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脆弱同行》是一本由[法] 让-克劳德•卡里埃尔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九天译文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脆弱同行》精选点评:
●人类的脆弱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弱点,弱点一定是使人脆弱的原因,但脆弱不一定是人的弱点,有时也可缓解人生的悲苦,拉进人之间的距离。
●脆弱虽说不好,但是打动我们的又偏偏是自己的脆弱,不错的书,能从中找到些答案,如此。
●我们构建科学体系,假装世界可以被认识,假装人心可以被测量。但其实我们连自己是否只是被泡在容器里的大脑都无法证明,我们甚至要对我们科技发展的产物AI感到恐惧。世界正在失控,人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们除了存有之外一无所有,我们只是我们自己,其余一无所是。
●平时逛科技频道时,看着人工智能、抗衰老药物研发、能源革命……这些主题时。会让人们觉得自己已经强大到即将迈进“神”的领域了。但是对着镜子看到自己又增加的抬头纹才想起来,我们仍然还是一个可以用“脆弱”来形容的人类。许多书都告诉我们如何变强,而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却是告诉我们,怎么面对这份自己摆脱不了的脆弱。
●作者角度很新颖,现在很多书籍都在告诉我们要做个内心强大的人,所以,有时我们过于自欺欺人,失去了自我,这本书可以带领我们更完整地认识自己。有时间还想再读。
●我不同意过分装饰或打扮自己就是对自我的否定,或许有些人是这样的,但化妆打扮这个活动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有些人就是想通过化妆体现出自己不同的一面,或不同的心境,还是要看人们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不错的一本书,脆弱的美,共鸣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找到美。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作品集,市面上有许多作品集虽然都是名人大家,但相隔年代久远,这本更贴近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
●读完之后深有感触,人性的脆弱更让人恐惧和心寒,比如最近的“疫苗之王”事件,有多少人枉死却毫无还击之力。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人类尤其是底层人的生命都太过脆弱。
《与脆弱同行》读后感(一):是什么使人成为 “真人 ”?答案是,他的脆弱。
是什么使人成为 “真人 ”?答案是,他的脆弱。更准确地说,他的喜好、偏爱、成见、习癖与脆弱;而喜好、偏爱、成见与习癖,恰恰就是脆弱之所在──所谓“软肋 ”,敌人狙击镜准星的目标。同理,什么使剧本中的角色成为 “真人”?当然,也是脆弱。 本书作者让-克劳德·卡里埃尔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编剧──包括布纽尔多部作品,以及分别改编自钧特‧葛拉斯与米兰‧昆德拉小说的《锡鼓》与《布拉格之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均出自于他之手。这本《与脆弱同行》是他的“脆弱大辞典 ”,除了引用遍及《摩诃婆罗达》、《埃利奥特》、莎士比亚、杜斯妥也夫斯基等名家名作之外,尤其好看的是他发挥剧作专长,将每一概念展延为一出出戏剧场面,令读者于阅读中过瘾地入戏于各种“脆弱 ”。是的,疫情来袭,你感到脆弱吗?你感受到自己的焦虑与恐惧了吗?你会害怕,或因此而歧视邻人吗?脆弱的病征何其繁多,《与脆弱同行》领我们重回一个最初的远方──脆弱正是在那里生根,如此顽固而盘根错节。许多时候我们苦于自己的弱点,但卡里耶尔却要说,洞察脆弱,而后“享受 ”这种脆弱,你才能算真正活过;而唯有如此,生命才能真正成为一段满载故事的旅程。
《与脆弱同行》读后感(二):触摸人之本性
《与脆弱同行》,一本带有哲思的散文集(以“脆弱”为基点探讨人之本性这个话题)。 说来奇怪,卡里埃尔在中国名气并不响,目前国内出版的书只有三本,《乌托邦的年代:1968—1969学生运动纪事》(商务印书馆出版,估计现在已经绝版了)、《别想摆脱书》(这本名气大点,主要是和艾柯的对话录)、还有上面这本《与脆弱同行》(2018年才被翻译出版)。 读《别想摆脱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卡里埃尔其实比艾柯还厉害,艾柯这个“百科全书”式人物终究有点学究气,知识分子学界膜拜的对象嘛,但卡里埃尔更像是走天涯看世界的人,写剧本的人自然“浪荡江湖”自外于学界啰,所以我很喜欢卡里埃尔没有被文字规训的气质。 之后我就去找卡里埃尔的书读,结果找来找去才发现卡里埃尔在国内有点“冷”,就只有一本书《乌托邦的年代》,作者名字还被翻译成了卡里耶尔。 1968年5月法国巴黎学生运动这事在全世界名声挺大,但这段历史的事件叙述多半倒向运动学生一方。卡里埃尔恰巧是旁观亲历者,所以我很好奇他会怎么讲述。 随着文字的递呈,卡里埃尔用一种极具冷静的笔法,不带特定的“先入为主”的立场态度去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就这样“学生运动”的历史神话被瓦解了,它的神圣性、正义性都只不过是人们不加思索的乌托邦“信仰”,妄信而已。 《与脆弱同行》大概是卡里埃尔75岁左右写就的(法文原著2006年出版),整本书充满了对人之本性的思考,像是一次终极书写。 这次卡里埃尔完全是放开写的,没有任何顾忌,很决绝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他完全是站在地球之外看整个人类世界走到今日的现状与人本身自古已久的存在困境,笔路有点蒙田的感觉,读来很有劲头、深度还有充实感。 层次决定高度,卡里埃尔追寻着莎士比亚的脚步继续触摸人之本性,这在当今这个势利变本加厉的世界是难得一见的。
《与脆弱同行》读后感(三):人性的脆弱
人性的脆弱
“我常在拿着笔的同时,对于我生命还能拖延多久,一点也没把握。”——夏多布里昂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面对死亡时人性的脆弱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实也只有在面对脆弱时,你才会发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就我们现下接触的事物而言,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方面对于脆弱的人更容易吸引我们的目光,与脆弱独处是现下大多数人的状态。
《与脆弱通行》一书,然我们真切的认识到了每个人身上的脆弱。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脆弱”的烙印。我们可以说是天性使然,也可以说是这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的标签之一。而法国著名作家让-克劳德•卡里埃尔的这本精品集则是从艺术、哲学、社会、宗教等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示着“脆弱”,脆弱就如同我们常常感受到的寂寞一样,它和我们若离若即总是在不经意间告知着我们它的存在。
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去见证着人性的脆弱。因为脆弱,我们每一个都是有故事的人,这个世界否定它,逼迫我们戴上面具,于是我们自然地选择逃避和遗忘。我们都是脆弱的个体,我们在彼此的脆弱中结伴而行。让-克劳德•卡里埃尔的这本《与脆弱通行》是以艺术的角度解读人生。我们经常说短暂的人生脆弱的生命,人生在命运面前显得短暂,生命在遭遇命运时也显得是如此的脆弱。我们在人性里见证脆弱,在寂寞中看脆弱真正的模样。
《与脆弱通行》是一部非常棒的精品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深入的思考。孤独的人在寂寞中品读着脆弱,可我们要在脆弱中保持清醒,面对书里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反思的同时需要重新认识人生。“哭泣的心、看不见的创伤、莫名的恐惧、难眠的忧虑、执着的疯狂……以文学艺术的角度解读人生。”一部好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本书的文字则是让我对于“脆弱”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
脆弱,是人类共有的特点!同时它也是一切美的原动力。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在生命里见证脆弱带给我们的种种情绪,这无疑带给我们更多不一样的感觉。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只好追求它的高度,而脆弱在生命里有着它绝对的宽度,每个人都是脆弱最亲密的伙伴。人性的脆弱是情感和美的原动力。古来圣贤皆寂寞,人间脆弱几人闻呐?
我们在生活里总是刻意的想要远离脆弱,于是我们变得比脆弱还脆弱,更无力正视他人的脆弱。而今的世界是由无数的脆弱积聚而成,但你要相信我们的脆弱是仅存不变的,不需争辩的,不会消融于我们这个复合体,我们想要远离它放逐它,这一切只是让我们再一次的回到它的面前。脆弱是人类永恒的特点,我们始终和脆弱同行!
与脆弱通行是一种勇敢,也许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更是一首读不懂的诗和永远到不了的远方!因为脆弱我们不安的活着,因为脆弱我们见证了一切,我们不能羞于承认人性的脆弱!
《与脆弱同行》读后感(四):你脆弱吗?
你脆弱吗?
“虽然我满怀恐惧地写完上一句话,但事实证明,在奇妙的偶然之下,我尚未失去生命......”——洛特-加龙省雷阿蒙
人生的轨迹如同在时间的卷轴上描画,每一笔每一画都可能是结束。当想到最终的结束,你是否会有压迫感?是否会感觉自己是如此的脆弱。当然人的一生可谓是与脆弱同行,当不能扩展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必须拓展它的宽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生命的意义。
《与脆弱通行》是法国著名编剧、导演、文学大师让-克劳德•卡里埃尔的作品集,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化的进步,离不开人性脆弱面的表达。人性的脆弱使我们有了更加丰富的情感,情感会促使我们表现力的拓宽。这不仅仅是表现在艺术层面,因为艺术本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笔下的“脆弱”去见识世界更宽广,更真实的一面。
本书的作者让-克劳德•卡里埃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身兼编剧、导演、文学大师等多个人生标签。在他的电影和文学作品里他善于表现人性的脆弱,因为脆弱更容易打动每一个人,脆弱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而脆弱是人性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
我曾经感慨过,我们的生命是何其的脆弱,我们的情感是何其脆弱,可以说是我们时刻在与脆弱为伴。而脆弱不仅仅是一个词,它更像是一把锁,它可以在不经意间直抵我们的内心深处,因为我们的脆弱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与脆弱同行》这本书是在出差的路上陆陆续续看完的,我惊叹于它的真实和它涉及范围之广。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与脆弱为伴,当然就我个人的理解脆弱让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的人生。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摩柯婆罗多,还是莎士比亚等,所有大师笔下的人物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人的脆弱。
人的生命通常都会有一定的压抑性,偶尔我在独处时不喜欢自己表现出来的脆弱,但有时候也是独处时我喜欢脆弱带给我的真实和清醒。我们生活在现如今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很少可以静下心来去思考,而这本《与脆弱通行》则是在向我们勇敢的展现人性的真实。我们或许会偶尔生出品味人生的想法,其实我们更应该品味的事人生脆弱。
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真实且无法回头,而我们则可以利用短暂的脆弱去感受生活给予的更多馈赠,尽管有时候它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完全的美好。但生活本就是由人类更多的情感而变得更加的精彩。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是人类的七宗原罪,因为我们脆弱,所以我们在负重而行,而且背负的重担是越背越重,尽管我们在持续前进,但我们仍旧是在与脆弱同行。
在生命里你必须意识到脆弱与死亡,尽管生命体具有多样性,但在沉默中感受脆弱,在人性里见证真实,生活本就是脆弱的,当我们再次回到脆弱的面前你会发现人类就像源于流长的河,尽管我们对源头一无所知,但脆弱的我们一直不曾舍弃的最真实的人性!
《与脆弱同行》读后感(五):Kâliyuga
印度教kâliyuga,毁灭的年代。
人类甚至具有幸存的天赋,而且从不考虑活下来是否有意义。这个是很有趣的,因为虽然我们个体的人常常思考“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却很少会思考“人类作为整体,存活的意义是什么”。
所谓“人性”到底是什么性?
薄伽梵歌:“弃绝希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去看”
分解不代表消融。我们是易碎的,但组成我们的物质不是,我们的裂痕只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分隔。
为什么人都会死?为什么会有欲望?为什么会被从所谓的“伊甸园”里驱逐出来?
Felix culpa,有福的罪过,原罪。罪恶感是什么?罪恶感是人发明的吗?为什么需要忏悔?道德和罪恶是一体两面?为什么打盹,吃饭是罪过?为了崇尚劳动、服从命令、奴隶制度、剥削同胞?七宗罪是怎么发明的,怎么定义的?为什么其他罪行不在榜上?“我们犯罪是为了解除我们身上的罪,得到救赎。”
乌托邦:失败的卡贝的伊卡利城
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变动观,有很多生动比喻
佛教:我们从未在同一池水里沐浴,沐浴者也从未是同一人。
化妆品,cosmétiques,来自希腊文,既意味着宇宙,又有装饰的意思,仿佛这片苍穹不过是一件饰品
整容:身体的全球化
机器人:我们总是赋予他们人类既有的情感,像是反抗,我们无法从自己身上抽离。
只有活着才能死去,所有生命都会死亡,真正不朽的是死者。
etrê变成了etre的光滑无暇的复制品,这种复制品没有痛苦,贴心周到,无色无味。消费时代,购买去世的人(的复制品)
历史教科书中,战争和暴力总是别人犯下的,如果是自己犯下的,那一定是本国的某个罪大恶极的人,群体无罪,群体永生
ation是法律定义,祖国是感性说法,国家是地理概念,人民、种族是什么?
秩序和失序是两种恒常存在的危险。
Dougga(突尼西亚沙格镇)
历史是脆弱者、消逝者的特权,永恒是无话可说的。
我们生活在印度教所说的摩耶(Maya)之中-幻影的圈套
无知,勒叙厄的画,燃烧的书是希腊科学。信仰降临了,它的第一步是焚烧知识。知识是什么?无知是什么?关于什么的知识?关于什么的无知?道教等。其他宗教。知识与真理的关系,与道的关系?熵增,知识有消逝、遗忘、变得混乱的倾向无知更稳定,易于维护,容易获得。
金钱需要知识来从事生产,却又需要与无知结盟以贩卖。“为什么要把公众的钱用来教育观众不想学习的东西?”
历史。副司令马科斯Marcos,印第安人解放。拉斯卡萨斯,塞浦韦达
十六世纪。帕拉塞尔斯。安布鲁瓦兹-帕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