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诗人》是一本由[美]迈克尔·康奈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人》精选点评:

  ●畅快淋漓!对于罪案和死亡的叙述不带感情,不牵强附会,不妄图揣测“来自月亮的人”的心理,只是点了一句“和怪物作战的人,也可能会变成怪物”,对于媒体的现实状态则刻画得幽默随意又鞭辟入里。心理描写的着力点仅在于“我”身上,结尾高潮迭起而且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欲罢不能…如果诗人不再伪装,如果幽灵兀自逍遥,如果“我”仍然怀疑一切,“我”会怎样,人间又会怎样?

  ●从惨白的宫门咆哮而过

  ●两天看完,拿得起放不下。

  ●记者,弟弟,双胞胎三重身份涉入案情,作者没有滥用任何一个标签而是落到了人的本位,警察的心理承受边界在哪?变态人格的来源在哪?以及记者处境多艰难。至少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杰克让人想起劳伦斯笔下的酒鬼马修。

  ●好莱坞大片既视感。诗人这个人物几近立起来的时候又散黄儿了,文学性与娱乐性还没能很好的融合,有点各摆一摊儿的感觉。推荐语说它会成为经典以及摆上“文学”书架都有点言过其实。但《诗人》仍不失为一部精彩好看的小说。

  ●人物刻画,写作手法,都是最顶级的。真正的犯罪都是没有动机的,我想这就是本书的宗旨,恶意,是每个人内心本来的东西,也不需要什么合理的动机。

  ●3.5吧 结局太潦草了吧 为了反转而反转 但是前面看起来还是很过瘾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那是因为它就是经典。我想知道在故事结尾,杰克和巴克斯对决的山顶小屋,是不是哈利·博斯的家???

  ●19110 很长也很好看,锲而不舍的追查,反转、误导、整个故事逻辑缜密,最后查得真凶…没了…动机到底是什么呀?肖恩到底面对了什么?不能就这么没了吧,头疼。

  ●观感略逊于预期。本书是作者代表作,放在96年的确是悬疑佳作,放在今日,尤奈斯博已经后出转精。本书的节奏略拖沓,与饱满叙述和双线结构有关,但并不影响阅读,反而给人以从容不迫的感觉。结尾第一反转在意料中,第二反转堪称神龙一现,前面铺垫不足、后面解释敷衍,颇有种强行反转的意味。就多重反转而言,不说经典的《希腊棺材之谜》,就是后出的《雪人》与《首无作祟之物》,其反转都较本书技高一筹。

  《诗人》读后感(一):小说和翻译都满分,大爱啊

  《诗人》这样一个书名谁会想到是一部情节紧凑,逻辑严密的犯罪小说呢?简直按照经典犯罪类影视结构翻录,细节和语言,情绪和心理,铺垫和反转呈现完美,阅读时画面感十足,一些警探,罪犯的形象呼之欲出,两条线交织出现,轻重比例恰当,甚至连场景的切换都像分镜头脚本。最后留了一个半开放式结局,按照美剧第二季的思维,必须是魔王再现江湖,并将其童年的经历和阴影娓娓道来,交代犯罪动机三要素。强烈推荐此书,恨不能一口气看完。

  《诗人》读后感(二):烂尾

  本书的前85%十分精彩,一步步抽丝剥茧,吊足了胃口。当探员们提出作案手法是催眠的推论时,我一度已经感觉书要烂尾,但主角批评道请你们不要用这些不靠谱的理论来忽悠,让人又看到了结局惊艳的希望。

  然而读到85%以后,前文铺垫的作案动机、作案手法、密室如何逃脱、为什么作案后要留下爱伦坡的诗句等细节,全都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反转再反转,一定是内鬼。全书好似狗尾续貂,可笑的是,这狗尾巴还是貂自己长的。

  《诗人》读后感(三):死亡的领域

  康奈利的大制作,不得不赞叹康奈利实在是太会写了,不仅推理的过程环环相扣而且细致入微的雕刻了每个人的色彩形象,文笔优美更不用说,可惜这本《诗人》是我能阅读到的最后一本书了,希望南海或者新星赶紧引入他的其他作品。与《混泥土里的金发女郎》相似,情节环环相扣发展的一波三折,最后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真的是猜的中开头,猜不中结尾。

  这本书中的内容主要以美国那些具有虐童癖的犯罪分子为主角,小时候受到的创伤在长大的过程中一步步扩散最终人格会被阴影所吞噬,不过是什么职业,哪怕是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也逃不出此,人性的丑与恶究竟是如何衍生的,我们不明白罪犯的想法。在如今的世界这类人也许会增加而国家社会也越来越重视,乃至有的大学开出了《变态心理学》之类的课程。不管是怪物也好,猎人也罢都始终围绕着死亡,毕竟死亡是他们的领域,他们借此谋生,倘若没有了死亡那他们的人生剩下什么呢?

  《诗人》读后感(四):人性百科大全

  周六一天,看完整本书,整本书的核心不是推理,而是人性。 一切受害者都有可能成为加害者。格拉登幼时被性侵,从他电脑中发现至少57位受害的幼童,而格拉登说,他是在救他们。而蕾切尔幼年遭受着同样的暴行,却成长为一个正义的探员。同样的起点,却走向不同的终点,令人唏嘘。 戈登探员暴躁嘴巴贱,一开始恶意针对主人公,可最后在和变态恋童癖格拉登对峙过程中丧命。为了自己的职业献出生命,可亲可敬。 男主人公,一个记者,面对着自己双胞胎哥哥自杀的难堪局面下,展开调查。他承认自己是为了名利和普利策奖,直白坦言要独播权。他功利么?是的,可是没有他的功利和为哥哥平反的决心,整本书都不会进行下去。直面自己的欲望没什么不好。 最后,是真正的杀人狂凶手鲍勃,为什么杀人呢,没有为什么,他想而已。思维不在一个线上,无法理解,最后也许他还活着地球的哪个阴暗的角落,琢磨用深达地狱的双眼注视着下一个目标……

  那么多尸体和鲜血,都藏不住这本书透出的人性光辉。不想让队友背上自杀污名的探员,老公死亡后留下的遗孀,为了真相奔走的联邦探员。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默默奉献和牺牲。缉毒警察是我这辈子最敬佩的人。生活真的值得努力。

  书评结束,明天周日,一定要甩掉书本,去厨房沾沾油烟气,再去画室看看,觉得不错就把名报了。书再不错,还是世界更精彩!

  《诗人》读后感(五):从惨白的宫门呼啸而过

  第一次写书评 只是想读过后能留下一些自己的东西。

  首先想把所有自己印象深刻的话摘录下来:1.“与怪物战斗的人 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 ——尼采 2.“每一个彼岸都有连通过来的黄泉路,任何成因必有一个起始的根源。有时候腐烂的根比结出来的果更邪恶,尽管通常人们咒骂的总是更容易被看见的果子” ps: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格拉登和贝尔特伦 3.“比起用柠檬,用糖恐怕能黏住更多苍蝇” “为什么要把糖浪费在粘苍蝇上?”ps:我忘记当时读到这句话时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不过也挺有意思有讽刺意味 4.“我相信正是这种微妙的矛盾感让我对她如此着迷” ps:这是主人公对蕾切尔的感受 5.“这是卫星传呼,无论我在哪儿,你都可以找到我” “全世界都可以?” “全世界都可以,除非卫星坠地” ps:这句话好浪漫是不是! 6.“我孑然独居 在一个呻吟不已的世界里 我的灵魂是一潭死水 潮来不惊” ps:这是爱伦•坡的一首诗 7.“游离于时空之外 超脱时间之际” ps:这是肖恩死时的遗言 它仿佛打开了我对诗人这本书的所有兴趣 8.“没有尽到兄弟责任的嫌疑人和陷入自傲之笼的囚犯 至于判决 毫无疑问 将是终身监禁” 9.“我觉得没有哪一种死亡是我未曾写过的 这些无不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刺探他人痛苦的入侵者”

  现在想杂乱地总结一下读过这本书后的感谢:这是本非常值得推理和思考的小说 也像其他人说的那样故事存在烂尾的现象 在我心中格拉登死时故事便应当戛然而止 结尾对巴克斯的动机和细节并未做出解释 确实不太好但出于对大部分情节的喜爱我还是给了四星 毕竟 不能太苛刻。 我和蕾切尔的想法差不多 我觉得格拉登是个值得同情的人 贝尔特伦才是罪魁祸首 我原本想象的是格拉登会被抓起来然后审问他的各种动机和作案流程 结果他就那样凄凉地死掉了 他死的时候 周围有很多人 可除了蕾切尔听到他说了那种“原来死亡就是这样的感觉”之外 再无人理会他 我想 人如果就这样死掉也真的很可怜 此外大部分推理过程和细节都很有意思 也始终带给我想读下去的期待 但这部作品本身可以更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