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行暮》读后感100字

  《南宋行暮》是一本由虞云国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宋行暮》精选点评:

  ●之前仅仅知道些名姓的人物一下子立起来了,之前也没有认真了解过程朱理学一路昌明的过程、以及南宋在守成过程中江河日下无可挽回的颓势,两相印照似乎更有意思。宋宁宗可能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实人,放到现代可能是个豆瓣党,喜欢念书,不算很爱出风头,老老实实标记自己读过看过的书。为人也朴实,不爱吃喝浪费,做事没主见,想要靠一个强有力的臣子—-但就是太普通了,让他演主角,这部戏就砸了。比较搞笑的一点:以前我对韩侂胄的了解完全来源于京剧和昆曲,印象里除了“是个坏人”没别的想法,想想觉得自己像个村夫。

  ●传统人物传记的写法,写南宋晚期的帝王将相,抓住了弱君与权相这一关键,偏重上层政治权谋。但又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的简单故事,行文不但简雅(作者本人十分喜爱文学,尤善诗),且随处可见对宋代制度的把握,以此勾勒政治人事,更显结构感和史家章法。加之能关涉外交、财政和理学思想,因此虽以光宗和宁宗的个人事迹为主,但还是颇具全局性。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南宋晚期君臣的道德批判过重,有堕入传统道德史学的窠臼之感,但评论仍属公允(例如对宁宗的批评)。换句话说,这也可算是传统叙事史学的代表,尤其是对于普及读物来说,已经非常难得。考虑到虞老师的老师,程应鏐先生生前亦有《司马光新传》及对人物传记的重视,可谓一脉相承。晚宋史研究因正史阙如,有赖文集笔记,故难度不小。P.S 感觉钱大昕等清人的宋史研究很重要。

  ●南宋历史走向的逆转正是定形于光宁时代。以政治史而论,南宋皇权的一蹶不振和权相的递相专政始于这一时期。以经济史而论,嘉定初年爆发的纸币信用风潮标志着南宋社会经济自此跌入了全面失衡的困境。以军事史而论,开禧北伐的溃败和嘉定之役的支绌预示了南宋在即将到来的宋蒙战争中的败局。以思想史而论,嘉定时期理学官学化的前兆折射出统治阶级在社会危机面前向新的统治思想求助乞援的迫切性。

  ●作者很不公平。他欣赏的君主,是清朝那种很有手腕,能来事的。他很喜欢动辄引用一段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来批评宋宁宗无能、无为之类。说实话,我倒很喜欢宋宁宗,宋朝君主,宋仁宗排第一的话,宋宁宗应该排第二。他是非常尊重宋朝宪制的,也是“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那种,端拱而治,遵从宪制,有慷慨的仁慈,对士大夫的尊重,对经筵学问真诚的爱好,而没有对皇帝位置的贪恋。他智商不太高,也不怎么有为,这对君主来说,其实是美德。作者研究宋史,可惜了,如果去研究清史,估计会比较愉快吧。

  ●好在哪?限于局部历史,不在正文中不断旁征博引,专注叙述、有理有据、条例明细!以孝宁两帝为圻,内忧外患,不偏不倚,关键事件及角色笔笔带到,却不拖泥带水,读之甚至畅快,不释手!想来,帝王一出生,国之重责无所旁贷,但奈何生活已经“顶配”,本无斗志可言,不敏不明,不勤不勉,立刻就成了千古罪帝;权臣小民,生而须向上,无非称王称帝一条路,争名夺利无可厚非,却往往万世遗臭……

  ●编辑生涯最后一本书,刚刚窥见历史深处的影子,有细节有关怀,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息。介于严肃史学和历史小说之间,反而有种别样的趣味。

  ●文采悲怆的时代,权相篡政,生灵涂炭,君主专制的死结。

  ●让我感叹的是辛稼轩这般的英雄人物生在这样的暮气沉沉的年代。这般腐朽衰颓的王朝能坚持一个世纪之久才是不可思议。

  ●一聲歎息,光宗之精神病、寧宗之不慧,專制體制下的無解困局。人君之學非書生之學,仁而無智,禍國殃民

  ●两朝内禅,庆元党禁,开禧北伐,嘉定议和,因循苟且,一副南宋从中兴走向没落的全景图,光宗暗疾,宁宗暗弱,历任权相私欲滔天,看的心塞。 回到书本身,可读性极好,高潮迭起,很好梳理了南宋中期政治格局,真是补上了一课

  《南宋行暮》读后感(一):可读性很高

  整体可读性很高,有些手不释卷,但通读下来感觉全书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连续内禅,从高宗到宁宗。皇权从赵光义回到赵匡胤大宗这一部分,光宗这个疯子行为乖张,宁宗庸碌昏聩,(严重怀疑宁宗的智力是有问题的)这里面宫斗权变描写的丝丝入扣,目不交睫。

  后面从韩侂胄北伐开始这一部分,杠杠的南宋正朔立场,对于军事描写显得比宫斗“隔”很多,对于时事立场比较保守,和书里那些不知兵的士大夫很类似,就没有前半部分精彩。我一直觉得,这部分历史辽宋金夏,叫做四国比较合适,要抛弃正朔观念写会精彩很多。

  什么党争什么吏治,我看都很扯,对于朝廷最重要的是税收与国防。传统农业社会,用官不如用吏,这些士大夫有不如没有,除了在朝堂上结党捣乱真是百无一用。我看甚至还不如门阀。

  《南宋行暮》读后感(二):无可奈何花落去——读《南宋行暮》

  “要知玉宇凉多少,正在观书乙夜时。”感谢这本书陪我度过了几天时光。 作者文笔很棒,以政治为主轴,对宋光宗宋宁宗两朝的时代面貌和时代走向做出了一番论述。让人感觉这一时期宋朝衰落的无可挽回,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充满着深深地无力感。读完第一章,对于作为一个父亲的宋孝宗,我报以深深地同情和怜悯。对于宋光宗,我遗憾和痛惜的不是他本身是个精神病人,而是在帝制之下一个精神病人作为最高领袖带领国家滑向深渊,这个国家的精英却无力挽回。之后三章,我感觉宋宁宗这个人,远远不能简单用平庸二字概括,这个人真的太矛盾了,好像是两个人合成的一样。一个个昏庸的最高领袖无所作为,权臣迭起,精英无力改变,士大夫风气日下,灾害频发,经济和乡村破败,小民流离,这个王朝已经开始无可挽回地走向堕落的深渊!

  作者引用史料娴熟,对政治斗争的剖析,对人物性格的解读和评价,亦堪称精彩。

  《南宋行暮》读后感(三):《南宋行暮》读记

  从两次内禅的闹剧开始,再到党派倾轧,南宋认不清形势开禧北伐,无奈的嘉定议和,作者已悲怆沉痛的笔调写出了南宋中后期君主不明不敏,权臣一手遮天,文恬武嬉的局面。江河日下,无力回天。 作者全书力求真实,所有论述有书可循,有典可查,不同于史书的观点,则在注释中表明。而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本书并不晦涩难读,反而让人深刻的领会了南宋中后期的破败与挣扎,让读者似乎身处那样的时代,看着南宋一幕幕闹剧上演,不禁发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荒唐”的无奈慨叹。 读史明得失。宋光.宁二宗的不听,确实让人警醒,宁宗一开始广言纳柬之资,却最终厌烦朱熹管的太宽。可见确实忠言逆耳,有时他人提意见,或许刺耳难听,但分清好坏,该接受还是要接受。 听取意见时,不能毫无主见,必须深刻分析,做出决定。 另外清韩党时,史弥远等人的偏差导致许多正义人士收到无端打压甚至丢了姓名。生活中,确实需要辩证思维,对事时,分门别类,不应一概而论

  《南宋行暮》读后感(四):有病需治

  作者虞云国选择了南宋宋光宗与其子宋宁宗统治时期的历史讲述,作者认为这一历史时期,南宋王朝已不逆的从治世进入了衰世,直至南宋的灭亡。

  宋朝政治特色之一“内禅”使得宋孝宗这个南宋不多得的有能力的君主,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宋光宗,于是开启了由南宋史上的鼎盛期走向了没落。

  干好工作不容易,但是干砸工作倒不难,宋光宗做的第一件事,罢了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官位补阙、拾遗官,第二件事将御史弹劾的规则进行更改。这两点的目的在于,减少对皇帝本人的弹劾而加强官员之间的弹劾。其后更换宰相,使得相权与台谏结党营私,形成南宋之后的局势,再难以根治。

  从宋高宗开始的货币问题,并未在后世加以解决,虽宋光宗试图想办法加以遏制通货膨胀,但终究只是扬汤止沸。

  总体来说,宋光宗虽然在即位初期整顿吏治、调整经济上小有作为,但是其精神病的发作,致使其统治中后期朝局混乱,硬生生将南宋王朝带向了衰弱。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其儿子宋宁宗,即位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不想当皇帝的人,硬是被迫做了皇帝。于是,滥用亲信,被迫北伐,辱国条约,专权、党争、让这个既无明君又无明臣的朝代,以放弃治疗的方式,慢慢走向了南宋的末路。

  本书细致入微,史料充足,读起来有理有据,使得我对宋朝有了更大的兴趣。期待能够买到同作者的《细说宋朝》

  《南宋行暮》读后感(五):主暗臣专,岂有不亡之理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虽然经济水平与对外交流值得称道,但军事政治却往往为人诟病。南宋在第三代光宗和第四代宁宗统治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时期如作者所说,“暗弱的君上,酷烈的党禁,轻率的战争,专擅的政治,污浊的吏风。”发生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因为君主暗弱。光宗奢靡享乐,竟然还患有精神疾病,好在在位时间不长;宁宗软弱怯懦,优柔寡断,受制于权臣,苟安于现状。对于南宋转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先后被韩侂胄、史弥远两大权臣左右,韩把持把持朝政时,庆元党禁,名为党禁,实为打击异己之党争,“严重导致一般士大夫的价值危机与道德失范,致使正气消弭,廉耻沦丧,士风浇薄,政风颓靡。”先天下之忧而忧,终究抵不过趋炎附势加官进爵。开禧北伐,“百年教养之兵,一日而溃;百年公私之盖藏,一日而空;百年中原之心,一日而失。”两次事件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取代韩侂胄的史弥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操控台谏,任用私人,甚至篡改宁宗遗诏,南宋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军事颓废,社会动乱,都是由他一手造成,史弥远专权流毒更深,为害更烈。假如君主明察,怎么会有如此权臣为所欲为呢?南宋的衰落,是皇帝暗弱给了大臣专权的机会,一旦权柄转移,而人臣不良,必然出现排除异己、专断独行的行径,社会必定混乱,国家必定不保!

  作者描绘的南宋中后期的景象,让人感叹,结合正史与时人笔记加上自己的研究,对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也是客观公正的。最令我佩服的还是作者的考据辨伪的能力,结合多本著述,去除想象与谣传,把真实的历史现场展现给读者。

  但作者用了很多专业名词,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晦涩。个别人名出现错误,如P238页出现的“知兴元府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刘甲”与P239“利州东路安抚使杨甲”应为同一人,可能是印刷错误。还有同名不同姓之人,单纯使用名,会造成误解。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好书。推荐给想了解南宋历史的读者细细品味。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