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摘抄

  《雷雨》是一本由曹禺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雨》精选点评:

  ●真狗血,真过瘾

  ●他是怎么想出这样的故事来的? 有人说 周冲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这一定不对。 周冲是希望。 是在曹禺所说的“人最痛苦的是醒来发现无路可走”苦闷的唯一慰藉。 至于繁漪, 出场即是黑白分明,没有变为枯井,始终燃着火。称得上是本剧的灵魂人物了。

  ●"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初中那个舞台上穿着白衬衫扮演周冲的男孩子,我喜欢过他很多年。他的出场甚至成为当年改编话剧里最让我震撼的一幕。

  ●昨晚看完 想看话剧了

  ●雨天,读毕。

  ●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大房子里,周冲单纯干净的少年气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如果他活着,长到周朴园的年纪,他会变吗。

  ●太令人震撼了,一个权力与压迫的专制家庭的衰败,情感的蓬勃与压抑贯穿其间,伴随着雷雨的因果发生,对话塑造的丰满人物以在短时间内传达出的信息量,唯一不足一点的是最后的高潮,人物多,全靠情感在撑,对话多是啊不啊啊之类,人始终无法对抗的(哪怕一再妥协便是命运吧!

  ●补

  ●虽然知道剧情 但再看一遍还是不由得惊讶

  《雷雨》读后感(一):爱与恨

  我认为这本书是根据两大家族各人物之间爱与恨交织而产生的,因为爱所以想要在一起,又因为渣男产生了恨,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幸的,而最单纯的四凤和周冲也被电死,也就意味着两大家族的希望的破灭,这样两大家族必将走向消亡。

还记得书内一句话:“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的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身只热热的烧一次,也就算够了”这是一个人在对身边充满失望的情况下发出的感叹,也就注定了,这个故事的结尾,注定是个悲剧

  《雷雨》读后感(二):雷雷阵雨

  我们身体的雷雨总是猝不及防”,这是最残忍的爱、最不舍的恨。周朴园认为他的家庭是最体面的好家庭,他的孩子都是最健康最好的孩子,他不愿让外人说闲话。可他并不知道,繁漪和周萍之间,周萍和四凤之间超越礼仪的爱情。周冲是浪漫的始终对世界怀有热切希望的少年,作者说他是烦躁夏日里的一个春梦。可是现实和理想总不会是相安无事的关系,所以周冲的浪漫终于会破灭。周冲是一个社会惨剧,是一个把美撕裂给读者看的惨剧。繁漪一生都在打破改变命运,可是她最后疯了,周冲死了。他们的破灭结局告诉读者:无论怎么挣扎都逃不掉最后命运的定数。“人最痛苦的是醒来发现无路可走。”繁漪是最雷雨的一个角色,她立体跃然纸上,却让读者无端感受到一股凄凉哀伤。

  《雷雨》读后感(三):朴园,你还是放不下侍萍

  从周家被赶出,儿女却又兜兜转转进了周家,这就是命运的重复。

  周朴园这人到底是好是坏?当初为了迎娶阔小姐,逼着鲁侍萍在雪中出走的是他,几十年后相遇心软的是他,侍萍去济南时派人汇款两万的也是他。说他还对侍萍残存一点感情好像也不是很对,但放不下是真的。这个对矿工工人凶神恶煞的剥削者,回首他不堪的过去,心里不免有些发慌。毕竟他害了侍萍,还连带害了周蘩漪。

  本性自私的男人,至少现在看来他是这样的。他的每一次弥补,都是对从前的自己的赎罪。他念着旧情,看不清未来,深信着曾经,然而依旧一无所有地独立于世界之外。他天真地相信侍萍会记着他的施舍,自负地控制欺骗着蘩漪,保持着与旧世界的和谐和与新思维的对立,真情假意一起来一起走,性格鲜明又复杂无比。

  鲁贵说,人心是靠不住的,只有钱是可靠的。他真是碰上了好运,因为书本里追求自由感情的人都没个好下场。四凤,周萍和周冲都走向死亡,视财富如生命的俗子却都好端端地活着。《雷雨》的解读总是很官方,大家都说是揭露了旧家庭的罪恶。但是看看这令人心里发痒的巧合,作者会不会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呢。

  人心的复杂是怎么都无法言表的吧,《雷雨》神奇之处就在于读完之后可以有一种心里的回应,可以再仔细琢磨每个人的性格,但是要去写读后感却怎么也表达不出心里想的那个意思。

  今天先记一笔,几年后再读又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雷雨》读后感(四):天地间的残忍

  很压抑的剧本。阅读过程中感觉自己也被雷雨天气笼罩,有着挣脱不掉的烦闷心情。这种感觉在读繁漪时尤为强烈。除此之外,作者对“闹鬼”的重复,以及风雷电掣的描写,使得故事充满阴森恐怖的氛围。特别是第三幕尾声层层递进的情节:四凤和母亲发誓不再和周萍往来;回到屋后四凤躲着不肯见周萍;雷电与繁漪的交错出现;最后两人在屋中被鲁妈发现,四凤消失在雨中,大海要打周萍被阻。在这一段的描写中,雷雨对故事的推动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在整部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周冲。他真诚、善良、勇敢,也带来了文中最温情的部分,那就是他痴迷地向四凤描述他们的世界:“对了,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读到这里,我仿佛也看了他所描绘的图景,转而便被四凤的一句“你想的真好”重新拉回到现实。是的,没有人能真正到达那样的世界,这固然残忍,但好在有人真诚地去幻想过。

  整部剧最出乎我意料的也是周冲这个人物。得知所有的真相后,他没有气愤与怨恨,而是质疑自己:“不,不,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并不是真爱四凤;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我才恍悟曹禺先生在序中说的“梦的破灭”。原来周冲爱的是“美好的爱情本身”,他天真豁达、敢爱也懂得成全,所以他的死才最令人感到惋惜。

  我始终认为,不管是剧本还是小说,只要是悲剧,都应该有美好与温情存在,因为以热衬冷的效果更直击心灵。也只有将美好描绘到令人神往的境界,悲剧才算是写到了极致。

  《雷雨》中正是有周冲这样的人物存在,读者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从压抑的氛围中找到大口喘息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读者从周冲的身上找到了“气口”,所以他的死更有力量,更具悲剧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戏落幕后,我又重新听了一遍《雷雨序》,根据曹禺对自己文本的解读,愈加深刻他所说的——《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正如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兜兜转转还是没能摆脱殺父娶母的“罪人”身份。千百年来的历史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无一不在印证着一个事实——人与命运的冲突是人类永存的矛盾。

  《雷雨》读后感(五):枷锁

  在开篇1936年写的那篇序言可能是到现在看到过的最动情的自我作品剖析之一了。在这里,作者写了“我”迷乱孤独的内心——它促成了我的表达欲念,从而写了这本有着熠熠光辉的戏剧。还写了“我”作品里着重难以让演员或者读者驾驭的两个人物:繁漪与周冲,如这篇文中一位作者好友所说,这个人物同样是我第一次读完后最惋惜、最喜爱、最令人怜悯的一个人物,作者说“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个可怜的女人”,在那个处于薄弱女性地位年代的她,不仅接受了难得的教育,还敢爱敢恨,同时有血有肉。至于周冲,像很多青年时候的我们,空有想象不懂行动和表达,在自己畅想的外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摸摸索索,或偶有所得或头破血流。

  我们对这出戏剧的理解很可能是这篇序文的摘取复述,作者谈到了无常的命运与命运戏弄赏赐下的人生,谈到了那个年代已乌云密布即将落下暴雨的阶级冲突,谈到了他对剧中人物的悲悯情怀,谈到了天地间“残忍”的因果,谈到了中国的伦理和家庭,等等等等。这出戏剧的背后,是翔实的家庭观念展,也是理解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一把钥匙。

  读这部作品是让人无比紧张的,因为冲突接踵而至,不仅于情节之上有可见的连贯密集的冲突,在人物性格的描摹上亦是如此。周朴园年轻时爱过一个叫鲁侍萍的“下人”,生了两个孩子周萍与大海,但周朴园抛弃了鲁侍萍,只留下了他的第一个孩子周萍,鲁侍萍寻死不成,生下大海,最后经过几段婚姻嫁给鲁贵,与其有了孩子四风,周家下人的鲁贵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周府,使四风与周萍、周冲相识并与周萍相爱,但周萍与周朴园的妻子发生了不伦之恋,大海因为罢工与周府连上瓜葛,自此,在周家,这两代人的矛盾爆发。

  周朴园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名字中的“朴”与他略显奢侈的生活略有冲突,生长于中国封建社会背景的他,对上帝和西医十分感兴趣,但同时还“虔诚”地信佛,这或许是为了当年“侍萍”的死做的解脱的努力,周朴园的理想是“我认为我的家庭最圆满最有秩序”,但事实是他的家庭所有的一切都滑中国文化之大稽——无纲无常。繁漪是显而易见的性格与外貌“冲突”,她是忧郁的,却又是爱情热烈的,她是文弱的,却又是为爱坚强的,她是令人捉摸不定的。至于周萍,虽然他在剧中活灵活现,但我却对这一人物喜爱不起来,同为男性的我感觉到的他是自私的、优柔寡断的、容易沉迷的,即便四风与他不是兄妹最后与他远走高飞,四风不会得到幸福。至于鲁大海,他名字中的“大海”与他罢工的行为不像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某组织很是相像吗?

  这几个人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周冲的“冲”像极了他为“理想”的火热,周萍的“萍”既是萍水相逢的命运愚弄,又暗示了周朴园心底对鲁侍萍的一点爱的余烬,繁漪的“漪”属五行中的水,既有点暗合周萍的“萍水相逢”,也似乎表现了她的内心迷乱——繁乱的涟漪,更似乎像极了作为女性“水”的孱弱——女人似水,柔弱无依,但繁漪却敢于冲破自己和家庭的枷锁,不能不叫人敬佩。

  剧中的每个人都没有冲破自己命运的枷锁,或死或病或失踪。繁漪丢失了自己的儿子,丢失了自己的爱情,最后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头脑——终于像周萍和周朴园说的那样疯了;周朴园活在余生的懊悔中,年轻时留下的遗恨在他命运的晚年变本加厉的偿还;鲁大海出走不知所终,生死不明;鲁侍萍年轻时丧失了爱情,老来丧失了孩子,还目睹了人世间“最可怕”的“情感复杂”,她的余生虽未疯癫却也不会再有理智。他们的命运尽管极端,可谁说不是我们普罗大众的命运?一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谈:“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受着自己情感和一种不可知力量的捉弄,生活在狭窄的笼子里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在这种层面上,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牢笼,戴着枷锁,进退不得,或坦然或无奈接受命运、上帝的“嘲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