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读后感大全

  《复杂》是一本由梅拉妮•米歇尔 (Melanie Mitchell)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杂》精选点评:

  ●勉强读懂10%,知道我大概有25000个基因,虽然与果蝇形态差异极大,但主导基因的DNA序列却有许多是相同的。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本身复杂性还没办法称之为一门科学,只是对系统进行研究而已,书中介绍了复杂系统在生物学(主要是基因及进化科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等等应用,真的挺开阔眼界的……这可是10年前的研究……里面有些概念是现在才逐渐流行起来的,突然觉得自己的认知落后的有点多

  ●“复杂系统科学”领域非常经典、系统的一本入门科普书。 之前看了圣塔菲研究所的《规模》,主要涉及幂率法则,该内容在《复杂》中只占一章,可见该书内容的全面性。

  ●所有所有的学科都串联了起来。

  ●涉及了很多知识和专业术语,不太了解的读起来晦涩,中心思想非常的明确

  ●理解世界的新范式。

  ●牛逼

  ●复杂系统方向符合一门新兴科学的特征:试图提出新理论,同时又遭受来自科学界的各种强烈质疑。这本书从介绍复杂系统开始,逐渐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复杂系统博物馆,作者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全书尽量客观,没有全篇鼓吹复杂系统的颠覆性,而是在介绍理论魅力的同时尽可能呈现出它的缺陷,是一本学科钥匙型的书籍。

  ●关于计算与信息的讨论尤其震撼,对更新思维方式很有方式,恨没有早点读到这书。

  ●一切伟大的真理开始都是大逆不道。

  《复杂》读后感(一):《复杂》后感

  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推动,走前沿。可怕令人恐惧的不懈追求“真理”,还是仅仅惹人怜悯的心理慰籍。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同时同步创造和毁灭,无一幸免。科学的态度,基本精神―批判。至不断进步,缓慢而艰难,无知堪称为“第一推动”。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培养。使之获取非生物本能的智慧,非与生俱来的灵魂。“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非受过教育。”细思极恐的科学家信仰。宗教差别、民族差别、党派差别,科学超越文化差别、地域差别。普适、独立,自身就是自身的主宰,同时推动创造,同时妄全毁灭。假象同时真实,摸上去还有温度,清晰地生长着毛发。宇宙派发下与生俱来的“幸存者”承载使命。谋求生计,然后消亡。好像下场雪就可以覆盖一切,做错事的孩子埋头哭泣。对此我没有意见,即使你泥古不化,去独断专行吧。邋里邋遢脾气暴躁的上帝永远是邋里邋遢脾气暴躁的上帝。

  《复杂》读后感(二):一切伟大的真理开始时都是大逆不道

  《复杂》这本书讲的是复杂系统,研究比如大脑、昆虫部落、免疫系统、细胞、全球经济、生物进化等这些我们认为复杂和具有适应性的系统,如何通过简单规则产生出复杂和适应性的行为,研究这些现象存在的普遍规律。 本书最精妙的地方是把所有学科都串联了起来,讲了信息、计算、动力学、混沌、进化的历史和内容,还介绍了网络科学的发展,以及网络科学发现的社会群体、互联网、传染病和生物代谢等各种系统中存在的深刻共性,探讨了复杂性与进化、人工智能、计算、遗传、信息处理等相关领域的关系,旨在研究这些交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是否能产生出实用的科学和新的思想,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 复杂系统的研究目前还在初期的探索中,还有很多定义尚未定论。按照我们上篇文章提到的“固有简单性”的概念,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间必有普适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这需要跨界合作,更需要通识人才。文理分科使我们的视角太狭隘。 我觉得要是我早点看到这本书,我会爱上科学,所有的生物、技术、社会学等知识都有机联系起来了,一个学科的一个发现启发了另一个学科的出现,很有趣! 这本书强烈推荐学生看,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很多学科的核心知识,可以看看自己喜欢哪些学科,以后想往哪个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崇敬之情,以及对科学发展脉络的宏观认知!

  《复杂》读后感(三):复杂类比

  烧脑神作,复杂系统的还原论读本。这本书里隐约可见亚里士多德逻辑系统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影响人类思维改变的难度如此巨大。人类在追求大一统理论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生活里处处透露着非黑即白的二元思想。随机且混沌的世界,如何大一统或者确定呢?分享几个收获:1、为什么要建模,因为无论工作生活我们都处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之中,想要搞清楚其中的谜团,必须要建模来选取重点简化工作生活的复杂系统,这里完全理解了查理芒格所说的建模的重要性。2、未来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做计划时,尽量摒弃追求精确化的想法,划定一个大致范围即好。3、自私自利的个人究竟如何形成一个复杂的利好的群体,里面有一个概念是初始规范,这个其实可以理解成为何一个人类组织,比如公司,需要企业文化和企业行为准则,以及为何组织的发展必定是要脱离具体的个人。4、好像逻辑思维里,类比的重要性对于人类认知的发展,远超演绎和归纳。5、对最新科研成果的了解,是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极其有益的提升和补充。6、AI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摆脱意义的怪圈,并且能让计算机本身理解意义。7、博弈论发展的目的是考虑让系统变得更优,但系统永远达不到期望里的最优值,以我的理解,可以用本书的混沌原理解释,因为前提的不确定性,也或者直接在宏观层面用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来解释。8、幂律分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远比正态分布广泛,今后势必要学习统计学的原理,细细想想,无论我们认为我们自己有多特殊,我们作为个体永远逃不出统计学规则的框架。9、也许根据复杂系统未来的发展,人类真的可以制造出自己的“上帝。”

  《复杂》读后感(四):纯阳书评二百九十九之《复杂》

  不同的学科对于同样的事物往往展现了不同的分析角度和思考深度。比如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例子,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中,从来没有一个负责统筹调度食物的中央机构,但是市民的餐饮问题还是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经济学把这一现象的原因解释为市场的力量,每一个自利的“理性人”根据自己的需求买卖就可以实现这样的效果。但是这样的解释总是令人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置信,当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人人自利就会有这样的效果时,经济学告诉我们,“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所以它可以做到”。显然经济学告诉了我们那里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至于那只“看不见的手”怎么由普普通通的“理性人”打造出来,这里边的逻辑是什么,就得另访名师了。

  这本书所探讨的复杂性科学就是一位关于上述问题的名师,旨在研究解决这类诸如人类社会、大脑、昆虫群落、免疫系统、细胞等复杂问题的逻辑和背后规律的。这类复杂体系典型特点是通过简单规则产出复杂和适应性的行为,即相互依赖而又自私的个体通过一起协作,在解决影响它们整体生存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复杂属性。作为一本介绍复杂性科学的科普读物,本书有三大特点:

  第一、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复杂性科学的核心思想概览。

  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就像一本有关复杂性科学核心思想的观光指南,以信息、计算、动力学和混沌、进化4个主题为基础和阐述原点,讲述了复杂科学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了这一领域的核心思想、意义和可能的后果。作者作为一名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所以并不限于仅仅转述别人的观点,也不失时机的表达个人的看法并努力向读者阐释这种值得探讨的差别。所以从这种角度来讲作者就是在带着读者游览一个新奇景点的导游,在娓娓讲述这些景点的历史和典故之际,还不时来上几句自己的评论和独家吐槽。

  第二、通俗易懂,有趣味。

  这本书其实源于作者所做的关于复杂性科学的系列讲座,听众是普通群众,所以作者在作演讲之前就要认真准备,一方面要确保演讲内容通俗易懂,让没有任何相关学术概念和知识背景的普通人也能够听懂,另一方面因为是系列演讲,所以要尽量让演讲内容有趣,以免听众听不下去,否则听一次以后就没人听了。正因为有这个背景,所以这本书也延续了之前演讲的特点,通俗易懂,有趣味。

  第三、获得一种新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复杂性科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绝大多数复杂性系统其实是由为数众多的、遵照简单规则的个体构成,个体按照简单的规则写作和互动就可以在整体上“涌现”出截然不同于个体的新行为和新特征,从个体来看这种新的行为和新的特征往往是复杂的,是从个体层面无法想象的。正因为如此,作为个体的我们往往会觉得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诸如“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是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反直觉,而复杂性科学告诉我们,这其实没什么,一切都是因为系统的“涌现”而已。所以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我们面对的系统多复杂,很可能只是“涌现”效应让我们眼花缭乱而已,一旦其背后所潜藏的简单规则为我们所把握,我们终将不再那么困惑。

  《复杂》读后感(五):以复杂思维认知世界

https://dribbble.com/shots/5528916-Quanta-DNA-Loop

  物理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社会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这些截然不同的领域却遇到了各自的某个难题,而这个难题的共性催生出了复杂系统研究(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

  对于复杂的事物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直觉:复杂的事物必然存在一个中央控制的角色来不断调控,否则就会陷入越来越混乱的境地。比如一个大公司依赖 CEO 自上而下地进行管理,计算机需要 CPU 来决定整个机器的行为。然而真正的复杂系统并不存在中央控制,那么你就要问了:复杂系统究竟是什么?

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组分组成的网络,不存在中央控制,通过简单运作规则产生出复杂的集体行为和复杂的信息处理,并通过学习和进化产生适应性。

  比如蚁群,作为一种社会性昆虫群落,其中每只蚂蚁的行为都很简单,但整个蚁群的结构却复杂得惊人。再看大脑,由神经元组成的庞大神经网络。这些都属于复杂系统。

  不过有趣的是,大脑作为复杂系统本身却不总是以复杂思维进行思考,而是常常陷入线性思维中。我们的大脑喜欢故事,会不由自主地对事物进行简单归因:“等你工作了就好了”,“等你结婚了就好了”。而现实世界是一个大规模网络组成的复杂系统,当下的某个结果往往是很多事件同时发生作用造成的,就比如丢手机。

  当然我在这里不是说线性思维不好,而是要知道线性思维的缺陷,时常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尤其是在学校这种封闭环境下,往往会形成很多有局限性的思维惯性。学校保研有名额限制,交换生有名额限制,学习成绩不是你好就是我好,然而出了学校,就不仅仅只是零和游戏了。

  以复杂的开放性思维去理解世界,知道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然后去探索更多的选择。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