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字

  《曾国藩家书》是一本由(清)曾国藩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8-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家书》精选点评:

  ●很好很强大!

  ●真的好喜欢曾国藩这种类型的人~也许自己信奉天道酬勤吧……看完了白话文译本,真实在

  ●自省自查严以律己严以修身宽以待人。里面很多的论著都是可以用来窥探自身的。标记了很多自己认为棒的路子。可惜的是,读完的是白话文,非文言文

  ●两个偶像,一个著,一个译,能不好吗?

  ●一半译文一半原文。在大隐遇到此书,每次去那儿就读一点。读完译文部分,受益匪浅。名言警句接连不断。需常读。随手摘录:天下古今的庸才,都是因为一个“惰”字导致失败;天下古今的才人,都是因为一个“傲”字导致失败。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切实去做事,怎么知道大挫折之后就没有大伸张的那一天呢?你的天性是淡泊名利的,再从刚强、宽厚两方面下功夫,就会终身受用不尽了。灾祸的到来,然而只要做到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这四条,终究可以弥补一二。

  ●没有惊人的才华,没有显赫的身世,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隐忍

  ●曾国藩,家书圣人君子,治世枭雄能臣

  ●2019年9月第一周至10月第一周读。搭配曾国藩传同读。较传记更真实,关于自强与自负,关于日中则昃,月盈则缺,关于谦让与自概,真实诚恳

  ●文言文版几乎是扫过的。 看完后开始给弟弟写家书。

  ●天道酬勤,自律范本。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晚清的中流砥柱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为“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知晓曾国藩一生的丰功伟绩。第一次知道曾国藩是中学的近代史,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屡战屡败”、 “投水自杀”等,当时第一印象为“晚清迂腐可笑的老头”。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肤浅,也可能是同情弱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心理作祟的缘故吧。

  曾国藩不是个完人,诚然有着他个人的缺点,但绝不能掩盖他的优点。通过《曾国藩家书》,可以再一次体会“晚晴第一名臣”的治学、立志、治军、持家、处世等的思想和态度。如“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将治学比喻为煮肉;君子立志应“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兄弟之间当“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纵观家书全文,前部分在写给弟弟们的书信虽然言辞恳切但也不失严厉,后部分谈及持家、处世时反而更加亲切。当开始读同治时期的书信的时候,心中生起莫名的茫然,曾国藩即将离世,家书即将读完,马上就是再见的时候。

  另,《家书》是本好书,但本书不是本好书。一、全文没有说明,还以为本书就是全部的家书,后搜索后才知晓仅是部分。二、全书翻译太差,绝大多数的内容和原文一样,白话文部分也就算了,生僻字、词也没解释原文照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曾国藩家书-部分摘录(待补充)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养生六事:饭后千步走;临睡前洗脚;胸中不恼怒;静坐有定时;练习射箭有定时(射箭可以联系威仪,增强体力),黎明吃一碗白饭,不吃一点菜(?)

  睡觉吃饭要有规律;控制情绪;节制欲望;临睡前洗脚;每天两顿饭之后步行三千步。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容貌应以温和谦恭为贵,心理应以谦让下士为贵。

  庄子、苏东坡都有顺其自然的意思。养生是这样,治理天下也是这样,我教你从睡眠、饮食两方面用功,看似粗浅,却能得到自然的妙处。

  我对任何事都能遵守:“尽我个人努力,听凭命运安排。”两句话。

  节俭吝啬并非只是在饮食上,即便是读书用心,也应该简约,不要太过分。此外,寿命长短,疾病有无,一律听上天安排,不要多生出妄想去计较它。

  养生,以减少恼怒为根本;侍奉双亲,以赢得欢心为根本。

  如果在广大的胸襟中再加上谦虚退让的功夫,就会潇洒无比,人神都会钦佩你。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虚幻的荣誉,只有胸襟广大是真正受用的。胸襟广大,勤俭节约。

  还曾经教你,胸中不应该太苦闷,要活泼泼地,培养出一种生机,这也是去除恼怒的办法。

  在自我修养上可以求强,在胜过别人方面求强却不可以,福气和利益是身外之物,要是专门在胜过别人之处求强,能不能强到底也是不可知晓的,即使终身都强横安稳,也是君子不屑提及的。

  天下古今的庸才,都是因为一个“惰”字导致失败;天下古今的才人,都是因为一个“傲”字导致失败。

  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切实去做事,怎么知道大挫折之后就没有大伸张的那一天呢?

  你的天性是淡泊名利的,再从刚强、宽厚两方面下功夫,就会终身受用不尽了。

  灾祸的到来(。。),然而只要做到:“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这四条,终究可以弥补一二。

  为学四事:看新书要追求快速,不多看就会太孤陋寡闻;温习旧书要追求熟练,不背诵就容易忘记;写字要有恒心,不善于写字就好像身上没有衣服,山中没有草木;写文章要苦思冥想,不善于写文章就像哑巴不能说话,马跛足不能行走。四者缺一不可。养生和学习,二者兼顾就会使意志刚强、身体也不虚弱。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曾国藩与做人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晚期朝廷重臣,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丰功伟绩,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便是他最大的功劳之一,因此,他也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曾国藩不但事业出众,道德修养与学识造诣也为人称道,由此有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最能体现出他的为人的事物,就是由他给家人写的信物所编辑起来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从道光二十一年(1842)开始收集,直到同治十年(1871),也就是他61岁且身带疾病时才停止发信,总共收集了330通(这个版本只收集了164通)。信的对象遍及了祖辈,同辈与儿辈。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事,交友识人,持家教子和治军从政等。

  《曾国藩家书》里灌输的理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儒学的教导。从他写的信里,读者可以曾国藩认为自我品德上的完善才是成功的真谛。而修身的成果,是从生活中的细节所体味与修养出来的。比如说,曾国藩教导自己兄弟每天该做的几件事包括:静坐,早起,读史,夜不出门等等。这些习惯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却能保证我们能够多出思考的时间。具体该思考什么呢?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必是至关紧要的。因此,思考过程中一定要看懂人性,从探讨自身与周围看懂不同的人对各类事物会有何样的反应,由此学会识人。曾国藩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他的识人能力。打仗时,他懂得敌人的心理活动,与其靠着军事上的碾压,他是由对敌人的心理压力与操控才得以取得胜利。处理公务时,在认识手下的性格后,该受重用的人他必定重视。修身最大的用处就是纯净我们的心灵,懂得自己心理的弱点,得以改进后才能消除任何偏见和愚昧的执念。有着纯净的心灵,我们才可以确保看人不会受到外在影响而产生差错,自己的目标也会往追求高尚的信仰方面发展。

  国人对曾国藩的崇拜反映出中国文化对人际交往与自我修养的重视。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社会重视的品德与智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性也与以前大不相同。现代中国的思维方式里是在儒学的根基上再收到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下营造出的。曾国藩所教导的人性奥秘与该有的品德难免也有过时之处。在曾国藩的年代,有才华的人都会去当官,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认知也十分死板。如今,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以不再定格在一种生活方式上,个人主义使得人们追求的目标与能展现出的才能各不相同。因此,在某些人的在曾国藩眼中的瑕疵只能代表他们会在某间事物上失败,却能在其他方面绽放光彩。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曾国藩所写的教导完全无用。他提倡的自我完善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出自己未发现的才能与让自己本有的优点得到升华。他教的识人方式也该牢记在心,懂得对方怎样思考才会更有效地与对方打交道。总体来说,《曾国藩家书》的核心理念古为今用,虽然某些观念会有所改变,但是人的本性还是一样的。真正体会到《曾国藩家书》里的道理后,我们也离成功不远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四):最爱看他与弟弟们真诚争执

  前面几章,看的慢也觉得没意思

  到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国藩34岁)去了京城给家里寄1000两这一段,真觉得非常好看。连带原文也看了好几遍。

  故事起因也挺有意思,曾国藩在京城做官,给家里寄了1000两,其中400两赠予了族人。两个弟弟不大爽,说“区区千金”,还说“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及似稍有近名之心”(意思说你考虑的不清楚,或者是想给别人多点沽名钓誉),又说他“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抑逆知家中必不为此慷慨,而姑为是言。”(想让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才这么做,知道家里一定不同意我这么慷慨,所以姑且这么说)

  把曾国藩气得很,“兄虽不肖,亦何至鄙且奸至于如此之甚!”

  为了这个,查资料了解1000两到底有多少,原来普通人家2-3两就能过一个月,这很大一笔钱啊。在京做官突然能得这么多钱。。。俸禄或是?

  曾国藩的反应很有意思,也分了好几个层次:

  一是解释。花了很长的篇幅去挨个解释每一家都是什么状况,为什么要考虑给钱。可以看到,人发迹了,七大姑八大姨真是来得多需要照拂的也多。对待亲戚的行为,曾能够宽容理解已是难得。丹阁叔在他考中之后用“八千钱”贺我,曾国藩说“贤弟谅其景况,岂易办八千者乎?以为喜极,固可感也;以为钓饵,则亦可怜也”,也就是说,不管这八千钱是丹阁叔真心为其高兴,还是希望以后他能感念,曾都表示了理解。

  二是明理。这一段很是精彩,感叹曾国藩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从馈赠说到人生的全与缺,不到一定的境界难以说的这么到位。摘录几段“君子之处顺境,競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我所余补人之不足”

  他研究了《易经》,说到“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则吝与凶随之矣。”说现在家里父母都建在,兄弟也都很好“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斋”。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居安思危、不求全责备之心不是一天的说辞。然后又举例子说怎么劝说妻子,劝弟弟怎么和弟媳相处。佩服!

  三是补救。弟弟埋怨他不知道家里欠债较多,这个虽然他有理由,但确实是事实,所以也给家里长辈造成了压力。所以赶快想些办法来弥补这一问题。

  大致分了几种情形:

  1、如果我要馈赠的事情已经传出去了,但家人没有馈赠。那我这信就不要拿出去了,不然"祖父受蔷吝之名,我加一信,亦难免二三其德之诮”。替家人考虑了,然后找了朱啸山2人的落空处理方式,让祖父、叔父裁夺。可以减半,也可以以信示之。

  2、如果祖父、叔父慨然增之,那么这封信就不用拿出来了。那我会专门在写信给祖父、叔父说明情况,安慰他们。

  1)如果祖父、叔父看了我的安慰信很开心的接受了,那么这是他们有仁爱之心,不用管

  2)如果祖父、叔父看了我的安慰信没有转变想法,那么这事是我挑的头,长辈做的,不管对错,弟弟们都不要管了。

  这段看出曾国藩真是考虑周全,条理清晰。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五):读曾国藩家书

  从三年备考会试二十八岁中举,步入官场生涯至三十四年后的1872年病逝,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晚清中,曾文正公担任过翰林、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两江总督等官衔,经历过中英南京条约,组建湘军平息太平天国运动,发起派遣留学生赴洋学习等系列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在延续了几千年的经纶学习、科举考试体系中拔尖而出,极品荣正至一等侯爵,其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有个人的作用,也有历史车轮的因素。

  因着家书这样一特殊的文体的缘故,阅读时犹如聆听长者絮叨家事,探讨阐述他以己阅历所得的关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的理念和心得。全文读下来,收获大致如下:

  翰林时期,初入职场的曾文正公对兄弟叮嘱最多的读书和交友的建议。多读书,增加涵养和声望,不受世俗的污染。

  第一,关于读书:

  读书的目的,一是修进德行,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办法,以求不愧此生;二是修行学业,学习记诵词章的办法,以求自强独立。

  自强独立的首要是独立谋生。各行各业均应努力精进其所专注的事业,足以得到衣食而无所愧疚,做到在其位,修养自己,统领事务。对于读书人而言,应专注于学业的精进上。学业高明,自不愁衣食,不忧功名。已通过科举应试选拔而出的曾文正反复叮嘱兄弟戒除骄躁,面对挫折,不要怨天尤人;科举功名,荣华富贵之事,尽人事,靠天命。

  追求学业之精,别无他法,唯专注而已。“用功就像挖井,与其挖好多井却都不出水,哪里比得上守住一口井,力求挖出水来,用之不竭呢?”读书贵在专注,钻研经书,必须专注一经,不可太泛,心有旁骛。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干事业,应全神贯注,从头到尾不松懈,专注有恒;否则,见异思迁,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到头来一事无成。应勤勉步步前行,而不可懒散懈怠,只知长吁短叹。读书人要坚守的三点,在于有志有识有恒。读书要下功夫的两点,一是格物致知,研究事物的因果规律;二是诚意,身体力行,反省自新。学习友人良习,每日自省记日记。

  反复强调,要刚强坚毅,自律勤劳不倦怠,专注有恒,始终如一。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推荐读经读史读专集。研学义理为根本,考据可次之,词章之学最后。在我的理解中,义理之学,是方法论,是关于事物根本规律的探讨;而考据是关于事实论据的记录;词章则是文辞等形式的表达。学习时,要研学根本的方法论,把握规律,得之以渔;其次才是关于事实的记忆。读书的方法,则是新书快速圈点;旧书诵读读熟。

  第二,关于交友:

  要虚心,戒骄戒傲,戒自满,广交益友贤良,对师友常存敬畏之心。相互讲学,在交流中取人之长,长进学问。忧虑家乡的兄弟同学之人无志向,环境浸染下使人不思进取。

  初入官场,翰林时期的家书,可见其作为当时读书人的理想情怀,是一位学有所成的兄长对兄弟的谆谆教导和苦心劝诫。“有时明责,有时婉劝,有时谈大略,有时讲细微,知无不言,总之是竭尽全力了”。

  第三,关于为官处世:

  天下事理,满则招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为官应尽忠报国。官场处事为人,自谓恪守中庸之道,知世态而不合时宜,不流于机巧,因而有时也落落寡合。因而希望兄弟做到虽不合时宜,但浑厚包容,不轻易显露出来。也即,知世俗而不世俗,外圆内方。

  在决策时,反复思索,谨慎斟酌,定心考虑,深谋远虑。

  在处世上自谓笃实,经历了世间种种,饱尝变化兴衰,掺杂机谋权术,一度郁郁不得志,肝气郁结。期间丁忧在家,猛然反省,专注于自平实处努力,还原笃实的本质,恢复固有的本真。浑厚含蓄,诚信愚钝,而不流于投机取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劝诫身处逆境,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兄弟: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愤懑嫉恨,定会压抑阻塞情绪,致使事理不通达;应猛然内省,断然舍弃杂念,心平气和,谦逊有度。

  领导者和管理者,办事说话有条理,切中事理才能统领属下。也即,抓住主要矛盾和脉络,一针见血。

  成大事,以见识为主,才干为辅;人谋占一半,天意占一半。经历半生沉浮,秉持能立能达,不怨不尤的处世哲学。

  第四,关于治军:

  选拔将领的标准,知己知彼,知人善任,善于探测敌情,临阵有胆识。其中,能体察人才为首要,其次,能整顿军纪,研究战术。选人要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话。也就是,有办事条理有执行力。

  治军打战,规模宏大的谋略和综理密微的布局缺一不可。

  在敌寡我众对峙时,人多势众应聚集人心,忧危机,抓准培育根基、主干和柱子。

  第五,关于齐家:

  谨记满则招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盛衰变化乃事物变化运行的规律。功名利禄、显赫荣华乃身外之物,乃时势天命造就。懒致庸,骄致败,切不可骄奢懒散。应勤俭节朴,习劳习苦,能过平顺快乐的日子,也能承受逆境困苦的日子。

  对子女教育,督促其读书思考,自省自立,勤奋成功。身教多于言传,以身作则。最后,总结的八本三致祥的齐家之言: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为不扰民为本。

  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在练兵打仗,经历宦海兵场沉浮之后,家书的后半部分,很多是对同在军营官场中兄弟关于具体军事、人事的建议,书信间其隐忍、周全的处世风格也跃然可见。通读家书全篇,一以贯之的,是劝诫兄弟后辈戒骄戒懒,专注勤勉,读书习字,研习学问;通晓事理,结交贤良,发扬优良的家风门风。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