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精选点评:
●杨照的历史讲稿,第一册讲的是新石器和“三代”。有三点值得注意:一、不讲故事,讲的是观点、知识,虽然绝大多是是专业内的常识,但对大众来说确实是耳目一新,特别是被教科书统治的人。因此,一般读者要消化并不容易,换言之,今天大陆的历史读物太强调讲故事了;二、主要纳入了近一百年文字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学术成果,框架与传统史学叙述不同,与今日常见的历史通识读物也大有异趣。三、讲述方式是较为口语话的,因为原本就是讲稿整理的。综上,用这种方式来讲解原本就缺乏“故事”的三代时期,似乎是不得不进行的选择,所以不知道他对后面的历史怎么讲了。
●整个阅读体验就是一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过程。作者结合考古学讲解了新旧石器时代至夏商周的历史,很多理论都颠覆了我原有的认识,尤其是“夏商周并非三个更迭的朝代,而是三个文化共存地区”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虽然有的理论更多偏向猜测推论,但既然历史是后人书写的,为什么它就一定是我们现在所知的样子,为什么不给它另外的可能呢?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在开篇刻意提醒我们阅读前暂先忘记已有知识的原因吧。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在系列第1册《中国是怎么出现的》中,你会看到: 中国历史,如何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讲起; 如果没有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我们对上古中国的认识就不全面; 陶器、墓葬、青铜器、聚落都会说话,那是真实的历史声音,有时候比历史文献更真实; 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让我们比古人更加了解先秦; 大多数甲骨文字至今不能识别,是因为它们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夏商周是同时存在、兴起于不同地域、先后成为共主的三个强大部族; 商朝的特点是爱喝酒和迷信,在后世士大夫心目中一直没有什么好印象; 中国之所为中国,一个重要要素就是文字……
●分析有科学性,渐进式的书写风格,不疾不徐。作者是一个大家,是那种有着丰富历史经验的人。
●一本以一个全新的角度真正讲历史的书。作者不是告诉你历史是怎样的,而是告诉你历史为何如此。这样的叙述方式在讲述夏商周的先民历史时,优势非常大。作者结合出土文物,各种史料,专家研究,从源头“构建”历史。这本书非常易读,解答了我诸多困惑。 迫不及待看接下去的了!
●虽然文字依然时密时疏,偶有自我重复,但相较于易老师玄虚的文化推想和文献综述,杨照的这本中国起源显然更值得推荐,越到后面越让人感慨:真是神作!以考古学发现为核心依据,配合大胆而缜密的想象,参考钱宾四的文献推演,的确面目一新:论夏商周共存与共主更迭,商人占卜的流程和解释权归属,羌对商的威胁与“人化”,《山海经》的文本实质……皆足以对既有大陆学界著作筑成的固见构成精准有力的打击。创见难得,脉络清晰,根底扎实,酣畅淋漓。上本吹毛求疵扣了一星,这本还回来。这个系列我应该会通读。
●本来担心这套中国通史讲得归于通俗了(看看书名)。但是后来读完第一章就确信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的第一章不是通常从夏商周开始论述,而主要内容讲中国信史的确认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过程。全书很少叙述历史“故事”,而是更多的讲述着观念和制度的变化。例如,而全书的相当篇幅的内容论证和说明的是夏商周并不是像元明清那样是三个连续的朝代,而比较接近于三个不同地域的三个民族,三种不同文化。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夏、商、周其实是并存的。
●很有新意的一套书,不是从史书古籍中筛选史料按照传统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历史,而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层层推断,以考古文物为依据去伪存真,这样读起来更有可信度。不过对于一些重要结论,因为年代太过久远考据不足仍然有些模棱两可的表述。最喜欢的一点是书里引用的文物插图结合描述来看很有历史厚重感。
●通俗,知识。
●对我来说,这些年拉拉杂杂读到的一些关于中国、关于华夏,关于这个文明怎么来的,各家各派的见解、发现与学说之中,一个比较综合的、线条清晰的、甚至是比较耳目一新的说法,对于重新理解中国,理解发生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的5000年以来的故事,此书真的值得一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读后感(一):来自考古学的夏商周
这本的所讲述的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的历史。
其书中比较新颖的观点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做出一系列推论,作者提出,夏商周并非为你死我亡的朝代更迭,而是在相当久的一段时间内,三代共存,而统治的形式则为共主式。
夏朝,作者认为是存在的,而夏朝可以成为共主,是因为其社会分化的产生以及其夯土技术。
商朝,作为共主,其核心竞争力为青铜器的生产技术以及对于精神世界的控制(祭祀..与神鬼交流等等)
周朝,作为远古时代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其结合了夏商朝代的特点,比如丰富其社会关系、发展青铜器技术,更为先进的是,周朝进一步优化了统治制度(例如,土地的层层分封),为后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基础。
可以看出书中大部分内容均是立足在考古学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其他著名学者的结论,比如钱穆、张光直等学者,将考古与史料相互结合,相互印证。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读后感(二):不一样的“中国通史”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是一本新颖的中国通史,并没有像传统的历史书一样,引经据典从三皇五帝吧啦吧啦讲起,而是首先借用钱穆的例子,阐述了应如何讲述中国通史,其次又借用自己学习历史的经历,介绍了本书准备采用的历史研究方法 – 考古历史学,最后再介绍了考古学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在我们一般的印象中,考古学和历史学虽然相关,却是两个分开的学科,而杨照通过使用考古学的资料和信息,印证文献记载,来讲述中国历史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史料记载,不可避免的会掺杂有记录者的主观思想,而使史实蒙上一层阴影,而考古学可以说是一种一锤定音的验证。杨照书中的论点,如他在前言所说,都是二手资料,即引用了其他名家的他认为可信的结论,包括钱穆、苏秉琦、张光直等,通过考古与史料两者结合相互印证,虽然有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但看起来确实是言之凿凿。
简单汇总一下杨照在书中提及的主要观点:
(1) 中国文明的兴起,符合苏秉琦的“满天星斗”理论
(2) 夏、商、周,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朝代变更,而是一种“共主”更替的形式
(3) 夏商周分别称为天下共主,分别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夏,凭借其建筑技术,通过筑城,吸引其他部落归附;商,“不问苍生问鬼神”,通过占卜和鬼神沟通,制造一种神秘感和优越感;周,关注天命,以及采用了更现实的统治方式
(4) 对于器皿的崇拜与神话,是中国远古的一大特色
(5) 杨照介绍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作用以及演变过程,阐述了问什么汉字不是表音的,以及在维护统治中的作用
(6) 对周朝的统治艺术大加赞赏,其封建制、宗法、礼仪等统治思想,确保了周朝的较长延续,以及对中国未来三千年统治的影响
期待后面几本的内容,学习一下这不一样的“中国通史”。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读后感(三):角度清奇的中国史
中国通史系列,第一本讲中国的起源——夏商周,其中不乏颠覆性的观点。 一、新 一是开篇。不讲史,先讲史观,条理分明、娓娓道来,又以考古为重要依据,贯穿始终。 二是角度。一般谓通史,不过时间上大事记、重要人物捋一遍。本书研究的恰恰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怎么发生,基于哪些底层逻辑发生,产生了怎样的流变。从实证反推原初,且不说结论是否准确,这样的思维方式蛮具有启发意义。 三是结构。基本上一个知识点一个小章节,非常短小精悍,读起来像“册”,每个小节不过一枚竹片,联起来却脉络清晰,易于理解。 二、奇 作者大量引用张光直先生的论述,有的观点于我而言确实具有颠覆性,举两个例子 *优势理论,作者认为夏人夯土,商人青铜&畜牧,周人组织&模仿,是这三者的最大优势,也是他们获得共主地位的关键。——然而二里头已经出土的青铜礼器群和近战兵器群至少能证明,商人的青铜技术也是模仿来的,不能外道的保密性文字这一观点我认为是站不住脚,要构建庞大的组织,文字就不可能只是极少数贵族掌握的神秘符号,必然已经融入了文书系统中,不然,这样庞大的国土(龟甲中有马来海龟、铜料来自云南,即便不是国土范围,至少贸易往来极其发达),又靠什么管理呢? *夯土为城,作者认为夏人崛起因为他们独特的夯土技术——然而大都无城才是常态(如二里头、殷墟。二里岗除外,因在军事扩张期),夏人崛起应该还是掌握了青铜技术,虽然这项技术后来被商模仿并超越了。 *商人履迁,作者以游牧目的作为解释,也是大出人意料。——商人迁都“前八后五”,总共迁都13次,在以往的认知中,迁都理由大多还是偏向逃避水患、摆脱兄终弟及的不稳定政局影响、农业生产受限这些因素。 另外还有商人二元执政、古文字之变等等,确实比较开脑洞。 本书从考古实证的维度研究(但感觉资料有限),参杂了不少主观推论,既是在复原历史,也是解读无字地书,不论真伪,值得一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读后感(四):异质性的历史
关于中国历史,即使我们不了解具体的旁枝末节,也必有一个对基本框架的了解:某朝某代的更替,各时期的社会体制,或也可在此基础上臧否得失。然而杨照说,“将中国历史当做一个具备高度同构性的民族文化历程”,这种学校教育所灌输的理念恰恰是应当检讨的。它可能使我们一叶障目,看不清真正的历史。它模糊了一些问题,譬如,我们如何搜寻需要的史料?当史料出现矛盾,如何分辨何为真、何为假?假的又是缘何出现?
杨照写了《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便是要读者暂且放下已深入人心的框架结构,重新去定义历史。历史不是道听途说,在这个原本就异质化的世界里,不该只有一种声音。我们可以走出被过度简化的史实中,亲自来架构历史。
第一卷名为“中国是怎么出现的”,在本书中,有两个破除同质化的视角,一个关注史料的筛选,一个以人为出发点的。
在史料上,旁征博引的学者常常像福尔摩斯一般,归纳提炼出有史可考的观点。清代考据风最盛时,为官者的工作即是摊开满屋的书,从中搜寻不同版本的相异之处。而杨照称,文字史料是不可靠的,它承载了不同的编辑者、修改者的用意,且深受“追求同构性的力量”的影响,“异质性的、不一样的东西就很容易被淘汰”。一个与之互补的工具就是考古,过去被轻视、被质疑的夏商周历史,便在大量考古证据中得以确认。根据同一地点上不同文化的遗迹判断,夏商周并不是三个相继出现的朝代,它们曾同时而处,且因某方实力的增强,先后成为共主。至于实力增强,也不是一句泛泛而指的空话,可在考古中窥见端倪。
这可联系破除同质化的第二点,以人为出发点来看。即使同为华夏起源,也不是所有文明都遵循相同的轨迹。如何应对制胜,可看出古人的智慧。大量夯土遗迹证明了夏强大的原因:夯土曾是他们的独门技术,借此他们还能建造出不靠墙壁承重的梁柱结构建筑,教人赞叹不已。依样画瓢不足以取而代之。商人的制胜在于,他们还有其他的优势:驯服动物的能力和驾驭神灵的权威。甲骨文的“甲”就出自商人留下的卜甲,明明是动物的骨头更易得,商人却大量使用海龟壳,这一方面印证了商人与东方海洋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当他们的活动区域集中在了河南安阳,卜甲证明了他们握有的资源及动物交通管道。还有繁复至极的青铜器纹饰、鲜有人精通的文字,都助长了商人的权威。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文号称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我们没有顺着表意文字的道路发展出几十个字母,而是用到了4000多个复杂的汉字,因为文字的神秘性是商人统治的基础。越少人学会它、花越大的成本学会它,它就越能用以作为一种区分阶级的有效工具。周人想打败商人,第一关就是破解他们的文字——这是商人的核心优势。周人留下了许多临摹学习用的拙劣图画,削弱了商人的权威,随后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体系:以“天”之名打败了商,又以封建制建立了新的社会结构。周朝的青铜器纹饰简化了,却加入了大量文字。这不光是因为偷师学艺不精,更体现了他们与商人迥异的价值观和赖以树威的核心技术。
中国何以为国?它不是夏商周更替的同质性历史,它从夏朝的夯土技术始,先筑了邑,再有了城,“国”字的区分了城内和城外,然后慢慢扩大,变成了以城为核心的地方。杨照就像一个耐心的匠人,不满足于搭建一个框架,还要让每块砖瓦历历可考、结实耐用。看似把视角铺得很开,讲述器皿、建筑、古文字这些枝蔓,可也惟有花费如此的精力,才可能理解历史的来历,不受同质化的结论左右。
——戊戌年读杨照《将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读后感(五):重识夏商周
摘抄: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要尽量不受后来的看法和偏见干扰,才看得出真正的含义。
我们不该再沿用一种静态的中国文明观,总以为中国文明一开始就这样流传至今,而要探索、知道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变化,有很多有趣的互动。
运用文字记录的史料时,一定要记得,并不是写下来的就是事实,就是可以依赖的史料。我们必须留心文字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下来的。不同时候、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偏见。没有不带偏见的文字记录。
我们在历史中需要看到的不止是What,而是How和Why,需要看的是“异”而不是“同”。
考古过程中最容易挖到的,一是垃圾堆,一是墓葬,因为只有这两种地方最有可能留在土层里。居住区因为会不断反复使用,后来使用就改变并且抹去了前面居住的痕迹。
依照目前的考古证据,对照文字资料来看,夏、商、周不只是三个朝代,而比较接近于三个不同地域的三个民族,三种不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夏、商、周其实是并存的,不是这个朝代结束然后那个朝代开始。
从某个角度看,玉器图案是文化中的明确符号,只是我们无从解读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对商人来说,鬼城比人城重要。商人的生活是以鬼,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殷墟的建筑规模和样态度殷墟周边没有比陵寝更堂皇的宫室建筑,具体地为我们呈现、证明了这件事。
建立一套离开鬼神、彻底以人为本的新信仰,是在周人手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