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国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本草中国 第二季》是一部由祁少华 / 韩金娜 / 何敏 / 张言 / 尹隽 / 张莉 / 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一):中医不融入现代医学就是死亡

  无所谓中医西医只有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所谓融入不是保留而是创新。神话中医其实是阻碍中医的融入。现代医学留给古代医学的时间和领域越来越少,古代医学看的都是疑难杂症,这种碰运气的治疗方式只会把中医逼死。

  融入不是从祖先哪里汲取智慧而是从现代科学中寻找方法,革自己的命特别是革老一辈大师的经验,这才是最难的地方。比如建立中药材分子库,从分子结构角度解释药理,从细胞结构解释病理,也许中医还有的延续。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二):2分,不能再多了

  第一点,前几集还算可以,更多在讲草药,越往后越觉得,不是在讲草药了,更多是在卖情怀。

  第二点,每一集出现的中医名家都是国字号大家,不可否认他们的水平,特别是正骨跟针炙那两位老中医。在这些名家里,对一些草药的认识我不太认同,譬如旱半夏,说有剧毒,要制过,殊不知在上之水为旱半夏可化解,旱半夏制过,化水能力几近消失。譬如黄芪,《长沙药解》里,黄芪是行气走表,有些病人脸浮肿,有时候重用黄芪方可行水消肿。

  第三,最后那几集,介绍的都是三四十年行医经验的老中医,却常常参考西医检查单,众观整一个系列下来,中医最重要的脉诊却从来没提及一个字,为何?有人会说这是一部讲草药的片,其实往后看,更多是在煽情。

  看完,唯一有看点的是药物炮制过程还能看看。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三):养生不只有枸杞和保温杯

  好像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不怎么了解中医。

  从小就在西医的影响下长大,靠点滴快速恢复健康,也拒绝苦到死的中药。

  本草2延续了第一季的风格,从物种的生长、演化、一味味本草的采集和炮制入手,结合实际病例和病人的叙述,从不同角度来让观众了解中医和本草。每个病人的案例都可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不只是靠药理知识贯穿全片,生活化的拍摄角度也能让门外汉们对这样的纪录片产生更多的兴趣。

  随着年纪渐长,周遭的小伙伴们也开始对养生这一个项目变得越来越关注,除了各种维他命ABC的补充,泡茶和中药调理也更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第二季的叙事方式依然非常接近舌尖的风格,也将药材运用到了家庭和菜肴中,美食的出现一下子就能抓住吃货的目光——啊原来这也可以做到菜里——然后火速开搜索网页将这些药膳的做法一一笔记下来。好像中药的入口也不是那么困难的(emmmm 蟑螂就算了)。

  从一窍不通到一知半解,这部纪录片或许并不能让我们彻底了解本草的文化,药材的运用。但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我们看到的是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更是那些中药人对本草的坚守,对时间的敬畏。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四):这才是一部纪录片该有的样子

  刚看到片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大概是一部只值得60分的纪录片。(也有希望纪录片不要搞这么看似炫酷实则廉价的片头的意思)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预设,在静下心来看完第一集后,才真正出乎我意料之外。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我过去对它的定义大概放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套用在《本草》上,也就是从一味本草的药性,继而讲到它的发源。能把这个事讲得有趣有理有视觉观赏价值,就极为不错了。

  我原本以为,《本草2》也就是个这样的故事。

  很庆幸,它不只是。

  除开那些功能性的基础内容,它还花了很多笔墨,去描绘了因为本草而衍生出来的平淡温和细腻亲切的情感。

  本草和药工的情感;医生和患者的情感,以及制作团队希望传达给我们的情感。

  这些细碎的感悟,实在很难一一整理归纳

  我只知道

  我最喜欢被药工雕琢打磨后的本草

  最喜欢给患者看病,背影像太阳的光辉一样安全的医生

  最喜欢从这些简单朴实的画面里,感受到的厚重绵长的能量

  这是最好的,最不易被察觉的,最悄无声息的生命蔓延开来的颜色,以一种波澜不惊的状态继续。

  对我来说,这才是一部纪录片该有的样子。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五):中医的传承,华夏之殇

  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经验医学,注重的是感性认知,所以这也就注定他传承的艰难

  经验相传,这就导致的了,师傅传出十分,徒弟能够接收的只有七分,这样也就导致一些好的艺术和药

  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另外就是,中医喜欢用五行之说来论证身体病症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成为众多中医黑攻讦的主要点。

  其实五行只是中国古代被包装起来的哲学思想。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

  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简单来说,他只是一套理论基础。

  这部片子将本草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部分还是让人对中医蛮有希望的。希望未来的中医传承能够让老祖

  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吧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六):这是一道我会与家人分享的“养生大餐”

  不知从几时起,妈妈经常会信息轰炸式的转给常年在外的我,很多诸如“”、“”之类的养生信息,姑且先不论这些信息的权威性与科学性,长辈们对于养生的意识与需求似乎在与日俱增。

  最近看到《本草中国》第二季正在播出,十分欣喜,也兴致勃勃的推荐给妈妈看。母女间的日常交流,似乎比平时又多了一个打开话匣子的话题,对彼此以及家人健康的关爱,也使得亲人间的爱意,没有因为距离的隔阂而有断层。

  相比网上很多不那么靠谱的养生、以及预防治病知识的传播,《本草中国2》对于本草药材的药性功效介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程度、范畴都极具代表性、典型性,比如艾的民间习俗、花式吃法,莲子的日常膳食养生,醋泡姜延年益寿……让会让我想起很多关于家的美好,又给我和家人打开了一扇权威、科学的信息窗口。毫不夸张,看完后我自己就去超市买了好几斤姜和醋泡上了,还特别叮嘱我妈也在家里泡上几罐天天吃。

  作为一门手口相传的经验学科,在医学界,中医是伪科学的声音不绝于耳。但难能可贵的是,《本草中国2》在介绍药理知识,总是能够结合最先进的科学、医学,去佐证中医药学的神奇与妙不可言。延续以“本草”为核心要素,《本草中国》第二季花了更多的心思在本草的功能和用法;而在铺排叙事上,节目内容着重以用药作为故事的核心,通过本草把方、药、医生与患者的故事串联起来,这也使得本季接地气儿了不少,而诸多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老药工等的加盟、加持,让我不禁对中医药这门学科油然生畏。

  第一集片尾,国医大师周乐年仙逝的消息,令我唏嘘不已,也更让我意识到老中医这个群体的,耄耋之年,中医药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传承,显得更加岌岌可危。希望《本草中国2》的播出,能够鼓舞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中医药事业,让这些前辈们经年累世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可以造福更多的世人。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七):谢谢你们的时间

  虽然我这人不喜欢冯唐,但是多年前他描述自己在做医学生的时候,那些大他三四十岁的老医生处事看病的状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恰好完全符合本草中国里,那些名老中医展示出的医德和慈悲。冯唐那时说,那些大她三、四十岁的老教授,早上7点之前,穿戴整齐站在病房里查房,他再贪酒、再好睡,都不好意思7点之后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协和门诊夏天没空调,教授们也是西装、领带、衬衫,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不吃饭,几乎不上厕所、不喝水,汗从脖子上流下来,流进衬衫。我看着片子中那些老爷爷,坐姿,仪态,神情,精神,真的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的伟大,在他们身上流淌的特别有说服力。

  那些老中医,几乎都已经八九十岁,在说到本草,说到配伍,说到应该有的对待病人的态度,和他们自身对于中医药的感悟责任,很感叹老一辈在一切都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肩负起了给人希望的角色,在一切都快速发展的现在,仍然有条不紊的不被打乱,笃信的将自己一生的心血经验,传授给未来的他们。

  我以前听别人说“Thank you for your time”的时候觉得很奇怪。谢谢你的时间,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人说过这样的话,都是“谢谢你为我做了什么什么”。可是在这部片子里,我突然意识到,时间,是这些国医大师们最应该被称赞的地方了吧。我们总是对另一个人有过高的期望和需求,而把最简单的当成理所当然。

  是他们的时间,让本草在中国文化中得以正统和完整的流传下去,让我们感动着本草的神秘,感慨着中药的神奇,他们的时间流逝在了中医药文化中,让这一切都得以传承下去。

  听过一个说法,What is love? What I really want is a person who comes into my life by accident but stays on purpose.

  我越来越相信,这就是对在意的事情的全部要义。奥克塔维奥·帕斯在风中低吟说过,在人类轮番离去的无穷时间里,翅膀的柔和侵扰是黑夜,在一根细枝上停留的风,大地沉默,水在梦中讲话,白昼从的一侧诞生。

  谢谢你们的时间。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八):这样的中医值得你去了解

  第二季和第一季一样美,但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值得看。

  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和第二季,从个人观感而言,如果说第一季是看画面,那第二季就是听故事。

  同样是一集讲述几味本草,《本草1》大多是关注药材本身,跟及善尽美无可挑剔的画面相比,片子在“药与人”这条线上显得单调乏味了许多,大多是拍拍那些采药的药农、制药的药工。现在看来,叫《本草中国》的确有些大了,不如原来的名字《老药工》。

  作为一位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年轻人,我希望在《本草中国》中看到更完整的中华传统医学,从本草生长出发,到药农培育采集,经过药工制药神奇,最后中医号脉治病,配伍原理缺一不可,最好再加上现代科学的解释。但第一季显然没有,天麻小哥喊山的画面在我看来空有仪式感,没有说服力。

  但《本草中国》第二季说服了我,在一个个完整而富有代表性的病例中,把本草、中医、病人联系起来,观众能切实地看到中医是如何用药治病的,既接地气又充满说服力,完全抛去了卖情怀之嫌。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选题,将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分门别类,娓娓道来。中医不再是虚无边际的玄学,作为一名理科生看起来非常之爽。

  《本草2》保持了第一季的画面拍摄的高水准,给直观的视觉冲击,同时增加了不少篇幅去说本草与人的关系:某位老中医穷尽一生研究一味草药,药工使用先进技术对本草进行加工炮制,中医用几味本草治好病人的顽疾。中药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才是赋予这一切意义的所在。

  《本草2》在选材上也有新突破:

  最开始看第二季的时候,还在担心《本草2》会翻来覆去说那些在我看来没多大差别的草药,不免让人乏味,没想到人家接下来就来了个狠的:《虫行》一集中,蛇蝎水蛭蟾蜍甚至蟑螂都可以作为一味药材,它们如何培育,它们怎么治病?极大程度的满足了我的猎奇心理。(害怕以上动物昆虫的朋友请跳过这一集…)

  尽管如此,第二季也有不少值得吐槽的地方:天气预报+爸爸去哪儿既视感的CG片头,介绍药材时做作又生硬的撒药动作,有画蛇添足之嫌,但瑕不掩瑜。

  哦对,还有强行P上去的农夫山泉,但这我可以理解,毕竟拍纪录片不是做慈善,没赞助商谁来给钱继续拍下去?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九):乡村卫生室开的中草药真有疗效?

  作为极端困境下的求生策略,草药非常有效。

  纪录片《本草中国》介绍了各种常见的草药。通过这部纪录片背诵《中药学》会更加容易。另外还有第二季《本草中华》。

  因为现在有各种昂贵的药品,和精良的医疗设备。所以,古代的治疗方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世界的一些角落,人们仍然依靠药草治病。许多植物和现代药品一样有效。

  纪录片里出现了各种常见的草药,为了具体使用它们,要从辨证论治开始说起……

  辨病脉证并治:首先辨其为何病,再观脉象,再辨寒热虚实,最后施治。

  第一:何病:

外感,(伤寒,温病,传染病)内伤,(情绪,饮食,疲劳)

  第二,切脉(寸口诊法):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先以中指定得关位,再齐下前后二指。

  在诊脉时医生要保持呼吸均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正常人每次呼吸脉动4次。时有一次较长的呼吸,脉动5次。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为热,为烦满。迟脉一息三至,为寒,为不足。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外感表证,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沉脉:重手按之筋骨乃得。主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第三,八纲辨证是纲领。

  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也称为病因辨证)

  脏腑辨证主要辨别病位。

  最后,治疗方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半表半里证用和法。气血积聚,虚实夹杂证用消法

  病因,脉象,病证,治法,方药,互相对应,必定有效。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十):一场中医启蒙

  这几年,国家大力推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作品出现,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逐渐回归我们的视野,穿汉服、写书法、学民间工艺、看中医、论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从日渐式微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喜欢,这无疑是一场令人喜悦的“文艺复兴”。

  我喜欢传统文化,却没有特别偏爱,中医以前更是未曾接触过,但好像在中华文明与环境的熏陶下,自然而然的就对其有着朦胧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这种感觉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可是这种情感上的联系毕竟是虚无缥缈的,并不能让人真正去了解这门医术、这种文化。在《本草中国》之前,没有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影片,像我一样的大多数人也不会去买书研究,所以也许一辈子都只知中医,却根本不知道中医究竟是怎样。

  2016年《本草中国》第一季播出,我在闲暇之余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内心深处有种莫名的情绪被点燃了。原本几乎对中医一无所知,突然发现原来身边那么多的花草、草药,竟然有如此的功效,像是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是在宇宙中遨游了一圈,回味无穷。摄制组在寻找拍摄本草的过程中,记述了不同地域的中药人与本草之间的故事,配上陈伟伦击破苍穹般的BGM,像是要把数千年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让人热血澎湃。

  纪录片里美轮美奂的镜头,返璞归真的故事,几乎掩盖了片子本身所有的瑕疵。还记得片子中在山里种天麻的小伙子,他本来是在城市里读大学学设计,但是他不喜欢城市的生活,所以毕业后回到了山里,跟青山绿水打起交道 。镜头里,小伙子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挖天麻,站成一排对着青山大喊,“挖天麻咯!”本草和中药人浑然一体的立体形象跃然纸上,向自然索取,对自然敬畏,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一种蓬勃的原始的生命气息沁人灵魂。抑或,这就是中医的精神。

  当时追完全集后,我就心心念念着赶快上第二季,十集的量根本不过瘾。这一等就是两年。

  从第一季的本草为主题到第二季的将本草用医,《本草中国》出品方无疑是希望有所升华,有所突破。药为医之本,医为药之用,中药制作成功最后用到病人身上,祛除病痛,才真正是一味好药。

  如此看来,《本草中国》像是布局良久,给大众做一个中医药启蒙,从第一季“认识本草”到第二季“认识中医”,真正将人纳入到了核心位置。这一季依托数十位国医大师、国家名老中医、中医专家学者,足以保障纪录片的权威性,通过这些深耕中医学数十年的老中医们,用真正的地道的中医理论、经验,显然可以起到为中医很好的正名作用。

  中医近些年的式微,不仅是因为西医、西药日渐主流,同样也因为普通人对中医不了解,众说纷纭,甚至有对中医污名化的现象。事实上,中医药在医疗手段相对落后的古代,从跌打损伤到内科疾病,几乎无所不医,一直医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从《黄帝内经》开始,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后代名家医者的开拓与总结,中医药早已自成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更是从单纯的治病救人逐渐衍生为中医药文化。现如今,想要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中医正名就是最为急不可待的事情。而《本草中国》显然在努力做到这一点。

  在以人为核心后,第二季的纪事性似乎更强,每集三四个案例,用来讲解病症、药方和治病过程,片子整体的美感虽然下降不少,但却是更加接地气,关系到生活中忙忙碌碌的我们本身,是一个从“虚”到“实”的过程。因为胃溃疡而整日吃流食的北京公交车司机孙国强,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四肢肿胀的赵娟,胚胎胚停的祁正萍……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映入眼帘,病痛离我们这么近,而来自中医的治疗手段离我们也不远。

  两年后的今天,我似乎没有之前那番热血澎湃了,工作两年已经放干了热血,难以再为此激动,只能尊重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医文化,顺便找个时间做下针灸拔罐、推拿按摩。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