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灰》是一本由毛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寸灰》精选点评:
●在毛尖小组里几乎都读过 她关于门罗的那篇实在难以苟同
●省图#没什么劲
●外婆遇到爱玛
●有时想,节制是一种美德,写得少,可以藏拙。再想,也不对,还是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滔滔不绝,比如,可以有一千种,一万种办法说“我爱你”,换一天,又能想出一万零一、零十种方法再说。
●书号省省给其他的朋友不好吗(
●前几篇非常好,后面很多篇欠缺诚意
●龙头蛇尾的,看不明白
●大雨滂沱的晚上在书店里看完。对于女权、学习、爱情的一些看法深有共鸣。
●仍是有趣,短小精干好读。
●毛尖老师在学院派里真是画风清奇的存在(我是不是对学院派有啥误解??)
《一寸灰》读后感(一):她的影评就是好看
看到有人说毛尖的这本书华而不实掉书袋,我却很喜欢,毛尖的影评好看在于:一是资讯丰富,有很多横向纵向片子的比较,古今中外,比较之下高下立判,也丰富了阅读者的待看影片list;二是解答了不少观众的疑问,如书中首篇《我们想要成为却又害怕成为的人》就回答了我一个老大的疑问,为什么教父、古惑仔这样本是黑化低俗的黑帮片能成为一个时代大众喜闻乐见的片子?毛老师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有某种英雄气质,成为了一时文化偶像,这些黑帮分子是我们想要成为却又害怕成为的人,说得多好!三是言谈之间有种大学女教授本不该有的俏皮和大胆。给你举个栗子,“光胸光臀人间世,钻出司机的被窝,用赵本山的台词,真是拔凉拔凉的”,光看这句还不够得结合上下文读,才解其中味。
《一寸灰》读后感(二):书里的影剧评论是迄今为止看得最畅快的
电影评论、文学评论、生活随笔的合集,篇篇都短小精悍,非常好读。作者观影和阅读量特别广大,遇到自己没看过的书或影剧满是遗憾:因为读得懂字,体会不到感受。看过的又觉得描写真是精准啊,例如写英剧《米兰达》,评论看完都想再去重温剧了。影评部分太犀利有趣,写“看烂片竖中指只是生理反应”,编导看了怕是都要羞愧。
生活随笔和文学评论倒是要温和许多,尤其是生活随笔,如果说影评部分像学生时代严厉的老师,随笔部分就是自家和蔼可亲的奶奶。形容情侣的粘腻,说“情侣是最节约空间的物种”。同样母语出生,字词都是简单常用的,作者就真的是太会形容了,而且是信手拈来的范儿。不是身为读者憨傻与作者比,而是自诩为文字爱好者自惭形秽。
喜欢的几句话:
1.一起奔波在这个城市的雾霾里,和你一起去经历岁月的赏赐和伤害。
2.她是有很多自由,但也为这些自由献祭了自己。
3.爱的最终魔法,是摒弃所有的手法和伤害。
《一寸灰》读后感(三):一寸灰
“你一定要看毛尖”。
戏仿一下陈子善老师对董桥的推介,表白一下个人对毛尖文章的热爱。世俗的生活,毒辣的眼光,通透的文字,有趣的灵魂。
毛尖的文章好在“不绕”,散文杂文写作,写作者一旦失控,很容易滑进自我感情与经验的陷阱,更恐怖的是语言的陷阱,一个词一个词会不由自主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空洞的句子,写作者成为语言的奴隶,读者也身陷其中,难以脱身。毛尖的文字起手总是最平常的生活,城市的世俗生活,落手处却总是独到的洞见与思考,决不辜负读者。一个成熟的文艺女中年,可以放下身段大谈“爆款电视剧”“爆款综艺”,又能独具洞见的聊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贝克特的戏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趣就是才华,她能把最俗的词汇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读者没想到烂俗的网络语,在高手笔下也能发挥象征与现实的双重内涵,读起来既让人捧腹,又让人思索。《一寸灰》是作者近年来“硬文”的集子,不是不痛不痒的文化批评,而是“打蛇打三寸”的杀手锏,一剑封喉,看看她评论当红明星当红导演当红影视剧,就知道这沪上女作家的厉害。她评《一步之遥》:“五十岁的姜文也可以像很多五十岁开始转型的大导演那样,告别避孕套和红风车,但是,他依然站在楚河汉界那边,走日飞象唱歌剧,把马小军抛上天空的书包推入月球去。”“她评《北平无战事》:“国产剧最令人不齿的就是,以偶像等级来确定个性分贝,以地位高低决定智商面值,像刘烨这种没有完成演员自我修养的明星活生生就是被这样的等级发酵成空心白馒头”。她评《私人定制》:“前言不搭后语,又要装x又要煽情”。
厉害吧,所以,你一定要看毛尖。
《一寸灰》读后感(四):你毛老师就是你毛老师
毛老师就是毛老师,不得不佩服。我是冲着她的电影评论来的,最后被她写的生活随笔给俘获了。所以说有才华的人不限于题材的限制,想怎么散发魅力就可以怎么来。写她妈妈的时候,说“整整一天,她剥毛豆拔鸡毛刮鱼鳞,所有我们一律交给菜市场完成的工作,她都亲力亲为,否则,毛豆不鲜鸡肉不鲜鲫鱼不鲜。在诗歌的意义上,我认同我妈所有的工作,她一边剥毛豆,一边还要跟毛豆说话”。她用中国人名和中国调调把《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讲给外婆听,外婆听完第一想法是会劝住包太太,她不会死的。触动特别深,为外婆的心,也为阅读跟生活有机结合的模式。导致我同时在看其他的书的时候时常游离,想起这句话,其实包太太在我们这不会死的。她写八筒的时候引用霍桑的短篇,真的是天地良心,我们上课分析过,还考过试,我最多的细节只记得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和象征意义,毛老师直接给出最后一段话“人们不曾在他墓碑上刻下任何充满希望的诗句,因为到死他都郁郁不乐”。毛老师的阅读量和记忆里惊人!
聪明而又有谐趣的人总是会引来大家的喜爱,最好她们还要有一点点刻薄,比如毛姆,比如王尔德。但是毛老师在这个层面之上,真的是更有一点侠气。不然就不会以反问句来作为多篇评论的结尾。关于《朗读者》老是让观众潸然泪下,她说“四两才能拨千斤,而节制,作为大国美学,比感天动地潸然泪下百感交集热泪滚滚,是不是可以走更远”?我觉得这些是真正的本事,除了毛老师,当然还有这样思考的人,但未必都敢说出来得罪人。
各大粉丝圈的粉头应该多看看毛老师的随笔,跟毛老师学习怎么夸人“可惜詹姆斯已经离世整整一百年,一代登徒子笔下浑然天成的同一个故事现在需要两个故事来接棒,《布鲁克林》也好《卡罗尔》也好,都显得单薄了些,詹姆斯笔下的曲径通幽处,就算托宾,也描画不出全部”。
毛老师平易近人,常常可见“哈赤哈赤”、“天地良心”、“天灵灵地灵灵”,我看到这种小词出现的时候就知道毛老师忍不住要讽刺一下了,效果很显著,那就是你忍不住要笑出声。还有这种关联,大概也是只有毛老师才能给我们带来,“今天各大媒体的头条都是中央反腐的决心,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反腐到底!我觉得这个倡议转译一下,也应该发给BBC,明年的《神探夏洛克》如果不以断腕之志反“腐”,那英剧的克制之美也将寿终正寝”。毛老师关心的内容很多,美剧、英剧、日剧、韩剧、商业电影、文艺电影、社会文化、娱乐文化等等,所以一本小书没有翻来覆去讲同一件事,读起来还是畅快的。
《一寸灰》读后感(五):抖掉相思抖掉灰
想起第一次看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文字的优美,信手拈来的典故让人无比着迷。曾经想成为这样的人,so charming!此书中作者对于电影、文学的功底依然随意彰显,但后面几章的文字太过于随意。网络文学碎片化的影响到底是对写作者的一种侵害啊。
在飞机上看《一寸灰:关于爱情》这一篇,才缓缓感觉到少年时在图书馆看毛尖的那种感觉。天下女子,对于爱情的认识是否都和我们一样?即渴望又害怕,即热情拥抱又反复深思?
说到底,我们曾经相信爱情,相信到,即使最终爱情燃为灰烬,我们也怀念吧。
喜欢看毛尖谈论爱情,接着莎士比亚的羽毛笔尖,细说爱情是是什么?此外还能在书中看到她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竟然有点张晓风的感觉!
以此文摘录书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作品:
提到的书目《阿斯彭文稿》
《贡萨加诗稿》
《大师》
《贵妇画像》
《简爱》
《呼啸山庄》
《安娜卡列尼娜》
《浮士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追忆逝水年华》
《法国中尉的女人》
《榆树下的欲望》
《贵族之家》
《傲慢与偏见》
《情人》
《窄门》
路遥《人生》
徐皓峰《刀背藏身》
《包法利夫人》
《少帅》
《米拉波桥》
《雾都孤儿》
爱丽丝 门罗
《熊从山那边来》
《欲对你说……》
《拨弄》
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
《罗密欧与朱丽叶》
《裘利斯 凯撒》
《生死场》
提到的电影黑帮题材
《大西洋帝国》
《国民公敌》
《小凯撒》
《疤面人》
《英雄本色》
《义胆群英》
《真心英雄》
《纵横四海》
古惑仔系列
无间道系列
黑社会系列
银河电影:
《暗战》
《暗花》
《枪火》
《意外》
《一个字头的诞生》
《教父1》
《教父2》
《纽约黑帮》
三角恋题材
《德兰》
《咖啡公社》
《萌芽》
《再见女儿》
《祖与占》
《布达佩斯之恋》
《戏梦巴黎》
《这个杀手不太冷》
《晚春》
《阿玛柯德》
《纯真年代》
《罗马假日》
《夜长梦多》
《蓝色茉莉》
《卡罗尔》
《布鲁克林》
《白日焰火》
《绣春刀》
侯孝贤《恋恋风尘》
娄烨:
《苏州河》
《紫蝴蝶》
《颐和园》
《推拿》
贾樟柯:
《三峡好人》
《天注定》
《柳暗花明》
《日瓦戈医生》
《地心引力》
《黄金时代》
《少年时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