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猛奇兵》是一部由威廉·弗莱德金执导,威廉·彼德森 / 威廉·达福 / 约翰·特托罗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猛奇兵》精选点评:
●好看爆表!喜欢程度完胜知名度更高的法国贩毒网。
●2015-02-19
●怪不得我老搜索不到
●结尾很给力
●追车戏很强,男主被打死的戏很震撼。
●4.5
●不落俗套極酷的警匪片
●有意思
●实在不想剧透 但是确实是反传统的警匪片,结局很令人意外
●被爆头的“英雄”主角。见过主角的N重死法,但从未见过像这部电影所表现的这样直接和猝不及防。CSI的男主角露点了-_-。
《威猛奇兵》影评(一):侠盗猎车参考
1,典型的80年代B级片。场景都是工业区和杂乱的区域,故事内容是拳头加枕头,题材是飞车加枪战,这些B级片特点反映的淋漓尽致。2,影片开头那个酒店,门口的外形和酒店对面的房子,构成的整体环境,好似是《侠盗猎车5》某个刺杀关卡的场景。记得在游戏里面,酒店对面的那个楼设计为停车楼。3,男主角各方面看都还可以,但看来是没有被捧红。
《威猛奇兵》影评(二):真正的意外在哪里?
…………………………………………………………………………………………………………………………………………………………………………………………………………………………………………………………………………………………………………………………………………………………………………………………………………………………………………………………………………………………………………………………………………………………………………………………………………
帅气俊朗的第一男主角之死,要说意外也只是挂的那一刻有点意外:突然且血腥。从行为产生结果的角度,一点也不意外。之前以送监为名要挟女友替他做些不法勾当,就已突破愤世警察的底线而埋下恶必有报的伏笔,到了武装抢劫赃款间接导致警察卧底被杀的最高潮,基本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好莱坞警匪片常有警察身份的主人公被冤枉反遭同事追捕的情节,但这一过程中,切记不能有同事为你所杀。即便最终证明你是被冤枉的,事发当时实属迫不得已,等等,都不行。一旦有人死了,就算天王老子也很难救你。蒙冤者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原罪缠身者了。
不算意外的还有第二个搭档最后没死。这也符合好莱坞的道德条例。因为他在一系列的考核中都过了关:抢劫不是他提议的,他只是被迫参与;局面不可收拾时,他明知出来举报搭档可以自保却选择了放弃——是否出卖同僚已成为好莱坞善恶本性判断的重要标尺。
说道搭档,好莱坞电影中专有这么一类搭档:旧人玩世不恭,行走与法律边缘,黑白两道通吃,甚至有的最后就是犯罪集团的首脑;新人聪明能干,理想主义色彩浓烈,一开始不习惯搭档的越轨行径。而随着办案中教训不断,也学会以变通策略应对各种状况且更加游刃有余,但原则底线始终恪守……在此类关系中,新人通常才是第一男主角,戏份最多的那个。比如:法瑞尔和帕西诺的《谍海计中计》。
本片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即使搭档组合早早形成(即将退休的老警察会中枪毙命,这也是好莱坞经典俗套之一),你却始终都没有觉得真会往那个方向在转变。首先是因为扮演搭档的演员根本就是张普普通通的龙套脸,完全没有好莱坞青年才俊的气场(气场与高大英挺无关,主要是有无张扬个性。比如达斯汀霍夫曼)。其次,戏份原本就不多,展示其不俗品格的戏更是寥寥无几。始终处于角色关系中的从属地位,丝毫让人感受不到任何与最后关头强势爆发相匹配的性格潜质。即使酒吧与检察官会面一场戏,隐约暗示到了此人可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也不足以支撑他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造成这一观影心理预期的原因是,个人基本遵照希区柯克在论及悬念时提到的一项拍片规则来观看此片:“考虑到影片最后部分这个角色是影片的绝对核心,所以我们必须启用重量级的演员来饰演。”希区柯克的确是这么做的。即使在詹尼特·李半路归西的《惊魂记》中,主导后半程的姐姐的扮演者也不能随便抓来一个路人甲,而必须是几乎同样星光熠熠的维拉·迈尔斯。可弗莱德金人偏偏就不信邪,最无明星相,最其貌不扬,分量最轻的一位,反成了最后的赢家!
弗莱德金曾说,“惊魂记,看到三十五分钟,你会认为这是一出关于偷钱跑路的女人的故事。但半小时过后,她死了。之后的电影里没她了。希区柯克通过半道上杀死了电影中大牌明星让你坐立不安。这一理念我几乎完整运用到《威猛奇兵》。在影片结束前二十分钟,片中的明星突然被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意外"效果的产生,到底是导演主动的勇于尝试突破旧有理念的条条框框,还是仅仅由于成本受限的B级模式下的歪打正着?如果答案就是前者,我们又不禁继续追问:在影片类型模式不变的前提下,放弃重量级演员甚至牺牲角色诠释力度与深度为代价,挑战观众固有的观影心理模式以换取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能否能够成为推而广之的新的电影规则?或者还是说,由于角色塑造等因素的先天不足,它只能作为依附于传统主流模式大餐之下的偶尔给观众换换口味的甜点而已?
《威猛奇兵》影评(三):虚伪的网 —《法国贩毒网》14年后的“美国伪钞网”
威廉.弗雷德金1971年拍摄的《法国贩毒网》可算是开创20世纪70年代新警匪片的典范,在故事和特技上都做出了重大突破。1974年,他拍摄了同样震惊世人的恐怖片《驱魔人》,单是这两部影片完全可以将他列为70年代的大师行列。但至此之后,他几乎没再拍出过像样的影片,那部《千惊万险》只不过是对克鲁佐名作的翻拍罢了。许多导演在职业生涯不景气时都喜欢重复老路,时至80年代中期的弗雷德金也不例外,他几乎照搬《法国贩毒网》的成功经验,拍摄了这部《威猛奇兵》(生死洛城)。只不过是把《法国贩毒网》中的毒换成了伪钞,把法国换成了美国洛杉矶,可谓名副其实的“美国伪钞网”。
故事发生在洛杉矶,洛杉矶警探理查(威廉.彼得森饰)誓言不惜一切要逮捕伪钞制造者艾瑞克(威廉.达弗饰),为遭其毒手惨死的拍档吉姆复仇。他和他的新搭档约翰计划好了一个圈套引艾瑞克上钩……
【人物&人际关系网】
在故事脉络和人物设置上感觉这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通俗警匪片,但实则不然。这个剧本非常复杂。除了有犯罪的描绘,大场面的动作、枪战与飞车追逐外,还有对正反双角的生活及特色、生动的呈现。从人物设置和叙事角度来看,理查德和艾瑞克两个角色互为镜像,即正反两角在道德上属于模棱两可。此类设置其实很多见,如希区柯克的《狂凶记》、吴宇森的《夺面双雄》。他们没有善与恶的明确定义,因为他们性格上都有缺陷,都很脆弱,都会犯错。理查是个爱追逐死亡的冒险主义者,具有反英雄的特质,他并不正义 - 他敲诈不定期为他提供线报的女线人,在肉体上享受她,在精神上控制她(以不拘捕她为要挟手段);更是不负责任地拉同伴下水(误杀FBI)等。在这些情节中我们不难发现,警察和罪犯的本质是如此地相似,他们互相了解对方的言语与行为,正义与邪恶之间只有一条摇摆的线条,两者很容易便可越过对方的边界,这一点在《无间道》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晰。
相比理查,“反角”艾瑞克则看似更富有善心。他的性格表面上“坏”,但骨子里却有种“女人气”在里面。他鉴赏油画和前卫的歌舞。影片开场的他对印制伪钞的执迷与投入,就如同他的油画创造一样,两者同属于他的艺术品,他喜欢焚烧自己的作品(片头焚烧油画,后来焚烧伪钞),结尾在与约翰对峙时却意外地焚烧了自己。他靠火而生,也因火而亡,可以说 - 他自己也是他的艺术作品。
影片的另一条副线就是“拍档关系”这个范畴,和《法国贩毒网》中的金.哈克曼、罗伊.谢德一样,《威猛奇兵》中的两个拍档(理查和约翰)也是一种互补与成长的关系,不过这种关系在结尾得到了升华。后者在前者枪杀后逐渐取代了前者,他已被理查的那种阴暗面同化,尽管这个角色原本有些懦弱,但多少有点儿正义感,但在结尾他不仅在言谈举止和着装上成为了“理查”,最重要的是他继承了理查的“虚伪” – 和那名女线人继续保持着“合作”的关系。
而片中的两个女性角色(理查的女友&艾瑞克的女友),两人也是一种镜面关系。前者也是理查的线人,因为需要钱也有把柄在手,便与之达成这种“金钱”与“肉体”上的合作的“拍档关系”,后来在得知理查死讯后想要离开这座城市,谁知又与约翰延续了这种关系;而艾瑞克的女友,也有着一种合作关系在里面,有一场戏她去找艾瑞克的同僚要钱,她故意引同僚上钩让其动手动脚,还留门让艾瑞克进来寻衅。可见这种手段已经不是初次尝试了,两人同样是“金钱”与“肉体”上的“拍档关系”。而最后,艾瑞克给她找来一名女伴,我们才发现之前两人只不过是逢场作戏,此女不是蕾丝边便是双性恋,这名新女伴才是真爱 – 最后她与那位女伴远走高飞。
人物关系至此,所有主角之间完全是相互利用,不仅是主角,片中的其他配角也都如此。大至法律制度的腐败,小至个人谋取的私利,片中所有的人物在道德上都是肮脏、虚伪的…虚假的货币、虚伪的动机、虚伪的忠诚、虚伪的人际关系网。“美国伪钞网”的“网”可要比《法国贩毒网》的“网”密集且复杂得多。
【城市】
比起人物来,洛杉矶这座城市才是真实的,它更像是故事的主角,我以前曾说过,西部片中许多类型片的背景都不仅是类型化的背景,而是有效地参与了叙事,其实美国许多类型片也都不例外,比如《迷魂记》里的旧金山,此片也是最好的证明 - 大马路、立交桥、炼油厂都与影片基调相匹配,具有其特定的符号与意义。透过故事主题使这些城市化符号更加真实,尤其是片中那段飞车追逐戏,完全将人物情感与城市的嘈杂融为一体,导演将飞车追逐置于高速公路的反方向而非一般的同方向追逐,主角也是因私吞钻石交易的黑钱、背上间接谋杀FBI探员的罪名与正义的道德观背道而驰,他至此之后开始朝相反的方向行驶;在技术上,导演威廉.弗雷德金也是寻求突破,能看出他誓要突破《法国贩毒网》的飞车戏的那种魄力,精准的路线和强而有力的特技(越过火车、斜坡躲车和反方向行驶),时间上的掌握颇富有动感,透过广角镜头也让观众看到远处大排长龙的车辆,十分具有真实感觉。洗练的运镜及视觉风格,尤其是跟拍镜头的运用,不仅异常真实,也把洛杉矶这座城市的工业化和多元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不能说它在技术上超越了《法国贩毒网》,但绝对是高水准的表现,也不亚于《警网铁金刚》或是《勇闯夺命岛》里的飞车戏。说句题外话,谈起飞车追逐戏,我觉得迄今为止表现最好的导演仍然是约翰.弗兰肯海默。
不仅是飞车戏,影片多处外景都把洛杉矶拍得异常迷人,影片的摄影是《德州,巴黎》的罗比穆勒(Robby Müller),我们不难从影片中发现和《德州,巴黎》相同的那种粗犷沙砾和城市基调,还有出色的打击乐配乐同样给予这座城市以一种动感。
【结局】
看此片DVD花絮时,发现影片还收录了另一个结局,而非现在主角已死的结局,那个结局他们只放了一遍。那是电影公司要求拍摄的,正如威廉.弗雷德金所言,那样的话真是一个烂结局,也正如男主角所言,那是一个只能出现在《比弗利山终极警探》这样的警匪片才能够拥有的结局。我喜欢现在这个结局,因为只有这样,人物才更加饱满才更加真实,才能达到正义与邪恶互为镜像的开端与结束。
《威猛奇兵》影评(四):八十年代的刺眼、觸目、僞。
這部電影,正如它十幾年前的親哥The French Connection一樣,是它所屬的那個十年的寫照。我覺得《法國販毒網》是立于美國警匪片金字塔頂層的傑作,然而引我去看《洛城生死斗》的理由不是導演William Friedkin,而是他找到Robby Müller——早期文德斯的禦用攝影師——來拍警匪片、追車戯!
《法國販毒網》緊扣案件和破案者的執著追緝過程展開,我觀察過,全片幾乎找不出純粹的空鏡頭,它是用“人”拍出了那個年代的紐約。而《洛城生死斗》如片名所示,更關乎一個城市的“空氣”,選擇多次為電影留下真實而獨特的“看美國”方式的Robby Müller是有道理的,他那無可挑剔的捕捉環境的敏感和美感,再次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比如這処,鏡頭耐心地追隨主人公拐過這脫衣舞場別致的轉角,我無法不想起“僅僅因爲風景有趣而將此段收入電影”的中前期文德斯電影。
Friedkin導演表示因爲這部電影投資小,他想要一個適應快速經濟拍片方式的團隊,拍小成本獨立電影出身的Robby Müller符合要求。這片的運鏡絕對是藝術片式的,並不引人注意然而時常地運動着,請留意William Petersen機場追逐運假鈔犯人John Turturro那場戯,攝像機從一路緊跟到停止在廁所過道口形成一個人物特寫,隨後靜觀前者奔向遠處消失在右方門内,在門口女士驚訝的注目下重新出現,又消失在正前方的門内——機位不變卻成了遠景,多棒的節奏感和對觀衆的體貼吖,換做某些愚蠢的動作片和indie片,想必就是繼續狂奔亂晃地追着Petersen撲進廁所了吧。在誓要超越《法國販毒網》的近20分鐘無配樂追車戯中,本片保留了前作汽車追輕軌那种垂直緯度所帶來的張力並將其拓展到了高架、路面、河床三個緯度,還增加了車内第一人稱攝影的比重,不僅僅是直拍前方,更有從前方轉向駕駛座等其他方向的視線變換,帶來一種更爲符合在場者視線、更親密的觀察視角,卡車卸貨場的穿梭和高速公路逆向行車戯因而獲益良多,不過這部分最棒的一點其實是劇情設置——當主人公以爲甩掉了追車時,突然從四面八方湧出轎車層層阻截、驚現衆多阿叔停車就跑出來操起步槍瞄準,最後公路大塞車,伴着交通臺女主播親切疏導之音的,是n個站在車頂揮舞長槍叫駡的阿叔,這看似荒誕的情節後面得到了意外而合理的解釋,並且細心的人會發現,片頭表現僞鈔交易猖獗的快速蒙太奇中早就對此埋下了伏筆。
《洛城生死斗》另一令人興奮之処在於其混沌的道德觀。我認爲,它對八十年代作出了我所認同的評價:刺眼,觸目,僞。一切都失去準則而變得模棱兩可,臨近結尾那個令人啞然的反高潮的高潮段落,簡直在說,連電影情節本身都有一種“僞”。年輕的Willem Dafoe塑造了一個技藝高超的僞鈔製造大師兼冷酷能幹的犯罪頭目兼自我懷疑的畫家Masters,他真是最美的魔鬼。Robby Müller把僞鈔製造過程連同身穿和服認真工作的製造者都拍得美輪美奐。
圍繞Masters這個人物,導演安排了許多“攝影圈套”,比如用一個男舞者背對鏡頭走向他兩人開始接吻,隨後從反方向拍舞者正面,此時演員已替換回他的女友;有一場戯,我以爲鏡頭架設在門口前直面他走進房内,之後才發現鏡頭其實對着正對門口的落地鏡。Masters同犯罪同夥間是尓虛我詐的虛僞,他同女友之間也是虛僞的——她同律師的談話表明她跟着Masters不過是樁無關感情的買賣。
警察一方模棱兩可的程度也不相上下。我不看CSI,所以William L. Petersen對我而言是這麽個頗似之後Leathel Weapon中Martin Riggs原型的拼命三郎,伴隨着同樣80s的緊身牛仔褲、卷卷頭和皮夾克,只不過更為赤果果的虛無主義,很帶勁。
剛開始,這位姓Chanse的老弟有一位年近退休的老練爺爺作搭檔,儘管這組合只存在了10分鐘,但不影響電影傳達出兩人間深深的關懷和信任,Chanse送給爺爺的退休禮物是釣魚竿,更加令人懷疑Richard Donner有無從中借鑑。最開始擊退恐怖分子后無言的牽手,太有愛了!
由於爺爺單獨查綫索時被Masters殘忍殺害,男主角才走上了不擇手段的復仇路。男2號作爲自告奮勇的新搭檔登場,John Pankow扮演的John Vukovich是個平凡中庸、缺乏魅力的小男人,有一套同Chanse完全不同、依靠人脈穩穩套情報換利益的偵查方式。假以時日這倆或許能相互調和爲《法國販毒網》中的那對似的拍檔——我可是很愛保姆狀陪伴Popeye左右、已然對其酗酒亂性舉止逆來順受然而關鍵時刻射擊英姿依然淩厲的居家男Cloudy警官的喲,Roy Scheider無奈的表情真有魅力。記得最牢的段子就是下班后Popeye把準備回家的Cloudy硬拉去酒吧,說“我請你!”,結果在酒吧裏工作狂Popeye只顧觀察犯罪團夥動向,Cloudy幽幽地抱怨:“我以爲咱們來這是爲了給我買酒喝”(咋就變成陪你加班了呢……)
但是,John這角色沒能等到發揮保姆魅力的日子,只能走上一條講義氣的普通男人被瘋狂搭檔帶得精神崩潰的路,后半段充滿臨界的焦慮,描繪出一段從秩序走向無序的悲劇人生。然而他實在太小男人樣,不萌。Chanse有一個他在情報和肉體上加以雙重利用的金髮美女綫人,他對她的態度大男人到渣的地步,兩人相互利用的關係對應Masters及女友的關係。末了,人生觀巨變的John作爲一個新的Chanse進入金髮美女的生活,美女看着這快謝頂的小男人,腦海中浮現出和自己歡好的Chanse的身姿,可以理解她這份必須求助腦補的悲哀……
説不清爲什麽,這部電影有着一種無所謂的bisexsual氛圍,可能是由於Masters那種陰性的毒辣,可能是由於他女友公開的女朋友,可能是由於衆多並不必要的男性裸露戯——3個男主角都脫光(而且不是出於搞笑)的概率在警匪片中可不常見,Petersen還做了美國片通常忌諱的正面全裸。Friedkin說,很長時間内好萊塢電影不允許把gay拍成gay,但如果你把某個女角色設想成男人或把某個男角色設想成同志,情節就說得通了。那麽個人覺得,設想這本中兩個男主是bi,雖然沒什麽依據但也都能說得通:Chanse和前搭檔之間的感情、Masters把手槍塞入他要威脅的人口中以及和Chanse談交易時一段調情似的舉止等等,就不提Masters同人談交易是在健身房和三溫暖坦誠相對這奇怪的設定了。我猜這片奇怪的曖昧,大約也是服務于“模棱兩可”之主題的吧。
這樣看來,William Petersen有着了不起的電影事業開端,除了這部秀作,他還主演了1986年上映的另一部流傳度不高但口碑很好的警匪片:Micheal Mann導演的Manhunter(欲孽殺人夜):漢尼拔醫生故事首次拍成電影,就是《紅龍》的内容。我個人不喜歡Mann導演的鏡頭感,但那部電影情節曲折合理,色彩斑斕而具備陰森威懾力的虐待場面不錯,最終搭配Iron Butterfly最有名迷幻單曲In-A-Gadda-Da-Vida的槍戰亂射更是開足音量的爽了一把。Brian Cox扮演的漢尼拔醫生言談神態像個難以捉摸、清潔文雅的英國男學生,這種隱藏的變態很和我口味。在1987年的兩對夫妻交換戀愛的輕喜劇《Cousins(親親表妹)》里,Petersen演一個死要面子(“我是賣寳馬車的!只不過攤位在subaru車後面罷了”)的花心大蘿蔔&小市民倒是蠻好玩的,片中他大走桃花運,老婆Isabella Rossellini難得這麽良家婦女又靦腆可愛,新勾搭的情人Sean Young(《銀翼殺手》女主)穿着蛋糕裙也青春靚麗非常。
我只是奇怪,有了兩部地位頗cult的警匪片打底,尤其是《洛城生死斗》怎麽說這Chanse老弟還是很彪悍的要臉有臉要身材有身材,咋人家Mel Gibson的Riggs能演上十年,這邊廂就沉寂下去了呢?anti-hero類型在八十年代果然不吃香了麽。
《威猛奇兵》影评(五):非常突然——反传统的《洛城生死斗》
在堪称辉煌的职业生涯里,美国导演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拍出过许多令人难忘的电影,但其1985年的电影《洛城生死斗》(To Live and Die in L.A.),却是一部常常被忽略的作品,尤其是相对于《大法师》(The Exorcist)、《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这类名作而言。《洛城生死斗》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电影,跟《法国贩毒网》一样,内容也是关于警匪之间的正邪交锋,前者跟毒品案有关,后者则围绕伪钞案作文章;同样的改编自小说。更重要的是,在获得诸多荣誉、被视为警匪片巅峰的《法国贩毒网》后拍摄同类作品,威廉·弗里德金明显存着超越前作的野心。
对于一个有追求、同时对自己的实力有着充分自信的导演而言,超越自我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追求完美才是他们的原动力,这常常表现为在已经获得极大成功的基础上不断拍摄同类故事,有时甚至翻拍同一故事。比如徐克,常常会在一段时期之后翻拍自己或者前人的作品,《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蜀山传》都是这类产物;又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在《好家伙》被视为与《教父》同级的黑帮电影后,又拍摄了题材、风格都极其雷同的《赌城风云》,目的不是为了票房,而是为弥补前作中自己觉得未能尽善尽美的地方。这类导演具备一些明显的特征:固执、接近于偏执;有着狂热的激情,活力十足;求新求变,不受制于传统;工作狂;喜欢剑走偏锋,风格为王;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分。
威廉·弗里德金显然也属于这类人。拍摄《洛城生死斗》除了商业上的考虑,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推陈出新。在这一方向上,威廉·弗里德金必须在《法国贩毒网》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尝试。形式上,它力求打破传统警匪片所带来的类型局限;内容上,它要建置起比《法国贩毒网》更具视觉表现力的情节;技术上,威廉·弗里德金要创造出一场比《法国贩毒网》中的追车戏更具冲击力的追逐场面。从最终的成品来看,威廉·弗里德金显然达成了他所追求的一切。因此,尽管在价值层面上,《洛城生死斗》逊色于《法国贩毒网》,却丝毫也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充满创造力与活力的好电影。
在1971年的《法国贩毒网》中,威廉·弗里德金已经做出了许多有效的尝试,比如将惊险类型嫁接到警匪类型上,摆脱传统警匪片以打斗、追逐、枪战等动作为主的表现形式,转而以节奏、张力、氛围取胜。在人物形象上,他力图改变警匪片黑白分明的俗套,更多地将他们置于一个模糊的界限中,坏人并非十恶不赦,好人并非完美无缺,同时赋予他们更复杂的人性。到了《洛城生死斗》中,在形式上,威廉·弗里德金并没有做出更多的探索,而是退回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但在人物的刻画上却更进一步。《法国贩毒网》中吉恩·哈克曼饰演的Jimmy虽然易冲动但还算有勇有谋,《洛城生死斗》的Richard则完全表现出一种无政府主义倾向,性格情绪化,行事狠辣;身为警务人员却目无法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待身边的人冷酷无情。这种人物设置已经颠覆了传统警匪片中的英雄形象,反叛之余别有一股肆意狂放的力量。与之对应的,代表邪恶的反面人物也更加的复杂,Willem Dafoe饰演的Eric是一个怀才不遇的画家,对他而言,犯罪(印制伪钞)与创作更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而他只有一个原则,以不变应万变。类似的复杂人性也表现在一些处于次要地位的角色之上,比如Richard的情人以及Eric的律师。
对应威廉·弗里德金在形式上的不变,情节也相对地回到了警匪片的传统趣味之上。与以往将正邪双方放置到一个均衡的局面中不同,《洛城生死斗》更多地将笔墨集中到了主角Richard的身上,巨细无遗地表现他的复杂性格。情节围绕他的非正当行动,将人物置于一个极其孤立的环境之中,似乎在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这种失衡的结构营造出一股巨大的压力,压力之下Richard的冲与突因而具备了更强大的张力。在此基础上,故事发展到全片最具冲击力的时刻,也是片中最具颠覆性的细节——在成功诱捕Eric的时候,因为搭档的疏忽,枪战中Richard一弹毙命——非常突然的一刻,完全将我震慑!印象中,让主角在故事中途退场,似乎只有希区柯克在《精神病患者》做过同样的事情,而威廉·弗里德金却把它放到了故事的最高潮时刻,制造出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仔细回想,这实在是一个很巧妙的设置,Eric的行为已经发展一种极其危险的地步,无论他的目的为何,结果都是极具争议的,在这里他的死亡不但改变了故事结构,延缓了高潮的到来,同时也避免了他的成功所带来的某种道德与伦理冲突。得益于此一细节的震撼性力量,结构、表现技巧、技术上的变与不变似乎都变得无足轻重。而最出乎意料的是,在尾声部分,威廉·弗里德金再一次扭转了我们因循守旧的观影体验,他竟然让寄系住我们情感却消失的Richard以一种神秘诡异但却合乎逻辑的方式复活,从而营造出一个周而复始的宿命空间,把故事带入一个全新的表意层面。
最后剩下的难题是一场追逐戏,只是一场戏,却是所有导演的极限挑战,它不仅是技术的,也是艺术的。追搠至七十年代初,威廉·弗里德金在拍摄《法国贩毒网》时,他的制片人是菲力普·德安东尼(Philip D’Antoni),后者也是《警网铁金刚》(”BULLITT”)的制片人,而《警网铁金刚》中的追逐戏,被威廉·弗里德金视为“有声片时代最出色的汽车追逐场面”。当威廉·弗里德金决定在《法国贩毒网》中设置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戏时,他把《警网铁金刚》视为标尺,力求拍出一个在影片结构中效果完美的追逐场面,最后他创造出一个足以媲美《警网铁金刚》的经典段落。到了《洛城生死斗》中,他再一次接受了超越巅峰的挑战,似乎在他这类追求完美的人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可能”三个字。为了制造出变化,他首先把这场戏放在故事中段而非结局的高潮时刻;然后他把追车与枪战结合到一起,制造出更险恶的情境;最后他让这场戏穿越了更多的空间。看上去剩下的就真的只有技术上的问题了,不过对于好莱坞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显然又不是问题。由此看来,威廉·弗里德金又接近成功了。
但一场好的动作戏或者追逐戏,绝不仅仅只是金钱与技术的堆彻,它还需要具备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人物,有血有肉的人物。好的动作戏,除了制造炫目的视觉效果以外,一定要在其中表现人物和隐藏在行动背后的人性。《法国贩毒网》中,哈克曼驾车追赶着高架桥上的高速列车,历经艰险却契而不舍,目的当然是为了抓住罪犯,惩恶扬善,但包含在其中的却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他之所以舍生忘死,是因为他是“一个执著、自以为是、勇往直前的汉子”。进入到《洛城生死斗》的故事中,Richard为了找到一笔引Eric入局的定金,计划抢劫收购赃物的香港人,行动成功后却遭到不明身份人物的追杀,于是展开一场环市下水道的飞车大逃亡。这一场追逐戏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物刻画,Richard抢劫巨款,目的是为了诱捕Eric,一旦被抓或者被杀,前功尽弃,所以行动不能失败,只能成功;所以数次被追至山穷水尽前无去路时,他也要找一个不是出口的出口杀出重围。这其中,包含了对失败的恐惧、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危急下的难以自控、本能等复杂的心理状况,从而将人物坚韧、果决、敢想敢为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才是这场追逐戏真正成功的地方。
于我而言,《洛城生死斗》是一次很特别的观影经验,除了那些反叛性与冲击性的东西外,还包括了一个偶然。当我看完正片后又兴致盎然地看完花絮后,我决定回头看一下是否有评论音轨,于是又回到开头,却发现有些不同。第一次,开头是Eric在工厂制版与印钞,简洁利落的剪辑立刻就抓住了我;这一次,开头却是保护总统,随后是一组蒙太奇,交待故事所涉及的案情以及人物;接着是Richard在大桥上的亡命一跳以及其后的聚会,然后故事才接上我第一次看到的开头。起初以为是导演剪切版,后来才知道是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选择错误。难怪我总觉得有些情节太过突兀,比如Richard的心理活动及闪回。
花絮里有收录这个电影当初在电影公司高层要求下拍出的两个结局,其中一个自然就是现在看到的,另一个则是Richard和搭档被发配到偏远的阿拉斯加守地球。公平地说,后一个也不是一无是处,但表现力却差了一个档次。这促使我想到更多,如果故事按照我第一次看到的内容进行,再去掉引发疑惑的那些镜头,电影会不会变得更好?我觉得会是,因为更简洁,开头的那几场戏其实并不重要,Richard与前搭档之间的关系完全不需要实写,在后面的情节中通过Richard的行为来侧面交待已经完全足够,而保护总统的一场戏纯属多余,用途只是用来交代人物的身份而已。
这些东西正是《洛城生死斗》不如《法国贩毒网》的地方。后者的情节更集中更统一,前者则枝节太多,不够直接。同样的道理,片中的追逐戏也没能超越《法国贩毒网》,因为后者更单纯。但在个人的立场上,我喜欢《洛城生死斗》尤胜于《法国贩毒网》,前者故事中那种一去到尽、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在网上看到的资料里,有人说那个最具冲击力的场面是反高潮,我倒觉得不全尽然。它制造出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这一点上已经是高潮了;在结构上,它延缓了高潮的到来,这就意味着后面还会有一场真正的高潮。而这个高潮,对应警匪片所营造的类型期待,它应该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充满血与火的枪战。这个场景确实存在,但内容却与期待相去甚远,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毕竟它不是一部所谓的艺术电影,而威廉·弗里德金太沉迷于威廉·达福这个艺术创作者的涅磐了。
附录一:片中还有露点镜头哦,绝对值回票价。
附录二:United States Secret Service 美国特勤局
美国特勤局是一个美国联邦政府的执法机关,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在2003年该部创建以前,属于美国财政部)。特勤局创建于1865年,有3300多名探员,权限包括打击假币,保护总统和其他重要人员。它也负责调查一系列的经济诈骗,身份欺诈,并为一些地方犯罪提供取证协助。特勤局制服处(白宫警卫处)同时协助保护外国驻美大使。一般说来,特勤局对它的工作都有一个“不发表评论“的政策。特勤局的便衣探员一般穿适合周围环境的衣服。大多数情况下,这意味着一套传统的西装(一般都是西装加墨镜,耳朵里塞个耳塞)。特勤局制服处也穿白宫警察的制服,调查人员穿警察的工作服,反狙击小组穿警察的工作服和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