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抗战》经典读后感有感

  《非常抗战》是一本由萨苏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常抗战》精选点评:

  ●以小见大 抗日战争中的那些细节

  ●小人物的抗战故事,没有空洞的说教,很有人情味的故事集结。

  ●深挖一下抗战就会发现里面的传奇故事真的太多了,完全没必要拍抗日神剧,现实本身就是传奇

  ●多方面,多角度地对抗战历史作了点滴挖掘

  ●用故事描述的历史片段

  ●英勇的抗日军民永垂不朽!

  ●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对深入理解抗战还是有帮助的

  ●马革裹尸、喋血沙场,不逐日寇终不还。

  ●好多电影故事啊!!

  《非常抗战》读后感(一):自序 无与伦比的战争

  在我的心目中,抗日战争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战争。

  它的战场广阔,从黑龙江畔到南海诸岛,无处不战;它的影响深远,不但改变了一场征战的胜负,而且决定了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此后半个世纪的历史走向。

  在一场农业国对抗工业国的战争中,我们的祖先背负时代的代差,捍卫了自己的国家,也捍卫了人类的公理正义。

  这场战争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方法,你可以把它视为一场气势恢宏的叙事史诗,也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深刻尖锐的哲学问题,而在我看来,它是由一段段闪光的画面组成的。

  在山东招远,日军占领了胶东最大的金矿,却意外发现它并没有能够开采出预期数量的黄金。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其中的奥秘—八路军从山体的另一面打出一条长长的隧道直通矿洞,早已把矿井之下变成了一个地下堡垒,从这里开采出的贵金属源源不断运回到抗战后方,变成抵抗者的武器弹药和医药物资。抗战八年,招远向后方输送了一吨以上的黄金。

  在广东珠海皇族村,面对日军的进攻,一个自称赵宋皇室后裔的海盗集合三百“赵氏孤儿”奋起抵抗。他们战术灵活,剽悍善战,甚至活捉了汪伪华南军总司令、伪军中将汪正华,并将其送到韶关审判枪决。八年中,这群没有受过任何正规军事教育的中国人守住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当年南宋灭亡之处的崖山,使崖山以后无中国的悲剧没有再次上演。

  在北大西洋的冰海之中,一艘盟军巡洋舰发现了德军后撤的运输船队,德军的护航舰只立即冲上来迎战。激烈的海战就此开始。在前主炮中指挥战斗的,是一名叫郭成森的中国海军军官。战斗以德军运输船被全部击沉而告终。郭成森和他的中国战友们在西线的反法西斯战场上活跃在北到挪威、南到埃及、东到希腊、西到诺曼底的广阔海域,最终胜利回国。

  这一幅幅振奋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便是我们的抗战,令我们今天仍然感到自豪的抗战—因为在各个战场上用刚毅和智慧战斗的,便是我们的祖父和父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子孙争得了不朽的尊严。

  《非常抗战》一书,便是选取这些画面中的一组,编纂成一串点缀在抗战史的祭坛上。这些画面大多并不宏伟,却极具中国特色,而且带有一些“非常”的色彩。它们通常是正史中遗漏的一笔,却让笔者在写作的同时,时而为先人的光荣所感动,时而为历史的巧合所感叹。书中的内容大多涉及国内外各方的史料,大多数照片、档案为首次出版披露。

  历史总比编的故事引人深思。这大约是笔者在完成本书时最想和读者朋友们说的话。希望通过此书,让我们能够多多少少地走进那段历史,再现中国近代那难忘的一幕。

  由于才疏学浅,资料不全,本书中难免有错漏疏失之处,尚请读者朋友在阅读中随时发现指出,以供修删,则无论作者还是编辑都会因受益而深表感谢。

  萨苏

  2016年5月4日于高铁中

  《非常抗战》读后感(二):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刚刚过去的8月15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的纪念日,人民日报的一组【此刻,无论你在哪,请为3500万伤亡同胞而转】的图文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转发,通过影片和文字,时光仿佛倒流到73年前,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时间的车轮载着我们驶向未来。我们祭奠受难的同胞,我们记住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只为警醒——珍爱和平,吾辈自强。14年的抗战,无数中国英雄浴血奋战......关于这段历史,我们知道的还是太少,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由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著名作家萨苏执笔的《非常抗战》则让我对抗战历史有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感。

  作者萨苏主要研究历史军事,日本文化等,在多家电视媒体中担任特邀嘉宾,深刻探讨中日问题,其观点多客观,且视角独特。现已出版50多部著作。这本《非常抗战》是其最新力作,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地图史料,让读者对重新审视抗战历史。

  本书选取了作者关于抗战研究最新的文章,按照不同的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即:英雄往事、沙场硝烟、金戈铁甲。文章的视角多以小见大。如在《英雄往事》篇中,其中大多数的“英雄”。在我看来,都是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他们也许不是抗战名人,没有像邱少云等人那般大的名气,他们活在尘封的历史中,甚至快被我们遗忘......但本书的作者,却用详尽的文字和图片史料,鲜活地塑造了一个个英雄豪杰,如“黑土地”上的清华三杰、从数学家到抗日名将的冯仲云、袭击日本列车的中国院士汪德熙......他们不仅是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更是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热血战士。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罄竹难书的往事。中国人经过了涅槃而得以重生。这本书的书名叫《非常抗战》,何为“非常”,在我看来,作者的关注点多是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抗战细节、多是抗战中的普通大众和一些非热点事件,这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又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也使得历史人物塑造得更加形象,历史事件讲诉得更加生动。这种微观史学的写作方法,使得本书中的史料和叙述更加有情节性,鲜活的历史细节,让读者能从叙事式的历史框架来感受抗战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本“非常抗战”诉说着一个民族的不屈、控诉着日军侵略我国的滔天罪行。我们不能忘却~

  《非常抗战》读后感(三):以史为鉴,才能更强大

  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侵华战争这段历史,我们要铭记,但是我们更要从中吸取教训,才能更加强大。

  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资料也不断在更新。

  萨苏,著名作家、日本问题专家,主要研究历史军事、中日文化、京味文化、侦探纪实。他写了一本关于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一些片段——《非常抗战》。

  同时因为他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日本新华侨报》副总编,所有他也可以做口述史,采访一些经历过抗战的老人。排除口述史一些常见的问题,如采访对象的记忆缺失及个人主观等弊端外,他可以获得更直接和真实的资料。

  对于作者书写来说是一大优势,如作者采访曾在苏参加抗战的李特特,一起交谈,尝试还原细节。他还著有《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最漫长的抵抗》《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军》《梦里关山走遍》等图书50余种。

  这是一本通俗历史书,以平常的口吻来讲历史,但同时又因为有一些史料,如作者还查阅县志,参考沈志华等历史研究者的资料,更具有说服力。作者用小切入点还原战争中不同的片段,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出抗战中的一些白描。

本书描绘的这幅非常抗战的图景,战场广阔,影响深远,由一个个闪光的画面组成 :有奋战在东北抗联一线的清华三杰;有“智取威虎山”中人物和部队的原型;有为冀中根据地八路军研制炸药,并亲自动手冷静炸掉日军列车的中国科学家;有新四军在南京城下的闪电战,还有商船在珠江口用明代大炮迎头痛击日军的传奇。

深刻感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智慧

  知识是强大的。它是救命良药,它可以帮助人越狱。例如于天放被捕后与敌人虚与委蛇,并在狱中根据火车声音想到在火车站附近,并设法获得日出日落的时间从而根据日期推算纬度,然后凭记忆判断在纬度上的一些城市,逐步确立地方。

  逃狱是非常一个危险的事,于天放这一系列准备体现他不但智商高,还有他的临危不乱与勇气,胆大,善于利用一切资源,而这也是基于他的知识基础上。还有汪熙德,利用日本士兵不太懂英文,用英文与北平专家探讨“学术研究”,逐渐制造出炸弹、子弹。既是“肥田粉”论文的出现,又是武器的产生,取得众多成就。最后汪熙德还亲自走上战场,炸毁敌人铁道并取得成功。

  关系也非常重要,比如王英超,在克东乡下把周围的伪军、排长统统发展为自己下线,方便自己行动。杨春素讲义气,被抓后几十个兄弟罢市请愿。他还联系伪军兰永宽,火烧日军兵营破坏其军事基地。

  学习也很重要。花炮大战也确实体现日本是一个学习的国家,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经的日本学习我们大唐盛世的原因,并一直以华为师,但后来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胜中国,并发动侵华战争。日本由小国,发展到现在成为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必然有其特别之处。花炮大战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日军学习我们中国士兵的善用爆竹,并且还利用爆竹误导我们中国士兵。

  所以我们当下也要更加努力学习,中国强则少年强,那么反过来,少年强,中国则会更强。

  我们也可以发现,伪军也并不是我们之前想的那么坏,他们也会帮助大家一起抗日,因为我们同是中华儿女。此外,作为人,要有人性才是人,日本天王山下七郎看到日本飞机对逃难民众的无情攻击,自身感到无限内疚和耻辱、悲痛,飞机轰炸手无寸铁的平,他感到心通。反观现在,日本还有那么多人连承认进行过南京大屠杀的勇气都没有!人性哪去了呢?

感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刚毅

  中国战士刻苦,不畏牺牲,《远东特遣队》神秘部队人员在训练空降中,勇敢,不惧死亡。还有女兵们不顾自己怀有身孕就跳伞,士兵领导们克服恐高、自身疾病参加训练。还和敌人垂死挣扎,创造出新的射击动作。飞行员展示极大的勇气,以寡敌之,与敌人勇敢相抗。

  中国士兵有在苏作战,如李特特·,在欧洲战场作战,如参加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的中国海军中国水手,作战表现良好,受到丘吉尔的表扬和鼓励;还有在孟买的曾万里,都展示出魄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把史实中的一些水货展示出来了。“日本第一女间谍”南造云子和“东方的舒伦堡”武田毅雄作者用详例子来证明其的子虚乌有。

  萨苏在《非常抗战》中还介绍了战争上用的武器的作用,如神秘的“巨铳”,中国装甲列车等等,对于门外汉来说值得一看。

  更加全面了解抗战,才更能铭记。也更加提醒我们勿忘国耻,要更加努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最好的中华儿女。

  《非常抗战》读后感(四):游离在中国境外的神秘特种部队

  2017年全国历史教材,抗日战争的“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很明显地,官方修订了抗日的时间起点,从九一八事件作为这场灾难的滥觞。

  如果说日本发动的牡丹社事件与甲午战争,是与英法俄那样的攫利蚕食,那么侵华战争就是鲸吞,以完全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为目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灭顶之灾。

  在1931年到1937期间,还发生了淞沪抗战、热河长城抗战、绥远抗战...14年抗战的说辞,无疑是进一步肯定这些不屈不挠的爱国志士,使他们的浴血抗争得以被铭记。

  其中,有一支部队从1931年抗战到1945年,那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著名的烈士杨靖宇就是东北抗联的总指挥,他在冰天雪地里,弹尽粮绝,以树皮、棉花充饥,最后杀身成仁,连日寇都震惊道:中国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

  东北抗联一度濒临灭亡,然而最后在中苏合作下,重建了一支秘密的王牌军队,他有两个番号——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苏联远东红军步兵第88旅。

  《非常抗战》很详细地揭密,这支王牌部队的建立与战功。

  1942年8月无论对于东北抗联还是全中国,都是绝境般的煎熬。

  1938年2月希特勒宣布承认伪满洲国,德国中止对华军事合作,武器禁售,撤走军事顾问和驻华大使。

  1941年苏联与德国越战越烈,苏联选择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意味着苏联要援助中国就不能明目张胆。

  此时离太平洋战争爆发还有4个月的时间,中国国祚黯淡无光。

  东北抗联在1940年杨靖宇战死后也快快溃不成军,退守到苏联的远东地区。

  东北抗联的幸存者重新整编成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以下简称88旅)。88旅还补充了额爱国华侨、赫哲族战士、知错投诚伪满军人。

  《非常抗战》形容88旅是黑土地的雪豹,因为剩下了抗联人员都是大浪淘沙后的金子。

  他们的装备在苏联秘密援助下,装备精良,甚至超过苏联红军。他们所接受的军事训练也超过步兵所需要的范围,例如爆破、驾驶、跳伞、滑雪、狙击都不是普通步兵的必修课。

  东北抗联以88旅的番号新生,成为一支有神秘色彩的特种部队游走在伪满洲国的边境。

  中国的空军从近代以来到建国,一直是最大的软肋,88旅的人员在苏联训练下,成为中国伞兵部队的奠基者。.

  当时大规模空降作战还不成熟,自然出现了很多教训,不过苏联的训练强度是当时中国不能比的,连女兵也要接受跳伞联系。

  《非常抗战》里提到一位将军的夫人也参加训练,她已经怀孕三个月了,竟然瞒住身怀六甲的情况,参与跳伞,跳下来着陆大出血,幸好命大,有惊无险,母子平安。但是一位叫徐云卿的女兵,就没有幸运女神的眷顾,引发了流产。

  巾帼不让须眉,她们都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国难面前,母爱都唯有藏在心头了。

  训练有素的88旅后来杀回故国,并且出色地完成了空降牡丹江的任务,完成了突袭和取得战略情报的目标。

  据《非常抗战》引述,88旅的抗联战士能够,低伏身体,冲锋枪放在腰间开火。完全是庖丁解牛,凭借日积月累的感觉瞄准射击,还要用手按住发烫的枪口。

  神奇!坚韧!非身经百战的老兵做不到。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但是关东军在东北还以武士道精神“负隅”。

  直到8月30日,起于东北的侵华战争,最后止于东北。

  《非常抗战》采访了多位当事人,记载了很多抗日历史细节。

  英雄往事讲述许多不为人知的英雄,沙场硝烟讲述了多场艰苦喋血的战役,金戈铁甲列举了二战的车舰兵器。

  本书最后讲到了密苏里号的受降仪式,中国有六名军人,三名记者参与。其中中国代表徐永昌发言:

  “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地回想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非常抗战》的作者认为这番体现出色的政治头脑,但也有人认为相比麦克亚瑟将军的发言太谦虚。

  而我认为人类在三千年的信使里,没有从战争中汲取到什么经验的。

  无论如何,读完《非常抗战》忍不住地向那些国士说几句的致敬话。

  一寸山河一寸血,和平来之不易。

  《非常抗战》读后感(五):别再被抗日神剧开脑洞了,《非常抗战》才是最真实的抗战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看1937年,分析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时的中日国力对比,一定会感慨,那确确实实是一场实力悬殊的“非常抗战”。

  都说“大中华”、“小日本”。实际上,甲午战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和台湾岛,苦心经营几十年,加上本土列岛的37万多平方公里,实际控制区域已达64万多平方公里;而中国当时最富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东南沿海一带,苏、皖、浙、沪、闽、粤六省市,合计也不过68万多平方公里。

  中国是地域广大,日本也绝非蕞尔小邦!

  况且,“地大”未必“物博”。两国几项基本工业产品的对比如下:

中日基本工业产品产量对比

  请注意,上图是1937年的数据,国民政府刚刚经历了经济社会发展“黄金十年”,期间工业部门增长率一度到过8%—9%。要是退回抗战刚刚爆发的1931年,这个差距只会更大。

  基础工业如此,军事工业更可想而知了,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无生产能力,飞机、军舰——重要部件完全进口,无批量生产能力。

  而对面的日本,仅1937年就生产了1580架飞机、330辆坦克、9500辆汽车……

  这样的差距,简直又回到了十九世纪,八旗兵用大刀、弓箭对抗英法联军的洋枪大炮。想当年,英法联军可是直入公堂的进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条约满载而归。

  然而几十年后的抗日战争,类似的实力对比下,为何我们却能坚持14年,最终成为胜利者?

  萨苏的《非常抗战》,也许可以提供一点线索。

  萨苏这个名字,似曾相识。

  早年追博客的人会知道,他的博客曾在2006年被评为新浪年度最佳写作博客;喜爱侦探文学的,也许关注过他的《警察手记 : 四小名捕破案传奇》、《冰血:零下30℃的刑侦现场》;

  偏爱京腔京韵的,也许看过他的《北京段子》、《京味九侃》;

  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应该不会错过这样一位日本问题专家。

  不过,作为一位多产作家,萨苏其实是标准理工男出身,曾在通用电气、AT&T、诺基亚等知名公司工作,长期担任某公司驻日本网络工程项目主管。

  萨苏最重要的写作领域,应该还是历史方向,因为工作的便利,他可以接触到第一手的日本馆藏史料和当事人,据此写出的《最漫长的抵抗》、《国破山河在》等,都是以日方史料解读中国抗战历程的纪实作品。《非常抗战》就是这一类型的最新结集之作。

  《非常抗战》虽有24万多字,但仍算是一本“小”书。全书由28篇历史纪实组成,从一个个小的切入点,还原战争中不同的真实场景,管窥之下,复现全豹。

  这些片段分辑成三篇:英雄往事、沙场硝烟、金戈铁甲,分别从人、战场、武器装备这三个角度来论述那段历史。

  作为一位“老”斜杠青年,萨苏的跨界风在《非常抗战》中展现淋漓尽致。书中情节编排曲折起伏,颇有侦探文学的味道,人物鲜活丰满,展现了不俗的小说功底,字里行间一本正经的抖包袱,又满带北京味的幽默与恬然。

  总而言之,真实、有趣、有料,正是这部《非常抗战》的非常感受。

1 真实的历史,比金牌的编剧高明百倍

  古龙曾说:“武侠小说中已不该再写神,写魔头,已应该开始写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在《非常抗战》中,就充满了这类“活生生的人”,非神非魔却又“有血有肉”。

  例如,义气深重的“汉奸”村长。

  梶野渡是日军驻安徽来安县四河子据点的警备队长,担任津浦铁路四河子段的防卫任务。当时,铁路两侧500米外就有新四军活动,而整个据点只有六名日军,梶野的工作当真不好做。

  苦想之下,梶野领悟到,新四军是有了当地百姓支持,才能打起出神入化的游击战,作为占领军,也要“深入群众”广交朋友,有了耳目,才好立足。

  于是,梶野渡与驻地的伪政权官员打得火热,搞“宣抚”、发物资,在当地结交了一大批“义气深重”的朋友。

  然而,不久后接连两起列车被炸事件,想来又是新四军联合当地村民所为,而梶野事先都没有得到情报。一气之下,梶野去找事发地的村长,直斥他不讲义气,不给通风报信。

  村长并不像抗日谍战剧里演绎的那样,虚与委蛇、“智斗鸠山”,而是直截了当承认,就是自己带着新四军去炸的铁路。不过,村长又解释道,本来选择的爆破地点是另一处,但却发现,那是梶野先生负责的路段,这件事不干是绝对不行的,但也绝不能对不起朋友,于是他又把新四军带出了梶野负责的警戒区40米远,方才动手。

梶野渡与村长

  不得不说,梶野渡确实交了一位坦诚而又讲义气的好朋友。从图片看,村长面相忠厚、神色坦然,或许也确实给了异国他乡的梶野友情的慰藉。自然,梶野君也没卖友求荣,此事不了了之。

  或许,真实的人性就是如此。人都有感情,需要朋友,一边是国难当头、民族大义,但并不妨碍“汉奸”村长和日本军官成为好朋友。不过,这实在更像一出悲剧,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又会割裂多少原本该意气相投的感情呢?

2 有趣的细节,渲染“革命的浪漫主义”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过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汪德熙先生,却导演了一场“知识就是力量”的精彩活剧。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但那是特指黑火药而非炸药。据日方记载,八路军在首次攻打冀中的井胫煤矿时,曾向日军阵地密集投掷手榴弹,但基本不响,因当时只有黑火药可用,一旦下雨受潮就全失灵了。

  多亏汪德熙去了冀中军区,后来才给根据地研制出高性能炸药,不过原料来源却又出人意料,那就是——“肥田粉”。

  所谓“肥田粉”,其实就是日本生产的一种化肥,日军为了多征粮食,向当地村民高价强行配售,搞得怨声载道。

  当年的化肥和今天成分大不一样,日产肥田粉里含有大量硫酸钾,提炼出来经加工,可以做炸药原料。不过,这样的“黑科技”,当时中日双方都不掌握。

  为此,汪德熙频频写信给北平,联系清华大学的外籍教授进行技术攻关,因为信件都是用英文写的,内容又都是回乡学生与导师探讨“肥田粉”的学术问题,所以次次都能通过日方审核,自由往来。

  外籍教授们呢?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心一意指导学生解决这些“学术”难题。

  三个月后,冀中的自制炸药水平突飞猛进,“扒路军”这才真正变成“炸路军”……

被游击队炸毁的铁路和列车

  有趣的细节,少不了作者有趣的评论。

  萨苏引用了前些年的网络热帖——“你现在买某国人一辆汽车,就等于帮助他们制造多少将来屠杀中国人民的炸弹”,引申评价道,正确说法应当是——

  “(日军)你现在卖给中国农民一袋肥田粉,就等于帮助他们制造多少将来屠杀‘日本皇军’的地雷”。如此渲染了“革命的乐观主义”,也顺带戏谑了一番愤青键盘侠。

  当说到汪德熙亲手引爆炸药炸毁日军专列,毙伤日军十余人的事迹时,萨苏评价说,此次殒命的日军“应该感到幸运”,因为炸药包是汪院士引爆的——

  在抗战史上,这是中科院院士书生斩寇,亲手消灭侵略者的第一例。诙谐之下,在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崇敬之情。

  从真实中发掘趣味,这也是《非常抗战》好读的原因之一。

3 劲爆有料,首发大量档案、图片

  《非常抗战》内容涉及国内外多方史料、信件、回忆录,大多数照片、档案都是首次出版披露。

  比如“死而复生”的山下七郎。

  山下七郎是日本海军航空兵大尉,王牌飞行员,号称“四大天王”之一。1937年9月,他被中国空军罗英德击伤,后迫降被俘。对此,日方讳莫如深,对外只称失踪,1944年才宣告阵亡。

  而中方资料中,山下七郎在1938年遭遇空袭、1945年被判死刑,居然先后死了两次!此人下落一时疑影重重。

号称日本海军航空兵“四大天王”之一的山下七郎

  萨苏通过调取多方档案和回忆录,研究比对,终于破解谜团。

  山下七郎最初被关押在南京大校场机场,亲眼目睹一茬茬的中国飞行员有去无回又前赴后继,深受触动。在撤往后方的路上,他又经历了日本飞机对逃难民众的无情攻击,愧痛之下,思想转变很大。

  后来,山下七郎加入了中国空军监察大队,协助我方破译日军密码。因为工作的性质,他也被中方刻意隐藏,改头换面重又娶妻生子,就此成了“活死人”。抗战胜利后,山下七郎辗转去到兰州一所乡村中学教书,半个世纪之后,以中国人的身份在当地去世,成为“四大天王”中唯一得享善终之人。

  此外,《非常抗战》首发的很多图片也是弥足珍贵、发人深省。

日本经济危机期间的情境

  所谓无风不起浪,上图左幅,是1932年日本国内露宿街头的失业者,右幅是经济危机之下,民间卖儿卖女的惨况。日本当年为何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也许这正是社会基础之一。

  上图是军营中的首相就职典礼。1936年“二·二六事件”中,底层军人下克上,杀死了包括首相在内的多位政府及军方高级官员。首相官邸顿成血海地狱,新首相只能在军营里宣布就职。

  上图是“二·二六”之后接任首相的广田弘毅,其亮相虽意气风发,但是身侧就是两位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刺刀之上挥手,意味深长。

  上图是1937年,大阪的女学生在接受军事训练,但却不是队列练习或者战地救护之类,而是学习重机枪的使用!

  这些人放在今天,也许就是“腐女”、“食草族”,当年却化作了冷血“花木兰”,战争机器一旦开动,谁可幸免?想来令人毛骨悚然。

  此类事例繁多、不胜枚举。

  总之,萨苏的《非常抗战》,不是什么史诗巨作,更像是在宏大的历史影像中,别出心裁做出的一组真实、有趣、有料的截屏。

  就如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英文原版直译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是以些许平淡无奇的小事,揭示大历史转变的脉络。《非常抗战》也是通过这一幅幅看似平淡的历史截屏,来复盘那段恢弘的历史,复原那些平凡的人物。

  不过,对今人来说,收获一定是不平淡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