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小住。》是一部由吉見拓真执导,木村文乃 / 近藤正臣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一):可爱舅公的可爱模样
「听你切菜的声音就知道是一桌好菜。」
「这么明摆着的事不用说出来。」
「亵中的晴」
「自来水怎么能用来做米饭。」
「我每次来打水,都会把这附近打扫一下。」
「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
「即使有残缺,也能算是好东西吗?—残缺并不折损它的魅力,倒不如说,这种残缺的样子本身就很美。」
「人生有三道,升道,降到和没想到。」
人们要留恋童年的无聊小事才会平静的快乐呀。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二):像惜水一样珍惜悠闲时光的京都人
开年一篇还蛮暖心的,喜欢这样的调性,尤其舂七味粉、烤八幡卷(星鳗卷牛蒡)、摇咖啡豆闻香、古书店看柳宗民杂草记的那几段特别喜欢 薄木纸卷着的镰饼不就是我们的条头糕,麸馒头不就是我们的酒酿团子,寿司店的红酱汤也很像我们的玫瑰腐乳汁嘛,喫茶店的水果三明治奶油太扎足了吧,像浪漫亭一样的老式西餐厅也是味觉宝藏,毕竟没开到100年以上的店都还是小年轻啊 强迫症套路王舅公是个可爱的老头啊,每天手绘美食游玩地图并给出采买任务,还不许Google map,因为“凭嗅觉寻找喜欢的东西时,你是最自由的”,很认真的强调近郊不是周边,而是上边、下边、左边、右边! 也想和舅公就着金缮小皿边喝酒边讨论人生的三坡道以及当下的“亵中晴”,然后学着大人的样子说,“哇,我品出了月亮的味道” 唯一不喜欢木村文乃一惊一乍的台词和做作的笑声,不管拿到什么剧本,她的演技还真是咋咋唬唬一以贯之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三):人总是更愿意呆在健康的,舒适的,便捷的和稳定的事物旁的。
1.明摆着的事情,不用说出来 每次听到舅公温和的对女主说这句话的时候,我都和女主一样,忍不住想笑。是带着感动的,开心的。 被当下的幸福笼罩的那一刻,语言表达的感激,都显得点做作。 我曾经也会不由自主地说“好舒服哦”。他轻轻地嘘了一下,示意我安静。有的时候我会睁大眼睛想好好看看那一刻,他也会用手温柔地阖上眼眸。 永远难忘他第一次对我说:感受就好了,不用说出来。 我慢慢体悟到一个珍贵的道理:美好的东西,心理比语言更会反馈,会成为心之所往
2.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摸索寻找。 新的学期,春暖花开,我想买一辆自行车,把我们县城的角角落落都熟悉熟悉。 对自行车的喜爱,从小学延续到了大学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四):治愈系的宁静电影。
第一眼看,然后就是忽然自己本来是焦灼不安的心,忽然静下来了,就是感觉这部电影就是有一种静静的感觉,而且看这部电影我好像就是体会到了生活中其实还是有很多乐趣,就是应该静下心来去一点一点的去感受那些乐趣。 然后看了大家的评论,然后才对于这部电影给我的启迪更加清晰了。 第一就是放下放下手机,选择味道去找好吃的店,这个意思好像就是说,完全的用自己的感官去指引自己去发现这个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这里的感官,更多的指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指引着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 第二就是舅舅对女孩说的那一段话,就是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慢慢的就是喜欢的事情,就是越来越多呢,然后这样子也很好。
“我的人生全是败笔。不过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活得更简单一些呢?你说是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干着干着,不就能发现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吗?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快乐吗?”
第三就是女孩去探索京都的边边角角,然后无意中发现了很美的风景,有瀑布有红叶,然后在那里转了半天,欣赏了半天的风景,这好像也就像我们生活中忽然无意中邂逅了一处值得让自己深深品味的事情,或者是地方或者是情景,或者是人。
或者就是这自己就是像这个女孩一样就是时不时的安排自己就是在城市里探索精彩角落,或者是就是直接去郊外去感受一下自然风景也是挺不错的,记得这中间女孩是时时刻刻都在欣赏自然风景,有一次她就是骑车骑到街角,然后去看蒲公英,小野花。
总结这部电影里面的这种很宁静的感觉我很喜欢,然后这些风景也都是一种很宁静的风景,都是蕴含着宁静之气,我很喜欢,而且这里面的人就是像植物一样的,就是完全在按照自己的性子,然后就是在慢慢的生活,随心的生活。
像植物一样宁静的生长,然后呢也是像植物一样就是按照自己的性子来生长,这是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五):人生有三道,上道,下道,没想到
谁不想有这样善解人意的舅舅啊,感觉他舅舅假装说自己手受伤,就是为了让外甥女去京都散散心吧。全程也没有说教的内容,而是让她去探索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一起再谈谈心,这样贴心的长辈估计也只能出现在文艺片里了吧,而且还必须是出现在发达国家的文艺片里才显得自然不过。国内就连评论字数还要限制,我只不过想发几张台词截图而已啊。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六):社畜的心灵自由重塑之旅
我的待业日记0108我第一次出国是因为公司项目出差。那时我刚毕业一年,也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出国。目的地是大阪。去之前没有做过任何攻略和准备,只知道大阪距离奈良和京都都很近,坐列车两三个小时便可以到。在京都的那天,我在街头小巷里窜着,看到了原来距离我国不远的这个国家的最古老的一面。从此以后,我对京都的印象中一直是干净整洁的街道、低矮的木屋、夜晚路上传来的一些踢踢踏踏的木屐声以及那些不开门的艺伎坊和纸窗后匆匆闪过的影子。
京都是一个适合慢生活的城市。这座城市不像大阪和东京那样繁忙,没有太多现代的感觉。很多小店,正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未到一百年都不敢称自己是老店。我到一家卖护肤品的店子里,居然历史都过百年。最后买了一罐护手霜,涂上去的时候气味特殊又很“優しい”,是京都独有的那种温柔的质感。
片中有两段片段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段是女主求舅公给她介绍好吃的和菓子店,但是舅公拒绝了。因为舅公说:
“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有你自己去探索寻找。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找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属于你的自由。”
第二段是女主跟舅公在树下喝咖啡时吐露辞职真相,表示自己因为(社畜)经常熬夜、竞争激烈而变得“失败”。舅公洽了一口咖啡,又说:
“其实我也是个半吊子。我没结婚,也没孩子,工作换了三四回。按照你的标准来看,我的人生全是败笔。不过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活得更简单一些呢?你说是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干着干着,不就能发现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吗?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快乐吗?”
我突然被感动到了。因为我仿佛那一刻心里头的重担卸下来了一部分。我一直都在主动比较和被动比较的环境中存活着,常常被社会打击得遍体鳞伤加上现在裸辞的压力,所以有时候我不知道白天为什么总想睡而晚上却还是熬着夜。
但其实活着并不需要那么累,也不用那么复杂,对吗?如果我想找好吃的,我就循着嗅觉去买;想看什么新奇玩意,我就沿着一条老街道走下去;想做什么工作,我就尽可能地去尝试;想爱什么人,我就遵从自己的心去表达。
女主的幸运在于舅公并不是一个非常亲密的亲人,更不是一个成功人士。所以不会一副“成功论”的做派来打击女主。女主得以在京都的这几天休假中重塑自己的心灵,达到真正的释放后回到最初对画画的热情。电影中的那种释然的笑容和面对困境的从容,真是让我很羡慕呐~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七):殊与常
虽然我们都明了真实的生活是非理性,无意义,散漫,熵增,四面八方流淌的。但京都展示出生活中细微的对立面,无论有序整理后的家居,对水的恭敬与虔诚,还是百年烤鳗店的包装设计,将京都人的生命哲学体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以女主在京都日常出行为三餐采购危线,将京都的日常介绍一遍,随处可及的百年老店,专注手工的炸豆腐店,现场调制的七味粉店,为了煮饭取被地藏菩萨保佑的水,用珍惜水源做的馒头,锲而不舍的古董店
-对食物的虔诚与心怀感恩,
对食物的感知,对调料的刻意,竟然日常吃的七味粉是现场研磨与调配制成,对生活的美的追求体现在极细微处,让人深思,无论这种观念在任何情况下放大都适宜的很,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洗衣做饭,梵香点茶,皆为修行
-殊与常
殊代表盛装出行的高级餐厅,常意味着平日随便进入的市井小店,而京都有趣的在于,常的店都蕴含着魅力,常中之殊
-守水人
珍惜水源,一点水都不可浪费,自己取水后主动收拾打扫周围,自利利他,为众生的平等心,不会分别自己的付出,对待日常事物的极致态度,虔诚,恭敬,若无信仰与禅宗的庇护,怎可盛起如此之大愿,又如何可以将
-骨董店
用金箔古法修缮破损的小盘,对一物的珍惜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做自己满意的店铺才是京都吸引人的地方,每一处都有灵魂,物哀美学的体现在于 事物残缺也有其美。
想到自己从小对日常之物的感触想大于对待流离外界的周遭,生活之美在于极细微处,那么做人也要精精于细致。
最后 京都人的人生哲理:“何不把人生想的单纯一点,做什么都好,在尝试各种食物的时候,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去发现自己找到了越来越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像这样去过每天的人生,不会很快乐吗。”
回望今早看到净空法师讲自己去拜师,老师对他的要求是将此前所学的成见统统不承认,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干净净,做人不就要每日刷新自己,反省自己,不能徒增妄念,日日新,苟日新
* 叔公一再说明,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用说出口,彷佛在告诉我们人生道理,珍贵且美好的东西,慢慢感受当下,用心感悟而表达感受且有分别。
- 叔公拒绝了为“我”推荐好吃的甜点店,也不让上网搜索,“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经由自己去探寻,他人的点评与感受无法体会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八):一城二人五天十七味
佳奈遵循母亲吩咐,从繁华东京来到古味京都看望受伤的舅舅。舅侄两人在京都同住5天,略过京都举世景点、略过京都文化印象,在质朴的家常味中品京都,在质朴的家常话中道人生。以上为电影《在京都小住》的大致情节。
72分钟的短篇电影,其实也就在拍十八种京都“味道”。
(一)鳗鱼烧味:炙红带焦的鳗鱼烧,寻常美味,不寻常在于这是一家四代传承的家族老店,现在由儿子和老母亲一同经营。鳗鱼烧有家的味道。
(二)炸豆皮味:巨型的炸豆皮在京都被叫做“御扬”,尊古法手工制,按豆腐的厚实度进行合理切分,保有难得的手工味。
(三)七味粉味:按顾客的搭配食材、烹饪手法和顾客口味,现场调制七味粉,有一股专属味。
(四)京都水味:京都人喝茶做菜不用自来水,定去自提溪水、山水回家食饮。京都人爱水也敬畏水,汲水前拜祀,还有专门守护水源的义工组织。京都水有大自然味道。
(五)麸馒头味:由京都水制成的糕点式馒头,依然是大自然的味道。
(六)咖啡味:闻香识咖啡,采购回家自磨自泡,京都的开啡有一股劳动味。
(七)西餐味:京都不只能品尝正宗日本料理,百年西餐厅、百年中国菜馆皆可寻味。所以京都的西餐,有一股包容味。
(八)金继味:百千年的古董餐具,局部破漏用金继修补。修补后的餐具盛水盛饭菜,有一种缺陷美的味道。
(九)京菓子:随缘循味相遇的京菓子糕点店,能品尝出缘分的味道。
(十)旧书味:不期而遇的旧书店,不期而遇的一本旧书,书最初的主人是谁、有过哪些读者?午后阅旧书,阅出想象之味。
(十一)镰饼味:红豆和菓子寻常馅,经木包裹添沉香,镰饼有一道组合味。
(十二)鲭鱼味:因运输鲭鱼而命名“鲭街”,因常逢祭典而常食鲭鱼寿司。这家百年寿司店的鲭鱼寿司,有浓郁的历史味。
(十三)红叶味:京都边角即是山,山中红叶不胜赏。憩步流溪兼解馋,若饮若食是秋香。红叶,是季节的味道。
(十四)橙椅味:凭自己的审美、坐姿选购的椅子,自然有自我的味道。
(十五)鸭川味:鸭川边拾椅聊天,侄女聊困惑,舅舅聊知足,怎么聊都是人生百味。
(十六)吟酿味:夜骑京都,与陌生人在街边小酒馆把酒言欢,喝的都是相逢的味道。
(十七)京都味:“佳奈,觉得京都怎么样?”“好像让我长大了一点”。舅舅的欲语还休和佳奈离别前夜的欲语还休,应该都是同一内容——留下。但佳奈和舅舅都知道,有些情感正是因为短暂才美好,天长地久反而庸俗。所以,勇敢而深情地离开,品尝最后的“长大”味。
坦白讲,《在京都小住》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人物矫情情节做作。但它又是一部精良的旅行宣传片,街道每一个转角都让你加深对京都的情愫和向往。所以呢,对这部影片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讨厌,但只有一个理由喜欢:它让你跟着电影去旅行。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九):不急不缓的京都生活
东京女孩佳奈为照顾小拇指受伤的舅公来到京都。舅公见到佳奈并没有喜出望外,还嘟囔了自己外甥女小题大做,佳奈好奇地拿起屋子里的物品,舅公都会再次把物品归位。这样的京都舅公似乎有些吹毛求疵。京都人在日本人自己眼中也是「讲究、客气、生疏 」。
舅公给了佳奈一个购物清单特意交代加纳骑自行车去买。在京都,只有世代相传经营超过100年的店铺才能称为老店,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佳奈买蒲烧鳗鱼的那家店包装纸都有50年的历史,金黄的鳗鱼用关西不蒸直接烤的做法配着清酒十分美味;另有一家从1897年开至现今的豆腐店,坚持用手工方法根据豆腐的厚薄进行切割,较之机器更加精准;七味粉,东京人日常在超市里购买,京都人却是老店现场根据口味按勺算量。
吃饭时,舅公向佳奈“科普”了他的料理观「晴亵 」:高级的,得一本正经打扮才能去的很贵的店就是晴;还有一些随随便便就能去吃的店,就是亵。但是这类平民小店里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美味,很有意思的是,在京都这种“亵”的店,多是创业很久的店,店里有很棒的美味。舅公带佳奈外出品尝他珍藏的店铺,佳奈赞不绝口,但是当佳奈让舅公介绍好吃的日式点心店时,舅公却拒绝了。他说:“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摸索找寻。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找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属于你的自由。”果然,佳奈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寻觅到好吃的食物。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在京都旅行时,没有根据任何指南,却在当地的锦市场中品尝到好吃的食物。我们更应该相信的是自己的嗅觉味觉组成的感受而不是网上别人写的攻略和评价。
京都人的讲究之处还在于他们烧饭泡茶煮汤的水大都不是自来水而是特意从神社打的泉水;他们随身携带咖啡豆和容器,在公园中一边感受四时风景一边泡咖啡,何不美哉;比起新的东西,京都人更喜欢拥有历史感的物品,舅公送去修缮的杯子有500多年的历史,用「金缮 」后的杯子喝酒似乎能够感觉到月亮。
在鸭川河畔,佳奈向舅公倾吐:“我辞职了。虽然我想当设计师,但我根本不是那块料,工作要做到很晚,还要跟其他人竞争,本来我很喜欢画画,但后来开始厌烦了,我的人生真的很失败。”
舅公告诉她:“其实我也是个半吊子,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工作换了三四回,按照你的标准来看,我的人生全是败笔。不过,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活得简单一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着干着不久能发现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吗?”
佳奈的烦恼又何尝不是我们年轻人所共有的困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迷茫。但是,人生其实也可以简单一些,随性一些。日剧的魅力就是在美食和美景中,闲谈式的讲诉一些道理又不让人觉得是高高在上的说教。
看剧时,会想起自己在京都的短暂旅行,京都的天是蓝蓝的天,漂浮着像棉花糖一般的云朵,街道两侧既有古香古色的建筑也不乏高楼大厦。路上并没有太多行人,地铁里也是安安静静,有不少人手中捧着文库本仔细阅读。三月的鸭川,远不如其他季节来得美,光秃秃的一片,浅浅的河里倒映着天空和云朵。远方的云朵层层叠叠气势恢宏,像巍峨的雪山。鸭子倒是没怎么见到,鹰却很多,时不时振动翅膀从高空飞来,无心却咄咄逼人。清晨时分,店家们在开门迎客前擦拭玻璃和清洗地板,有条不紊地开启一天的工作。学生们三三两两背着书包,谈笑着结伴上学。
无论是剧中的佳奈还是现实中的我们,旅途总有结束的时刻,但是生活在继续,「人生有三道:升道、降道和没想到。」从容地过好每一天吧!
《在京都小住。》观后感(十):我并非黄金时代的爱好者,却也忍不住为此处的京都动心。
给时光以慢镜头,捕捉一场旧时代的风物诗。
我热爱大都市,忍受都市病的同时也清醒地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一切便利,并觉得与痛苦压力相比,乐趣利好更多,所以一直对这些年所谓回归山野的媒体热点内容保持相对清醒与警觉。看到影片里油豆腐的片段时,也会下意识地想:“如果通过对原材料、制作工艺的标准化实现SOP,将豆腐的软硬程度控制在固定范围内,不就可以摆脱对熟练工的依赖,实现机器自动化标准化生产了吗?”
但是在都市生活久了,即便是我这种不合时宜的KY怪,都难免想给自己放个短暂的假期。《在京都小住》切中的可能便是这类用户场景下的这种需求。
不喜欢的人,会认为这是一部旅游宣传片,它确实也是。
即便如此,它也依然是旅游宣传片里的典范,教科书般的旅行vlog。吃吃喝喝、闲逛闲聊之间,京都人不言于表的骄傲、不招人厌的自矜,不着一字而风骨尽现。从景点到人文,这中间分寸的拿捏,便是功力体现之处。
骑着单车在铺满落叶的狭路相逢,习以为常不让路的京都人胜。
“在京都,没开到上百年是不敢自称老店的。”
“每天工作时,要对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行。”
“要说地地道道的京都人,那你舅父应该战前就住在京都了吧,笑。”(应仁之乱,1467年─1477年)
以前不太喜欢木村文乃,看完之后对她大为改观。别的姑且不论,至少吃东西的镜头及格了。之前被只敢嚼不敢咽的日本美食剧女演员做作的表演伤害太多次,现在难得看到一个吃东西不挤眉不瞪眼,认真日常咀嚼的同时敢咽下去的女演员,感觉真是宝藏。
顺便说一句,青花鱼寿司老师傅的动作可真利索,引起极度舒适,那一段也就反复看了十来遍吧。
全片最击中我的片段,是佳奈让舅父推荐几家点心铺,舅父拒绝并阻止她在网上找信息,意味深长地说:
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找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属于你自己的自由。观影者如果不曾有过相应的经历,大概率只会把它当作一句推动剧情发展、书面化矫情的日式鸡汤对白。
2019年元旦,我和好朋友组团去台州跨年,在按图索骥、寻访美食博主力荐的店铺途中,路过台州当地市场,被路边无名小摊吸引,吃到了新鲜出炉香气十足的梅干菜烧饼、香甜酥松的米花糖和在我们问询之下,老板娘从店铺后面端出来的不加糖却柔软甘甜湿润的红薯干。邂逅过这些美好,此后美食博主推荐的蛋饼和鳗鱼汤,不免都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现在每每回想台州寻味之旅,印象最深刻、令我感受到最多旅途喜悦的不是热门微博里的网红店,而是这些无心发现、当时想在地图上留个书签却都找不到店名地址的街边无名小铺。
有过这样的经历,再听到舅父慢悠悠的话语,才能分外有感。
正因如此,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为本片动心,想再去一次京都,那么也请不必执着于影片中提到的店铺。放开五感去发现和拥有属于你自己的京都,这正是旅行赋予你最高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