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切瑟尔海滩上》是一本由[英] 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切瑟尔海滩上》精选点评:
●异性恋太几把没意思了
●麦克尤恩的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功夫实在老到。前面的铺垫和各种闪回不免沉闷,精彩之处不多;最后五十页在切瑟尔海滩上矛盾的集中爆发固然够格,但节奏变换太快,和前面有点脱节。可能会有人喜欢这样的模式,但我并不。“我爱过你,可你让我爱得这么艰难。”从这里开始算是从表象抽离出来审视本质了。最后感觉就是一堂爱情课,主题是“爱情+耐心”。说得完全没错。挺遗憾的结局,引人联想。给黄老师的译后记额外点赞。三本下来对麦克尤恩大致有一定了解了,感觉还是不够来电。当初脑一热购进六本作品,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个系列的装帧设计深得我心吧
●一夜与一生,他和她的一生在此夜旋转,将飞旋到何方?“她成了模糊的、渐行渐远的点”,这是作家给的结局,但我想知道的更是她后来的生命与心路历程,这值得去想象:回想时惆怅,而生活之河照旧流淌。而对我来说,误会难忍,这两人分开的后半生使我极为悲伤。作家笔力惊人,在前几章一点点积蓄力量,海边对话将浪潮推上高峰,最后重重跌落为庸常人生。
●细腻的心理描写
●wao~跟早期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耶。技巧更加纯熟,内容也没那么可怕了。
●如果两个人能够放下一点面子,成熟一点,或者更幼稚一点,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吧。
●2019/4/1 困住他们的爱情的是时代的枷锁,以及缺乏耐心的交流。
●麦克尤恩可以排列于欧美畅销榜单上,令人忧虑,这表明中国人甚至连阅读能力也比不上发达国家,是物质与精神水平的双重失败。我认为理解麦克尤恩的难度系数以10分制,他是8分,该和伍尔芙、纳博科夫相并列,而据我推测,我国读者的阅读书目(专业搞学术的除外)不过6分左右,7分已经很用力了。比如本书,全书梗概是性冷淡的富家女和一凤凰男新婚第一天,其余是背景铺述,以及当事人各自的内心活动。当然,矛盾是可以激活写作的,仙女和凡人,古典与摇滚,别墅与农舍,娴淑与莽撞,性冷淡与性冲动,几乎每一段文字都有价值的对冲和观念的弧光。译后记中提到作者是索尔贝娄、约翰厄普代克的读者,我认为作者一定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隐藏名单,至少会有普鲁斯特,不然怎么会用一整本书去刻画大喜之日求之不得的绝望呢,几乎是一场构思巧妙的女权报复。
●“整个人生轨迹就是这样改变的——因为他什么也没做。在切瑟尔海滩上,他本来可以去追她的。” 爱就是一件面对着无数难以启齿的困难和意想不到艰难险阻的旅程,或者说,就是彼此陪伴着走过这段旅程。
●相爱又相异,终究是不适合在一起啊。 “爱德华与弗洛伦斯相爱到互不介意彼此的问题”会怎样?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一):爱德华的遗憾。
最动人的画面是想象弗洛伦斯在白衬衫别了一朵蒲公英,帆布袋子里提着几个橘子,拿一张地图,穿过林地和山谷,去找爱德华。
我相信这也是爱德华一辈子铭记于心的画面。她如何独自走完那条路,内心怀揣着怎样的期待?她当时如何思考,如何笑,见到他又是如何开心……
因为像她那样热情专注的人,曾短暂在他身边停留过,也曾为他的英俊潇洒所倾倒,只是后来她离开了。
爱德华一定有诸多的遗憾吧。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二):爱情与性生活
麦克尤恩还是一如既往的秉持他的宣言,“从夏日伊始,我们把轻薄的床垫抬到厚重的橡木桌子上,在宽敞的窗户前做爱,直到此举终显无谓。” 爱很难,相爱更难,相爱的人白头到老,终究是幸运之神的偏爱。这本短短的小说,讲的是两个年轻人,在他们那个时代,相爱,结婚,却在新婚的第二天因为性生活不和谐离婚的故事。 很喜欢这个故事,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是读书的最大收获了。 你知道我爱你。很爱,很爱你。我也知道你爱我。我从来没怀疑过。我喜欢和你在一起,我想与你共度人生,而你说你也这样想。这些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可其实不是——我们陷在一团乱麻里,就像你说的那样。即便有这些爱也没用。 既然在他们前面还有一辈子的光阴,那就没必要着急。爱情加上耐心——如果这两样他能同时拥有,那该多好——就一定能让他们俩跨过这个坎儿。这样一来,会有怎样的未曾诞生的孩子得到出世的机会呢,会有怎样的,戴着发圈的小女孩儿,成为他钟爱的宝贝呢? 整个人生轨迹就是这样改变的——因为他什么都没做。 他们被困在一座孤岛上,岛就是一张床的尺寸,托起这座岛的海,却像人生那么浩瀚。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三):存档
日推《在切瑟尔海滩上》伊恩麦克尤恩一部小说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初,嬉皮士刚开始学习放荡,传统派依然坚挺,两位新婚夫妇蜜月 初次做爱却充满忐忑 误解,他们接吻 说我爱你 想要蒙蔽彼此 矫饰慌张,但是还是失败了,他们彼此觉得受到了侮辱,丈夫觉得种种幻想得不到实现,妻子则厌恶像一个房间似的被进入,丈夫笼罩在失败感中认定妻子性冷淡,最终与她在海滩上诀别。
再见到她两人都已白头,在她的演奏会,主持人介绍她 她的丈夫 她的几个孩子,蓦地他想起几十年前一位来他店里买礼物的小女孩自称是她的孩子,这一切像一场一起做的飘忽透明的梦他陷入沉思,往事袭来,她的孩子? 她怎么会有孩子呢 ?她怎么有的孩子?。
曲终,他想“爱情加上耐心——如果这两样他同时拥有,那该多好——就一定能让他俩跨过这个坎儿”
书摘环节
「爱德华,我爱你,我们没必要跟别人一样。」
「他们被困在一座孤岛上,岛的尺寸就是一张床的尺寸,托起这座岛的海,却像人生那么浩瀚」
「每每想起她,他总是很惊讶,怎么就让那个女孩带着她的小提琴跑了呢?」
「他不知道,或者说他不想知道,当她从她身边跑开时,在即将失去他的痛楚中,她对他的爱一定比以往更强烈,然而,夏日黄昏中他只是冷冰冰的站着,理直气壮,一言不发,看着她沿着海滩匆匆离去,成为一个渐渐模糊的渐行渐远的点」
再看妻子逃跑的那一段,心里和她想的一样也是「我真抱歉,非常抱歉」。
我真抱歉,非常抱歉。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四):新历史主义小说与现实突围
首先 五十九岁的伊恩的笔力还是相当稳健的 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恐怖伊恩”的乖戾和杀气 但仍可以看出这位耳顺之年的小说家对一般现实主义小说突围的尝试 例如这部《切瑟尔海滩》 一直到第四章(共五章)我都把它定位为对历史回溯的现实主义小说
小说通过对一对情侣燕尔之夜的描写 再现了六十年代英国社会中对两性关系的态度以及预示了即将发生的同时期的性与革命浪潮 在这一夜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幅度里 填塞进了这两个年轻人的成长以及相遇相爱 以最后两者在性爱上的冲突 来揭示不同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以及时代思想变革的缩影 主题倒是没什么亮点 其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1.弗洛伦斯的性冷淡来源于英国文化中一直从维多利亚时代继承而来的禁欲思维 作者特别提到她家那座“维多利亚时期的大宅子”
2.弗洛伦斯的爱好和事业是古典乐 结尾写了她的四重奏乐队对莫扎特演奏的巨大成功 好像是“一个恋爱中的女人,而且爱上了生活本身” 是对其始终无法接受爱情的巨大讽刺 恰也是对现代人类对古典文化盲目而虚伪的崇拜的讽刺
3.爱德华的最爱和工作对象也是摇滚乐 代表了同一时期窒闷社会的个性解放 与古典乐形成对比 在象征层次呈现了一种戏剧冲突 为两人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加上了一点悲剧的味道
4.结尾可以删去 保留到爱德华与弗洛伦斯在沙滩分手 整部作品的结构便更加完美了
5.连讨厌性交都不敢对丈夫说能说是真爱吗?两人性事的失败看起来是偶然 其实是性观念的陈腐和性教育的落后所导致的必然 这也显露出了英国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很大特点即同时也是问题小说
总结:虽然笔力稳健 可小说依然停留在了对生活的表面的写作上了 伊恩确实做了袒露社会问题的努力 可对生命与生活思考的肤浅是二战以后文学作品的通病 并不容易根除 而这一通病在英国浮现的最早 国内长期安定平稳的环境导致了资本殖民时代以后 英国也确实缺乏可供创作的题材 今天或至少是在伊恩写作此书的零七年 问题的缺乏逼得作家不得不回溯历史 以期知往通今 也使得新历史主义兴盛起来 但如若文学的衰败是由于社会没有了大的问题 公民的生活能略尽人意 那么这衰败也没什么可惋惜的。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五):纯真年代
“年轻、有教养、新婚夜、处子身、1962、纯真年代“,极其简单的背景交待让人产生无限好奇,从这一刻开始,你已经无法拒绝走进暴风雨前的宁静,”屏住呼吸,在这些挣扎中窥见自身处境的尴尬,在数万字‘无性‘的性描写中体会近乎受虐的快感“。作品整体节奏十分平稳,但摇摇欲坠的感觉总让你无法平静,无法不去想那将要到来的掉落瞬间。越往后越发现而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激动人心,是重重一击,直直砸到心上,让你禁不住回想。
男女主有共同的基调比如无知恐惧、羞怯洁癖,也有各自不同的主线,“同一个问题上,他只不过是被司空见惯的初夜焦虑折磨了一下,而她经受的,却是一种搅得五脏六腑都不得安生的恐惧,那种忍不住要作呕的感觉,就跟晕船一样明显”。弗洛伦斯,富裕的家庭、小提琴家、古典音乐,关于性有的是被动、恐惧、反感、恶心、羞耻(进入、穿透)。爱德华,稍贫困的家庭、历史系、摇滚乐,关于性则是渴望、释放、快感、孤独、失败与颓废。
在看同名电影相关文章的时候,有人提到弗洛伦斯可能受到过父亲的性骚扰,在此并不否定也不肯定这个设定,因为可以体会更广的普适性。现在观察周围人们关于性的态度,六十年后的现在,我们可以明确感觉到有一扇门,一些人在门的一边,另一些人在相反的另一边,而这扇门仿佛有千斤重,费尽力气才能推开一条缝。刚毕业一两年,周围结婚的人特别多,而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意外怀孕。生活中挑逗、段子、暗示无处不在,真正的言说却几乎没有。论坛、公众号出现了很多做相关内容的主体,但或因生存困境或因商业需求,总会偏离更好的方向。也许需要一段时间,像我们对美食的态度类似,记得爷爷有次说“吃货这个词以前是骂人的”。但因为性关系到平稳,又注定会明显不同。
男女主和自己的疏离也是很有意思的部分,女主生活中的这些困惑无人可以诉说,常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分离,“既封闭在自我独处中,又匪夷所思地隔绝于自我之外”。男主从得知母亲出事的那一天,“脑部受损”溶解了亲情,他开始久久地、忧伤地四处乱走,体会到既痛苦又陶醉的疏离感,无人可以分担,对妹妹和父母和和气气,“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离开了”。于是,冲突高潮中他猛然升起的怒火,可能包含某种狂喜;而“她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多么陌生的冲动啊,渴望在摧毁中获得快感,她根本抗拒不了”,整个过程是多么生动,你没办法不跟着沉醉(以及回忆起以前不自知沉醉过地那些快感)。之后就是分离,她投向9C座的目光,和他半分钟可以描述的生活,“随波逐流,半梦半醒,漫不经心,胸无大志,做事不认真,膝下无儿女,生活很安逸。他那点微不足道的成就多半都是物质上的”。之后是整整一页纸沉重的感伤。
感谢生活中出现过的那为数不多但十分珍贵的出口,让我的世界完全不同。
很想继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但又不同的纯真年代。
(麦克尤恩的阅读取向: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 关键词“宏大的野心和浩瀚的想象力”。之前英文版格式不对就先读了中文版,今天把格式转换了一下,可以去欣赏他被广泛夸赞的文笔以及令人称绝的the long 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