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搏》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最后一搏》是一部由托德·罗宾森执导,塞缪尔·杰克逊 / 塞巴斯蒂安·斯坦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搏》精选点评:

  ●历史上第二部PJ电影,第一部出战斗任务的PJ电影。传主1966年4月的伏擊期間志願留在戰場護理陸軍傷兵,同一晚陣亡後追授空軍十字,2000年補追授榮譽勳章。

  ●老兵不死

  ●2.19-RR + 2.08-Mp4Ba

  ●平庸的剧情和拖沓的节奏配不上这组卡司吧……这片子感觉都放弃marketing了,档期选得也不太对。

  ●从一群退伍军人的旁白视角回顾1966年那场小型战斗,以PJ为主人公的片子,本片算是第一部。有傻×说越战美国军人不配称英雄,这问题,X国人有啥资格评价呢?还是让印支半岛三国的人来评价吧。三国多数人心目中,美军和X军的口碑反差,会给傻×们一个极大的surprise ...

  ●为了背后的意义

  ●2.5

  ●一枚迟到的勋章承载了太多比荣誉更为高尚而珍贵的东西

  ●传统的美式主旋律在2019依旧能被拍得精彩绝伦,人性的星火总能温暖众生,哪怕微弱,可以燎原。

  ●这位所谓的“英雄”本质上和神风敢死队员没什么区别:很勇敢,战争的受害者。但不配被称为英雄。

  《最后一搏》观后感(一):想看打仗的绕道

  废话也不多说了,咱们不是影评人不用了解那么多道道,不用说那么多感受感慨。咱就从观影的角度说说,这是部越战主旋律电影,假纪录片模式主题,回忆66年某次局部战争,故事主线是为某战斗英雄追讨荣誉勋章的过程……战争镜头只是铺垫。你想看打丈,镜头少得可怜,这绝对不是你的菜。卡司大牌云集,烧得一锅平平淡淡闷闷的政治主旋律菜。你喜欢品就去品品吧。

  《最后一搏》观后感(二):泪不能停

  这个假期,出乎意外的长

  看了很多感人的老电影

  韩国的电影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本来只是无聊找个电影看

  这么低的评分,除喜剧动作片一般我不看的

  但是看到演员表里有萨缪尔杰克逊,就看看吧。毕竟他的电影看了几部挺好的都

  越战的丛林开头,伴随着文件的若隐若现是士兵在行进,特别4安静

  不像战争片啊

  剧情简单,但随着老戏骨一个个出场,反而越看越心潮澎湃

  战争的创伤,太多电影拍了

  中间印象最深刻的,是士兵的妈妈说的。

  问:为什么,为什么你让他去(战场)?为什么你没有拦着他?

  妈妈答:You can't teach your children values,and then just withdraw because you are afraid of what you might lose.

  问:(孩子战死了)这似乎代价太高了

  答:If not my son, then whose? My neighbors'?My sister's? yours? Bill,he honored by all of us by serving,and it's no small thing.

  看过一个笑话说,人的烦恼来自于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是我?另一个是为什么不是我?

  我觉得这妈妈答得太好了。就像当前疫情严重,谁不怕死?可是医务工作者还是坚守在岗位上。他们,值得我们尊敬。

  娓娓道来的故事,就像慢慢过去的时光,有多少鲜活的生命,曾在这世界上喜怒哀乐一番,又被人慢慢遗忘。。。

  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拍出越来越多的好电影

  希望很多被遗忘的感动重新被人发现

  希望每个人心情平静

  做我们该做的事。

  这电影,不论叙事,色彩,配乐,构图,我都不懂

  不过放到一起,浑然天成,催人泪下。绝对配得上一部好电影的称号!

  活得明白,让我们活的幸福!

  《最后一搏》观后感(三):死者的荣誉勋章

  死者的荣誉勋章:

  “皮茨从天而降,救死扶伤,为他都不认识的人拼上性命”“死亡是黑暗的,安静的,永无止境如同丛林里的夜晚一般”

  唐朝曹松有诗写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意思是一个将军的成功,是依靠成千上万人的牺牲才得到的,可见战争的惨烈和无情。很多人会因为战争: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儿失去了父亲,或失去了兄弟、同袍。可贵的是这些人的无畏,敢于冲锋陷阵,为某种信仰和责任牺牲,但是最悲哀的莫过于他们被遗忘,被抹掉哀荣。没有士兵,就没有将军,没有国家,没有民族,这是基于现代战争的理论。对历史的往事只能尊重,这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当前的激励,荣誉除了留给死去的人,也是留给活着的人,它不仅是国家荣誉,也是民族荣誉。执政者只有善待每一个牺牲的烈士,善待每一个曾经出生入死的老兵,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尊重,赢得下一场战争的胜利,战争除了依赖武器的先进,更需要人心的凝固。

  电影《最后一搏》说的就是一群越战老兵,他们一直没有走出阴影,因为他们都忘不了一个人,一个在枪林弹雨中,冒死搭救他们的人,这个人便是空军的一名伞兵,他叫威廉·哈特·皮森帕尔克。这是一段惊魂未定的往事,由于指挥官的指挥错误,导致一个连的人陷入越共的重重埋伏,无论是地面的丛林,还是树上,都射来越军的子弹。而这一切,居然是指挥官的故意,把整个连当做诱饵,以便分清对手情况,很多人被子弹射穿,鲜血浸泡着军服,在原地里呻吟,哀嚎。就当他们觉得自己死路一条的时候,一个伞兵像天使一样落下,给每一个受伤的同袍包扎伤口,指挥抬上担架,再送到运输机上,更不惜在炮火中抢救其他的伤员。他是空军,此刻却为了这些不认识的陆军兄弟视死如归,放弃了撤退,最后殉难在这片被死神诅咒过的地方。他的战友落下来寻找他的时候,只看到他的尸体,他很难过的替皮森帕尔克梳理头发,刮胡子,洗脸,流着眼泪把尸体运回故土。

  战争有正义的,也有邪恶的,正义的战争是把流氓政权推翻,去拯救它的人民,让它的人民可以享受到基本的生活,受到基本的尊重,这些基本都包括自由、平等。邪恶的战争总是攻城略地,目的不是解放别人,而是奴役别人,替自己获得更多的奴隶和利益。这些人却习惯了美化自己的行为,就像一个色鬼把一个无辜的妇女给施暴了,却大言不惭的告诉所有人,自己是在满足她的性需求,是在帮助她,让她不那么寂寞,这是多少的无耻而让人愤慨。但是无论什么战争,士兵总是牺牲品,他们不能分辨战争的是非,只能被国家驱使,被人山人海的投入战场,变成炮灰,如果死了,便是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二战中数以千计牺牲的人受到了同胞的尊重,越战却被人非议,但是参战的人是无辜的,他们只能服从命令,舆论可以对他们冷嘲热讽,政府决不能把他们遗忘,因为他们曾经都效忠过。

  很遗憾,伞兵的荣誉被推迟了三十年,当年仅仅是给他一个十字勋章,有人知道这是降级奖励,是对真实的不公,所以战友一直在争取伞兵的荣誉勋章,这也是那场战役幸存者希望看到的。最终这份议案被重启,调查,受理,也特别举行了一场盛典,邀请了所有的参战者,和他们的家人,一块见证伞兵皮森帕尔克的荣誉。伞兵的父母已经是垂暮之年,那些越战老兵也已经接近耄耋,他们没多少时光在这世上,在他们临死之前给予尊重,算是弥补政府当年对他们的亏欠。对三十年后的人而言,历史往事就像是看电影,毕竟不是当事人,不是参与者,无法想象到那种濒临绝境,孤立无援,生死未卜的惨状,除了战场上的惊心动魄,更多的是看到战友被打死,自己却无力搭救,更心寒的是,事后都知道自己不过是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里的一个炮灰而已。三十年前的政府辜负了他们,三十年后的政府因为良心,因为人权,不得不面对艰难的工作,让这些在越战中幸存下来的老兵获得尊重,承认他们的荣誉,而不是继续对这些人打压,迫害,不予理睬,不闻不问,掩盖他们的故事,拒绝他们的诉求。

  《最后一搏》观后感(四):迟到34年的荣誉勋章,和20年的电影

  注:本文原载于笔者新浪微博(同豆瓣ID),发布于2019年9月19日

  几年难得一见的越战电影《最后一搏》的预告仍未释出,但距离该片正式上映(最早定档10月25日)只有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这个反常现象引起了舆论的热议。

  导演托德·罗宾森日前回应,该片实际上是一部独立性质的战争电影,商业宣发的权力并不在他手中。目前该片的发行方是师门影业旗下的,专攻独立电影制作和发行的小型电影公司——路边风景(Roadside Attractions)电影公司。罗宾森表示,该片近期针对美军军人团体的点映获得了极佳的反馈,观众只需静心等待。

  该片的商业宣发看似受阻,筹拍过程也是历经磨难。尽管获得了美国国防部、美国空军、美国陆军的大力支持,但实际上罗宾森和制片人西德尼·谢尔曼,将美国空军伞降救援部队威廉·H.皮森伯格中士的英勇事迹搬上大银幕足足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

  1999年,罗宾森在为另一部电影做开发研究时,拜访了美国空军伞降救援部队学校。在这期间,罗宾森得知了被作为学校精神的皮森伯格的故事。

  1966年4月,越南西贡附近的Xa Cam My,美国陆军第一步兵师第16兵团第2营C连,被500名越共围困,伤亡惨重。隶属美国空军第38空中救援和回收中队第6分遣队的皮森伯格接令,搭乘HH-43F直升机前去执行医疗后送任务。

  抵达战场后,皮森伯格奋不顾身地营救伤员。因夜幕降临,皮森伯格自愿选择不随机组返航,留下来看护暂时无法医疗后送的陆军伤员,与陆军并肩战斗,等待次日的营救,但在这期间不幸战死,年仅21岁。皮森伯格牺牲后,仅获得了空军十字勋章,而他的空军指挥官却获得了荣誉勋章。美军官方的一个说法是,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文件证明皮森伯格的英勇行为,无法为其追授荣誉勋章。

  战后,在C连的官兵的帮助下,皮森伯格的父母向美国国会发起了重新审核皮森伯格事迹,以及为其颁发荣誉勋章的请求。直到皮森伯格牺牲34年后的2000年,美国政府才正式向其追授荣誉勋章和上士军衔。

  罗宾森得知这个故事的同时,自己的儿子刚刚出生,他有了很强的同情心,觉得这个故事一定要讲出来。于是他带着谢尔曼向50多家电影公司推荐了这个电影创意,但均被回绝。罗宾森并未气馁,选择将这个项目继续推进下去。他开始动笔撰写剧本。

  2007年前后,电影剧本被新线影业购得,但不久之后因新线被华纳兄弟收购,项目陷入停滞,罗宾森和谢尔曼再次失去了支持者。接下来的十年,两人努力筹措资金,希望按照独立电影的方式制作这部电影。2017年,电影正式开机,剧组还前往了哥斯达黎加和泰国取景。

  罗宾森表示,《最后一搏》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越战电影,它的叙事是从国防部的一名调查官员展开的(由塞巴斯蒂安·斯坦饰演),这个角色通过走访当年的老兵,串起了完整的战斗记录,最终为皮森伯格争取到了迟来的荣誉勋章。罗宾森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生存、荣誉、英雄主义、认可和战争创伤的故事。

  罗宾森说美国陆军和空军全程支持着这部电影的发展,特别是空军伞降救援部队的官兵们,自己是在他们的坚定支持和陪伴下,走过了这20年。

  虽然资金的筹措绝非易事,但被电影题材所吸引而来的一线演员的倾力加盟,令罗宾森倍感欣慰。塞缪尔·杰克逊、布莱德利·惠特福德、塞巴斯蒂安·斯坦、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等重量级明星出演了本片。笔者认为,这些演员很可能以零片酬的形式出演。

  电影制作步入正轨后,仍然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协调演员档期;如何筹措更多资金;如何真实地还原人物和故事。

  谢尔曼表示,还原真实的战斗场面是重中之重。罗宾森花了数千个小时走访当年参战的陆空军官兵和军事专家,特别是汇总皮森伯格的个人经历,以便于规划拍摄的内容。每个微小的细节和当时发生过的场景都被带进了故事板。

  曾参加过越战的前空军搜救直升机飞行员SMSgt. John Pighini,和前海军陆战队军人Gunnery Sgt. Quay Terry是本片的军事顾问;常年活跃在好莱坞战争影视台前幕后的前海军陆战队军人代尔·戴负责主演的军事训练;前海军陆战队师属侦查营的James D. Dever,以执行军事顾问的身份,带着自己的1 Force军事顾问公司加盟本片;前海军陆战队军人Travis Aaron Wade以联合制片人和演员身份加盟本片。Pighini还跟随剧组前往了泰国取景,拍摄越战戏份,以便利用搜救单位的服役的经验,指导剧组精确还原空军搜救部队的细节。

  罗宾森也指出,这部电影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越战场景在泰国取景,预算有限,道具借调困难,HH-43F直升机并未出现在电影中,而是以UH-1直升机代替。目前泰国皇家空军博物馆有一架仅用于静态展示的HH-43,而更多的仍可飞行的HH-43在美国本土。

  《最后一搏》观后感(五):These Things We Do, That Others May Live

  1. John James Kedenburg

  1968年12月, 23歲的克登博格陷入了苦戰, MACVSOG 內華達偵查隊被至少一個營的北越正規軍追擊, 不過克登博格本身也不是吃素的,他在半年前也陷入過類似的場景, 他親手扛著已戰死偵查隊隊長的屍體殺出一條血路並成功撤離. 克登博格這次選擇了先讓蒙塔格納德少數民族偵查兵先前往撤離點,自己斷後和北越軍交火好為隊友換取時間. 在重新和隊員會合時, 克登博格才得知他手下一位偵查兵失蹤不知下落. 克登博格迅速呼叫了空中撤離, 第一架休伊直升機接走了四位蒙塔格納德偵查兵, 而第二架休伊抵達時, 北越軍已經開始突破了偵查隊的防線, 克登博格迅速和剩餘的三位偵查兵掛上了撤離吊索,準備立刻離開這個死亡之地. 但這時, 那位失蹤的少民偵查隊員從樹林中出現, 一度迷路的他跟著直升機所發出的聲音找到了撤離點. 克登博格沒有一絲猶豫, 他解開了吊索並遞給了屬下. 他端起CAR15卡賓槍護衛著即將撤離的直升機. 在直升機升空時, 機上的所有人都目擊了克登博格單槍匹馬和殺進來的北越追兵交火,他在擊倒了6名北越兵後中槍倒下,沒有多久, 美方的空中打擊直接籠罩了克登博格所倒下的位置. 負責搜救克登博格的SOG以利諾伊偵查隊在著陸後花了將近四個小時的激戰才抵達克登博格最後被目擊的位置並尋獲他的遺體, 克登博格因其無私放棄自己最後的逃生機會而被追授榮譽勳章.

  2. John Ripley

  1972年春夏攻勢時, 南越海軍陸戰隊美方顧問約翰雷普利上尉和南越海軍陸戰隊第三營的七百名官士兵受命在東河橋地區死守抵擋北越軍南下攻勢, 在僅有輕坦克支援的情況下, 南越海軍陸戰隊在面對擁有T54重型坦克步戰支援的北越軍逐漸損失慘重. 曾經擔任過海軍陸戰隊偵查排(Force Recon)排長並在英國和皇家海軍陸戰隊以及SBS特種部隊在馬來西亞和挪威有過交流合作出勤紀錄的雷普利立刻被上司葛瑞特爾利中校賦予炸橋的命令,中校擔心他的決定等於是將雷普利推向死亡的絕地, 但雷普利反倒十分豁達,他是美國唯一同時擁有陸軍遊騎兵突擊隊員訓結業、海軍UDT水下爆破訓背景以及有資格佩戴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隊綠色貝雷帽的陸戰隊員,更不用提他有過四次戰鬥負傷的實戰經歷, 是當天所有在場戰鬥人員中唯一的適合人選。

  quot;我很清楚在我被敵人擊斃之前完成炸橋是基本不可能。不過當你自己知道不可能有一丁點倖存機會時,一件美事就會發生:你自己就不會再被我有可能倖存的胡思亂想所攪擾."

東河橋

  雷普利總共背了五百磅的TNT炸藥來回了數趟在東河橋下迴蕩 (得注意的是,雷普利身上還全副武裝), 為了避免在橋上被北越軍狙擊手直接目擊射殺,他不得不用了如此耗費體力和精神的辦法. 在沒有合適爆破雷管的情況下,他冒死用了自己都不知道何時會爆炸的定時引信, 並且所引發的第一枚爆裂物還是最靠近北越軍那端所埋設的炸藥包,他只給了自己30分鐘一路兩手攀回去南越友軍方向,雷普利本人自己都不相信能在半小時內晃回去,他當時滿腦子只在乎的是必須趕在北越T54戰車們越河屠戮光南越僅存的M48坦克前完成爆破任務. 雷普利還真的成功了, 東河橋爆炸後燃燒了足足四天,北越南下裝甲部隊動彈不得成了空中火力打擊的活靶。但南越方面損失也很慘重, 原與雷普利同行的南越海軍陸戰隊第三營的原700名戰士最後只剩下了52人倖存撤下火線,而增援的M48坦克全數被擊毀,在南越陸戰隊諸多指揮人員死傷慘重的當下,雷普利成了部隊撤離作業的實際地面指揮官。雷普利的單人爆破行動事後被評估很可能是導致北越軍無法在春夏攻勢提早攻下南越的主因之一.

燃燒中的東河橋2007年約翰雷普利在林普斯頓的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隊訓練中心

  2002年雷普利因肝臟衰竭瀕臨死亡邊緣時,海軍陸戰隊指揮官立即動用陸戰隊一號中隊的直升機緊急運送可適換的肝臟,成功救下了雷普利,也是對這位陸戰隊老戰士的一點致意. 這使得雷普利又多活了6年.

  雷普利上校生前常帶在身上的配飾:掛著四粒彈頭的安全別針,有三發都是在越南戰區差點要了他性命。他笑著回憶,其中一發是某次出勤時敵火穿透了他所搭乘的直升機鋼板,如果不是自己彈藥包的彈匣擋下了那發子彈,他很可能腹部中槍一去不回。當感覺自己度過很糟糕的一天心情煩悶時,他會從口袋裡掏出子彈回顧往事。並告訴自己,今天比起往年並沒有那麼糟糕。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