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配角演义》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配角演义》精选点评:
●第二次读,风雨洛神赋短小精悍。
●1.怎知事实不是如此? 2.多好的电影剧本啊
●很多年前看过孔雀东南飞,脑洞是真大。这次凑单买了新版
●亲王鬼才,叹为观止,无论前面的小说(街亭不失为一篇好推理)还是后头的考据,脑洞如何不说(不过像《孔雀东南飞》与洛神赋开的有些太大了),都是从历史记载的缝隙中探幽发覆进而成文,涉笔成趣。不过看到“杨洪在房屋之间疯狂地奔跑着,跑到胸口几乎爆炸也不敢停”的时候差点以为他是张小敬附身。
●充满想象力,情节合理自洽
●书评好少,随便写点吧。其中一些故事和观点在三国机密中有提到,比如曹叡的真实身份,贾诩的明哲保身等,但最后一篇的孔雀东南飞有些强行,就是我一定要写这篇故事,然后疯狂的找联系,有一种倒退的感觉,而不是一气呵成的顺推,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吧,毕竟三国我们都这么熟了。
●脑洞大开
●马王爷写的很有意思,四大名著值得细细品味
●如果说前两篇小说和历史设想还算能逻辑自洽,从诗文中只言片语构想惊天阴谋则只能说是脑洞大开,完全是索隐派风格的自娱自乐,从“也有这种可能吧”过渡到了“这也太牵强了吧”。最后几个《世说新语》风格的故事新编,虽然质量参差不齐,倒也能引人发笑。
●从一段史实出发,经过最狂野的想象,最终落到另一段史实上。 当小说看挺好看,认真就输了啊。 让我想起了从情深深、雨蒙蒙推倒到抗战胜利的神贴。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一):配角也是角,喜欢对配角的肯定,我们何尝不是配角。
可能是对原著先入为主,看了半天,总觉得不真实。不过还是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也是对历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时间和人物额,还有因果关系都能对应上。这种选题角度,也是一种创新。想象我们自己,各种失败和挫折,外面人根本不了解,确实也存在被陷害,心里郁闷,也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当主角太难,需要方方面面,还有自身磨砺,大部分人还是配角,当好配角才是关键,用好配角才能制胜,多理解一下配角,多给他们机会。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二):符合逻辑即成功
马伯庸的书,其特点就是从一个小的史实出发,中间各种狂放的推理、猜测,然后又归于一个既定的史实。重点还要人读着觉得有道理,合逻辑。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乃至古董局中局,都是这个路数。
这本三国配角演义,写马谡,白帝城托孤之夜,毒军师贾诩,《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最后写了甄宓。
其中个人认为最精彩的是关于贾诩的两篇,真的符合各种人物性格,历史逻辑等等吧。贾诩真的厉害,一切为自己考虑的典范,而且在这样的乱世寿终正寝。
马谡的就感觉有点儿扯,说马谡,费祎是接班人二选一,所以费祎,王平设计了失街亭等等吧,这基本都是从事后谁得到的利益最大倒推,太简单了些。而且蜀国最大的问题是益州集团和后来刘备带进来的荆州集团的矛盾,马谡和费祎都是后者,刚开始北伐的时候实际是这个矛盾最尖锐的时候,诸葛亮实际就是用恢复汉室这个大义名分压住蠢蠢欲动的益州士人集团,至于打赢曹魏,他应该是想都不想的。马谡是他高参,费祎一直都是派去东吴的联络人,他们应该很明白这些事儿,所以不至于在这时候来给马谡挖个坑。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三):真亦假时假亦真
祥瑞御免。
接触亲王的作品其实并没有很久,但几乎看遍了亲王的书目。历史题材中,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更为感兴趣,所以,今年这版《三国配角演义》预售时,便做了预定。
马亲王一直表述自己的作品为可能性历史事件,将所有的史实资料进行串联和加以设计,为大家展示出一桩桩历史事件。
这本书前几章最引人钦喜的是,除了正常的历史故事构思外,还有相应的依据信息,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缘由何在,依据何来,这些信息都会有直接的提供和详解。回到内容,前几篇的脉络构思和行文结构依旧很有格调很有设计感,我们脑海中的历史事件只是一句话的表述,但是在马亲王笔下,却能舒展开来,成为一件扑朔迷离、权谋相扣、极具深度的历史事件,稀饭。
然而,也有些历史事件的真伪需要被辨别和指摘,如曹丕与甄姬之子是否亲生。笔者不才,没有做全面的历史材料梳理,但通过评论和其他渠道信息收集,似乎亲王白纸黑字还是有失偏差。马亲王应该不至于会解读失误,所以,这个细节的败笔程度和严肃性更甚,说是亵渎也不为过。
收尾两篇还是蛮有新意,马亲王也成了段子手,古风古韵,调侃着些许历史人物,笑笑而过,蛮有意思。
马亲王的作品,还是会继续支持下去,对他的文字运用、他的情节构思、他的人物刻画等还是爱不释手,柔中带刚,别有一番美感。
以上。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四):【推迷鉴书团】三国,配角的时代
三国,一个风起云涌,波谲云诡的时代。自元末明初罗贯中挥笔写就《三国演义》以来,便在普罗大众间掀起了一股英雄豪杰的崇拜热潮:忠义耿直的关羽、威武有力的张飞、奸诈多疑的曹操、勇猛暴躁的典韦……直至现在,三国依旧是一个耳熟能详、经久不衰、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是,与之相对的是英雄形象的脸谱化,与小人物配角的没落。人们将代代相传,历朝历代统治者刻意塑造出来的英雄史观奉为正史,实际上则是误入了歧途。相反的是,恰恰是我们只知其名甚至默默无名的小人物配角,如同众多只蝴蝶一同扇动翅膀,刮起了足以影响一整个时代的飓风。亲王的视角不可谓不奇妙,独辟蹊径,从大时代中撷取三个众所周知,却又疑云遍布的三件小事,便足以略一窥三国的冰山一角。从文字记载的确切史实出发(虚构)推理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各处脉络看似并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这无懈可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切入点,加之逻辑缜密的推演,正是亲王的魅力所在。以下选取在本书中最喜欢的两篇进行评论。
《街亭》:开篇即盛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妇孺皆知,无非就是赵括纸上谈兵的重蹈覆辙,文官越俎代庖带兵打仗的经典悲剧。而在此处亲王宕开一笔,从多处史料记载的矛盾之处进行推敲,进而大胆猜想,脑洞大开:马谡恃才傲物→遭小人嫉恨暗算陷害→运用智谋逃过死劫→抽丝剥茧拨开重重迷雾→隐姓埋名卧薪尝胆→时机到来大仇得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代入马谡的视角,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生死大冒险,直让人大呼过瘾。
《白帝城之夜》:帝王临终托孤,与雍正在九子夺嫡中胜出即位一样,因充满了谜团而让人不禁遐想连篇。此次故事的主角变成了太子刘禅属下从事杨洪,前往重重封锁、密不透风的白帝城一探究竟。原以为是嫡庶之争,发现是吴国拥立刘璋,此为第一折;原以为是吴国拥立刘璋,发现是长幼之争,此为第二折;原以为是长幼之争,发现其实无争,此为第三折。三重转折高潮迭起,环环相扣,最终峰回路转。亲王从《魏略》和《三国志》之间的矛盾之处入手,着实巧妙。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五):历史的AB面
《三国演义》看过很多版本,其中出现的人物角色也有非常多,至少有一千多吧。青史留名的人也不在少数。比之其他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而言,应该是登场角色最多的古代小说了。在这大量的角色之中,既有像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荀彧等足以改变大局的家喻户晓的角色,也有只露过一次脸,登过一次场便匆匆隐没的过路客,他们或许毫无作为,或许也有可能在历史帷幕的背后悄悄地改变着这三国历史的走向,而我们却完全地不知晓。
本书即是以这些有些眼熟,但却不为人熟知的三国演义之配角作为故事的主角,为他们写了一场属于他们的演义。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他们或许的确如史书所写,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但也有着另一种可能性,历史留下了足以让人浮想联翩的谜团,这就是只属于历史的魅力。
本书包含了《街亭》《白帝城之夜》《官渡杀人事件》《宛城惊变》《孔雀东南飞》《洛神赋》等短篇小说作为主食,还包含了《三国新语》与《三国志·步幸传》这样的小品文作为餐后甜点。
《街亭》所描写的就是大家熟知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官渡杀人事件》则是刺杀曹操之后隐没的故事;《宛城惊变》是曹操是怎么逃出必死之地的秘密。
作为历史推理小说,读者最注重的就是符合史实,并且要有趣味,有悬疑,有理有据。而本书完全包含了读者一切的需求。
比如《街亭》一文中,以街亭之战为背景,前篇按史实描写了马谡如何飞扬跋扈,纸上谈兵,最终一战失利,导致大军溃败。让原来势如破竹的战局瞬间逆转。诸葛亮为了大局不得不下令处死了自己的关门弟子。但由于史书记载的小小矛盾,让历史的真相有些蒙在雾中,本书即从这点出发,推理出大家所熟知的历史背后,是否包含了另一种可能呢?那一次,马谡因为小人背叛。因而死里逃生,隐身匿名,背负重担。为了复仇而不惜一切,将街亭之战后几十年的重大事件串联在一起,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秘闻。不得不佩服作者能从浩瀚的史料中,发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线索,这脑洞着实之大。
看完本书,既像是看完了一本历史小说,又像是看完了一本推理小说,双倍的收获,诚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