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瓦多》是一部由奥利佛·斯通执导,詹姆斯·伍兹 / 詹姆斯·贝鲁什 / 约翰·萨维奇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尔瓦多》精选点评:
●天天叫嚷着人权的美国制造了世上大多的战火和苦难!
●新闻自由,对记者肃然起敬
●5可以和大失踪 Missing对比下。。。本片故事性不好特别是前半段。。。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萨尔瓦多骑兵很逗
●战地记者很了不起
●看来落后人家不止五十年
●这个才是我最爱的斯通
●战地记者都是英雄,斯通爱美国爱得深沉。
●差点忘了Oliver Stone是多么nb的导演 剪辑 节奏 so smooth
●8/10。高度写实震撼!风格化的摄影,风格化的剪辑,开篇一连串快速有力的剪切贯穿醒目排列的字幕让我倍儿打起精神,短短数十秒就交代完主导因素。从刺杀神父到后半段心灵洗礼般的战争场面,极富冲击力的画面既多变又迅速又紧密相连,加上伍兹影帝级表演如同行云流水般明快畅达,斯通娴熟的技巧令人赞。
●叫这个片名的还真多……前半部很闷,后半部高潮不断。和斯通以往的作品一样,又是批评美国政府和进行斯通式的演出,总的来说本片暴发出了非常强烈的反战情绪。另外斯通强调“左翼”和“共产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是男主角、也是斯通的写照,大概也可以说是我的写照。
《萨尔瓦多》观后感(一):9分
本想当打发时间看看的,完全超出我的预期。倒没有特别震撼的镜头,但也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应该算是辛纳瑞、谎言之躯一类的片子,又有卢旺达饭店的意思。但前二者太商业,最多给7分.如果卢旺达饭店可以得9.5分,此片亦可得9分。
《萨尔瓦多》观后感(二):这是一个媒体造就历史的时代
美国民众不愿意相信他们付出的慈善捐款成为独裁政府屠杀暴乱群众的军费。可事实是,萨尔瓦多暴乱中被屠杀的人们,他们的身躯正静静的曝尸于垃圾堆腐烂,成为乌鸦的食物。媒体可以开启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也可以关上一扇大门,让里面的令生命悄无声息的终结。
《萨尔瓦多》观后感(三):都虚心些吧。
好片子永远都是毁誉参半的,就让那些他们骂吧,这里没有政治正确性,只有个人角度的“客观”。什么是客观?就是那些人所说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吗?得了吧,省口吐沫吧!让你拍,一样体现出你的“非非西方中心主义”的偏执。看到里边玛利亚临被强奸时的坚强了吗?看到阵地记者的舍生忘死了吗?看到stone把手持摄影玩儿到极致了吗?这就足够了,够咱们学了,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了,你不喜欢不要紧,但不要没专业水准的瞎评。
《萨尔瓦多》观后感(四):sss
挺好的 内容很深刻。Stone现实批判的发轫之作,以一个战地记者的视角全面解剖了第三世界国家内战的原原本本,James Woods饰演的角色转变是细腻富有层次的,目睹着一切暴戾,从一个捞金投机者转变成一个正义媒体人,尽管有Robert Richardson掌镜,制作上仍稍显粗糙,结构也偏散漫,不过这毫不影响对美国犀利深刻的反思,历史不断重演,亲美政府军与独裁游击队都是暴政,人民又该何去何从,片尾以María的遣返抽开民主的虚伪,意味深长
《萨尔瓦多》观后感(五):打仗就是不好,拿革命当旗子打仗更不好
现实,现实,现实,现实总是揭了伤疤给人看。
当初里根的这种害怕红旗插遍美洲的固执,居然到了无视美利坚人民生命的地步。于是你看到政治的残酷,不在于每一次革命流血,而是流血之后的微不足道。有时候,他们所标榜的这种自由民主,早就不是当年马丁路德金所作的梦,变成了对政客的单向服务。
矛盾颓废的理查德,脆弱得看着鲜血蔓延,看着友人约翰殉职,看着女友玛丽娅被冷酷得遣送回国,他微弱的声音似乎完全无能为力,能做得仅仅是看着这些事情发生。即使他支持的共产党后来功胜了城市,他看到的却是--"你们都变成了他们"
绝望,那里面渗透着这种感觉,或者是美国人用民主去扼杀其他国家的价值,或者是共产党人拿专制扼杀自己国家的异类。还能做些什么呢?
斯通是这样的一个矛盾体,就像在许多其他的作品里一样,好像他便是理查得,看着玛丽娅被移民局恶狠狠地带走,然后他花一辈子的时间都找她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