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铩羽》是一部由纪录片 / 运动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2019-03-01(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铩羽》观后感(一):比起成功,人生的必修课是面对失败
1. Micheal Bent
父亲只会两种表情:愤怒和沉默,他不想教育孩子,而是希望主导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使他无法从爱看拳击的父亲的拳头下,离开自己始终不喜欢的拳击比赛。
作为业务选手,五次世界冠军,但他不想成为职业选手。
成为职业选手后的第一次公开赛,局势迅速逆转,Micheal成了第一局就被撂倒的loser。
下一次出赛,一举打败当时的传奇,成为国家级公开赛冠军。
下一次出赛,脸朝下被击败。
在正弦曲线的生命轨迹结束后,他开启了新的篇章。
成为一个作者,解析被knockout的感想,获得编辑认可。
成为一个演员、一个武术指导,都使他更像自己。
最后的最后,他quote了一句Miles Davis的名言:“Sometimes you have to play a long time to be able to play like yourself.” And that's okay.
2. torquay untied
作为一个小球队,为了不在优胜劣汰的球队竞争中被除名,背水一战。最终因为一个球员在球场上被狗咬了,有4min的伤停加时,在3分钟时,因为对方球员的反向操作+精准抓住机会,逃过一劫,怎么听都像一段杜撰出的、荒谬的戏说。
最妙的是,一直到最后,这个球队还是活在生死线上。Guess that's life:)
3. Surya
花样滑冰“冰上白雪公主”的异类,无法被当时的评判标准所接受,做了更难的动作、更多次,却永远得不到金牌,只因不符合评委对于肤色和美学风格的认可。
也曾难过到拒绝站上第二名的领奖台,也曾在颁奖前摘下自己的银牌奖章,也曾哭着在镜头上说:“我不知道,我觉得自己不该是银牌”。最终的反抗是在业务比赛中做了禁制动作,不再以评委偏好限制自己的表演,翻出了最好看的单刃着地后空翻,从此栖身专业选手。
最后,在回答年轻黑人女孩时,她说:“Sometimes it's hard. Many days on the ice you feel like crying, but winning a competition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You don't have to wait for a medal to make your life different... You should give 100% and you know there is no other way, you give your best, and feel good about it. Be positive and move on, next competition you will be better.”
《铩羽》观后感(二):从被拍摄对象身上挖掘神话
其中一集“角色错位” 讲述了拳击手迈克尔·本特的故事,他职业生涯第一场比赛就输了,做了很长时间陪练偶然被再次挖掘,经历了短暂成功之后又因为受伤而退出拳坛。虽然在拳击场上输了但他挖掘自己在写作上的天赋,同时参演《拳王阿里》,在《百万美元宝贝》做武术指导。
一、被拍摄的对象像每个人一样复杂
在拍摄的时候很容易就展现一个单向度的人物,摄影机通常落在他们的身份或者职业上。但是想想自己,有这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增加对被摄者其他面的审视可以避免简单化和情绪化。
比如对阴暗面的审视就可以增加复杂性,不一定是具体的一个人的阴暗面,影片就把视点落在主角父亲身上,探讨了主角生长环境的阴暗面。从主角和父亲的矛盾挖掘出故事性,他父亲对拳击的过度追求,逼迫儿子做他自己没做到的事,绑架了他的人生。大量的镜头都围绕着迈克尔父亲和他们的矛盾上,塑造了张力和故事性。
二、被拍摄对象背负着和你一样的重担
每个人都在某一刻面对复杂的情况,没有人的生活是简单轻松的。也许在拍摄中不会呈现,但是作为创作者必须要寻找到他的痛苦,去理解他。
迈克尔在职业生涯终有起色,最辉煌的时候输了,他的医生告诉他“可能你再也不能拳击了。已经是非常困难的境况了。但再深挖一步,真正的矛盾、真正的故事性在于,他的父亲看完比赛知道他的身体状况之后说了一句 “Let the fucking guy die.” 这是能让每个人都共情的痛苦,摄影机无法展现,但是观众能够感受到。
三、被拍摄对象一定有他的诉求
每个故事都有个有所求的主角,通过各种障碍最后得到了它(或者没有得到)。每个精彩的故事都是一种追求/寻求,要尽可能的挖掘和展现人物弧光,在影片一开始和最后,被拍摄对象一定是不同的,呈现角色的混乱的烦恼和欲望,从这种纠结里构造故事。
对迈克尔来说,故事的终点就是做自己。从自己职业上的的失败和糟糕的家庭关系里和解,从事专栏写作、演员、武术指导,做很多事,做自己。
这里在摄影上的启示就是,当视觉在呈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故事的终点或者追求的目标的时候,使用的大多是干净的画面,比如意象化的运动、剪影,不需要具体的细节。让观众沉浸在主角的语言、影片之前所有营造的和角色共同的情感里。
四、从被拍摄对象身上挖掘神话
神话就是一种更宏大叙事,把被拍摄者的生命和神话相匹配就能找到故事性。不管是谁一定或多或少有神话的一部分,它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形式进入我们当代的生活,我们要把它找出来。
西西弗斯被惩罚永无止境的推巨石上山顶;迈克尔拒绝了他过去不变的、痛苦的、永不休止的失败,转头离开了那座山。弥达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它所触及的一切东西都会变成黄金,“一切”,比如他的家人;迈克尔的父亲最强烈的欲望,把儿子塑造成他想要的样子,也同样毁灭了他儿子的拳击生涯。
每个人一定都有无数的故事,一段短片可能没法展现全部,我们只有尽所有可能选择、挖掘和呈现。
《铩羽》观后感(三):败而不弃者,虽败犹荣——记本片中各败局的启示
片名《Losers》,loser,失败者,在网络上常被翻译为“卢瑟”,这是一个可以用来打击人的贬义词,并且杀伤力还很大。
人们不喜欢失败,更不愿意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每个人都喜欢胜利和成功,然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失败;绝大多数人都想成为冠军,可事实是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成为冠军的陪衬。
在人生的某些的领域,我们都得充当失败者。怎样看待并正确处理不可避免的失败,真的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话题。
这部纪录片也被翻译为《失败启示录》,但片子要传达的启示,我觉得并不同于古人说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那种教训,而是偏重于主角在面对重大失败后,所采取的心理重建措施和如何重新规划今后人生的路线。
简单记录一下每集对自己的一些启示:
第一集:在演艺界大展拳脚的失败拳击手 启示:在上升无望时,痛快地退出当前的领域(即使自己曾经在此大杀四方),去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新航道。
第二集:靠一条狗保级成功的小城足球队 启示:竭尽全力为之奋斗的,并不一定是王者的荣耀,或许仅仅只是为了在一众底层失败者中争取一个生存或立足的机会。为这种事努力拼搏,谈不上波澜壮阔,但并不卑贱,甚至比那些锦上添花的行为更可贵。
第三集:一直不被评委待见的黑人滑冰女孩 启示1:有时候,突破自己的极限(做更好的自己)比赢得主流的认同更有意义; 启示2:当常规措施注定不能取胜时,用超乎寻常的手段去搏一搏也未尝不可。
第四集:被“冰王”绝杀后复盘并不断优化精进的“新冰王” 启示1:“失败是成功之母”,对自己的失败认真复盘,刻意练习,不断优先,这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启示2:赢这个结果比公众的评价更有意义,世道艰难,竞争激烈,要务实才能走得更远,不要为了保持优雅的吃相而毁掉自己的胜算。
第五集:在沙漠马拉松中途迷路,又奇迹般活下来的长跑运动员 启示1:只要还没有死,就要努力活下去。对那些非常重要的标的物,只要有希望,就不要放弃努力; 启示2:关于极限运动,我觉得真不必拿生命去冒险。
第六集:离冠军总有一步之遥的女雪橇手 启示1:专注于事情本身比争先恐后更有价值。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让输赢和名次顺其自然地发生; 启示2:遇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后,要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内心的恐惧,尽快让自己走出负面情绪的阴云。
第七集:自毁前程后又浪子回头的篮球天才 启示1:在自己一手造成一连串挫败后的至暗时刻,要让自己从自责中走出,不放弃未来,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继续前行; 启示2:不要沉浸于曾经错过的好机会(好前程)而无法自拔,充分面对现实,立足当下的实际,做好自己现在能做的事; 启示3:务实低调,闷声发财比哗众取宠好。
第八集:创造了奇迹又亲手把它毁于一旦的高尔夫选手 启示:即使近在咫尺的金杯和荣耀被自己的低级错误彻底搞砸,那又如何?生活还是如常,仍然可以积极拥抱生活里的阳光,不必让自己的下半生被那绵长的悔恨侵蚀损毁。
“最穷不过讨口,不死总能出头”,只要自己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有赢家就必然有输家,遭遇失败是人生中的必然,正确看待和处理好失败不容易(这件事本身就容易失败),所以我们要在失败中学习和磨练,努力从失败中走出来。
过往的是非成败,已经不可改变,而未来的方向就在自己的脚下。
《铩羽》观后感(四):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我们从一个人的真实经历开始聊起。
记录片《败局启示录》里的迈克尔·本特,是一名拳击手。他曾4次获得纽约金手套公开赛冠军,5次获得全国冠军。
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他是个成功人士。
可他自己却说:“我不想再练拳击了”。
小时候他就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了,但是换来的却是一顿打。父亲的偶像是拳王阿里,想让儿子成为拳王,所以从小培养他打拳击。
在本特首次登上职业拳台,第一场比赛的第一回合,就被对手揍趴。
输掉比赛以后,本特非常抑郁。他只能给拳王当陪练。 直到有一天,一个经理人发现他的潜力,并签下他。重返赛场后,他一口气赢下10场比赛,成了人人追捧的明星。
可是胜利并不是长久的。在对战赫比埃·海德时,很快便就被对方打倒了。
比赛结束后,他在后台晕倒了。昏迷4天后醒来,医生说他如果以后头部再裂开,哪怕只是走在路上摔一跤,都会成植物人。
也就是说,他再也打不了拳击了。 当所有人都替他惋惜时,他却说,“我终于解脱了”。
不能打拳击以后,他报名了写作班,写下自己比赛失利后的心路历程,文章发表后,竟然很受好评。
同时,他还做起了演员,在电影《拳王阿里》中和威尔·史密斯演对手戏,扮演索尼·利斯顿。
后来,他就彻底转行了,专职给影视剧中的演员做教练,指导他们的拳击动作。电影《百万美元宝贝》他也参与过。
在拳坛被唾弃的本特,在电影圈里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其实,没有什么通用的办法。只能一边往前走,一边尝试。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呢?那种不让你加班,但是你也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 有的人可能很幸运,在人生的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适合做什么。而有的人却慢些,在人生中途找到了自己适合做什么。 但是,只要你愿意去寻找,总有一天你会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等于什么都没说吗? 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探索,如果你都不愿意去探索、去寻找,那么没有人有能力,有义务去告诉你做什么才适合自己。 我也是从研究生毕业5年以后才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之前一直是在探索和尝试。 希望你也能一边低头努力,一边抬头看路。
推荐:人生做什么才值得?
《铩羽》观后感(五):他们都不是loser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三月兔的茶会
英文标题叫做“losers”,很直白。其实我更喜欢的中文译名是《铩羽》,因为这仅仅是一次性的失败,而不是对整个人的评价。。叫《败局启示录》增加了更多含义,这些“失败者”的经历也确实能给观众很多启示。
这部纪录片八集中的每一集的主角都是体育运动从事者。可能这个设定也让我很容易被感动,因为我本来就总能对和体育有关的一切产生共鸣。(以前的一篇文章里也叙述过这种感情)
之所以一直在“失败者”上打上双引号,是因为这些人其实并不那么失败——他们中有一度所向披靡的拳击高手,有斩获全国各项大奖的花样滑冰选手,有代表国家出战的冰球队员。既然已经这样,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每一集里的主角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第一集的迈克尔·本特曾是一名拳击手,他获得过四次纽约金手套公开赛冠军,五次全国冠军。然而在他心里,其实一直没有很好地接纳过这项运动,他一直认为自己是父亲实现年轻时梦想的工具。终于在一次比赛中严重负伤后,他无法再次重回赛场。
刚开始落败的感觉是很难熬的——正如我们一贯所做的那样,对于公众人物,人们只会记得失败和丑闻,一旦这些发生,以前苦苦赢得的认可就会灰飞烟灭。迈克尔·本特输掉一场比赛后,连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释放恶意。当他分明没有违章停车时,居然会在车前挡风玻璃上收到一张写着讥讽之言的罚单。这种巅峰跌入低谷的感觉,换了任何人都会难以接受。
可是后来,迈克尔·本特逐渐找到了适合他的路。他开始学习写作,把自己成败的经历写成书发表,意外大受欢迎;他开始参演各种有关拳击的电影,在演艺道路上也走得有声有色。
第三集的索雅是全部八集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个人物。索雅具有极高的花样滑冰天赋,她能轻松地做出对于别的选手来说难于登天的动作,除此之外,她的努力程度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然而处于当时花滑界的整体形势,她总是因为种族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评委们对她精湛的技艺和成套动作的极高难度视而不见,反而评判她的衣着不合适、动作不够优雅。她虽然多次获得过全国冠军,但在国际比赛上却一次次与金牌失之交臂。
有一次,她在国际比赛获得银牌后拒绝站上领奖台领奖,面对媒体的追问愤然离去。很多人或许不会理解,觉得银牌难道不是已经是足够好的成绩了吗?然而对于真正付出努力,也配得上金牌的人来说,除了金牌,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什么也不是。
所谓的“坦然接受”,只能出现在自己的实力确实不到的情况下。当自己称得上某种荣誉,却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与其失之交臂,这会是永远的心结。“尽人事知天命”的说法固然不错,但一介凡人恐怕终是难以做到。
就这样,为了换回自己应得的荣誉,索雅也曾经努力迎合那些外界的条条框框,却并没有获得什么起色。我觉得这是让人最难受的部分——错的并不是她,她那时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无论怎样改变风格,对于戴着有色眼镜的人来说,她一出场,一切就注定了。索雅每结束一场比赛时的笑容都那么真诚,这一幕幕更让我心酸。
可能评委的主观性对结果的影响也是我一直对花样滑冰、跳水、体操类的项目无感的原因。虽然绝对的公平不可能存在,但至少在我看来,能用计时器计时、能用鹰眼回放查看是否真的出界、能用精确的卡尺测量高度的项目,会最大程度地减少为了那么几场比赛付出了那么多的运动员的不甘。
索雅在从事花滑前还练过体操,出色的身体能力让她甚至能在花滑的动作中加入后空翻。穿着冰鞋后空翻,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当然也是正规比赛中不允许的动作。有一场比赛里,或许是看开了自己一定不会获得佳绩,索雅突发奇想,在全场的目瞪口呆中完成了一个后空翻。后来的她耸耸肩,笑着说:“我当然知道那是不被允许的。但人们会记住我,因为再也没有人会这样做了。”
如今索雅已经退役,成为了专业花滑教练。她坐在众多和她拥有一样肤色的孩子们中,告诉她们不要质疑自己,她们终将达成自己的梦想。她已经能笑着讲出那些曾经深深伤害过她的经历了。当你在做对的事的时候,改变自己去取悦别人是毫无必要的。这就是索雅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事。
另外一集里的主角也算是个传奇人物。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业余跑步爱好者偶然在朋友的邀请下参与了跨越撒哈拉沙漠的马拉松。比起已经足够困难的一般马拉松,在撒哈拉沙漠跑马拉松,更是要经受酷热、缺水、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不平整的地面、迷失方向等等挑战。
不幸真的降临在这个跑者身上,他与大部队失散了,迷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他背负的物资也很快用完,和外界断了一切联系。虽然外界也一直在积极营救,但也只是大海捞针般的徒劳。他曾走了几天几夜终于远远看见一座房子,燃气一丝希望,然而只是一间放置棺材祭坛。万不得已之时,他抓起屋里的蝙蝠充饥。(多嘴一句,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吃蝙蝠!)
更绝望的莫过于他曾经有过一丝转机,听到路过的直升机的轰鸣,而当他做出醒目的标记,并点起火想引起注意时,一场不合时宜的沙尘暴咆哮而来,等一切平静下来,飞机早已无影无踪。
在他踏上这次注定艰辛的征程前,他的妻子其实就不赞成他这样冒险,他们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然而他执意要参加,他自己或许也不清楚究竟是真的热爱,还是和许多热爱极限运动的人们一样,是想从中寻找什么。在沙漠里濒临死亡之时,他也曾流露出深深的悔恨,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妻子和孩子的不负责任,想要请求他们的原谅。最终他还是凭着惊人的意志,撑到了进入某个国家的军事管理区,被人发现并妥善照顾的时候。令人震惊的是,回国之后他又一次次参加了这种马拉松比赛,重返险些丧命于其中的沙漠。他的妻子与他离了婚,或许这样传奇般的人物注定只能独赴让他着迷的沙漠。我不知道最终他有没有找到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当你真的无法理解一个人的时候,能做到的最好的也就是不干涉吧。
还有一集的主角从事的是一项不太常见的运动——狗拉雪橇竞速。这项运动让我有些抵触,因为总会觉得这样涉及动物的运动都有些残忍,比如赛马等等。很小的时候读了一本世界名著叫《黑骏马》,是以一匹马的口吻叙述了她和她的朋友反复经历惨遭主人虐待、被转手卖出、又有幸偶尔碰到善良的主人的一系列故事。当时为她们的一些悲惨遭遇深感难过,甚至后来去在农村的奶奶家,有一次在市场上恰好站在一匹拉马车的马旁边,我自顾自地跟他说了好多安抚的话。可能是受此书的影响,我一直觉得人类应该尽量与动物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减少除了生存必需之外的对动物的利用。(真矛盾,我在说这种话的时候似乎就已经将人类的自大暴露无遗了)具体到体育运动上,在我看来现在已经不再是人们需要骑马出行以及在冬天普遍使用狗拉雪橇出行的时代了,这种传统还要被保留在体育运动里,其实是对动物的一种不公平吧。
但人和动物的感情往往是互相的。这集的主人公真心爱着她的狗,从不勉强他们做能之外的事,对比赛的结果也没有强求。对她而言,这项运动更像是和雪橇犬们建立感情、互相促进的一个过程。因此她的对手也坦言道,她的这种感情其实也限制了她的名次。
每年都参赛,每年都成绩平平,她失败吗?一点儿也不,这是她自己选择的,她收获着快乐以及和雪橇犬们朝夕相处的快乐时光。这对她自己而言已是最大的成功。
最后一个让我感动的人物就是一个篮球运动员。他并不是“科班出身”,只是从小就“混迹”于街头篮球圈。控球能力非凡,脾气却极差,这也让他虽然屡屡被一些人发掘,却总因为控制不住情绪,在球场大吵大闹甚至打砸东西,最终错失了进入任何一所篮球名校的机会,最终也与CBA无缘。他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就是一个无用的废物,可是后来他找到了对他而言再合适不过的路,成为了一名专职表演花样篮球的从业者。他接受采访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和满足,对他来说,去为孩子们表演,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乐趣,便是这份工作的意义。确切地说,这对他来说甚至不像一份工作,他觉得这就是在做最让他快乐、他也最享受的事。
没有人生来就是失败者,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比起做一个乏味的成功者,我也许更愿意做像他们一样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不取悦别人、能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的“loser”。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三月兔的茶会
《铩羽》观后感(六):豆瓣9.1,但你未必能接受
成人世界最盛行的逻辑,就是「成王败寇」。
在这个逻辑里,「成功」才是活着的终极意义,「失败」却令人生厌。
但,失败真的毫无意义吗?
最近,网飞(Netflix)推出了一套名为《Losers》的纪录片,就探讨了这个问题。
英文「Losers」,直译为「失败者」。
相比于胜负意味这么重的翻译,这套纪录片的中文译名《铩羽》,显然更传神。
「铩羽」,取于成语「铩羽而归」,原典出自《淮南子》。本意是说「鸟儿的翅膀被摧毁」,引申为「遭遇挫折或失败后,失意而回」。
「铩羽」不像「失败者」那样,含有浓烈的贬损况味。
恰恰相反,它肯定了你为目标所做的努力,即便未成,也不嘲弄。
——这也是网飞推出《铩羽》这套纪录片的真实目的:
纪录竞技游戏里的失败者,从他们身上追问失败的价值和意义。
心态 比什么都重要
失败的意义是什么?
最常见的答案,是「失败乃成功之母」。
在这个答案里,失败不仅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和能力,帮我们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更拓宽了我们的心胸、修为和视野,能让我们以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以及成功,甚至是下一个失败。
比如《铩羽》第五集的主角让·范德-维尔德,法国著名的高尔夫球手。
让·范德-维尔德他拿过欧洲巡回赛的冠军,被媒体称为「世界公认的优秀选手!」
但就是这么个优秀的选手,却在人生最重要的比赛——1999年英国公开赛——里,被幸运之神抛弃了:打出比赛第一球的时候,维尔德打偏了,球差点飞出赛场外边。
倒吸一口冷气的,不止是旁边微观的群众,和正在直播的媒体,更有维尔德本人。
老实说:第一球就打成这样,不紧张是不可能了。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杆球里,他都失误了:高尔夫球要么飞到草丛里、要么就掉进沙坑里、甚至落在了水沟里。
下水找球的维尔德很狼狈他只好卷起裤管下水捞球。
这位曾被媒体誉为「世界公认优秀选手」的男人,顷刻之间就成了大家的笑柄,而且是现场的。
尽管这是场注定要失败的比赛,维尔德还是保持着绅士做派:随便观众笑、任凭媒体拍,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优雅,直到比赛结束。
这种坦然的、乐观的心态,甚至持续到当下——面对镜头回忆这段往事时,他笑的比当时看笑话的观众还开心,搞得镜头后的导演Mickey Duzyj都不好意思了。
也正是面对失败时豁达、坦然和乐观的心态,他才会让他说:
「见过我的那一代人会记得我,而现在参加高尔夫的、20岁年纪的这一代,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是谁。但这又能怎样呢?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多年后在谈起这件事,维尔德很释然这番话道尽了世界的真相:或许对当事人的那个时刻来说,成败是决定性的;但从人生尤其是历史长河里看,成败是很过眼云烟的事——没人会真正记得你。
既然如此,何不用更超然的态度,看淡成功与失败,把精力专注于你所做的事本身。这样既能享受你的爱好本身,也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失败也是一个过程
要理解失败的意义,就得先知道什么是成功。
成功是外界对一个人的认可和肯定,意味着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很多人都想获得成功——尤为常见的,就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对他们来说,金牌就是对自我价值最大的肯定。
《铩羽》里的「沙漠马拉松选手」毛罗,最初也是个渴求通过金牌来证明自己的人。
毛罗在比赛中「沙漠马拉松」是项极限运动,因为要在荒无人烟又干涸暴热的沙漠里缓行,途中面临着脱水、中暑、沙尘暴甚至死亡的危险,选手是要在赛前预交「尸体运送费」的。现在每年参赛的人,数量能到1300左右——这么庞大的队伍,你想走丢都难。
但在毛罗参赛的1994年,一共只有80个选手。
而他,就在比赛第四天遭遇一场沙尘暴后,迷路了。
此时毛罗意识到:活下去,比赢得比赛更重要。
所以他不再慢跑,而是选择慢走以保存体力,并节省食品和饮用水。当水用完时,他开始喝尿;并生吃蝙蝠、蛇和蜥蜴。几天后,他的精神开始崩溃,继而想到了死。所以他给家人写了一张纸条后,躺下并切开了手腕。
毛罗当年被媒体报道为失踪但天不遂人愿:天气太热,外加他长时间脱水,血液粘稠得淌不出来。
他把这看成某种神启,并以此为毅力,最终在迷路10天后,走出沙漠。
这次失败,改变了毛罗渴求通过金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最初参加沙漠马拉松,是因为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享受那样的时刻;
但一次次参加比赛后,因为太过专注于竞技和名次,他渐渐迷失了本心;
等到险些命丧沙漠时他才明白:相比于奖牌,他更应该享受的是大自然。
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喜欢跑极限马拉松,是因为我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比如高山、沙漠、冰川。但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我无法享受这些美景,因为我太专注于赢得奖牌。」
毛罗更享受沉浸在大自然里的状态后来他又参加了6次沙漠马拉松——尽管6次都未摘得名次,他自己却乐此不疲。
他已经摆脱了用名次或成功来定义自己的层次。
他享受的,是自己沉浸在大自然里的过程。
成功 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铩羽》第一集《该做演员的拳王》的主角迈克尔·本特,是个有着辉煌战绩的拳击手:1993年,他以「11胜1负」的战绩声名鹊起,有过六次KO对手的精彩战史,并4次获得纽约金手套公开赛冠军、5次获得全国冠军,和WBO重量级冠军!
看这个辉煌战绩,或许你会觉得他是个成功人士。
但他却说:「我不喜欢拳击,也从来都不想成为职业选手。」
之所选择这一行,是被他父亲逼的——父亲的偶像是拳王阿里。
本特说自己从未享受过作为拳手的快乐在他的讲述里,父亲既不关心他的喜好,也不在乎他的感受。
小时候他也哭过、拒绝甚至反抗过,换来的却是父亲一顿接一顿的暴揍。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考试就能履职的工种,本特父亲的做法我完全不怀疑:他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倾注在儿子身上,并且一言不合暴力就扑面而来。
年少时的本特没有选择,只能沿着父亲用拳头挥舞出的逼仄小道艰难前行。
回忆里的父亲,总是作为施暴者出现他走上擂台,一直打到他被医生警告「有头骨开裂」的危险,才彻底结束拳击生涯。
当所有人都替这位全国冠军表示惋惜时,他却说:「我终于解脱了。」
结束拳击生涯的他,转行做了专栏作家和演员,并给影视剧中的演员做教练——他不仅为柯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做拳击指导,还在电影《拳王阿里》中跟男主角威尔·史密斯上演对手戏。
写作和表演,才是他的心头好。
最重要的是,他做的都还不错。
本特更享受现在的生活在迈克尔·本特的故事里,我们固然看到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时造成的后果,但它真正的重点,其实是要说:
真正的成功,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追求成功当然没错。
但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成功,可能只是别人眼里的成功,而不是他们真心喜欢的事情。
总结来看,《铩羽》就是一曲「分享成功经验」的「失败者之歌」。
这也是《铩羽》最可贵的地方:它拓宽了我们对于「失败」的认知范围、广度和深度,并希望我们能像对待「成功」一样去对待「失败」。
【首发在别处】
《铩羽》观后感(七):用《爱,死亡和机器人》模式给Loser们拍出的体育纪录片?奈飞:“失败”不一定意味着失败
《铩羽》?不,是《败者》
铩羽:等于翅膀被摧毁,比喻失意,翅膀伤残,不能高飞。
《铩羽》是个乍看起来很不错的剧名,似乎给“失败”与“失意”的故事们披上了一层柔软的“外纱”,用很古典的方式隐藏和消解了些许“失败”的伤痛。
但是这位译者搞错了一点,这部由奈飞出品的体育纪录片,讲述的并不是“失败”的故事,它们讲述的,是“败者”,是那些故事里的人。“败者”们的“失败”也不需要隐藏或者消解,他们直面或者拥抱它,把它变成人生故事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
八段回忆,八个有笑有泪的体育故事,奈飞用一种特别的模式(像极了《爱死机》),串联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失败地球”,这个地球上,有英国出生却最终在好莱坞找到“自我”的黑人拳击手,有来自意大利却差点在撒哈拉大沙漠里丢掉性命的长跑者,有因为队员“被狗咬”保住自己不被淘汰掉的英国足球俱乐部,还有法国孤儿院里被领养最终用后空翻引爆全场却被判出局的黑人花滑女王...
这本是一连串很具有“爆点新闻式”的剧集总结,却又是真切发生过的事,我在写下的时候,都因为回忆起某些细节忍不住又想哭又想笑。
但是这些说出口来似乎都有一点点浮夸的失败故事并不是主要打动我的地方,因为他们失败的故事未必常见,真的让我感动,甚至能够与他们建立链接的,是看到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经历痛苦低潮甚至差点自杀,却最终选择与失败握手,在与它的相处中找到了自我。
成王败寇的时代里,多得是成功写就的故事,媒体报道中存在的幸存者偏差和社交领域中的“炫耀”机制几乎会让人觉得,成功与胜利是一种正常正确,理所应当的事,可生活中谁又不曾失意过,成功者脚下的九十九个失败者谁看见了?《败者》的故事也正是我们的故事。
他们输过吗?输过。
他们输了吗?没有。
资源:bilibili.com搜索losers
我是剧透的分割线
EP 01 the Miscast Champion
第一集的英文名非常厉害,mis是“错误”的前缀,而cast则是指一部电影、剧里的“角色分配”,champion当然是指这个拳击冠军,这三个词语完美的双关了Michael Bentt的人生。
entt为什么特别?因为他是这八部纪录片里唯一一个不“love the game”的主角。他从来没有喜欢过拳击,更别提要当一个拳击冠军。
是他父亲绑架了他的人生,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是Bentt人生中的最大反派。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父亲,因为做父亲并不需要通过任何测试。他强硬的过着儿子的生活,逼迫着Bentt用拳击找到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并且一言不合暴力就扑面而来。少年Bentt的生活没有任何其他道路,只有一条他父亲用拳头为他画下的狭窄小道。
这个世界并没有发一手好牌给Bentt。
当Bentt在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败之时,他的医生告诉他:“可能你再也不能拳击了。”一个拳击冠军在当时感到的,却只有解脱。
他的父亲说:“Let the fucking guy die.”
这句话像一颗子弹一样击中了Bentt,也击中了我,我几乎能看到,Bentt在说到这里时,心里仍然保留的那种讶异不解,以及愤怒。
现在回想一下,可能那个时候的Bentt浅意识里已经知道到了吧,这是死亡,却也是新生。
后来的故事就像上面的画面一样美好,获得新生的Bentt从事过专栏写作、演员、拳击指导,做过很多事,最重要的是,他做回了自己。
第一集里还藏着一个大彩蛋,一位在拳击界和电影界里更著名的“失败者”:米基·洛克。
EP 1.5 米基·洛克
这位老爷子一生的故事有多精彩?年少时叛逆风流的他也曾是好莱坞的Golden boy之一,虽然他性格火爆私生活混乱,但是有着桀骜不羁气质同时又演技在线的他,本可是在80年代时代能够成为像强尼德普或者布拉德皮特一样的明星。
年轻的米基洛克可惜那不驯的性格让他开始挥霍自己的青春,拒演了《雨人》中汤姆克鲁斯的角色,以及 《野战排》《沉默的羔羊》《低俗小说》等重量级电影之后, 35岁,对演戏这件事情不再有激情,而且只能开始接一些烂片过活的他,选择了从演艺事业中逃离出来,进军他小时候就一直感兴趣的拳击界,4年后,在他离拳击冠军只差几步的时候,一场比赛,让他严重脑损伤,医生的警告让他选择离开拳击。
而积攒下来的积蓄也基本全部投入至因多次受伤而变型的面部整容手术中,但是手术并不是很成功,又一次一无所有的他也差点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整容多次的米基洛克后来的故事也像Bentt的故事一样精彩,已经不复当年容颜和年龄的他决定重返好莱坞,从小角色做起,最终,他在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梦之安魂曲》《黑天鹅》)那里,拿到了一个近乎自传式的角色。
《摔跤王》,喜欢这部《败者》的观众一定要去看,《摔跤王》里的米基·洛克近乎完美的出演,他几乎就是那个片中绝望中的父亲,摔跤手,斗士。这个角色也终于在他56岁的时候,为他带来了一个影帝的称号,第66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以及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同时,《摔跤手》也获得了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狮奖。
后面EP不定期更新~欢迎点赞转发留言,它们都是对我写作最好的鼓励~
《铩羽》观后感(八):烂番茄100%冷门佳作,值得所有人二刷!
关于“失败”你了解多少?
人们往往都向往成功
反而对失败避而不谈
即便谈论起失败过往,也会用“成功之母”的说辞掩盖。
毕竟在意“成败”事出有因 ——
每个人总要面对考学成败、就职成败、婚恋成败…
还会迎来外界“人生成败”的定论!
网飞有这么一部冷门剧…
云集了全世界众多知名的竞技运动员,但他们并不是无可超越的成功者,反而都曾身为败将。
集合了这么多失败者…
网飞想干嘛?
铩 羽
Loser
网飞的这部纪录片名为 —— Loser
中文是“失败者”的意思。
如果再加点轻蔑的口气,就是废柴…
所以Loser通常不是好词儿!
于是乎网飞这部[铩羽]在豆瓣电影中只有百十人看过,烂番茄评分者甚至只有区区6位…
年度大冷门无疑!
不过再冷门,也挡不住好评 ——
纪录片[铩羽]在国内豆瓣获得9.2的高分。
烂番茄鲜度维持在100%
口碑稳稳当当的立住了…
但网飞集齐这么多失败者,到底搞什么?
我先来带你品品 ——
01位置
迈克尔·本特,被誉为“昙花一现”拳王
他曾在1993年以11胜1负的战绩声名鹊起,有过六次KO对手的精彩战绩,获得WBO重量级冠军!
然而首场卫冕战,他就被对手击倒…
比赛之后他出现意识模糊,在医院昏迷了四天之久。
所幸他最后捡回了一条命!
康复后的他没有发表任何励志宣言…
反倒是宣布退役!
其实只要他愿意,依旧能继续打拳,没准还是冠军…
然而在[铩羽]中他却耸耸肩说 ——
“我从来都不想成为职业选手”
原来迈克尔·本特从来都不喜欢打拳。
他是在父亲的逼迫式教育中从事了并不热爱的事业…
小时候他也反抗过。
换来的却是父亲折断天线,一顿抽打!
(东西方同款父母)
尽管身体的优势和父亲的培养让他成为优秀的拳手…
甚至夺得拳王称号!
可站在高处时,内心的矛盾与犹豫便暴露了。
高光里的他迷失了方向…
刚拿下拳王的他就在卫冕赛上输得一败涂地…
媒体大众,冷嘲热讽
人生低谷的时候他甚至尝试过吞枪自杀!
就在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
或许从一开始,迈克尔就站错了位置 ——
退役后的他开始写作,发表后广受好评…
机缘巧合之下他还跨界表演!
除了在[拳王阿里]中和威尔·史密斯演对戏,还为电影提供拳击执导,[百万美元宝贝]等都有他参与。
电影[阿里]中饰演索尼·利斯顿原来如此,大块头裹着一颗文艺心!
就像他自己说的…
拳击台上的失败反而给了他解脱。
父亲出于理想将他丢进拳击赛场,而他却因为内心的抗拒而陷入矛盾,所以面对成功他毫无波澜。
反倒是“感谢失败”把他拉回到了自洽的人生里!
02心态
让·范德-维尔德,法国著名的高尔夫球手。
他拿过欧洲巡回赛的冠军,是世界公认的优秀选手!
不过再牛逼的人物…
路走多了,也有掉沟里的时候 ——
在1999年英国公开赛上,他因为排名靠后而无人问津,但初期优秀的表现又被英国媒体过度捧杀…
或将是第一个在英国公开赛获胜的法国人!
然而衰神附体…
维尔德的第一杆就打偏了,球险些飞出赛场外。
倒霉还没结束。
后来的几杆中他不是打到草丛间,就是飞进沙坑里…
甚至球还掉进水沟!
无奈的他只能卷起裤腿下水找球,画面狼狈不堪。
不仅BBC直播了他的惨状…
就连现场维尔德每打一杆,观众席都会爆发哄笑!
论谁都要心态爆炸。
之前被媒体捧的多高,现在就被大众嘲的多惨…
但高手就是高手!
任你媒体随便拍,任你观众随便笑…
维尔德坚持完成了比赛。
虽然与冠军无缘,却获得了季后赛的资格。
倘若他心态爆炸就什么都没了!
(虽然季后赛他又输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如今再说起这段“霉运缠身”的经历他也权当笑谈…
面对网飞的镜头让·范德-维尔德毫不掩饰那些失败。
甚至自己也笑出了声!
因为相比失败。
天生就热爱高尔夫球的他,从未后悔…
而成败对所有人都是过眼云烟。
03规则
法国有一位传奇花滑女将 —— 苏瑞娅·包纳利
三个身份缔造了她的传奇…
她是一名黑人运动员。
上世纪90年代,花样滑冰依旧是欧美白人运动员制霸,然而天赋异禀的她获得多次欧洲冠军…
打破了花样滑冰“白雪公主”的白人格局。
因此她成了被打压的对象…
她在技术上无可指摘,白人评委便讽刺起她的衣着,甚至连解说都会用“歧视性暗语”形容她。
她是一位技术性选手…
由她首次完成的后空翻动作无人超越!
要知道那个年代崇尚优雅、从容…
人人都打扮成白雪公主,标准的行礼,招牌的假笑。
苏瑞娅的风格真的 —— 太刚了
因为她的招牌动作惊艳又高难,简直逼死其他人…
于是赛会转头就把这个动作禁止了。
(很多中国体操动作也是如此命运)
她还是一个倔强的青年…
年少的时候谁还没有叛逆劲儿啊?
1994年日本锦标赛上她动作完美无缺,但还是以微弱差距败给了东道主的日本选手。
她多年压抑委屈终于爆发…
当着观众媒体摘掉脖子上的银牌,泣不成声!
多年比赛生涯她都在为了夺取冠军而努力,适应更优雅的动作设计,穿着符合评审的服装…
然而再完美也拿不到金牌!
他们把银牌给她作为安慰,维持着旧权威的地位。
98年冬奥会,又是在日本。
当时苏瑞娅带着伤病参赛,根本没有可能登上奖台…
于是她又做出了惊人的表现 ——
双脚起跳后空翻!
这个被禁止的动作,她又做了。
按照规则,苏瑞娅的名次直接滑落到十名开外…
但她却收获了全场的欢呼!
花样滑冰没有确切的数据比较…
规则体制的主观性,让比赛成为游戏规则的战场。
只要进入就被掣肘!
苏瑞娅最后的那一次翻滚,正是超越成败的咆哮…
她获得自由的时刻比什么都美。
网飞不愧是网飞…
投资的纪录片视角总是不拘一格!
失败,我们都怕。
人们越是害怕失败、拒绝失败…
越是需要接受失败、了解失败!
迈克尔只拿过一次拳王。
但是在后来的人生里他出版自己的作品,参演电影,逐渐打入文艺圈乐在其中…
苏瑞娅毕生都没有夺得过奥运会金牌。
体育竞赛的遗憾没有影响她的人生,她参与职业表演,从事花滑教练,还获得了幸福的家庭…
这何尝不是成功呢?
成败其实就像维尔德所说 ——
曾经的人记得我,如今的人不识我,本该如此!
无论成败,都是云烟罢辽…
网飞这部[铩羽]说的是失败者的故事…
其实分享的是成功的经验!
八位运动员,八段失败经历,道出了成功所需的要素:
像迈克尔找对了位置。
像苏瑞娅打破了体制。
像维尔德那样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 …
最后要夸一夸汉语的博大精深——
“铩羽”指的是翅膀被摧残,比喻失意或失败。
他并不像Loser那样框定身份…
因为拥有一身羽翼。
怎么会被一次试飞框定终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