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将至读后感1000字

  《危机将至》是一本由[美]戴维·M.波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7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机将至》精选点评: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关于美国历史和美国内战至今仍然绕不过去的重磅之作;危机笼罩下的美利坚,如何滑向死亡,内战又如何成为美国的“第二次建国”。

  ●这是一场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介绍美国内战起因的书籍,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能够了解这场内战爆发的原因并不简简单单一个解放黑奴就能够讲得通的~~~~~~

  ●水平极高的美国内战前史研究,不愧方纳的推荐!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作者显然是不赞成“内战前史”这个表述的,这种表述背后是一种史观,那就是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在此之前好几十年的时间都是在为内战的爆发做准备。然而作者考察的领域极其广泛,内战之前13年的美国人,只有极少数人能遇见国家将会分裂,但没有一个人能预料到会爆发一场死亡60多万人的内战,大多数美国人更加关心的问题是:从墨西哥获得了这么大片领土,到底要怎么办;开始修建大铁路了,那些公司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加州发现了金子,我们都去淘金吧;约翰·布朗在搞事情,好多奴隶逃亡了;最高法院竟然支持追捕逃亡奴隶;一个政党倒下,重组成另一个政党,结果又解体了……作者能够从这些无比复杂似乎跟内战无关的事发现美国的危机本质是啥

  ●译者人类学出身,翻译算不错了

  ●危机的确将至。紧张感。

  ●国内战到底为何而战,是北方出于良知解放黑奴,还是基于对宪法的理解而被迫应战?

  ●读读停停,很厚重的一本内战前史著作,讨论了(不均质的)美国南方和(同样不均质的)美国北方之间长期存在的摩擦和冲突,并绘制了奴隶制和美国内战之间的关系,还驳斥了将后者视为两种文明或文化之间的必然冲突的还原论观点。

  ●“每一片刀刃独自存在的时候都能有效地进行切割,但两者合在一起时就会剪断维系联邦的纽带。” 待二刷。

  ●美国史

  ●老笔头确实不一样,享受。看书还得看经典

  《危机将至》读后感(一):危机将至时的林肯

  《危机将至》是有关美国南北战争史的力作,当然,称之为南北战争前史,可能更为合适。本书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戴维·M.波特,他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力,用百万字的规模,为我们细致地梳理了美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内战的过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或势力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影响,彼此角力的,诚可谓波澜壮阔。《危机将至》涉及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林肯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也是引起我最多兴趣的一位。

  在本书中,林肯直到后半程才出场。1858年,他作为共和党提名的本党参议员候选人,在伊利诺伊州与竞争者争夺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席位。他失败了,但两年后,他卷土重来,这一次,他赢得了最大的战利品——总统职位。

  长久以来,林肯被美国人视为与国父华盛顿平起平坐的伟大人物,他笃行自由与平等为人类不可撼动的最高价值,为废除奴隶制贡献了所有乃至是生命。他坚韧不拔又饱含智慧,就如同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的角色一样。而真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在波特笔下,林肯的形象是多面的。他基于对抽象的平等的信念,“推演出了一个坚定的信仰:奴隶制是对平等的侵害,必须禁止奴隶制的继续扩张”,同时,他又默认南方奴隶制存在的合理性(他认为奴隶制必将消亡,不过是时间问题),因为激进的废奴运动极有可能导致南方脱离联邦。为了争取到废奴主义者和温和派的选票,他不停地在演讲中承诺不会给黑人同等于白人的社会权利,尽管他内心也认为这样的“平等”的价值和质量是不能让人满意的,他其实更倾向于将白人与黑人隔离开。批评者称林肯投机、伪善,温特援引林肯对奴隶制度的深入思考(没有公开发表)的言论,反对了这一观点,“在林肯眼里,黑人和白人都被社会编织的不公之网缠绕住了,在这一点上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应该说,这是极其深刻的见解,超越了狭隘的种族主义视角。但林肯面对的是典型的美国的困境,“在哲学角度和抽象化意义上,林肯坚信黑人也有人性,人类应该平等;而在具体事务和文化意义上,他又接受黑人从属地位这种普遍做法。……在静态分析中,林肯是一个温和的奴隶制度反对者,也是温和的种族歧视拥护者。在动态分析中,他持有人道主义观念,这一观念驱使着他不屈不挠地朝着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前行。”

  历史的现场总是纷繁复杂,绝不会是一言论的舞台。林肯是多维的,他的对手们,被视为顽固派的人们,也有其复杂性,他们的立场和理念要细加辨析,有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中的某些人,跟林肯的差距,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危机将至》读后感(二):美国内战前的漫漫13年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两个尤其重要的内容,研究这部分历史的文章与著作也是不胜枚举。不过,对于内战,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戴维·波特的最后一部作品、获普利策奖的《危机将至》,将重点放在了1848-1861年这内战之前的13年,从美墨战争的胜利开始讲起。

  作为21世纪的读者,大家已经知道奴隶制问题是美国南北战争最主要因素,这一联邦重要纽带在1848-1861年期间不断被撕扯,最终断裂。在戴维抽丝剥茧般地细致剖析下,我们逐渐意识到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民主党与共和党、南方与北方、地方主义与联邦制度之间矛盾的发酵过程起伏不断,却也是愈演愈烈。奴隶制这一根本问题对于南北双方而言也并不如我们所认为那样,是简单的一方支持一方反对,双方态度的微妙转变和平衡,以及背后的缘由,透过无数次党派间的演讲、会议等交锋,被深刻而明晰地展现出来。

  在本书的第三章作者从本质上归纳了内战前这十几年国内解决新领地问题(奴隶制问题)的四种基本立场:国会规定在联邦领地禁止奴隶制(自由之土方案),领地分割原则,人民主权论学说,国会无权在领地禁止奴隶制,拥护代表分别为威尔莫特、布坎南、卡斯和卡尔霍恩。中间两个属于折中方案。这四种基本立场在战前的很多重要事件中不止一次登场,影响着历史进程。

  威尔莫特限定条款、《逃亡奴隶法案》、《奥斯坦德宣言》、《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等一系列事件,布朗革命失败、“流血的堪萨斯”等加速南北矛盾激化和党派分裂。林肯、道格拉斯关于奴隶制的大辩论和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都是战前的高潮事件。1850年时所有人都尽力绕开奴隶制问题,但最终都不得不正视它。政治派别间的斗争最终演变成南北社会的全面对抗,南方诸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1861年4月萨姆特堡遭到炮轰,内战拉开帷幕。

  从波尔克、菲尔摩尔开始,到布坎南、富兰克林、林肯,历任美国总统都在为国家奔走,上层的政治角逐、媒体的大力宣传、民众的一次次参与等,众多社会因素导致了历史的走向和结局。

  本书内容丰富、叙事精彩,史料考证也很严谨,令人信服,很是钦佩作者的分析能力和笔力。读者在清晰了解历史本身的基础上,亦能一定程度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1848-1861年期间,有的胜利是空洞的,有的失败是惋惜的,历史就是偶然与必然的综合作用,少有人有独具慧眼的历史远见,而能对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更是凤毛麟角。《危机将至》作为一扇打开美国历史的窗户,给当下和未来的人们铺开了一段13年的漫漫长路。

  《危机将至》读后感(三):深度链接:美国的前世今生

  深度链接:美国的前世今生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历史没有之一。它有几个特点可说,一个是它是新兴国家,整个国家建立也就二百多年,历史不长;二是它国土面积很大,居于世界前几位之列,在美洲一家独大,并且经济军事科技等力量称霸全球;三是它已经实际夺取全球的领导权数十年,并且仍将持续很多年。未来,它的力量会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几个主导力量之一,不可或缺。

  美国如此的强大状态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者说其强盛国力来源于哪里呢?一般不了解的人,还真讲不清楚。因为,如果从各方面各个角度去讨论,它都并不是独特的,也无创新可言,但是它的发展却出人意料,最后壮大成世界第一强国,恐怕就是所有人都希望解开其中的谜团了。

  其实,仔细看看美国历史,也许就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特殊的线索,也可以得出自己理解的答案。这在《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这本书中,有着非常清晰地记述。这部近700页的历史记录,把18世纪的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描述得十分逼真并且细致。只是简单地浏览,就可以看出一些特点来。

  比如美国的政治思想渊源,是来源于老欧洲的英国的,当然它的文化也是基督教文明,这些没有创新。它的不同的一点是这是个新兴国家,因此没有沉重历史文化的掣肘和制约,以及新旧思想矛盾的巨大冲突。这就使得这个新兴国家在一切方面轻装前进,迅速发展壮大。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每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都有民主投票和表决,这遵从了古老的契约精神:一切重大事务,都在民主协商框架下解决。当然,这其中并不是没有斗争,一团和气。相反,斗争还是激烈的,不过表现方式遵从民主原则。

  其次,这个国家很早就形成政治上两党交替执政的局面。最后演变成两个党派,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执政对民主政治是一个有利因素,执政党会受到在野党监督,政府相对会保证公正、清廉。但是他们肯定都代表了各自阶层人民的利益,选票大概从建国之初就是人民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利益的有力武器。所以,我们看到在关乎自身利益的时刻,每个党员都会投出自己的关键一票,他为了利益而努力斗争奋斗。

  美国最大的社会分歧表现在如何对待黑人奴隶上,这一点南方和北方是截然不同的。有坚决支持的,有坚决反对的,斗争到了最后,也产生了武装斗争。虽然不是规模浩大,但它也被称为一场革命,迥异于传统议会辩论胜负的形式。这对民主政治是一个巨大冲击,它表现了某些不可抗力的暴风骤雨,腥风血雨。幸好这只是在美国,有深厚的民主基础,否则真要掀起一场大革命也说不定。

  一个民主政体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增长壮大。美国扩张的步伐越来越大,它的国力也更加强盛。这和它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优越性是分不开的。不过,撕裂这些的终究是利益的争夺,平静的海面下,是漩涡恶浪。所有的矛盾最终将演化成一场战争,之后,美国将更加强大,思想更统一、和谐。就像二百年以后一样,它继续与世界斗争角力,但一直胜利发展。它的前世和今生都显得美好,在可见的范围内,这个庞然大物不会倒塌,但会衰弱下去,重复无数帝国的兴衰史。

  《危机将至》读后感(四):内战背后的那些事儿《危机将至》

  小玲子编辑

  美国,作为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唯一超级大国可以说其一举一动都吸引了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的目光。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相比,美利坚合众国从成立到现在仅仅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还不长的国家在这短短的数百年时间就一跃成为国际巨头。为什么美国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呢?有相当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例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包容是这个国家的最大特点。

  虽然美国社会的主旋律是自由和包容,能够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著名的美国南北战争,也就是我们在上学时看到的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美国内战。虽然在介绍这场美国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兵戎相见的内乱的起因时都是讲的当时的林肯总统是在黑奴问题上与南方的奴隶主产生不可调和的纠纷引起的。

  但是事实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在这场后世看来黑人奴隶得到解放是大势所趋,但是为什么当时的南方奴隶主能够得到那么多美国西点军校出身的杰出将领的效力呢?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在美国历史学界有重要地位的戴维·M.波特编著,译者高微茗的《危机将至》一书就对美国内战的来龙去脉将内战爆发前夕南北之间的争执和冲突从各方面进行了阐述。

封面

  本书一共分为二十个章节,作者在这接近七百页的篇幅中将当时美国内战前的场景进行生动再现。在本书开始之际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南北关于黑人奴隶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当时美国民族主义现状的担忧。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在前面的三个章节篇幅里,我们能够看到即使全力达到巅峰的美国总统在推出一项项政令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不仅仅限于反对党的反对,更要面临支持自己的政党的反对之声。开篇作者就将美墨之间的战争结果揭示了国内关于领土问题的分歧,这种分歧放在国人来看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放在以自由为名的美国,打了胜仗赢得大量土地并不意味着国内人民能够满意,相反反对声此起彼伏。想要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就要从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宗教体制来进行分析,而在第一章中我们就能初步全面认清原因。

  当清楚了美国的民族主义的推动源头的话,那么代表分裂主义势力的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则是一份并未实施的政府拨款法案修正案。这是一份怎样的法案使得联邦制的美国开始滑向分裂态势呢?而地方主义抬头之后,美国总统选举中历来的两大党是不是还是铁板一块呢?这些在本书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详尽的答案。

  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相信会有一个颠覆性滴认知,这是一场最终以解放黑奴为口号的战争,但更是一场解决南北之间关于国家走向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战争。相信看过本书之后你一定不会后悔遇到本书。

  《危机将至》读后感(五):《危机将至》:奴隶、联邦与美国内战的起源

  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以巨大的死亡人数、难以衡量的财产损失,以及情感创伤,在美国史上刻下了一道无法回避的印痕。大约一百年之前,殖民地的人民还共同致力于对抗宗主国英国的所谓“暴政”,此后走上了发展和进步的通途,那么,新生的共和国又何以会突然出现一场残酷的战争?战争是导火索和它真正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就是将内战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明——南方静止的、保守的农业文明与北方活泼的、日新月异而信奉自由的工业文明(这种理论,或多或少可以称作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渊薮,只是后者更强调宗教差异)——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所致。尽管也拥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这种理论在很多方面都遭到了历史事实的挑战,因为南方并非没有工业文明,只是不如北方突出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回到内战起源的问题上仍然很有必要,至少《危机将至》的作者戴维·M. 波特持这种看法。波特认为,尽管奴隶制是内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战争局面的来临主要来自联邦自身的存废激起的对立,当然,奴隶制的存在与否是南、北方设想的联邦生命体的关键之一。波特竭力对抗那种将内战的起源集中于某一特定节点的做法,也对文明冲突论持否定态度,在他那里,内战的起源既包括累积的历史问题,又不能脱离对现实因素的把握。

  尽管认为奴隶制是内战的起源的典型观点有偏颇之处,但是,在内战前的数十年里,奴隶制的确在美国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美国从墨西哥手中夺取德克萨斯,以及广阔的西部领土逐渐申请建州,共和国的新领土上是否施行奴隶制,不止是道义问题,还涉及地区权力的平衡——是增强了蓄奴州的力量,还是扩大了自由州的势力——以及至关重要的总统职位归属问题。

  不可否认,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的确让南北双方在很多问题上产生分歧,不过,此类矛盾早在共和国建立伊始就根植于政府的架构之中,联邦派以对奴隶制的默认换取松散的联邦制度,而基于人口数量分配的众议员的机制,也将奴隶换算成了五分之三人口。此后,奴隶制相关议题总难免围绕历史先例进行,不管是《密苏里妥协法案》,还是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还是堪萨斯的奴隶制(引入还是禁止)问题。

  相比奴隶制激起的种种争议,真正让蓄奴州担忧的,恐怕不能不算是北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林肯的当选。尽管如今看来,林肯远非激进的废奴主义者,也称不上宣称人类皆平等的先知,但是,相较蓄奴的支持者来说,他显然被目为不加区别地划进奴隶制的反对者,也即蓄奴州的敌人,对林肯当选总统后南方将丧失对奴隶制事务的权力的想象,无疑要为南方最终选择脱离联邦,成立邦联负责。

  然而,脱离联邦并非自然而然,因为南方诸州远非众志成城,不仅因为南方内部就是否坚持留在内部存在分歧,而且因为有些南方州对于北方的经济依赖格外严重,特别是棉花种植园复合体大量遍布的州。因此,不让人意外的是,恰恰由于不少南方州屡屡谈及了脱离联邦,北方人对此早已免疫,认为这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虚张声势,何况南方对联邦的依赖丝毫不逊色于联邦对南方的需要。

  与传统的或典型的阐释不同,波特认为,我们应当努力摆脱后见之明的影响,避免试图洞悉各方立场,以便把握整体局势,相反,非理性的因素在内战前史中起到了无法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利坚民族情感共同体的建立的影响,以及约翰·布朗的疯子一般的革命行为暗示的黑奴暴动的恐惧,后者如末日前景一般萦绕在南方大种植园主心头,并为他们选择脱离联邦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美国内战的起源,套用威尔逊评价一战的起源时所说的话,即,是“一切的一切所致”。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