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夏加尔》是一本由郑治桂 / 黄茜芳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60,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见夏加尔》精选点评:
●夏加尔配色的运用实在是喜欢
●夏加儿的画透着一种诗一般的意境,喜欢的蓝色系列
●夏加尔的画是对梦境完美的诠释。
●怎么能不爱夏加尔,怎么会不沉浸在他那充满诗意与幻想的世界。他总让我想到张悬一句歌词“你碎了 我只好完完整整”
《梦见夏加尔》读后感(一):梦见夏加尔
夏加尔,生于俄国,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
夏加尔是犹太人,因为看这本书,在这本书的最开始就提到了犹太民族,所以再次的去了解了下这个民族
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开明的,民主的,在教育上,父母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去做
个人的独立精神是这个民族所推崇的,认为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石就是独立精神
而在了解到的犹太人的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我非常所认同的,对于书与坚韧的人格的要求,是犹太人终生的追求,所以,犹太人,人人都认识字。
犹太人人口虽仅有1600万人, 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获得概率远高于其他各个民族, 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 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冯诺依曼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
而这个民族的苦难也是接连不断,在长达2000年的流离失所的过程中,他们依然是保持了最坚韧的品质,在很多的地方被迫害,特别是德国的纳粹那时候的大面积的迫害,让这个名字的人数剧减。
可是,无论是怎么样的困境,这个民族都表现出来超乎常人的智慧,让人由心的佩服
说到夏加尔,不得不说犹太人,不得不说这个民族,因为夏加尔就是犹太人,而犹太人的思想在夏加尔的心里深根蒂固。
他用画笔创造了一个万物共生的世界,在他的画中,看到了他的信仰,看到了他的爱与执着以及守护,他的出生的村庄,对于婚姻的认知,在他的生命中,出现过五个女人,他的初恋情人,他的第一任的妻子,他的女儿,以及后来相依相伴的同样是热爱艺术的娃娃
他的出生不高,他是一个俄国乡下的鱼货搬运工的儿子,可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凭借着那诗意的想像力,跨越国界,感动世人
他是乐观的,犹太人都是乐观的民族,他们无论在任何的时候,都保持着一颗乐观的,热爱生活的心,夏加尔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从小生活的村庄,看到了世人眼中看不到的东西,看到的作品会让人感到幸福,感到快乐。
而本书,讲术了他的平生,展示了他的很多的画作,还有不同的时期夏加尔的生活状态
在了解他的同时,也同时的看到了同一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活的写照,艺术的魅力所在
《梦见夏加尔》读后感(二):爱情与乡愁:贯穿夏加尔一生的永恒主题
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梵高是用来看见的,高更是用来发现的,雷诺阿是用来感觉的,那么夏加尔就是用来梦见的。
没有比“梦见”这个字眼更适合夏加尔,他的画带给人的是天马行空的梦境,浩瀚而神秘,遥远而亲切。在夏加尔的笔下,爱情和乡愁都如此打动人心。《生日》中夏加尔飘浮在空中,回首亲吻手持鲜花奔逐而来的未婚妻贝拉,热烈的红地毯是一对恋人心境的写照,夏加尔浪漫而富有想象的表现技法让人过目难忘;《我与乡村》这幅夏加尔初到巴黎的成名作,则是乡愁的最好诠释。画面中布满了画家熟悉的母牛、开花的树、教堂、农夫等夏加尔故乡的风景, 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的分割法 ,画家与母牛十分默契地相视而笑,一股温馨的田园情调充溢期间。
在《梦见夏加尔:浪漫的狂想》一书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拥有赤子情怀和充满柔情的大艺术家。
夏加尔留给我们的遗产不止是犹太艺术家第一人的美誉,他的绘画主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无论你身处何方,都一样离不开爱情与乡愁这两样情感,这也许是夏加尔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夏加尔的爱情之路充满了曲折。夏加尔曾说第一任妻子贝拉,“她的沉默,她的都是我的。过去的我,现在的我,甚至未来的我”。 贝拉给夏加尔带来了“碧空、爱情与鲜花“,滋养了夏加尔的艺术,可惜早逝;情人维吉尼亚默默的付出与其相依为命,最终却分道扬镳;夏加尔与第二任妻子娃娃最终守得正果,相伴终生。夏加尔把一生的爱都诉诸笔端,我们在他的那些爱情题材画里看到的全部是潜藏在他心底的炽热的情感,《举杯欢呼的夫妻二人像》、《三支蜡烛》、《散步》,喜悦,浪漫,幸福,让人一看不能不立刻喜欢起来。
与爱情的甜蜜相比,乡愁是夏加尔另一个终生不渝的主题。这个到处流浪的俄国赤子,把他浓浓的乡愁都搬到画布上。他在漂泊中心系故土,故乡在他的画笔下如梦似幻,他的乡愁温馨而充满诗情画意,一切熟悉的景物都在他的笔下奔涌而出,在多变的表现手法下故乡却也真实可感。《诞生》和《俄罗斯婚礼》是写实的艺术再现,人物的表情充满了欢愉;《农民的生活》中浪漫手法的呈现则让人向往不已。
夏加尔的艺术主题是多维度的,除了爱情与乡愁,夏加尔有时也化身诗人,《躺着的诗人》充满了诗意。作为犹太人,他也念念不忘犹太民族和《圣经》宗教经典。他还擅长版画和装饰设计。在“10个夏加尔的关键词”中有着详细的介绍。
《梦见夏加尔》突破了传统的传记手法,而是结合传记和作品,既让读者了解画家的艺术成长之路,又通过不同的关键词解读画家。能够在不长的篇幅内让读者以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是“360度艺术启蒙书”的出发点。领读文化的这套书带给我们重新认识伟大艺术家,采取的是新颖有效的切入视角,事件簿是从艺术家的影响入手了解艺术家,传记则言简意赅地把艺术家一生介绍给读者,10个关键词则是化整为零,从艺术家的绘画主题入手,分析画作本身,有纵向的联系和横向的比较,这就更加容易地让读者接受艺术家的画作,使欣赏艺术不再是隔靴搔痒。
《梦见夏加尔》读后感(三):超现实派艺术家和一只羊的奇妙之旅
1887年7月,白俄罗斯东北部城市维捷布斯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席卷了当地的一条犹太窄街。在其中的一间矮屋,年轻的妇女费卡·伊达在邻居的帮助下生下男婴,之后被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位火中诞生的男婴,就是闻名世界的超现实派艺术家马尔·夏加尔。
领读文化新书《梦见夏加尔》,讲述了这位俄国乡下出身的艺术家,如何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创造出跨越国界、感动世人的优秀艺术品。通过画家传记、164幅配图、10个关键词的解读,读者能够对夏加尔的一生及其作品,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在这位超现实派画家的作品中,爱情、乡愁、宗教是常见主题,网上关于其作品的解读大多聚焦于美好的爱情,但我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却是对自身犹太人命运的沉重感情。细心的观赏者可能会发现,夏加尔的很多作品无论是何种题材,总有一只羊如影随形。
他曾说过,“故乡的土壤,是滋养我艺术的根。”
夏加尔,出生于一个清贫的俄国农村犹太人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身手矫健的屠夫,父亲则是渔货厂的搬运工人。每到夏季,夏加尔都要在乡下的叔叔家度过,小河、绿树、白色小教堂、成群的牛羊,美丽的乡村生活成为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书中第三章“乡愁”,列举出《我与乡村》《诞生》《致俄罗斯、驴子及其他》等多副名画,即可看出成长环境对他的创作影响。
长大后的夏加尔,接受犹太教洗礼,对自己本民族的宗教格外尊崇。犹太人被誉为“书的民族”,他们认为学习就是敬拜神,研究真理学习教训的同时,是神从彼方与人对话。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夏加尔告别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先后前往圣彼得堡、巴黎、纽约,学习始终伴随着他的一生。身处异国他乡,夏加尔对本民族命运的思考愈发强烈,颠沛流离的命运加重了他对故乡的怀念,所有这些复杂的情感,夏加尔都倾泄在作品中。
另外在宗教思想中,通常借牧羊人与羊的关系,来比喻神与人的关系,看的出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对羊十分亲近,它自然而然成为夏加尔创作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不光是在表达乡愁的作品里,在其他画作中也会若隐若现的出现。例如歌颂爱情的《三支蜡烛》《赛纳河之桥》《婚礼》;对民族命运思考的《出埃及记》《战争》……它几乎贯穿了夏加尔的所有的作品,陪伴其走过这趟奇妙的艺术之旅。
当然,夏加尔也是一位色彩大师,绘画爱情的大师,生性乐观的他对生活、艺术始终保持信心。在晚年,他偏好石版画,制作了大量的系列作品,很值得一看。
《梦见夏加尔》是写给普通读者的艺术启蒙书,其内容通俗易懂,还穿插有大量精美的经典作品。正是这本有趣的书,带我认识了夏加尔这位“色彩斑斓”的艺术家,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生命的终点是一束花,所以我们带着梦流浪。”
《梦见夏加尔》读后感(四):面对苦难生活,流亡画家夏加尔始终坚信爱与美好
文/冬月渐暖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是一部经典的以犹太人生活为主题的百老汇音乐剧,真实地呈现出以特维家庭为代表的犹太人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性。这部剧的序幕,就是由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琴声伴随着日出揭开的。
电影《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在正式剧情中,小提琴手还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特维得知政府要针对犹太人进行示威行动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整个村子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去,特维带着妻子和孩子流亡的时候。
那么这个小提琴手为什么总是在这种场合出现呢?
原来,在犹太文化中,小提琴一直被用在重要的场合,比如生日、婚礼、葬礼等。“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也是犹太人的一句谚语,指很艰难但又很美好的事,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这位小提琴手总是在人们面对生活苦难的时候出现,就是希望用美妙的乐音来安慰他们内心的伤感。这是隐藏在犹太人内心深处的积极乐观的性格,也是他们坚信爱与美好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夏加尔《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这部音乐剧就是根据夏加尔名画《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改编而来,剧中有一首《Sunrise Sunset》的歌曲,写的也是夏加尔的背景故事。
这位“带着梦流亡”的犹太画家,即使在生命中最悲痛的时刻,也一直保有犹太民族在民间童话、神话之间的幻想性,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民族素质。
而这种关于生活的美好希望,都被妥善记录在《梦见夏加尔:浪漫的狂想》一书中,带领我们认识夏加尔的一生,了解犹太文化中爱与美好的生活态度,走进充满诗意幻想的艺术世界。
《梦见夏加尔:浪漫的狂想》1、犹太文化的“并存”与“互动”:永远的流浪民族,永恒的故乡情结
若不是身为犹太人,我压根不会成为艺术家。——夏加尔在历史上,犹太人长期以“客民”的身份活动于别国的土地。最初的犹太人其实属于游牧民族,在公元前18世纪迁往现在的以色列,又在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驱逐,从此,犹太民族开始了四处流散的历史,长达1800年。
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中,犹太民族一方面努力推进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广泛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成就,使得犹太民族文化在并存和互动中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在没有尽头的流亡生活中,浓浓的乡愁情绪便成为犹太人的标配。夏加尔的这副《我与乡村》,就流露出浓厚的乡愁色彩。
夏加尔《我与乡村》1887年的夏天,马克·夏加尔出生在原属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尽管童年生活坎坷,但虔诚的信仰、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村风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份童年记忆中无法割舍的浓浓乡情也构成夏加尔创作的水恒主题。
《我与村庄》是夏加尔在1911年离开家乡初到巴黎的成名作。画中的景象就是夏加尔记忆中故乡的模样,右边的脸孔是画家自己,他把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化作一尊守望的雕像,仿佛永远看护着自己的故乡。
这个时候的夏加尔,已经接受了巴黎先进思潮的影响,吸收了毕加索的“立体派”思想和马蒂斯“野兽派”的颜色对比效果,在画面中大胆使用立体主义的构图风格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很好地村托出夏加尔“超现实主义”的幻想风格。
夏加尔的绘画风格与犹太文化存在相同的特征:“并存”与“互动”,在一次次的流浪中吸收优质文化并不断创新,但仍保留着最初的那份美好与真挚,这是犹太人民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落难民族的精神反映。
夏加尔2、犹太文化中的宗教思想:天使观念深入人心,始终坚信爱与美
我对各种困难无所畏惧,因为我的内心始终怀着对人类的爱和守望。在我的生命中,恰如画家的调色板一样,有着对人生和艺术唯一的色彩,那就是爱的色彩。——夏加尔被誉为“书的民族”的犹太人一生信仰宗教,形成以犹太教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并渗透在犹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犹太教大力倡导天使观念和救世思想,这是犹太人伦理道德和律法思想的基础,也是他们对于生活的幻想以及面对不幸的安慰。
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家园,这些生活的琐事标记着犹太民族的特色,也时刻提醒着他们的独特宿命。与此同时,民族的宗教印记也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力量,抚慰着民族宿命的悲剧。
换句话说,犹太教构筑了犹太民族的精神王国,对犹太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起着固化的作用。这也就使得犹太民族依然能够保留心中的天使观念,始终坚信爱与美。
夏加尔《生日》这种美好特质在夏加尔的代表作《生日》中完美展现出来。在他的画里,飞翔是爱的象征,一生相信爱与美好的夏加尔,相信人可以飞起来。或许当我们的肉体很沉重的时候飞不起来,但当我们心灵轻盈的时候,就可以飞起来了。
《生日》绘于1915年,是夏加尔与妻子贝拉爱情的见证。那天是夏加尔的28岁生日,贝拉特地穿上了漂亮的长裙,手捧着鲜花来为他庆生。这让夏加尔非常感动,于是飞到半空中亲吻贝拉。
自从遇到贝拉之后,他几乎将自己满腔的爱意与绘画的色彩都给了贝拉。贝拉是他的初恋情人,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两人共同生活了26年,直到贝拉在纽约因病过世。尽管贝拉已不在人世,但她依然会频繁入画,因为夏加尔对她倾注的爱意保持不变。
犹太人认为,世上最幸运的人莫过于与初恋情人结婚,夏加尔就是那个幸运儿。对于夏加尔来说,贝拉就是他的天使,爱情是夏加尔作品的关键词,他们的幸福生活也成为夏加尔作品的主旋律,照亮了他的艺术道路。
夏加尔与妻子贝拉3、犹太文化中的民族特征:用梦对抗现实的苦难
毕加索说:马蒂斯死后,夏加尔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艺术家。在《圣经》中,犹太人把受外族侵辱和其他磨难解释为“上帝的惩罚”,用这种识罪、赎罪意识去解释、消减和对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一个美好的“梦”便成为对抗现实苦难的重要表现形式。
犹太文化中的这种民族特征,深刻影响着犹太人的内在生活,让他们与其他民族绽放出不同的色彩。这里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同时代的流亡者:犹太人夏加尔(1887年—1985年)和西班牙人毕加索(1881年—1973年),以及他们面对苦难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夏加尔与毕加索合影毕加索是立体画派创始人,也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毕加索从西班牙流亡到法国,因为不满当时佛朗哥元帅的独裁政权,他就在每一幅画里攻击佛朗哥。
这种不满情绪在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毕加索用写实的象征性手法画出著名作品《格尔尼卡》,用画笔揭露法西斯的残暴行为。
《格尔尼卡》的画面充满控诉性,展现人们被屠杀时的痛苦样子,包括死去的孩子、悲痛的母亲、被刺伤的身体等等。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毕加索选择把痛苦的模样在画里描绘出来,把恶剖开给人们看。
毕加索《格尔尼卡》与此同时,夏加尔经历了更多的逃亡生活。他先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斯大林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大屠杀等黑暗时刻,但是在面对这些苦难时,他呈现给世界的依然是美好的东西。
夏加尔认为:如果生活太痛苦了,那么画出来也只是增加更多的痛苦而已,因为犹太人已经被屠杀,再怎么画也不能挽救他们了。所以即便他在表达低沉情绪的时候,也会为世人造一个美好的梦,带来隐约的希望。
在这副《孤独》中,夏加尔将基督塑造为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小提琴也被丢在一旁,他仿佛在沉思:为什么我们会面临这么多苦难?
而在牧羊人的身后,依然有熟悉的村庄和飞翔的天使。这看似荒诞的画面,展现出夏加尔梦幻般的艺术气质和心中的美好希望。
夏加尔《孤独》夏加尔是一个伟大的“造梦师”,他在画中造“梦”,画关于爱与美的东西,用这个“梦”来对抗现实的苦难。他如果没有“梦”,或许活不到98岁的高龄,也不会在年老的时候还依然充满美好的幻想。
这个“梦”就像是他的药一样,在他最受伤、最孤独的时候,安慰他,治愈他。这个“梦”也是希望,在越大的苦难中,“梦”越重要,因为它会带你飞起来,飞过那些痛苦的画面。
夏加尔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犹太文化中的爱与美:
第一,由多次流亡而产生的主客民现象以及主客民文化中的“并存”与“互动”,带来了绘画艺术上的融合与浓浓的乡愁情绪;第二,以犹太教为核心,天使观念深入人心,坚信并践行爱与美;第三,广泛意义上的民族特征,用梦对抗现实的苦难,乐观地生活。这也是他许诺给人世间的爱与美:不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再大的痛苦,你都要知道屋顶上永远会有一个安慰你的声音,它可以帮你渡过难关。
如果抛开历史的因素,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现在的生活: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受那么深的磨难,大多数的痛苦是来自于生活的压力,甚至有的人受到一点点苦,就会有很多抱怨,停滞不前。
这种抱怨在夏加尔98岁的生命里几乎是看不到的,因为抱怨对所有的现实最没有用,只是徒增烦恼而已。他一直在用爱与美给人类做最深的祝福,愿你能拥有这种发现爱与美的眼睛,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拥有提升自我、反抗重压的勇气
《梦见夏加尔》读后感(五):面对苦难生活,流亡画家夏加尔始终坚信爱与美好
文/冬月渐暖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是一部经典的以犹太人生活为主题的百老汇音乐剧,真实地呈现出以特维家庭为代表的犹太人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性。这部剧的序幕,就是由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琴声伴随着日出揭开的。
电影《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在正式剧情中,小提琴手还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特维得知政府要针对犹太人进行示威行动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整个村子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去,特维带着妻子和孩子流亡的时候。
那么这个小提琴手为什么总是在这种场合出现呢?
原来,在犹太文化中,小提琴一直被用在重要的场合,比如生日、婚礼、葬礼等。“屋顶上的小提琴手”也是犹太人的一句谚语,指很艰难但又很美好的事,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这位小提琴手总是在人们面对生活苦难的时候出现,就是希望用美妙的乐音来安慰他们内心的伤感。这是隐藏在犹太人内心深处的积极乐观的性格,也是他们坚信爱与美好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夏加尔《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这部音乐剧就是根据夏加尔名画《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改编而来,剧中有一首《Sunrise Sunset》的歌曲,写的也是夏加尔的背景故事。
这位“带着梦流亡”的犹太画家,即使在生命中最悲痛的时刻,也一直保有犹太民族在民间童话、神话之间的幻想性,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民族素质。
而这种关于生活的美好希望,都被妥善记录在《梦见夏加尔:浪漫的狂想》一书中,带领我们认识夏加尔的一生,了解犹太文化中爱与美好的生活态度,走进充满诗意幻想的艺术世界。
《梦见夏加尔:浪漫的狂想》1、犹太文化的“并存”与“互动”:永远的流浪民族,永恒的故乡情结
若不是身为犹太人,我压根不会成为艺术家。——夏加尔在历史上,犹太人长期以“客民”的身份活动于别国的土地。最初的犹太人其实属于游牧民族,在公元前18世纪迁往现在的以色列,又在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驱逐,从此,犹太民族开始了四处流散的历史,长达1800年。
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中,犹太民族一方面努力推进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广泛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成就,使得犹太民族文化在并存和互动中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在没有尽头的流亡生活中,浓浓的乡愁情绪便成为犹太人的标配。夏加尔的这副《我与乡村》,就流露出浓厚的乡愁色彩。
夏加尔《我与乡村》1887年的夏天,马克·夏加尔出生在原属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尽管童年生活坎坷,但虔诚的信仰、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村风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份童年记忆中无法割舍的浓浓乡情也构成夏加尔创作的水恒主题。
《我与村庄》是夏加尔在1911年离开家乡初到巴黎的成名作。画中的景象就是夏加尔记忆中故乡的模样,右边的脸孔是画家自己,他把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化作一尊守望的雕像,仿佛永远看护着自己的故乡。
这个时候的夏加尔,已经接受了巴黎先进思潮的影响,吸收了毕加索的“立体派”思想和马蒂斯“野兽派”的颜色对比效果,在画面中大胆使用立体主义的构图风格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很好地村托出夏加尔“超现实主义”的幻想风格。
夏加尔的绘画风格与犹太文化存在相同的特征:“并存”与“互动”,在一次次的流浪中吸收优质文化并不断创新,但仍保留着最初的那份美好与真挚,这是犹太人民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落难民族的精神反映。
夏加尔2、犹太文化中的宗教思想:天使观念深入人心,始终坚信爱与美
我对各种困难无所畏惧,因为我的内心始终怀着对人类的爱和守望。在我的生命中,恰如画家的调色板一样,有着对人生和艺术唯一的色彩,那就是爱的色彩。——夏加尔被誉为“书的民族”的犹太人一生信仰宗教,形成以犹太教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并渗透在犹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犹太教大力倡导天使观念和救世思想,这是犹太人伦理道德和律法思想的基础,也是他们对于生活的幻想以及面对不幸的安慰。
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家园,这些生活的琐事标记着犹太民族的特色,也时刻提醒着他们的独特宿命。与此同时,民族的宗教印记也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力量,抚慰着民族宿命的悲剧。
换句话说,犹太教构筑了犹太民族的精神王国,对犹太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起着固化的作用。这也就使得犹太民族依然能够保留心中的天使观念,始终坚信爱与美。
夏加尔《生日》这种美好特质在夏加尔的代表作《生日》中完美展现出来。在他的画里,飞翔是爱的象征,一生相信爱与美好的夏加尔,相信人可以飞起来。或许当我们的肉体很沉重的时候飞不起来,但当我们心灵轻盈的时候,就可以飞起来了。
《生日》绘于1915年,是夏加尔与妻子贝拉爱情的见证。那天是夏加尔的28岁生日,贝拉特地穿上了漂亮的长裙,手捧着鲜花来为他庆生。这让夏加尔非常感动,于是飞到半空中亲吻贝拉。
自从遇到贝拉之后,他几乎将自己满腔的爱意与绘画的色彩都给了贝拉。贝拉是他的初恋情人,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两人共同生活了26年,直到贝拉在纽约因病过世。尽管贝拉已不在人世,但她依然会频繁入画,因为夏加尔对她倾注的爱意保持不变。
犹太人认为,世上最幸运的人莫过于与初恋情人结婚,夏加尔就是那个幸运儿。对于夏加尔来说,贝拉就是他的天使,爱情是夏加尔作品的关键词,他们的幸福生活也成为夏加尔作品的主旋律,照亮了他的艺术道路。
夏加尔与妻子贝拉3、犹太文化中的民族特征:用梦对抗现实的苦难
毕加索说:马蒂斯死后,夏加尔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艺术家。在《圣经》中,犹太人把受外族侵辱和其他磨难解释为“上帝的惩罚”,用这种识罪、赎罪意识去解释、消减和对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一个美好的“梦”便成为对抗现实苦难的重要表现形式。
犹太文化中的这种民族特征,深刻影响着犹太人的内在生活,让他们与其他民族绽放出不同的色彩。这里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同时代的流亡者:犹太人夏加尔(1887年—1985年)和西班牙人毕加索(1881年—1973年),以及他们面对苦难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夏加尔与毕加索合影毕加索是立体画派创始人,也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毕加索从西班牙流亡到法国,因为不满当时佛朗哥元帅的独裁政权,他就在每一幅画里攻击佛朗哥。
这种不满情绪在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毕加索用写实的象征性手法画出著名作品《格尔尼卡》,用画笔揭露法西斯的残暴行为。
《格尔尼卡》的画面充满控诉性,展现人们被屠杀时的痛苦样子,包括死去的孩子、悲痛的母亲、被刺伤的身体等等。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毕加索选择把痛苦的模样在画里描绘出来,把恶剖开给人们看。
毕加索《格尔尼卡》与此同时,夏加尔经历了更多的逃亡生活。他先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斯大林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大屠杀等黑暗时刻,但是在面对这些苦难时,他呈现给世界的依然是美好的东西。
夏加尔认为:如果生活太痛苦了,那么画出来也只是增加更多的痛苦而已,因为犹太人已经被屠杀,再怎么画也不能挽救他们了。所以即便他在表达低沉情绪的时候,也会为世人造一个美好的梦,带来隐约的希望。
在这副《孤独》中,夏加尔将基督塑造为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小提琴也被丢在一旁,他仿佛在沉思:为什么我们会面临这么多苦难?
而在牧羊人的身后,依然有熟悉的村庄和飞翔的天使。这看似荒诞的画面,展现出夏加尔梦幻般的艺术气质和心中的美好希望。
夏加尔《孤独》夏加尔是一个伟大的“造梦师”,他在画中造“梦”,画关于爱与美的东西,用这个“梦”来对抗现实的苦难。他如果没有“梦”,或许活不到98岁的高龄,也不会在年老的时候还依然充满美好的幻想。
这个“梦”就像是他的药一样,在他最受伤、最孤独的时候,安慰他,治愈他。这个“梦”也是希望,在越大的苦难中,“梦”越重要,因为它会带你飞起来,飞过那些痛苦的画面。
夏加尔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犹太文化中的爱与美:
第一,由多次流亡而产生的主客民现象以及主客民文化中的“并存”与“互动”,带来了绘画艺术上的融合与浓浓的乡愁情绪;第二,以犹太教为核心,天使观念深入人心,坚信并践行爱与美;第三,广泛意义上的民族特征,用梦对抗现实的苦难,乐观地生活。这也是他许诺给人世间的爱与美:不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再大的痛苦,你都要知道屋顶上永远会有一个安慰你的声音,它可以帮你渡过难关。
如果抛开历史的因素,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现在的生活: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受那么深的磨难,大多数的痛苦是来自于生活的压力,甚至有的人受到一点点苦,就会有很多抱怨,停滞不前。
这种抱怨在夏加尔98岁的生命里几乎是看不到的,因为抱怨对所有的现实最没有用,只是徒增烦恼而已。他一直在用爱与美给人类做最深的祝福,愿你能拥有这种发现爱与美的眼睛,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拥有提升自我、反抗重压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