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天性》读后感精选

  《突破天性》是一本由[加] 布赖恩·利特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9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破天性》精选点评:

  ●基础知识普及。 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 那个追求梦想而不断突破天性的你, 才是最真实的你。

  ●对人格心理学有初步的认识,内容诙谐有趣,读着很舒服。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要了解天性的自己,和自由的自己,那么对于天性也就是我们固有的人格,它讲了自我监控、控制感、创造力等等,对于自由特质,它讲怎么选择目标、计划、动机。两者结合才能更幸福成功。读完看着真的很感慨+感动!

  ●虽然封面很像鸡汤成功学,其实是很严肃的人格心理学。

  ●看开头一大篇烘托文,吹捧,铺垫,就知道此书好不了。文章写得不够透彻,总有种没有点破直达核心的感觉,看来作者也没有参透。读完此书,无甚收获。

  ●记得先把按钮装好。

  ●每个人都可以在做自己的同时,选择性地“不去做自己”,从而实现生活和工作的双赢。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更多可能的性格和人生。

  ●开篇关于人格特质的描述中提到自由人格特质,让我们可以有时不像自己,后面印象深刻的有高监控人的洋葱比喻与低监控人的鳄梨比喻。个人自我建构带来体验,也会形成自我禁锢,核心计划不仅要有意义,有效能感,可控,与愉悦的情感相连。 最后是自我与表现出来的自己共同舞蹈。

  ●一般般的蜻蜓点水 对于创造力和性格的解释也没说深

  ●感觉读了没什么收获,可能还是我水平不够吧

  《突破天性》读后感(一):还可以,作者的Ted演讲很不错

  就是我看过那个Ted talk的很会讲故事的人

  1. 为什么性格可以改变? 稳定特质和自由特质的区分。自由特质往往是外界因素,比如我想做成某件事情,我会改变我是内向性格的某些方面。

  2. 怎么改变呢?人的性格有三个原因,生物来源,社会来源,和特定来源 (也就是基因,环境和动机)– 一个人的计划,抱负和目标。重点是做好自我计划,调整核心建构

  3. 哪些特质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 五大维度 – 尽职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

  《突破天性》读后感(二):不要被书名所欺骗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方面的普及读物。

  探讨的是人格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并否定了大五型人格的部分观点。

  就我个人而言,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看作者如何教我们突破自己的固有人格。

  然而,看完本书,却令我大失所望。

  所谓自由改变人格特质只占了书的一小部分,而且提供的技巧也并不十分具体。或许,作者认为并不需要对此进行重点介绍。

  但是,书名是《突破天性》啊,我想知道该怎么突破啊!

  所以,这是一本书名与内容不太相符的一本书。

  抛开书名不谈,就书的整体内容而言当属中上。然而,此书的实际内容并不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故没有太多的感想可与大家分享。

  《突破天性》读后感(三):接受人格多样性

  作者的文笔生动幽默,很喜欢书中的心理实验和每章开头的小问题。 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性格特质是可塑造的,而非像William James所说的那样30岁后如石膏一般稳定不变。作者鼓励我们探索自己的人格建构,而非一味采纳人格测试的结果。那种测试每次都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而且其默认设定就是人格会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占卜+贴标签的思维方式会大大阻碍我们对自身的塑造和对周围环境与人际的认识。 接受人格的多样性能帮助我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面对人生挫折。书中用一个以军队为构建核心的学生解释单一的人格构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影响。一旦出现不稳定因素,如被军队开除,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崩溃。这和近年来越发流行的“斜杠青年”的概念不谋而合。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可以有多元的结果,如一个好的客户经理,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业余插画师等等。这种个人建构除了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评判也会左右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如理解朋友的反常行为,肯定讨厌的人的优点等等。 书的末尾建议的一些自我改变的小练习,如融入另一个角色,找到自己的核心动力等。 作者很有意思的观点是当讨论“我”时,更多地应该讨论“我们”--那些多样化的人格。人生的旅程,就是和“我们”共舞。 总体而言精华集中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

  《突破天性》读后感(四):迷茫终结了

  1.个人建构

  a 增加视角和框架,不然会在单一框架里极端(裂缝改变)

  以最自由的态度看世界和他人。

  2.稳定特质: 大五 ( 尽责与成功@非混沌环境/ 宜人性中等与效益 / 神经质放大强度/开放性+努力~成功和创新/ 外倾唤起水平低 + 咖啡: 中间性格者优势)

  3. 自由特质 : 情景改变特质 - 小生境 / 书写 人格不是固定,重点是核心计划来策略自由人格

  4.自我监控高者与成功 妥协合作。表现出计划所需要的样子。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

  how to: 情景压力。灵活自我检监控。

  哲学: 高自我监控更有效率。

  5.内控者

  内在者更成功: 积极主动,技能》冒险,延迟满足 , 控制感(控制按钮)

  积极幻觉 做 按钮

  6.坚韧性= 承诺+ 控制+ 挑战(游戏和好奇)

A型人格:敌意致死 过度承诺/短视承诺:重点在于洞察力,a会识别到敌意

  《突破天性》读后感(五):你的自由意志,在于“不做自己”的能力

  你有不做自己的能力。

  哪怕只是短时间、一定范围内不做自己的能力。这就是 Brian Little 在《突破天性》一书中所说的“自由特质(free trait)”。

  是的,KY 在综述这个概念的时候,用过的标题就是《你除了做自己,也要有不做自己的能力》,恰切至此。

  而更令我惊讶的是,探索真的是殊途同归!跟另一条路过来的发现几乎完全一致。

  近两年来,在诸多师友帮助下抛弃“类型论”,拥抱“维度论”的大五人格(是的,类型论的这口黑锅大五人格可不背,你才类型论呢),用以解释和启发自我管理和拖延症应对领域,于是种种精彩层现叠出。而最后结论也如出一辙:人格特质是大框架上稳定,小尺度上有回旋余地。

  甚至,对改变关键因素的灶位认定也一样。无论是从SDT(《驱动力》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出发,还是从我最喜欢的实用正念流派ACT(接纳与承诺疗法)出发,结论都是一致的:

  改变的最关键因素,是价值观。

  更确切说,是符合以下三个特点的价值观:

  1 充分内化;

  2 清晰觉察;

  3 体现为行动。

  而不是其他的——不是外界奖惩或压力。不是争强好胜的自尊。不是鸡血网文贩卖的焦虑。不是叶公好龙阶段的兴趣。不是易变的情绪。不是生生灭灭、来去不定的想法。

  这些都是常见的混淆项,很多人由于分不清,于是误入了控制与逃避的歧途,把送分题做成了送命题,生命活力(vitality)日渐消失,路越走越窄,原地打转。

  请注意,这不是随口说说,这是从 SDT 和 ACT 领域的大量研究中,得到了实证支持的。价值观驱动,在 SDT 中对应的是“整合调节”,在 ACT 中对应的是“澄清价值”和“承诺行动”。

  到这一步,《异域镇魂曲》里那个经典的问题:"What can change the nature of a man?" 可以说是有了最好的解答。

  操作层面上,如果你是大五人格中神经质偏高而尽责性偏低的人(也就是容易拖延的人),书中提到的策略很有可能还不够,因为你的自我调节,必然要比低神经质、高尽责性的人,涉及更多的:

  1 负面感受的接纳应对;

  2 识别限制性想法并从中跳出;

  3 澄清价值观并做出投入的(committed)有效行动。

  所以很明显,要充分实践这个 free trait,最好的万能框架,我认为还是以正念为基础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T)。

  ACT 本来就是干这个的。甚至可以说,ACT的核心目标之一“心理灵活性”,就是对 free trait 的另一种表述。

  此外,说说“代价”。

  从我预言的“低能耗自我管理”角度来看,不妨比作游戏,把 free trait 视为一种供你短期内“召唤”的战斗宠物。

  意识到你只是战术性地临时转换性格,而不是从此变成另一个人,这本身也许就能减少对意志力的自我损耗(self-depletion,自我损耗理论虽然受到挑战,但一定范围内我认为是成立的)。

  这种“召唤”的操作方法,其实 Lobenstine 给兴趣爱好过于广泛的“文艺复兴人”的建议中,居然就提供了,很多实践走在了理论之前。

  而“召唤”的下一步是什么,当然是用执行意图做微计划,或者搭配心理比对,形成 WOOP。假如碰到挫败,用 ACT 里的 FEAR-DARE 来处理。

  至此,“先锋派自我管理”目前的四个取向——个性化、内驱动、正念化和低能耗,已经连成一片。

  rian Little 关于 free trait 的研究,在我看来是“改变”这个领域的真正前沿,无论是已经了解大五人格的人,还是仍然执迷于 MBTI,甚至各种不忍心提到名字的跳大神人格系统的人,都可以向前一步,更新认知了。

  而这一切的背后,从正念角度看,也许还是那个更简洁、更接近本质的东西:无我(selflessness)。概念化的自我只是语言系统的产物,本来就没有所谓自我,有的只是一个保持连贯性的观察点而已,只是功能性的语境而已。

  在这一刻,约瑟夫·坎贝尔老爷子从神话的迷雾中探出头来,重复着他讲印第安人历史时的话语:

  “我们已经形成的自我,必须不断地死去。”

  而《西部世界》里那个为了探索终极谜底,不惜蜕变成老狗逼的黑衣人呢——原本的威廉是多么小奶狗——也可以欣慰地闭上眼睛了。你或许还记得他在第二季大结局里,对人类自由意志的苦苦坚守,和对数据主义的坚定拒绝。也许《西部世界》只是技术乐观派们的假想,而人类的自由意志,正在于“不做自己”的能力。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