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由杨德昌执导,张震 / 杨静怡 / 张国柱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精选点评:
●威权压制平民,富人压制穷人,年长压制年幼,男人压制女人。被压制者又将对无可奈何自我的愤怒投射、发泄到食物链的更下端。坦克轰隆隆碾过,夏天要结束了,身后留下少男少女的尸体。200118 重看 @Metrograph.
●【A+】杨德昌把这个世界看得太透了,透的可怕。
●小四想的是那一刀结束的是这个不可改变的世界,可是一个追求理想主义的少年在那个时代的这一刀又实在没有力气。
●「我就像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选择接受的;另一小部分人,则掏出了刀子,然后,从此沉默于黑暗
●六年前看未修复版DVD,不明觉厉。今日在台北真善美剧院看4K修复版大银幕,只觉震撼。时代气息强烈而不刻意,角色众多而不繁冗。四小时看下来毫无倦意,心情沉重。似乎每个角色都是悲剧性的存在。小四无疑是悲剧,小明也是。而我最为关切的,是正义耿直的父亲受到的挫折和变化,无疑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是最老实的人,就是天天不服气,看别人不顺眼,横冲直撞的。我每次都想跟他讲,这个世界,是不会被你改变的。」高瘦冷峻皮肤黝黑的张震有过去我喜欢的男孩子的影子和样子;年久失修接触不良的收音机听起来多像母亲的抽泣。上映二十五年后终于找时间看了它,自此以后再没有任何一种青春可以打败它。
●如果小四最后听从姐姐而去了教堂,也许结局不是那么悲怆……
●从那一刻起,我爱上所有类似张震的男子。
●4个小时的片,中途睡着了
●太讲究了,红楼梦式的电影,巨细无遗,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到了,真是天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一):真实感强!
和其他杀人事件的片子不一样..没有装饰..真实感很强..里面涵盖有台湾很浓厚的历史背景..娓娓道来..杀人的那场只用了个手电筒..营出来的气氛..不知道该用什么词形容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二):再见,理想
影片的氛围就像今天的天气一样,闷热,压抑,父与子都无所适从.而我们都期待着暴雨的到来.父亲选择了忍让与退缩,接受了平庸与妥协.儿子却已年轻人的莽撞方式捍卫了理想.世界无从改变,再见了,理想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三):不是很懂
整部片子的配乐很像那个年代,简朴,
让人可以感觉到压抑,很压抑,虽然也没有很明显的那种当时制度的痕迹
小明让我想到梅里美小说里的卡门,说的话也很像,不知道导演拍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其影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四):为什么这片的分那么高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情节好拖沓,看到分数是8.7分我彻底崩溃,看来我真的没有欣赏电影的眼光。我还是要怀疑一下,这片子是名气大吧,评高分的说心理话你们真觉得好吗?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五):成长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美好世界观不断被摧残的过程。越是纯洁的心灵,越是动荡的年代,成长的过程越痛苦。曾经在那个生产混混的年代,再屌的伙伴都慢慢转型。但是其中一个最可爱的少年却因坚守的时间太长,而绝望地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