有人说这是一本最接地气的“大家小书”,深以为意。

  成书于2002年,在整个系列里算是最年轻的了,探讨的内容可是历史悠久了。本书讲的是佛教和佛寺,在传于中国后,本土化的过程。听起来学术味道浓厚的一个课题,但是白老师写得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看《西游记》的时候老是和《封神榜》混,看各种只要有菩萨、佛祖、罗汉等出场的影视剧,总是会不明就里,这些你看到的角色到底和《西游记》《封神演义》里出现的啥关系,是不是一个人?我小时候就这个问题没少伤脑筋,自打听说雷震子是雷神,而西方也有个雷神之后就更困惑了。每次我们临时抱佛脚祈祷保佑考试通过的神啊,由于太多,也不知道抱的对不对。

  要是有这样的困惑,那可真有必要看看这本小书了,把你的困惑一网打尽。

  白先生一上来先追本溯源,给我们普及了一下佛教的历史。少不了又是我们知道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如此等等,但是且慢,你先要搞清楚一个事情,佛陀其实曾经也是人,只不过后来他涅槃后,佛典中记录的我们后来道听途说的各种传说,搞得最后我们不知道佛陀到底是不是个神话故事的主角。其实我想说知足吧,我读过不少介绍各种西方的神的书,那才真叫一脑仁疼呢。比起宙斯一家乱七八糟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总让你混乱的神话,这个脉络好理多了。

  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南北朝开始发展,隋唐进入鼎盛时期,经过两千多年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与中国本土宗教融合,今天我们知道的佛教,已经是汉化的佛教了,用白先生的话来说,释迦牟尼如果复活来中国旅游,绝对是不认识这个自己创立的宗教了。今天我们把这个漫长的过程叫本土化,说得更通俗点就是,依然在中国有勃勃生机的佛教,吸引教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接地气。

  本土化过程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首先是经典翻译,从大致翻译个意思,到追求“信”“达”,于是出现一批翻译家大咖(高僧),也出现了最早的“留学生”,整个过程其实也是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教义的发展也并非止步不前,而佛教在我国本土上也渐渐形成分支,大乘、小乘、密宗,虽然都是佛教,教义却有不同,所以也就不是佛教徒的各路群众一概而论。

  然后是崇拜的那个神的本土化,众所周知,释迦牟尼是外国人,但是看《西游记》的时候佛祖宽头大耳,你很难就定义这是个外国人的长相,但是观世音菩萨可是妥妥的中国形象,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你看的神话小说里的神可能都是一个神,一个神的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称谓甚至是不同流派,但是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区别。最早佛陀的活动场所、讲学场所,传入中国最初都没有那么多讲究,几乎是民居住进僧人即可,但是后来又有了宗教活动的规范组织机构,而且需要有藏经的地方,又发展了中国特有的佛塔等建筑形式。

  我还想到一个区别,最早的佛陀及其弟子都是高种姓家族弟子,出身姣好,然而在中国,穷人家的孩子是可以去做小和尚的。如果宗教只告诉我们,高种姓的人犯了错会降级,但是贱民生生世世都是贱民,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即便是几千年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半封建半殖民,中国也从来没有过种姓制度。宗教宽慰人心,要是信教也不解脱,在这个国度是建立不起来的。

  《汉化佛教与佛寺》读后感(四):学点儿佛教入门知识挺好

  中国社会很早以来就讲究儒、释、道,三家之间关系并不简单,各自也很在讲究。但在普通民众间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常常显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为一谈的也有之。儒、道二家,系中国本土产生、本土发展,而佛教虽然自古印度传入,却在传入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自觉或者不自觉本土化改造的过程,至唐宋以来整体面貌已基本完成本土化改造,并且逐渐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在印度本土,佛教已趋式微,以至于今天的印度人要想追寻那那烂陀寺的光辉历程,已经无法从自己的历史记载中找到些许踪迹,反而要从唐朝玄奘和尚的《大唐西域记》等著作中去寻根问祖。

  佛教在世界上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有自己的一整套体系。佛教中人与普通人当然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但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近两千年间,已经不知不觉中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扎下了自己的根、有了自己的影子,并非全是佛门弟子才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普通人学习、了解一些关于佛教的入门知识,还是有好处的。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两千多年前儒家的标志性人物孔子就如是说过。圣人既然如此教导,当然更有必要实践一番。

  大约在两年前曾经看过昌如居士撰写的小说《行者玄奘》,与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的《玄奘西游记》有相印成趣之感。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讲了玄奘西行求真经的故事,他自有他的时代本意。而钱文忠教授的讲述,却是讲了一个真正的佛学大师玄奘不畏艰险万里求法的经历;昌如居士与钱文忠教授的讲述大抵相似,但显然因为他的身份的关系,格外凸显了佛学知识, 其中涉及到了很多经卷要义。但这些与佛学有关的知识却相对粗略,对普通人来说还很不够。而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白化文所写的这本《汉化佛教与佛寺》,由于作者的中国佛学院教授的身份,他对佛学知识的讲解更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实为普通人学习、了解佛学知识的最佳入门读物。

  中国素有佛教四大名山之说,即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这些年中国经济日益发展,普通民众旅游热兴起,到名山大川去转一转、看一看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了这些佛教名山,当然也会进去看一看,当然就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佛教建筑。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既然要进寺庙,当然知道一些关于寺和庙的知识、了解一些佛教建筑与佛像知识就是非常有必要了,至少可以防止弄出笑话来。佛门有佛门的规矩,普通人虽然不必去遵守,但做到互相尊重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普通人了解、学习佛教知识,多是从小说、影视剧的途径,规范的佛教知识又显然过于艰深难懂。幸好,有了白化文教授的这本《汉化佛教与佛寺》,很多疑虑或者困惑就不存在了。

  值得注意的是,白化文教授在这本书里讲的是“汉化佛教”。而敦煌学家、佛学家、文史学家绍良在本书之前的“序”中指出,另佛教界从传承的角度,是将中国佛教的派系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系。“汉传”与“汉化”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说明了其中有着眼点的不同。大体上二者的区别,对于一般人的理解来说并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定要清楚其中还是多少有区别的。

  《汉化佛教与佛寺》读后感(五):带你了解一些佛教知识

  在吴承恩《西游记》一书中,二郎神大战孙悟空时,太上老君煞有介事的拿出自己的金刚套,对观音菩萨说:“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

  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参悟得道,创立了佛教,其后一路东进,在咱们的中原大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偏偏后世佛道之争时,咱们本土的道教又整了一出“老子化胡”来,认为所谓佛教只不过是咱们先传到印度,又从印度传回来的东西而已。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一书无疑是采纳了这种说法。

  虽说老子化胡很大概率上是咱们文化自信不愿落后于人的托词,但不得不说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吸收、包容和再造能力,佛教从南亚次大陆传播到中国之后,为了能在次传播,尽可能的和中国传统伦理及宗教观念相结合,可以说从佛教传入中国的那天开始,就已经向着汉化的方向发展了。经过这番改造,汉化的的佛教早已和佛祖原有的那一套千差万别,就算是释尊亲来,也必然后莫名惊诧,早已不认识自己当年创立的那个宗教了。

  《汉化佛教与佛寺》一书详细地讲解了佛教东进和汉化的过程,并生动地介绍了佛教知识及佛教建筑的作用特点等,以往我们旅游只是简单看看风景,读过此书后,那些风景在你的眼中将会诠释出更多的意义,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本书作者白文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中华大典-民俗典》主编,主要著述有《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佛教图书分类法》等40余部,论文300余篇,可以说在佛教研究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和很高的造诣。

  类似道教提出的“老子化胡”之类抬高自己地位的做法,其实佛教本身做的更夸张。佛教在发源后,也是吸纳了南亚次大陆本地大量神话传说故事,并且把早期的一些神话人物放在了自己的宗教人物中,原来印度神话中拥有无上地位的大神梵天和帝释天,到了佛教中的位置就很尴尬了,分别名列佛教诸天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诸天在佛教中是什么样的位置?佛虽然曰众生平等,但在其内部还是有着主从分明等级森严的划分的,佛、菩萨、罗汉、诸天等层级分明,诸天的地位尚且低于罗汉,像四大天王之类的帝释天等大神的老部下地位也是诸天,一跃便与老领导平起平坐了。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汉化后,有的寺庙把紫薇大帝也放在了诸天中的一员,并且还排在二十多位,又有说法是紫薇大帝其实就是玉皇大帝,这种说法或许就是佛教的一厢情愿了。

  因为我们普通大众对佛教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之类的神魔小说,看过这些书之后,我们便会经常讨论类似“玉皇大帝大还是如来佛”大的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天神的地位都是在罗汉之下的,但汉化之后却很少会有这种感觉。尤其是玉皇大帝的地位尊崇,西游记中如来佛见玉帝的描述是“佛祖闻言,回首瞻仰”,并且在言谈中还谦称“老僧”,如果玉帝的地位只是诸天之一,佛祖也不会这么客气。

  当然类似《西游记》之类书籍传播的佛教文化,很多都是佛门不认的,大多只是作为我们的一些闲谈,但在民间这些文学作品对佛教本身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其实宗教传播的过程无非也就是这么一个互相对照互相影响的过程。当然更多佛教和佛寺是如何汉化的过程及现状,可以通过本书做些更多的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个参考。

  1、佛光折射和释尊的生涯讲解了佛祖降生、悟道及传播的过程;

  2、佛像与佛寺讲解了佛像的一些造型及对应的意义,佛像什么样的手势代表什么样的含义可以在这些章节找到答案。

  3、山门与天王殿、大雄宝殿讲解了佛教的寺庙格局。

  4、菩萨、观音菩萨、罗汉、诸天讲解了我们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佛教神袛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5、藏经与藏经阁、塔与经幢、受戒与戒坛讲解了佛教的一些具体建筑,八戒是哪八戒之类的知识也可以在此章节找到。

  6、僧人的生活与佛事,顾名思义。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