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话的读后感大全

  《民族文话》是一本由郑振铎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6-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族文话》读后感(一):一代才华报国心

  郑振铎的《民族文话》是本非常带劲的历史故事集,共三编内容,《民族文话》收录从周朝始的15篇先秦故事,《古事新谈》收24则秦汉故事,《桂公塘》收四篇历史小说,包括《桂公塘》 《风涛》 《毁灭》 《黄公俊之最后》。

  《桂公塘》是南宋未年文天祥的故事。《黄公俊之最后》中的黄公俊参加太平天国,两次只身前往湘营试图说服曾国藩和曾国荃,后被囚禁赴难。《毁灭》是明末阮大铖和马士英结党营私的故事。《风涛》则是明末东林党人与阉党之间的斗争。这四则历史小说,写的是历史人物,反映的是特令时代背景之下,人物的家国精神。郑振铎在《民族文话·自序》中说:“在现在这个异族侵略的时候,我们民族表现得更一致、更勇敢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把往古的仁人、志士、英雄先烈们的抗战故事,特别是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里的,以浅易之辞复述出来……我们将这往昔的伟大的故事、不朽名著里,学习得:该怎样为我们民族而奋斗。气节、人格、信仰乃是三个同意义的名辞,坚定、忠贞、牺牲乃是每个人所应有的精神。”

  《古事新谈》有点像故事新编,其中《囤积居奇》《钱币与粮食》原型故事出自《盐铁论》,其他22则出自《史记》。这些故事是郑振铎在1946年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的《民主》周刊主编时发表的故事,主旨是鼓励大家以历史为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抗争到底。

  《民族文话》的先秦故事同样是关于民族存续的寓言。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社会动荡,新旧观念冲突,矛盾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志如郑振铎等为救亡图存,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创作出一系列新编历史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鼓励民众,勇敢斗争。鲁迅在二三十年代时,也写作过一批故事新编,不过,和郑振铎这样明显的民族气节与精神指向不同,鲁迅的故事新编更侧重于中国神话本身,突出英雄的浪漫主义和浓重的现实悲剧,冲击力也非常强烈。

  郑振铎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了“血与泪”的文学主张,是我国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他一生著述非常丰富,在诗歌、戏曲、散文、美术、考古、历史、翻译等各方面都硕果累累。郑振铎曾在《求书日录》中说:“使民族文化历千古而不灭失,此担挑在肩上,一息尚存,决不放下。”而他也正以自己孜孜不倦的热情和才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是“书生报国”,是“一代才华”,更是全能型文化巨匠。

  《民族文话》读后感(二):老故事,新道理

  一开始收到《民族文话》的时候,没有细细去思考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只是看到作者是郑振铎先生,而且这是一本“大家小书”系列的书,质量就摆在那儿呢!细细看了前面那篇名为《一个民族要记住的故事》才知道了这本书的由来。

  郑振铎先生不用多说,他是我们国家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在收藏、训诂方面也有很大成就。《民族文话》这本“大家小书”,实际上是汇集了郑振铎先生曾经写过的三本书,即《民族文话》《古事新谈》和《桂公塘》。其中《民族文话》写了从周民族立国到孔夫子的共15则故事,《古事新谈》写了24则先秦和西汉故事,《桂公塘》写了4则故事。

  这些故事虽然都是历史题材的老故事,关乎民族存续和民生抗争等重大指向,是郑振铎先生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和转型的时候,为了提高民族凝聚力、鼓舞民气而讲的故事。所以在这些故事里,郑振铎先生虽然讲的是“老”故事,却意在于以故喻今、以古激今——他的“今”,是指他讲这些故事时的1930年代开始的抗日期间,那时候勇于站起来的中国人很多,但投降派、没骨气的人也有不少。这些故事,讲给“勇于站起来的中国人”,是为了激励他们更加英勇地维护中华民族权益;讲给“投降派、没骨气的中国人”,是为了督促他们站在古代先贤的面前,检点一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怎样才能真正地站起来!

  在原先《民族文话》的“自序”中,郑振铎先生开篇就是这样来说的:“我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里,经历的“惊风骇浪”实不在少数;但却继续的发展下去。”为什么呢?是因为,“往哲们是怎样的慷慨激昂的在呼号着,在鼓励着、在抗争着”,是因为他们“火般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赴死如归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勇气”。这些话,在当时有用,在现在也仍然有用。当前,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就是美国视中国的崛起为他们的威胁,想尽办法要打压中国,打压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而如今的形势其实也和上个世纪的同期有某种相似之处,今天的中国人同样需要“温故”来“知新”,同样需要“读着往哲先民们的故事和名著,用更坚定了我们的这个信仰”。

  如果今天的孩子们去读这些故事的话,由于郑振铎先生写这些故事时所使用的文风和用语,和今天的某些用法实际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最好家长们能和孩子一起来读,并注意加以解释——其中所讲的道理,孩子们一定能够体会得到。

  一般来说,故事是常讲常新的。《民族文话》里的一些故事,如果能够想得起来的话,实际上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同一个故事,由不同的人来讲,用于不同的场合,也是会有不同的效果的。今天感受这些故事,同样也是一样的道理——听故事的人必须用心,必须同时开启自己的思考,而不能是听过了就那么着过了。

  《民族文话》读后感(三):读先哲们的故事,坚定我们的民族信仰

  我对郑振铎先生颇有些私人阅读情感的。

  韩敬群先生在《编辑的光辉宝藏》里曾经说:散文最能体现“修辞立其诚”的艺术,或者,套用作家刘庆邦的话,散文是一种“诚实写作”的代表文体。在散文中,作者本人的利钝、灵愚、通滞、清浊,比较容易就铺陈在读者面前,腾挪闪躲的空间很小。

  而我第一次为这种“不能藏拙”的艺术所折服,就是欣赏郑先生的一篇散文,其名为《燕子》,只要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几乎都读过这篇散文,是小学某个学习的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章。就个人而言,虽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也写得极美,读起来就像置身于诗画中的自然,但是我更喜欢郑先生的散文,怎么说呢,这种灵动发乎内心,不知怎么,就被拽到春天里,一起欣赏起小燕子的美来。如果说朱先生的散文是让你入画,那郑先生的散文就是让你进入真正的自然。

  散文能写到让人这么多年念念不忘的,对我来说,只有郑先生,因此,阅读郑先生的其他文章或许有了太高的期许,以至于《民族文话》令我有些小失望。

  蒙木老师在《一个民族要记住的故事》中已经做了说明:为了尊重作者原意和历史原貌,本书对原作中不符合今天规范的用词和概念均予以保留,不做任何修饰,请读者明鉴。不规范用词和概念尚且不影响阅读,真正原因所在是因为今天的时代背景已与郑先生写作的时代完全不同,这大概相当于《霍元甲》曾经万人空巷,而如今,我们会更爱看《战狼2》《红海行动》。

  但我们不能否认历史,现在的社会环境也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过来的。更不能否认郑先生这些文章的历史价值,我并不认为阅读它们已经不合时宜,只是今天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历史故事新编,来看历史故事,这是我们读这本书应该要具备的心理准备。

  这位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真的为我们这个民族操碎心,旧事不忘新事之师,在抗日战争期间写就的《民族文话》与《桂公塘》,他就是要我们不要忘记一个民族奋斗的故事。

  最爱的一篇是《自序》,虽然自序没有故事性,千字小品文,但是恰恰无起承转合的故事性,更能展示先生的文学魅力。

我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却始终维持着最年青的面貌。我们民族不仅并没有衰老,而是还是在最年青的在积极发展这的。——这一个民族是永远不会衰老的!……诚然,我们民族曾经经过了不少的“惊风骇浪”,曾经经过了几个黑暗的时期,然而每一次风平浪静之后,每一个黑暗时期之后,一个更光明的时代便很快的跟着来了。不仅不曾打击着我们的生活力,而且只有更坚定了我们的信仰!我们民族必要而且必能继续的生存下去、发展下去!

  或许,曾经读这些文字不会有比这个春天更深切的感触,郑先生字字句句敲在了我们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上。

我们将在这往昔的伟大的故事,不朽的名著里,学习得:该怎样为我们民族而奋斗。气节、人格、信仰乃是三个同意义的名辞,坚定、忠贞、牺牲乃是每个人所应有的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为“大我”而牺牲“小我”。成功不必“自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人有此信念,民族乃得永生。

  在当今这个时代,为“大我”牺牲“小我”这样的话似乎是有些道德绑架,但是一旦发生极端情况,我们很多人,也的确踏着先贤的脚步在这么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真切地感受到“有国才有家”“有大家才有小家”,必要的牺牲未必就要戴大帽子言必称爱国云云,可能更多时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本能。

  至于故事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因为自古我们都认为中原为中华民族正宗,以至于谈到秦的时候,一会儿说秦在西陲,为周的屏藩,同胞之感,跃然纸上,然秦穆公时开始入主中原,郑老先生用了“侵略”这个词汇,这就有点混乱了。其实,不止他混乱,我们也很混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听过,曾经我们是要学习文先生的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可是现在看来,这也不过是朝代的更迭罢了,他能不能被视为民族英雄都开始有了不同的说法……

  anyway,我们还是去伪存真,辨别良莠,与时俱进地读郑先生的这本书吧,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到底还是值得读。

  《民族文话》读后感(四):从历史故事中寻找民族精神力量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民族陷于艰难困厄之中、面临危急存亡之时,往往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深藏的精神力量。所以,在日寇侵华的民族危急时刻,一代学着郑振铎编写了《民族文话》的历史故事集,帮助劳苦大众从历代仁人志士身上学会该如何面对困厄、共赴国难。

  《民族文话》收录了郑振铎在抗日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创作的历史故事小册子,包括《民族文话》《古事新谈》和《桂公塘》三编。其中,《民族文话》主要讲述商周先秦时代的故事,《古事新谈》主要包括秦汉时代的简短小故事,并配有作者的精要点评,而《桂公塘》包含四个宋明清时代的中篇故事。

  郑振铎选择在抗日战争这个民族多难的时间节点重述这些历史故事,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些故事,都集中于邦国交战或者民族危难时期,其时代背景能让处于抗日苦难中的人民产生强烈共鸣。而故事中先人们的所作所为,正好可以为世人树立标杆:那些忠贞、坚定、危难之中也绝不放弃革命信仰和民族气节的有志之人,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那些国难当前仍然自私自利、只管弄权的可耻之徒,必然落得家国俱灭的悲惨结局,警醒世人万不可步其后尘。

  郑振铎正是通过这些著名的历史故事,为当时的人们寻找民族精神的力量,来对抗战时的苦闷、压抑、恐惧等心理,鼓舞人们起来奋斗、与民族共存亡、并努力为整个民族创造一线生机。正如他在第一编《民族文话》的自序中所写的,“我们将这往昔的伟大的故事、不朽名著里,学习得:该怎样为我们民族而奋斗。气节、人格、信仰乃是三个同意义的名辞,坚定、忠贞、牺牲乃是每个人所应有的精神”。

  比较而言,前两编的故事基本都是简要叙述,尤其是第二编,点到即止,而第三编《桂公塘》的四个故事,则是精细的描写,让读者深切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所处的时局环境的复杂,能让读者沉浸其中,激起读者的同理心和爱国热忱。

  单篇故事《桂公塘》讲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去北方同元朝议和,中途被扣押、惊险逃脱,回到扬州反倒被宋人怀疑猜忌并被拒之门外、不得不再走他方的悲壮过程。整个故事始终在歌颂文天祥在面临一次次的困境时的坚定信念、绝不屈服的民族气节。这份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正是一个民族得以永久存续并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

  故事里,元朝官军的蛮横无理和步步逼迫、宋朝官员的胆小如鼠和无所作为,像两块无形的巨石,不断地挤压着文天祥的活动空间,制造出路途上的惊险紧张和一波三折,让文天祥的处境每况愈下,甚至让读者感到越来越窒息。

  然而,来自两方的逼迫都没有让文天祥屈服。即使境况再差,即使被同僚猜忌,他所考虑的,仍然是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来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也许读过《桂公塘》之后,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理解“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戚艰辛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之心。

  故事里反复强调他们只有“十二个人”,不知十二这个数字是否有特定含义。无论如何,国难当前,十二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这十二个人,却敢于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跟压境的元朝大军抗衡。这就是他们的选择,不管他人如何,我自行正确的事。这份爱国的忠贞和不灭的信念正是抗战时期的劳苦大众最急需的。

  在抗战时期,郑振铎正是通过《桂公塘》这些故事,鼓舞民众燃起爱国心、勇于抵抗外敌。在民族存亡之时,郑振铎告诉大家,我们应该向这些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学习,用这样的方式为民族奋斗。

  那么今天我们还需要这样的故事么?当然需要。如今的世界环境远比古时候更复杂、更多元化,民族之间的竞争早已更换了不同的方式,各方面的挑战更加艰巨。严峻的形势更加考验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而《民族文话》中的故事,蕴含的正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底蕴。追溯中华民族曾经历过多少苦难,吸取历史上的失败教训,继承和发扬高尚的民族气节,才能更好的传递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

  2019.08.09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民族文话》读后感(五):如何在老故事中读出新意

  学生时代,我们都学过《历史》。老师往往要求记住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年代,历史变成一串串数字、数据和人物的组合,总是枯燥无味。

  历史不应该是这样读的。英国哲人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不是用来消遣的,不应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历史要怎样读?我们知道,北宋司马光历时十九年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其目的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今天我们读史,也要做到鉴古知今。

  郑振铎的《民族文话》讲的是老故事,却从中咀嚼出了新意。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民族文话》讲述了先秦时代15则故事,第二编《故事新谈》是从《史记》中撷取了24则短小故事加以解读,旧事新谈,第三编是《桂公塘》、《风涛》、《毁灭》和《黄公俊之最后》四篇小说。

  郑振铎指出今天我们所知的武王灭商的故事是片面的,“都是得胜者的纪功纪德,面无失败者的呼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不偏不倚的大历史观。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而失败者的一切都被无情的抹除。他认为正史多歪曲史实,反而不如《封神传》这样的小说更可信一些。

  郑振铎对于战败者充满了同情的。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他认为武庚们一定有慷慨激昂的好文章,“最可惜的是,史料和文献皆被战胜者所湮灭无踪,我们对于‘殷顽’所写作的好文章,却连一个字也见不到!”于此我们可见,郑本人所持有的整体化的文明思考与历史意识,对于我们今天读史有着不无裨益的参照作用。

  通过《子产的内政与外交》一篇,郑振铎批评古人从政的弊端是“未学为政”,科举取士看似为国家招致大批人才,实则是导致中国上千年政治黑暗的原因之一,此语可谓震聋发聩,令人警醒。

  关于齐相晏婴,郑振铎认为后人对他的评价言过其实了,他认为晏子是集合了众多贤臣的故事于一身的历史人物,褪掉晏子身上的光环,并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说他没有匡世之谋,只是一个守时的“贤”臣,没有大功,却也没什么过错。郑振铎推崇晏子具有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赞扬他勤俭奉公、推举贤人,没有私心。指出晏子处在那样一个以民为轻的贵族专政社会,而能挺身为百姓做点事,说几句好话,从而成为老百姓口中的“贤”臣。

  在《大教育家孔子》一篇中,由衷称赞说:“他所要养成的‘君子’,所要训练的‘士’,便是最坚贞不动摇的人物,便是‘杀身成仁’的先驱者,便是动乱时代的柱石,便是‘中流’的砥柱,而决不是无耻的动摇的分子。”如果我们注意到《民族文话》是郑振铎发表于1938年春夏之间 《申报·自由谈》和《鲁迅风》之上的,对于这段话就理解得深刻得多了。郑振铎何以有这样强烈的感受和表达,其时的中国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君子”,这样的“士”,敢于杀身成仁,作时代的中流砥柱,坚贞不动摇。这样一篇文字的发表,可以想见,是激发了多少热血儿女的澎湃之情。文章合为时而著,白居易所提出的观点,被郑振铎完美的践实了。

  《故事新谈》都是《史记》中老掉牙的故事,郑振铎却能拿来为我所用,他通过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引人 深思。《刘邦打陈豨》一文不足百字,讲刘邦利用金钱拉拢分化陈豨的手下将领的故实。作者没有一句废话,只在文后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这是一个很老的老故事了,不过我们读起来不还是很新鲜么?”言外之意,人尽可知。

  某日,豆瓣友邻发一广播,说:坏跟坏也是挺不一样的。有的坏,想遮掩而不能,就像表演痕迹太重使人无法相信。最坏的是不露痕迹的那种,背后真是多少躬行力学的“功夫”。所以看到那种明明白白的坏,竟然觉得不失“可爱”。

  这让我联想到汉武帝时的公孙弘来。这人隐藏很深,表面一片仁义,其实骨子里坏透了,主父偃和董仲舒都因他暗中使坏倒了霉。学者郑振铎读《史记》中这一段故事时,不禁发出“这种外厚内深的人好不可怕!”这样的深沉感喟。

  《主父偃倒行逆施》读来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主父偃以上书得官,别人说他太霸道,他回说:“大丈夫生在世上,如果不食用五鼎,死的时候也要在五鼎里烹死耳。我日暮途穷,所以要如此的倒行逆施的做着。”如果读者不健忘,一定会想起苏秦也玩过类似的一套,衣锦还乡后对嫂子的态度可见一斑。要说主父偃的衣钵传人,恐怕非东晋桓温莫属了。《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此君可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桂公塘》等四篇小说体裁与前二编不同,有突兀之嫌,细想却不是这样。前二编是在老故事中读出新意,第三编实则是通过改编老故事,为作者所处的时代服务,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文章合为时而著”。

  《桂公塘》讲南宋末文天祥的故事,《黄公俊之最后》是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毁灭》和《风涛》是有关明末的故事。这四篇小说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形势接近,都是存亡危急的时刻,前两篇可歌可泣,后两篇可悲可叹。已有定论的故事,在郑振铎的笔下翻出新意。小说本身越是精彩可读,小说带给读者的感受越深,它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越大。因为它不是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是为时代所服务的。凡是有益于时代的文字,也愈加易于激发读者从中的感悟。 毛泽东评价鲁迅的《呐喊》等杂文为“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桂公塘》、《黄公俊之最后》、《毁灭》和《风涛》也是这样,对于黑暗的时代投去致命的一击。

  《民族文话》让我们懂得读史不能泛泛而读,要从中读出时代感。老故事不要轻易放过,从中读出新意,与时代挂钩,为我所用。鉴古知今,才不枉读史一番。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