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福帝姬》是一本由米兰Lady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柔福帝姬》精选点评:
●早就知道这一定是我不忍读下去的一段历史,中间停了一天还是鼓起勇气打开了第二部对金人野蛮掳走宋朝子女的描述,期间多次不忍卒读泪水难溢,亡国之女贞洁生命二选一,就算苟活也是受尽欺辱!蛮夷之人改不了的胜者王,天生兽性在这段历史中淋漓尽致。就算作为男二的宗隽也难逃这样的框架,只是难得他对柔福的深情让我觉得他还算个人类,最后也无非是得意忘形里外夹击而亡!这本书的故事性与可读性强于孤城闭,人物鲜活而拉动人心。从头到尾恨吴氏和怜惜着柔福,然而她们都应了一句话“爱的都是想象中之人”。要真说柔福到最后爱过谁,亡国之后我真说不出一二,可以想象那时的大义女子心中早已没有柔软的儿女私情,真正的屈辱愤怒已经凌驾于所有感情!那时的男儿要真的多一点像岳飞韩世忠之人,也不会落得偏安求全下场!赵构此“凤凰男”无论如何洗不白!
●命运让柔福,注定不会爱任何人。 而全书我最喜欢的女子,是兰萱。
●沉重又感慨,好看的~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之前就在网络上看过一版,以为不会再版了,没想到
●其实大概六七年之前我就已经读过米兰大大的书了――《孤城闭》,那个时候就已经被米兰的文笔和功底折服了,也早早就购买了纸质书收藏。可直到前几天我才去仔细了解米兰的所有作品,这部柔福帝姬也是刚刚看完。读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到米兰的进步――下部比上部文笔要更成熟。因为这个作品最早是连载在天涯论坛的舞文弄墨版块,彼时米兰还只是一个毕业不久的少女(虽然那时她就已经是某著名大报的主编了),写小说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因为她的努力和认真,这部作品写的渐入佳境。PS:我想稍微吐个槽,有一处描写用错了成语――上下其手。不过瑕不掩瑜,不影响这部作品的优秀和我对她的喜欢!
●讲述靖康之耻那段历史故事,当权者的懦弱,国家的悲哀,百姓的灾难,被掳走的皇家后宫的女人们的命运更加悲惨。柔福,做为一个公主,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但她算是比较坚强的一个,怀着一颗复仇的心,坚强的活了下来。她对赵构的感情支撑着她回到南宋,但赵构与金国的议和还是让她失望了。这段历史看上去很沉重。故事是以人物为篇章写的,不喜欢这种方式,故事不连贯,内容重复的很多。
●给大家强烈安利米兰大大的柔福呀,真的特别上头好看!看了绝对不会后悔,后劲还特别足!女主是徽宗的第二十个女儿柔福,男主一个是她九哥一个是金国的八太子。一对有点兄妹骨科的意思,一对是那种相爱(可能没有)相杀!反正特别带感!女主回国以后和她九哥之间也是各种算计利用,智商博弈,真的超级爽! 虽然我不怎么喜欢女二,但是我不得不说女二是少见的智商在线的,好多算计我都是二刷才发现的。一边嫌弃一边佩服!
●之前一直听朋友安利米兰的孤城闭和柔福帝姬,曾因语言过于古实而搁置,后来看了之后扼腕叹息,恨没有早日得见这两本精彩。孤城闭已买了两版,柔福上一版已经没货了,还以为没有机会再见再版了,没想到居然还能等到!!!QAQ不能更期待了!
●四星半
《柔福帝姬》读后感(一):破碎山河:神龛上的献祭者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高楼是危楼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高楼筑成,广邀宾客,君主不知克制耽于享乐,群臣只懂曲意逢迎内耗内斗,争来抢来的富贵与权势用与抛洒与倾轧。君子不立危楼之下,可是无论是宴席之上的人,还是高楼下仰望盛宴的白衣,他们都尚未意识到:群狼环伺在周遭,台谏制度形同虚设,人心浮散,丧钟不只一次敲响,高楼已成危楼,繁华已至尽头。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靖康年的那段历史,书写的是一个王国的崩坏与垮塌,描绘的是数万子民的国破与家亡,还有烙印在每个宋人身上的奇耻大辱。
红颜祭山河
那些平民奔窜流离,那些贵族镣铐押解,脚下的土地不再是自己的国土,人亦不能再称之为人,被彻底物化折算成银钱。尤其是那些长期被金作屋玉作笼豢养的贵族女性,她们无论是选择反抗或屈服,命运的触角已经伸向她们,黑暗残忍才在仅仅初露端倪……
汴京城破,赵宋宗室被押解北上,书中诸人惨遇恐怕也只是历史的冰山一角,不堪之处比比皆是。
郓王妃朱兰萱清晰地洞察即将遭受的命运,果决地以投井的方式保全最后的尊严。
茂德帝姬是被完颜宗望看上,算是给予优待,却在宗望死后被生殉火葬。
串珠大约是里面女子中最忍辱负重,最睚眦必报,最心机深沉的,蛰伏在金廷,与宗隽周旋,对柔福说:“爱,爱你的人;害,害你的人。”
玉箱是郡王之女,她选择依附金廷郎主,带着蓬勃野心与满腔愤恨去伺机报复,书中形容她的处境:“在大金后宫揽尽风华的玉箱,除了郎主的宠爱,其实一无所有。春日的雪花敌不过渐暖的天气,消融是随时可能经受的命运,她眼下的地位,便如此脆弱缥缈。”最后,她的心计被识破,以惨烈的方式死在了金廷,临死前还用一个笑容报复了背叛者。
柔福更像是被家国仇恨不断撕扯着,她的幸运与不幸被呈现得淋漓尽致,黑暗的尽头或许更加幽暗,那样环境子长出来的爱与恨,都不纯粹。她从一个明丽少女变成刻薄少妇的过程里,是无数次绝望里抓住的唯一希望,而她的九哥,她的家国,已经无力也永远无法带她回家。
芳魂归何处
金明池,艮岳,华阳花影……当年的热闹与繁华都被葬送,东京梦华成了北狩之人再不可及的美梦,靖康之祸成了南渡之人蚀骨焚心的梦魇。
经历那场灾祸的人几乎都是病态的,被碾碎的骄傲,被拖拽的尊贵,被撕开的体面。“收失地,复九州”是多少人绵延几代的愿望。残存的半壁江山,宋代历史被切割南北,分述两端。北人南归,归不得东京,只能去临安。柔福的一声声“九哥”,喊的仍是东京城中意气风发的康王殿下,她最珍贵最骄傲的一切丢失在金国,宗隽嘲讽的一切得到了印证,她拼尽全力也撼动不得半分定局。
不知道,她的芳魂可否寻觅到归途?她深爱的,不舍的,执着的,又何尝不是华阳花影里那段无忧时光里的九哥与自己?
《柔福帝姬》读后感(二):意难平——烽火连天起干戈,山河破碎人似草。这个时代,没有圆满。
宋朝一直以来便是我最喜欢的朝代,却也是感慨最多无限怅惘的时代。
《孤城闭》里我们惊讶仁宗盛治之下海晏河清的蔚然,也欣赏才子辈出名臣迭起的盛景。唐宋八大家,宋独占其六,皆汇聚仁宗时期。这不得不令人遐想,那该是怎样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或是诗词成篇,或是文章连天,那该是一个墨与彩的时代吧。
经过这样的盛治洗礼,我们很难想象,同样是宋朝,柔福所讲的时期,会是那样一段哀痛的血色。
柔福帝姬的再版书名是鲜红色,仿佛挥手之间,便泼下满天血色。也让人想起那群在历史的悲剧里挣扎的人:柔福、玉箱、金儿、串珠、茂德、兰萱、朱皇后、韦氏……
曾经对徽宗的了解,是文采斐然,皆能为,独不能为君的概括,是《瑞鹤图》众鹤齐飞中的妙手丹青,是瘦金体雕刻出的浩然风骨,是《千里江山图》绘成的壮丽山河的主人……璀璨辞藻,也无以形容这位颇具才气的帝王。而柔福里的他,又是另一种样子,他依然文采斐丽,也依然喜爱美的事物,而这种喜爱也表现在对妃子和对儿子之上,他爱纤腰小脚,爱美人,也欣赏肖似自己的儿子赵楷,间接造成了儿子之间的争夺。内里被金玉腐蚀,外部只会迎来更大的蚕食。
巍峨山河,一朝倾覆。
改朝换代在浩浩历史长河中不过寻常事,可这次烽火带来的不是改朝换代,是一段惨痛的屈辱。宫眷悉数被抵押作金银,赔偿给金,那些曾享尽优渥的公主、后妃皆沦为俘虏,成为游戏的玩具,最受宠爱的茂德帝姬,也以“和亲”的名义成为金将的妾氏,最后落得个陪葬的结局。帝姬后妃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普通百姓。
《开封府状》,其中标明金国主帅副帅掳获北行的有皇子23人(康王赵构当时不在京城),近支郡王7人,皇孙15人,另有徽钦二帝的皇后、嫔妃、贵人,包括后来成为宋高宗的赵构之母韦氏,以及其妻邢氏,妾田氏、姜氏等在内,共有嫔妃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嫔御98人,宗姬52人,御女78人,近支宗姬195人,族姬1241人,宫女479人,采女604人,宗妇2091人,族妇2007人,歌女1314人,贵戚和官民之女3319人,以上女性总数多达11607人,竟占被掳的14000余人总数的83%以上!数字触目惊心,在历史书留白的位置,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到那一泼血红色。
柔福、赵构、完颜宗隽……这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不完满的,即便看似圆满相伴到老的吴婴茀和赵构,也是充满了缺憾……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那个年代,只有眼泪和鲜血。
一开始并不喜欢柔福,但是看了她在金国的遭遇,似乎能够理解她回国后的所作所为。经历过那样的悲剧,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华阳花影下单纯的少女,而随着时间和战火改变的,还有曾经接住毽子对着她笑的康王。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骨科,那个年代,每个人的爱与恨都是复杂说不清的。就像柔福,她对赵构的感情究竟是少年的依赖,还是在金国时长年累月的希冀,抑或是那段苦难岁月里最单纯的梦境。
于是归国后,一件件事情戳破了她的梦境,赖以生存的光明和梦想失去了,她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凭依。
柔福里最喜欢的人物是玉箱。
这样的一个人物,鲜活亮眼,她没有忍气吞声哭哭唧唧,也没有倔强反抗,反而委身敌酋,做着金国皇宫里最受宠的妃子,唯有面对最亲爱的父亲,她才会有一丝软弱。
忍痛割袍断义,忍受所有亲人的唾骂,她在金国王宫里恩宠愈隆。
她本可以忍耐,大功告成,终还是因为担心父亲的安危病急乱投医,失了分寸,又因为求助了宗隽,被发现了端倪,终于功败垂成。
在她死前,也只遗下那一句轻叹——
爹。
曾经第一遍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很难过的情绪,这次看明明还是正常的浏览,却在看到柔福死的那一刻失声痛哭。终还是舍不得那个鲜红亮眼的女孩,那个曾经在凤池边踢毽子荡秋千的小姑娘……
如果没有这一次山河破碎,她也许会是最受宠爱的小公主,嫁给优渥之家,半生荣华。如果没有这一次烽火硝烟,她也许仍是那座金碧辉煌的城池里最璀璨的珍宝……
没有如果。
烽火连天起干戈,二朝天子堕如泥。
山河破碎人似草,薄命朱颜碾作尘。
意难平。
意难平……
《柔福帝姬》读后感(三):血色里的破碎山河,无一圆满。
我还记得仁宗年间才子如云,金銮唱第,太清楼上熙熙攘攘围观状元郎的盛景,那时文豪辈出,星海璀璨,北宋的楼阁与城壁皆落成文人墨客传唱不迭的瑰丽诗篇。那时海清河晏,国泰民安,上京的繁荣与辉煌尽绘成汴河两畔纸醉金迷的盛景。 回首间,尽成了《东京梦华录》里梦醒阑干时遥不可及的追忆。 两宋之交的年岁,抬头是烽火连天,细嗅是硝烟弥漫,耳畔是干戈再起,满眼是战乱流离。血泪迷人眼,那是浩浩长河里淌着血色的一截。 徽宗于我们而言并不算陌生,瘦金体、瑞鹤图、雪江归棹图……文化的图卷里,他留下了璀璨的金色烙印。《国家宝藏》第一季,他带着《千里江山图》翩然走入视野,大家记住了那瑰丽的山水之色,也仿佛看见了大宋千里浩瀚山河。 丝竹管弦间,山河倾覆。 悲剧也从此掀开了它的序幕。 国破面前,似乎曾经的争位夺嫡都不过是天际的浮云,除了毫无意义,还张着嘲笑的嘴角。鲜血染红了凤池水,曾装满旖旎回忆的良艮繁花凋谢,旧日不复。不会再有人骑着马意气风发而来,也不会再有女孩在落花深处荡秋千、踢毽子,只有那条蜿蜒没入秋草深处的线,述说着无言的哀痛。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俘,帝姬族姬、后妃王妃等14000余人被当作抵押品一同沦为金人手中的玩物,柔福不过是渺渺一万余人中的一人,也不过只是徽宗数十儿女中的一位。与姐姐妹妹们经历着相似的悲惨经历,成为金人的奴隶,被肆意践踏、侮辱,唯一幸运的是,她逃回了故国,得到赵构无上的赏赐,战乱时节各宫节衣缩食,唯有她,金银玉石不断。可唯一凄凉的是,荣宠不过数载,她便被当作骗子处死。 繁华尽成昨日梦,帝王恩宠转头空。 柔福悲惨的一生在史书里的记载寥寥,我们无从考察,只有“真假帝姬”一事成了她少有留在历史里的痕迹,短短数句,却争议千年。 忽略历史上的争议,柔福在书中的一生短暂而饱受苦难。未及笄的年岁或许是柔福最天真肆意的岁月,或许这短暂的时光里有生母去世的悲伤,有年幼裹脚的委屈……但总的来说还是笑声多过眼泪,幸福多过伤心。她是华阳花影里跃动的精灵,是幽深后宫里的一抹亮色,父兄宠爱,无忧无虑。如若没有变故,她或许会和自己的姐姐茂德一般,嫁给宠臣的孩子……那也许只会是一个平淡的故事,但这个时代,难得的是平淡。 柔福没有那样的幸运,她的后半生衍成了一泼血色。刘家寺俘虏营里,她倔强不低头,秉持一位公主的气节;金国生涯,她紧守本心;南归之后,她誓死抗争。文章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写法,于是一开始,甚至我们都无法理解那个归国帝姬的坚持,明明迂回和顺从能换来更好的结局,她却始终如锋利的刀一般,刀尖向外,刺向每一个身边的人。直到明白柔福在金国的经历,那一切行为都有了解释,她的经历与性格包裹成了锋利的刺,抛却性命回到故国,她只剩下了北伐收回故土的希望,又或是赖以生存的唯一食粮。她无法割舍自己的食粮。 可故人不复,她的九哥早已不再是她记忆里的模样。她学会了玉箱那般虚假的笑容,开始用这种笑容迎人。蓬船上,本以为她已放弃,于是有了篷窗睡起的旖旎一刻,有了渔家乐的短暂温馨。可她到底学不会玉箱的委曲求全,温情刚消退,她便唱起了父亲赴金路上所作的《眼儿媚》——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所谓蓬船渔乐,不过钓赵构这条大鱼,目的何其清晰。温情不复,寒意渐生,埋在两人之间,成为万千沟壑的一条。偷看奏折,窥探国事,是赵构将柔福推入与高世荣婚姻的又一导火索。 高世荣在文中也是一个可怜人,因柔福一笑而跌入一厢情愿的相思中,当这相思得不到回应,还是会倦,会累,会无法忍受。可柔福归国后的人生余量太有限了,放不下这样的深情厚谊,她只有一个信念——自己的九哥挥师北伐一雪靖康耻。 然而这仅有的一个梦想,实现起来却也是那么艰难。皇权与战争改变了每一个人,岳飞之死、宗隽之死更是将柔福心中的九哥残杀殆尽。于南宋,是韦后南归,徽宗棺椁回归,以及短暂的修养生机的和平;于柔福,却是半生信念烧成灰烬,她只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落得个玉碎红颜凋零的结局。 死亡于她是最好的结局。 那样鲜活耀眼似烈焰的人儿,若是不成,只有玉碎。一杯鸩酒,饮尽半生。 赵构到柔福死都始终不明白她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唯一懂的,或许只有赵瑗,那个她亲手培养起来的孩子,必将继承她的信念,成为中兴之主。 这是个不幸的年代。仅是徽宗数个女儿和嫔妃的遭遇,都使人触目惊心,更堪提那些身份卑微的女性。这是个苦难与悲痛的年代,命如草芥,身似浮尘,血泪交织,难得圆满。 庆幸的是,那样的时代里,仍然有一抹又一抹亮色在奋起反抗……
《柔福帝姬》读后感(四):频生踯躅成梦幻,几度驰驱付尘烟
米兰lady用沉重的笔调撕开了史书冰冷记录的一隅,向我们展开了靖康年间宋朝的耻辱画卷。在她的笔下,郓王楷、康王构、徽钦二帝、柔福帝姬......都不再只是浮于纸面的称谓,而生长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不由自主地对他们产生了或喜或厌的情绪。不过无论是哪一种,那些情绪都让人有一种参与其中的恍惚感,之后的靖康之耻也就更显得来势汹汹,叫人措手不及。
本书的魅力于我而言也正在于此。我可以边读边陪伴柔福一路北去,看着她为宁福保药隐忍受辱,为救妹妹贤福苦苦哀求,眼睁睁地让五姐姐在自己面前死去,注视着父兄远行却只能躲在树后泪流满面......空有一身傲骨,却什么也做不到的无能为力之感,当真痛彻心扉。
起初读此文我是不喜柔福的。从上帝视角来看,固然她的政治观点大都是正确的,可她咄咄逼人的语调、不可一世的态度和费尽心机的手段都似与“阳光”二字相去甚远,让人抗拒。更有杀婢女一事,显其冷酷无情。文中说她“过刚易折”,我以为是极为恰当的。但柔福北上的经历还是我摒弃了之前的那些陈见。我不敢苟同她始终不怕死、直言冒犯、冷言冷语的做法,却不得不被她始终如一的一身傲骨所折服。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女性,即使被金人俘虏,眼里也是有光的。即使受尽打击,也堪自愈。九哥是她心里的一束光,是她的希望与信念,只要九哥还在,大宋还在,她的尊严就还没有丧失殆尽,她的野性与戾气就永远不会消泯。她与《孤城闭》中的徽柔一样是在抗争的,不同的是徽柔的敌手是皇命与世俗的言论,她所要背负的却是家仇国恨。她用柔弱的身躯和强大的心灵扛下了这份重担。也难怪短短三年,她会性情大变。但也正如隆祐太后而言,柔福妄想利用赵构对她的感情去改变他,这是注定失败的。
除了柔福以外作者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宋氏女形象。她们有的不堪折辱自行了断,有的卖主求荣苟且偷生,站在不同立场的读者,或许会对其中部分有所偏颇,另一部分有所指责。我本也有心这么做,但又觉得没这个资格。如果没有靖康年间的这场浩劫,被掠夺的这一万多名宫中女子应该会像过去一样保持平静的生活,安分守己,当后人眼中的一名好妻子、好女儿亦或是普通婢妾。可惜世上没有如果。金人将贞洁与性命这二选一的难题残忍地抛在她们面前,强迫她们撕破平日里温婉的做派,直面自己的本性。一个被逼到极致的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是谁都无法预料的,是与这个人的表面形象无关的。我们应当感谢现代社会的安宁,让我们不必沦落到如此境地而暴露本性,我们有能力“粉饰太平”。扪心自问,假如我有此遭遇,固然也会想保全自我又不辱尊严,但能做到几分,也难以知晓。因此韦娘子如此轻易就委身于人的做法虽让人不齿,她的软弱自保我却也能理解,我无法像柔福那样站在道德至高点指责她。
所以我才感到由衷的悲哀。书中或妥协或绝决的灵魂的碰撞与摩擦,相比金人的暴行,更体现了她们的国破家亡与走投无路。贞洁与性命的选择彻底突破了她们心灵的最后一道防线,长驱直入,让这些深宫女子的最心底里的思想赤裸地呈现在金人面前。这无疑是比身体上的羞辱更让人不堪忍受的。作者从这个角度对靖康之耻的解读和描绘我觉得很成功。考虑到言情小说的受众大多是女性读者,这样写也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以往的历史杂录、稗说佚闻,乃至小说演义,谈及靖康之难这段历史,总把笔触放到康王泥马渡江、岳飞立志直捣黄龙、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奋力杀敌、秦桧卖国求荣、张俊助纣为虐、李清照家破身离的凄凄惨惨戚戚上,很少有人留意那些身陷虎狼之口的弱女子是如何受难、如何应对的。《柔福帝姬》一书,恰恰从人们遗忘之处着手,以柔福帝姬的故事为线索,较全面地展现了那个苦难年代里,一群羊一般的柔弱女子为了自身尊严所撑持、所搏击的历史。我很喜欢宁福。她对柔福说:“爱,爱你的人;害,害你的人。”她很聪明,熬过了那段想死的时光就不再做无谓的牺牲。她是哪怕还有一丝希望都要存活下去的人,却并非苟且偷生。宗隽的死,少不了她的份。不管是因为柔福还是因为宗隽支持议和,总之她除掉了他,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忍辱负重并非毫无意义。
我也很喜欢玉箱。她的表面奉成,换来的是她所敬爱的父亲的漠视,换来的是几令她作呕的郎主的眷顾,换来的是如履薄冰、漫无天日的复仇时光。看起来真的很不划算,但她觉得值得。纵然事败,她也毫无悔意,临死时想的居然是一定要把害了自己的侍女也拉下水。她的受辱,比宁福还要疼,因为她被不了解实情的父亲、柔福等一众宋人瞧不起,面上却还要不显山不露水,将委屈和血咽下。
如今回过头来纵观全书,没一个女子活得畅快。有人说婴茀才是拿了女主剧本的人,的确,她最终母仪天下了,地位上来看是很成功,可她纵然费尽心机铲除赵构身边的女人,却也在匣子里看到金环和银铃时意识到:她再怎么努力也走不进他的心里。她没有达到这层目的,就已经败了。(ps:历史上的吴皇后是个正面人物。)
频生踯躅成梦幻,几度驰驱付尘烟。
关于柔福、赵构与宗隽之间的情感问题。仅代表个人观点。
1.柔福与赵构。他们互相倾慕的都是对方的幻影。柔福爱那个为国请命出使、能为她扫平金国洗雪耻辱的九哥,是对能手刃仇敌的英雄的爱慕。而赵构的议和,击碎了她心中的幻想,也让她对他几度言辞犀利、口不择言。她的九哥,早在当上皇帝的那一刻就已经死了。赵构爱那个有着明媚笑容、会偷偷和宫女踢毽子的小姑娘,他的爱像是见色起意。而柔福归来后,他身体上的无能和她尖锐的言辞都渐渐磨灭了他的虚无的感情。
2.柔福对宗隽。柔福临死前对赵构言:“你......用玉佩......杀死宗隽之时,也杀死了......我心中的......九哥。”在金三年,宗隽虽为敌寇,但待她的好,她也是知道的。以柔福的性格一定是努力不想把他的好往心里去,于是始终站立在与他相对的立场上,像是在赌气。为她足疗时,宗隽抚着她的脸叹道:“为何你对我强迫你做的事反抗得如此激烈,却又对你父兄强迫你做的事甘之如饴?”柔福的沉默证实了恐怕她已隐隐意识到宗隽说的是有道理的。但她的赤诚爱国之心让她不能接受任何斥责宋朝的话语,就像她不接受他的示好一样。只是不知不觉间,感情已经在心底发芽,只是她从来不敢正视,只有一遍一遍地重复她爱的是九哥,好像在说服自己一样,欲盖弥彰。坠马小产后,她恶狠狠地告诉宗隽她是故意的,宗隽看出了她的心口不一,只是叹息。如果不爱,为何宗隽来了不愿相见,不愿与之对质?如果不爱,怎会在死前说出这样的话?人之将死,她没必要再遮掩,可见她的心里早已有了宗隽。
3.宗隽对柔福。那个倔强的女子,是他想要驯服的野马。他想改变她,尤其在发觉她口中“九哥”的存在时。他告诉她宋军节节败退的惨况,是想摧毁她心中九哥的形象。他多次助她于危难之际,欲留她在身边,过平安喜乐的日子。但事实证明他还是小看了柔福。于是宗隽最终选择了放手和成全。他肯定是爱柔福的,但究竟如何爱上的,书中过程令我存疑。
个人评分:8.5
非常喜欢作者的文风和叙述方式,各种视角转换、时间线并行与穿插能让人沉浸在不同的任务世界里。不过我还是觉得有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赵构与柔福于靖康前的感情铺垫似乎有所不足,赵构人物个性的转变也可以多加刻画,他是如何从出使金国的九哥堕落为胆怯怕事的完颜构的?柔福与宗隽的感情更像是言情小说套路,略显狗血,而且这段感情被孤立成了一段回忆,如果后期议和时能再拿这个做文章该多好(正好宗隽是主和派的)。
《柔福帝姬》读后感(五):终是春意阑珊,花影幻灭,一曲乱世悲歌响起。
谈及靖康之变,我只知那是北宋灭亡的一个节点,却不知靖康之变背后的耻辱。读罢《柔福帝姬》,靖康之耻从此将烙印在我灵魂深处永不忘怀。
米兰从历史不为人知处着手,以女子的视角告诉我们,那段历史的沉重、耻辱,以及,悲痛。
那是一群羊一样的女子。总计万人。她们被明码标价,她们充抵犒赏金银的数目,被迫成为金人泄欲的工具,在“洗衣院”里,她们破碎,她们死去。她们是国破的牺牲品,金国的战利品。为何?因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她们的死与失节是大宋朝廷无能的证明!是大宋男儿无能的证明!垂首顿足!悲哀!
以死全节的宋臣只有李若水一人,但烈女成百上千。柔福帝姬,皇室中普通的女子,乖乖听父兄的话缠足,乖乖长大,怎知她成为“战利品”中一员,看着大宋的尊严被金人踩在脚底,终成冷淡冷静明理坚强的女子。她不过是乱世中可怜女子之一,怎奈悲歌响起,难逃悲剧。前几章时,我不喜她对高世荣的态度。可是后来,这张画卷徐徐展开。我懂她了。纵观其一生,勇敢,倔强,是她的标签,却也是她痛苦的来源。当她还是可爱活泼无忧无虑的女孩儿时,她爱那个意气风发又勇敢的男子康王赵构。那时的康王是她的九哥,也是她后来在金国活下去的希望以及精神支柱。南归,她的九哥不再是他的九哥。他为了皇位变得懦弱不堪,处心积虑,偏安一隅,屈辱求和,纵容秦桧杀害抗金大将岳飞。柔福是那么骄傲倔强的女子,在金国看遍身边的亲人接连死去,又不堪受辱,如何能忍受赵构的懦弱?于是,矛盾激化,后来,他“杀了宗隽”,自此,他再也不是他的九哥,终于,在韦太后和吴后的谋划下,柔福帝姬终是死在他的手下。他们爱的都是幻想中的自己啊。
柔福终是死在赵构手上。在金国时,完颜宗隽的帮助,让她以为他和别的金人不一样。奈不过日久生情,奈不过他的教导,奈不过他的陪伴,奈不过他的救助,奈不过他的亲密的夸赞……她爱上了他。可是她的勇敢和倔强还有那深刻的家国情怀已经刻入她的骨血,她怎么允许自己爱完颜宗隽?她怎么允许儿女情长蒙蔽她的双眼?于是,她也恨他。她恨他撕碎了她的尊严,她恨他不救她的国人,她恨他的金国血脉,鄙夷他金国式的野蛮。费尽苦心要逃离他身边。但值得一提的是,完颜宗隽与柔福无能的父兄不同,却又与他们相同。柔福的父兄精于品茶,耽于玩物,以致丧志。完颜宗隽读汉书,读《贞观政要》,读《资治通鉴》,隐忍,有胆谋。他爱柔福,他为了柔福不惜忤逆君主,不惧入牢狱。可因身上流的金国血脉,他骨子里有奴化“战利品”的野性,他奴化柔福,后来却放她自由。完颜宗隽,终究死于他膨胀的野心以及自以为是的骄傲。(完颜宗隽的死,我认为作者写的过于简洁,过于平静。)我也无法忘记,完颜宗隽放了她自由,终于给了她她想要的。柔福帝姬爱他,恨他。我想,除去家国情怀,柔福应该是爱他的吧。可是,国破的耻辱横在他们之间。终于,她的情感最终随着那无焰花灯远远漂去。
宗隽亲密的恭维,柔福的情在滋长。宗隽保护柔福。赵玉箱是我在书中除却柔福最喜爱的女子。她隐忍,曲意承欢于金主膝下,忍受柔福的误解,时刻不忘国耻,甚至付出自己孩儿的性命,搅得金国后宫混乱一片。她孝顺,害怕自己日后行径暴露连累父亲,引得父亲与她割袍断义。她聪明,死前隐约一笑,断送秦鸽子的性命。
作者对赵玉箱的刻画实在称得上有血有肉,入木三分。
儿子死后,玉箱哀呼。难忘玉箱死前的诅咒。吴婴茀,天生的皇后,一生都在讨好身边的人,圆滑地无懈可击。间接地害死了柔福。可我觉得,她过的一点都不快乐。她爱的人,一生都爱着另一个女子,到他死,他心里念着的仍旧不是她。多么可悲。
赵瑗,作者用在他身上的笔墨不多,可他却也让我感动至极。他还小的时候,就冷静懂事地不像样子。我认为瑗瑗与瑗早已不是普通的姑侄关系,在所有人都不相信柔福的时候,他去牢狱里告诉她,不管你是真公主,还是假帝姬,都是我的姑姑。那时的他们是对方在世界上的至亲了吧。读至此处,泪水潸然而下。多年以后,他仍手持那一柄柔福在狱中赠他的素绢团扇。多么重情重义的孩子啊!
他与他的父皇不同,他不似赵构,偏安一隅,他不认为金瓯千古无缺。
我知道他会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会努力送姑姑回家。
赵瑗来狱中作别姑姑。赵瑗手持团扇。宗贤,作者着力刻画的深情男儿。他因韦氏一碗姜汤,坠入情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介意韦氏容华不如其他女子,他不介意她曾是宋主妃嫔。他爱她,他许她正妻之位,这在金国是前所未有的。他甚至帮助她救济她的前夫。后来的宴会上,他甚至问她是否想回到赵佶身边,她前思后想,笑说奴家要留在他身边。多么深情大度的男儿。无奈终是一腔痴情错付,她最终没有留在他身边。
韦后,她身上有着人性的懦弱,怕死,嫁给宗贤;怕赵佶身边无她一席之地,继续不惜背负耻辱留在宗贤身边;怕自己失节一事被赵构和国人知晓,间接与吴后害死了柔福。可我如何作评判呢?不过是乱世中一个“识时务”的女人罢了。时代使然,人心使然。可怜,可恨!
柔福怒其丧失气节。高世荣,同是靖康之耻的牺牲品。错爱满身伤痕高贵冷淡的柔福,宴会求娶,终成笑话。可悲,可叹!
那个艮岳樱花树下,秋千上的柔福帝姬,不再于华阳花影中欢笑。终是春意阑珊,花影幻灭,悲歌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