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饶丰沃的鄞奉平原,有一座美丽的千年古村,唤作舒家。
唐朝太和年间的一场宫廷巨变,北方舒氏遇灭门之祸,幸存一支逐渐南迁,奉化舒氏即为南迁族姓一脉直系,历经千年繁衍生息,子嗣遍布海内外,为宁波舒姓三始族之一,已成为研究中国舒姓文化的一个重要样本。
公元835年,即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李昂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舒元舆等大臣,策划谋杀宦官仇仇士良,夺回皇权.
唐文宗以观露水为名,想把宦官头目仇士良杀掉,结果被他发觉,双方发生激战,李训、郑注、舒元舆、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害。
舒元舆时任宰相,他死后,舒姓族人也遭到了灭门九族之灾。仅有舒元舆的侄子舒守谦一支外逃幸免于难。
史料记载,舒守谦跟随舒元舆十年,官至秘书郎。在“甘露事变”之前,舒元舆突然冷落了舒守谦,成天训斥他,就连舒元舆的奴婢们也跟着欺辱他,舒守谦于是请求回江南老家。
舒元舆也没有挽留,舒守谦走到昭应县,今陕西临潼的时候,“甘露事变”发生了,舒元舆及全家也惨遭诛戮,舒守谦却躲过一劫,此年他26岁。
后来,舒守谦传下舒师锡,是武将出身,后唐五代十国时叱咤风云,吴越国王曾封其为天龙大将军;舒师锡生三个儿子,老大公立为慈溪甲山始祖,老二公议为奉化广平舒始祖,老三公受为宁海岭口舒始祖,通常称为宁波舒姓三族始迁祖。
拨开历史的尘雾,从大唐走来的奉化舒家,在飘着艾草米鸭蛋香氛的古巷,在水气弥漫的山脚河岸,淡守着盛世年华里的时光。
那蹲坐河埠头浆洗的老妪,坐于青条石凳上贻弄儿孙的老汉,歇息于檐下赤身干活的壮汉,或是背着时髦挎包,高跟鞋蹬蹬蹬踩过古朴石路的摩登女郎.
人间烟火的气息,与所有接壤城市的乡村一样,古旧、现代、时尚,交错纠缠。
唯有千年流淌的横坑溪水见证,这支衍于黄帝直系,以国为姓,祖辈出将入相的古老族姓,素有"舒半朝"之称,仅宋代中进士者就达44人,在古越大地沧海浮沉的印记。
明正德年间,知县陶麟为舒氏先世科第建集贤坊于村道青墙弄口,匾额正面镌"大宋名贤第",旁刊历朝进士名录;背面书刻"集贤乡"。官吏过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如今每到重大节日,舒氏族人都会前往舒家寻根,话亲情祭祖先,追寻祖辈的足迹,激扬拳拳报国之志。
旧物不言、时光惊雪!
村庄清墙弄路,有一间红色的房子,大门上写着均安水龙会几个大字,这个传承了百年的民间救火组织,成员均为自愿参加的村民。
舒家人知恩图报,有白鸽坟为证。相传是为一只有恩于族人的白鸽修建。舒家人至今依旧祭祀这只鸽子,老人们说,“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要像尊敬祖先一样尊敬这只鸽子。”
舒家族人恪守耕读传家的祖训,族风、家风蔚然,很多人家的门楣或是廊柱上,都张贴有“孝悌、励志、务实、清廉”,或是“事理,慎言行;讲礼仪,知谦恭;走正道,务正业”等祖训格言。
舒家临河而建,尚存多处清朝和民国建筑,粉墙黛瓦、面街枕河,颇具“小桥、流水、人家”水乡风貌。
淡守着恬淡和宁静的舒家,斑驳的旧墙,依旧留存着都市人暌违已久的情愫。
远亲不如近邻,这种情结在舒家得到了延续。
住家的厨房,大都临着街面,到了晚间,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味。谁家做了好吃的,不等隔壁家馋嘴的孩子上门,主妇们已经盛了满满一碗端过去。
紧挨着的几户人家,几张小凳围坐着吃饭,一边跟邻居一家聊着话长。
四邻的喜怒哀乐,都拥挤在窄窄的巷道里,传入每家每户每个人的耳朵,甚至你能呼吸到每个人散发出的气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平庸却又亲切。
生于斯长于斯的舒家人,一代代老去,又一代代新生,散枝于海内外的子孙,在都市的霓虹里,在乡村的沃田里,都依稀记得老祖母那声亲切的呼唤,“阿囝啊,回屋里啰!”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舒家人祖祖辈辈“耕读传家”的传统或许会发生改变.
那片曾养育了世代舒家人的土地,或许会成为一种原乡的记忆,但舒家人坚信,艰苦创业、重情重义的血脉基因,依旧会在明天嬗变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