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国》读后感1000字

  《唐开国》是一本由于赓哲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开国》精选点评:

  ●严谨的科普书,于教授客观的列举、分析各个史书记载的可信性和存疑性给出自己的一份真实思考。全书娱乐性较弱,文笔和人物刻画也一般,如此导致看完一本书几乎很少对某个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和一些具体的评价,当然也许是这段历史人物出场过多。书本以李唐为主线讲述隋末一直到唐统一全国的这段历史。由于经常会插入采用类似人物传记式表达,所以会出现很多事情描述前后顺序混乱,对于一位初次了解这段历史的我来说有时读起来会困难和一头雾水,时常回翻书本去回忆事件,推荐在读此书前了解一些大概的人物和事件顺序会比较易读些。总的来说,是一本本初次了解这段历史的好读物。

  ●还不错的隋唐之际史事普及性读物

  ●依据严谨史料的俗讲确实难得,做这种事的学者越多越好。不过呢,叙述上确实太弱了,太多繁复和凌乱,难免发困。

  ●于赓哲老师写的隋唐史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就是时间轴有些混乱

  ●通俗语言讲历史故事的书,分析的内容很少,主要是李唐建国平定各大山头的战斗经历,对主要人物的介绍太扁平化了,太子与秦王的矛盾只在平定刘黑闼以及刘文静之死、罗艺叛乱的时候作为背景板提到一点,但实际上这对唐朝开国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不过这些故事也有一些填补了自己的知识空白,像萧铣政权、岭南冯家冼夫人的故事,尤其是冼夫人的故事,确实很吸引人,值得深入了解一下。

  ●没有年表,读起来时间线微混乱。大概科普向吧。

  ●勉强的搞笑降低了整部作品的深度,辩证和罗辑思维也有欠缺。

  ●可见作者是真实下了一番功夫的

  ●观点并不新颖,但文笔流畅

  ●看到一本书,一直有错过。细细翻阅。对读史有了不一样的见解。 对质子守城这一点,体会颇有感慨。历史的残酷不一般。

  《唐开国》读后感(一):【阅读中】

  --看了三小节,感觉不太好...这本书的定位应该是历史科普吧,面向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人,嗯比如我。关陇集团同姓的人有点多,通婚关系又很乱,我看的很方。李敏李金才那里就晕乎乎的,姓李、宇文、杨的为什么这么多

  --那时候的房子盖的这么随意么。。。李密居然在土墙上掏个洞跑了,风大雨大点,房子是不是会直接垮了

  --崩溃,每两页就出现几个新人物,旧人物我还没整明白彼此是啥关系呢(;¬_¬)作者用了好多其原因有二,第一xx,第二xx,感觉像在看论文和报告

  --(ಥ_ಥ)看到殷开山趁李世民生病擅自率军出营对薛举示威暂时搁置,人物关系完全搞不清,先去看下隋唐演义熟悉一下人物

  《唐开国》读后感(二):开唐手老李小李创业记

  小时候看过《隋唐演义》,后来又看了小椴的《开唐》,对隋唐这段历史可以说耳熟能详。但,前者是演义,后者是武侠小说,至于真实历史细节如何,其实不甚了了。这本书作为入门读物,对我来说,正正好好。

  隋、唐本一家,均出自关陇贵族集团。这个集团由西魏宇文泰创立,他在鲜卑旧制基础上创立府兵制,男丁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兵农合一。

  这些府兵交给八大柱国将军统领,李渊正是柱国将军的后代。在后来争夺江山时,关陇集团核心人员这个身份不仅给他带来巨大人脉资源,也给他罩上了一层天命光环。这个利益集团能量很大,甚至隋炀帝杨广最终失去江山,也跟触动关陇集团的利益大有关系。不过,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大量任用江东和江南人士,才逐渐瓦解了这个利益集团的力量。

  作者认为,隋朝的灭亡纯属偶然,也就是说,隋朝完全可以不灭亡,理由是:

  隋朝国力之强盛,让李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相形见绌;

  隋朝典章制度完备,除了我们熟知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还有地方行政改革和乡里制度改革,这些统统被后来李唐王朝吸纳、发扬;

  而隋朝的《开皇律》,则是唐代法律的蓝本。

  为何盛极一时的隋王朝忽然垮台呢?

  作者认为,这主要跟隋炀帝一系列急于打破关陇集团对政治垄断的改革措施有关系:

  其一,大量引进江南和关东人士为官,冲淡了关陇集团影响力;

  其二,施行爵位和勋官改革,大大降低了世袭的勋官待遇,让关陇集团庇荫子孙的特权严重受损;

  其三,兴建新洛阳城,等于将新都建到关东,并配套大运河疏通南北,疏远了关陇集团。

  隋炀帝杨广这个人执行力过火,贪功冒进,触犯关陇集团的同时也让民众不堪重负,首先引发关陇集团内部强烈反弹,即杨玄感起兵造反,继而各地农民起义接踵而至,终于将大好江山拱手送人。

  随后就是我们在《隋唐演义》和历史影视剧中熟悉的大野龙蛇、六十四路尘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了。

  作者在讲述李渊父子与各路反王交手这段历史时,语言略显平实,能感觉到他努力想讲得有趣一点,可惜力有未逮,但因为史实细节足够丰富可信,通篇读来依然吸引人。

  也是读完本书才知道,原来《隋唐演义》里和秦琼、程咬金比肩而立的隋唐好汉“冷面寒枪俏罗成”居然是虚构的!太让人震惊了。他父亲罗艺倒是实有其人,但人品不怎么样,生得伟大死得憋屈。

  《唐开国》读后感(三):《唐开国》让我放弃去看芦笛岩和七星岩的书

  经同事介绍开始看《唐开国》这本书,本来周六的那天是准备去看芦笛岩和七星岩的,结果被书深深的吸引,最后放弃了外出游玩这一计划。

  本书讲述的是大唐开国的那段历史,仿佛是一个时期各个英雄抉择的历史画卷。中学学历史时便喜欢这种横向历史比较,喜欢知道同一个时期这个地方在做什么,那个地方在做什么,原来康熙出生要比莎士比亚还晚了约一百年,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摩西差不多和商朝是同时代的...这样翻读历史总是有别样的趣味。

  同样,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同样身为千牛备身的李密和李渊,同时期征战的窦建德和王世充,还有外面打的风起云涌你争我夺而此刻却失意悲叹的炀帝杨广。有时我想炀帝那样哀痛怕也是看透了自己,知道自己在执行能力上的弱对讨伐这些“乱臣贼子”没有信心了吧!

  在本书中,可以看到隋朝将倒前夕那几乎是同一时间所有人的选择和作为,有的李家虽是大族却隐忍、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去谋划自己的事情。令我欣慰的是虽然最后隋朝倒塌,唐朝新立,可是隋炀帝终究不是李渊及李世王朝杀害的。这让我想起了古犹太的大卫,虽然已经有预言膏立大卫所以色列的王,扫罗会被撤下,即使扫罗逼迫大卫,但是最终大卫没有害扫罗,扫罗不是大卫害死的。

  题外话中不得不提的是对窦建德的哀叹,读完此书的确觉得此人是一个可以有德行和能力当上明主的人。死了着实可惜。放走王世充,诛杀窦建德的确是看到了王世充不足为虑,窦建德是有能力的大患。但是窦建德除了是政治敌人外。其实并不过错。所以后来的刘黑闼叛乱,我倒是觉得是历史的应该和对李世王朝的惩罚。这是公平的。

  我的确是个政治幼稚的人,但是却对公平有自己的执念。但事后读过此书精彩叫好之余却也不免哀叹。除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是觉得,李世民英勇有为,行事如月光皎皎的人,在最后却仍然要杀死亲兄、亲弟而感到悲哀。不想讨论他做皇帝的历史成败、不想讨论李建成是否会更优秀。总是觉得世间的美好总是开在残酷白骨中的花,建立的都是在残酷之后。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年老会不会想到一个家庭两个优秀的儿子互相残杀,他们都很优秀却不得不面临兄弟相残必须留的一个的局面。李世民在征战为李家打天下的时候,笑于英雄之间,杀伐征战时都有自己的觉得自己强烈正确的信念,那他在杀自己亲兄的时候的信念又是什么呢?

  一个大唐王朝无论未来如何的有盛赞,感叹,却也终究磨灭不了一道隐在王朝盛世下的血痕。

  留人血的罪,尤其是亲兄的终究都会追讨回来。

  《唐开国》写隋倒之后的众楼举起,相互倾轧,终结于征战结束斗争归于前朝,好一副英雄演绎,好一副开国画卷!

  《唐开国》读后感(四):不一样的隋唐正史

  小时候听着单田芳的隋唐演义长大的,读完本书发现真实的历史与评书大相径庭。

  隋炀帝还是很有才华与眼光的,挖掘运河顺应经济中心的南移,改革官制限制关陇贵族的权力,但他的许多措施操之过急导致朝野之中离心离德,又经不起挫折一蹶不振躲到江都醉生梦死,自此开启了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

  李渊与李密二人同为关陇贵族,又符合名谶,但李密落得身死的下场,有着性格缺陷、战略失误、运道不利的等一系列因素。和李唐陪跑的一众起义军领袖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善变多疑无信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没有魄力,导致了他们最终功亏一篑。

  格局果然是成功路上的重要因素,起义军想成事就要摆脱开始的草莽气息,有长远的愿景,奉行忠义获取民心,格局更高才能走得更远。

  李世民在河北军事的失败在于他一味使用武力而忽略了民心的收服,才使得这一地区降而复叛,平叛还要有政治的较量。李靖对岭南地区的收复就利用了当地土著的势力,在边远地区扶植豪族以较低的成本将这一地区纳入了大唐的版图,军事与政治在统一的过程中缺一不可。秦王与太子集团的矛盾在后期愈发明显,太子建成已觉得世民功勋太大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双方也开始了一番明争暗斗,终致手足相残。但也庆幸李世民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大唐开国之后,继承了隋朝的典章制度等各种财富,又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带领中华民族进入了新的太平盛世。

  读书摘抄:

  中国历史上一切正面的、负面的、光明的、黑暗的要素在这里交替展现。所以,不是所有的音符都那么悦耳,但这就是历史。

  李密应运而生,但是命运注定不眷顾他,而是眷顾更有城府、更懂得隐忍和蓄势而发的李渊。

  人事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工作,只有金钱关系那就永远是个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自古的好头领都是打感情牌的高手。

  此时的窦建德已经有意将自己的境界往执政者的境界上提升,不再满足当一个军阀、一个武装集团的首领。他正式告诫大家:我们不再是贼了,我们的目标是定天下,所以要奖励忠义。

  他心中除了派系斗争之外,还有个共同的至高原则,那就是忠义。派系斗争、战争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是未来王朝的建设、民族的凝聚力却需要道德支撑,道德是超越派系斗争之上的。此时的道德标准就是忠义,所以他的大度那是领袖的气质。

  其实严格来说,隋炀帝是一个颇有才华、雄才大略之人,他有着超前的战略眼光。首先意识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兴建大运河是为了适应这个趋势;他又比别人更早看到关陇集团的局限性,因此通过爵位和勋官改革限制关陇集团的权力,尽量增加关东和江南人士参与政治的机会。但是他操之过急,完全不顾当时人民的承受能力,将多项大工程集中在短短几年内进行,例如修筑长城、修建新洛阳城、开凿大运河等,又三伐辽东,最终导致民怨沸腾而亡国,超前的眼光和糟糕的执行力结合在一起导致了隋炀帝的悲剧。

  靠着蛮力和狡诈起家,格局很低,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情堂而皇之进行,这决定了他走不远。

  平叛除了武力之外,还要注意人心,要消除敌人反叛的社会基础,争取人心。

  武力不是万能的,争取民心、安抚民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对未来的皇帝是大有裨益的。后来李世民能说出那句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恐怕与这段经历多少有一点关系。此时的他只有二十多岁,遭遇的挫折对他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成功人士大约都有这样的心理素质,善于利用一切要素给自己建立信心。

  哪个团队、哪个集团都有内部矛盾,但是处理起来有高下之分,特别能考验领袖的能力和气质。遇到矛盾,不要忘记自己的大目标和终极目的,不要被矛盾束缚住手脚,不要被细节和眼前的急需迷惑住,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终极目的服务,个人的恩怨和自尊该放下就放下。

  《唐开国》读后感(五):我读《唐开国》

  《唐开国》是于赓哲老师的最新作品。这是一本让我拿起来就想一口气全部读完的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作品。在这本书中,于老师以战争讲述和人物描写并行,既有非常严谨的考据、周密的推演,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辅助,让整本书读起来趣味十足。

  说起来,我最初了解初唐那段波澜壮阔的开国史,是从《隋唐演义》这本书开始。我的外祖是个非常喜欢看书的人,而且他对书的喜好很专一,就好“中国古代演义”类的作品,我记得外祖家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柜,上面放满了《隋唐演义》《杨家将全传》《呼家将》《薛仁贵征东》等等作品。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外祖在下班后就喜欢抱我在腿上念这些书给我听,后来自己认了字,就一本一本去书柜上翻书来看,现在都还记得看《隋唐演义》时被各路英雄的雄姿撩的心潮澎湃的感觉。当然,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看了其他的历史资料,才明白,《隋唐演义》里很多的东西都是与“史实不符”的,甚至一些人物比如我非常爱的“冷面寒枪俏罗成”都是杜撰的,不存在的(老实说,当知道“罗成”其实并不存在时,还是有点小失落的)。《唐开国》这本书,就是在讲述初唐开国史的同时,对长久以来被大家误读的一些史实进行解读,分析,试图将这些颇具争议的历史疑点为大家解析清楚。

  作为一个研究隋唐史的专家,于赓哲老师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观点,首先,他提出,隋朝的灭亡,其实是具有历史偶然性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隋炀帝的个人因素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于赓哲老师指出,隋朝完全可以不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隋朝国力强盛(隋朝的国力之强,让李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相形见绌,例如贞观时期,号称治世,但人口、国库、军队规模都没法和隋大业五年相比),二隋朝制度完备(三省六部、科举制)、三隋朝法律完善(《开皇律》是唐代法律的蓝本)。因此,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隋炀帝,而隋炀帝暴虐统治导致民不聊生则是隋朝灭亡的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隋炀帝的想法太超前,执行力又大有问题,再加上隋炀帝本身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关于这一段内容,于赓哲老师在书中描述的非常详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中寻找答案。

  于赓哲老师的第二个观点,李渊之所以能建立大唐,是因为李渊乃是“应运而生”之人。

  首先,李渊出身好。李渊本人是西魏国柱大将军李虎之后,李虎生李昺,李昺生李渊,他的外祖父则是八柱国将军之一的独孤信。从这点看,李渊是根正苗红的关陇集团后代。

  其次,李渊本身性格好,并有领导者潜质。在时局不成熟的时候,他知道隐忍,时机到来的时候,能够准确把握顺势而发。

  第三,有一帮精明强干的部下。

  第四,运气好。

  这运气好,值得多说几句。我数了数,最起码有四次,李渊是因为运气好而死里逃生。

  1、隋朝末年,童谣《桃李子歌》出现,引起隋炀帝的警惕,李金才、李敏等关陇集团李氏后人都被隋炀帝处死,李渊因为娶了个有前瞻性的好老婆,劝他向隋炀帝献马而暂得喘息,后来,李渊故意酗酒索贿,伪装颓废,蒙蔽隋炀帝,才逃过一劫。

  2、在李渊准备起事前,被李靖窥出了端倪,李靖甚至都逃跑去向隋炀帝告密,却被阻在了半道上。如果李靖告密成功,估计也没李渊什么事了。

  3、隋炀帝身边作乱的叛军(骁果们),在宇文化及的带领下想要返回关中,这支队伍兵力雄厚,战斗力彪悍,思乡心切,假如进入关中,对刚刚站稳脚跟的李渊不利。不料这支队伍却在半道上被李密消耗掉大半,李密也因此元气大伤。最终宇文化及在逃亡路上,被窦建德灭了。如果没有李密突发奇想多管闲事,李渊创业难度一定会增加。

  4、薛举大败李世民,此战的失利,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关中西大门被打开,薛举准备进犯长安,此时唐军新败,主力部队多有损伤,形势岌岌可危,如果薛举真的进兵,长安危,这节骨眼上,薛举突然死了。

  在最危急的时刻,最棘手的敌人突然暴毙,形势瞬间扭转,这不是运气是什么… …所以,李渊能够建立大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完,难怪于赓哲老师会说李渊是“应运而生”之人。

  于赓哲老师的第三个观点,针对的应该主要就是《隋唐演义》及很多小说影视剧里对李渊、李建成、李元吉的误读。这个误读于老师提出,与李世民登基后修史有关,李世民修改后的史料,弱化了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在开国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说说李建成,我记得在看过的很多小说影视作品中,李建成都是一个能力不足还心胸狭隘的小人形象,时不时就到李渊那告告李世民的黑状,阴阴李世民的部下。但实际上,于老师指出,在历史上,李建成是李渊的左膀右臂,是个较为忠厚又能干的人。太原起兵后,他是第一批投入战场的将领,功勋不在李世民之下。只是后来当了太子,长时间留在李渊身边,导致功勋被李世民超越。在李世民修史之后,他的功勋基本上被抹杀。

  其次,李渊本人。在无数作品中都有这样的情节,李渊软弱怕事,当时根本不敢起事,最后是李世民找来刘文静和裴寂帮忙劝说李渊,甚至设计了“晋阳宫事件”才逼的李渊不得不起事。但实际上,于老师指出,李渊其实很早就开始谋划起兵,并且始终是举兵的主谋。

  至于李元吉,历史上和后世作品中,他都是太子党,并且都是太子的猪队友,但这并不能抹杀他在开国战争中的功勋,虽然曾经差点丢了“太原老家”闯下大祸,但在战争中,他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的。

  只是,历史永远都是由胜利者书写,所以这些与胜利者对着干的人自然就被抹黑,被遗忘,最终真相遗失在了历史的河流里。

  《唐开国》这本书里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两个具有传奇是色彩的女人,一个是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一个是冼氏家族首领“冼夫人”

  先说,平阳公主。李渊在举兵之前,可以说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包括自己的女婿柴绍。柴绍和平阳结婚以后,两个人一直住在长安,柴绍离开的时候,平阳并未跟着一起走,柴绍很担心,一旦举兵的消息传出,平阳就危险了,平阳却很自信,自己一定能活下来,不仅能活下来还可以帮助父亲与丈夫。事实上,她的确做到了,在柴绍走后,她凭借一己之力,联系了多方豪强,建立了一只有七万兵力的武装力量。后来,李渊起事成功,也并没有把女儿的这支军队并入其他部队,而是让她单独立营,并把这支军队称为“娘子军”。能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甚至还能建立功业,对那个时代的女子来说,实在不易,平阳公主真称得上是一个“奇女子”。

  再说,冼夫人。冼氏家族世代都是南越首领,冼夫人自幼聪慧,善谋略,能打仗,又会抚慰民心。在嫁给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后,帮助平定了“侯景之乱”。陈朝建立后,冯家和陈朝保持了良好关系,在丈夫去世之后,冼夫人成为了岭南真正的掌权者。她很有政治眼光,知道自己身处岭南,一定要去当权者打好关系,并且在自己年老的时候选择了非常出色的继任者。作为一个女人,身处并不开化的少数民族地区,能有如此政治眼光,武能上战场,文能定政局,不愧为一代传奇夫人。

  总得来说,《唐开国》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就是“酣畅淋漓”。喜欢读历史作品,又不愿意看“枯燥”书写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本又考据又有趣的作品!

  作家简介:于赓哲老师是武汉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医疗社会史。近年来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狄仁杰真相》《上官婉儿》《大唐英雄传》《她世纪》《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上下册)《隋唐人的日常生活》等作品。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