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读后感大全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一本由[英] 彼得·弗兰科潘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精选点评:

  ●除了欧洲人的名字实在记起来有些别扭以外,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 详细描述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前因后果,穿插着拉丁和希腊的冲突(基督教和东正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开阔了很多视野 更重要的是,恰逢香港当前的集体无意识,透过十字军东征更能清晰的窥见一斑,太可怕了

  ●宗教,一把双刃剑。

  ●读客又出历史书了,比想象的要好,可惜被读客出了。从政治和军事角度解读拜占庭为何邀请,教皇如何发动十字军,其中对立教皇这段比较有意思。拜占庭方面不少地方还是在猜,把平民与贵族的十字军区分了开来,拜占庭体制内的十字军这种说法比较有意思,不过还不太确定,大概三天看完

  ●质量很好,各种意义上的。

  ●保持了《丝绸之路》的叙事风格和高水准。看似是一场信仰和荣誉之战,但东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确实值得人深思。

  ●译者很不错,配得上作者的文采和叙事能力。除了人名有点长以外,读起来竟然没啥障碍。本来以为是讲十字军的,但发现主要是从拜占庭和皇帝阿莱克修斯的角度来解释十字军东征的起因。意外地开始对拜占庭的历史感兴趣

  ●这个角度很有趣呀,十字军确实是乌合之众,有儿童、妇女、僧侣、农民,呜呜泱泱,乱七八糟,这不是在闹嘛~看作者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乌合之众是怎么任人摆布、被人利用的,看得我唏嘘不已!

  ●很好看的一本书啊,不敢相信这是学术作品,内容跌宕起伏,分析丝丝入扣。作为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历史爱好者,这种写作方式真的是造福人类啊。门槛不高,只要我能静下心、深入那段历史,就不自觉把自己带入到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的立场,面对当时那种残破的国家,除了运用智谋以外,还能有什么方式来挽狂澜于既倒。我在看大军师司马懿的时候,非常崇拜司马懿,现在我更崇拜阿莱克修斯,集意志力与智慧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当我在写论文的时候我都在看什么

  ●一直很想了解十字军东征,感觉那是一场疯狂又神秘的宗教运动,但国内却没什么这方面的书,所以我看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花了3天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完,现在只想说:小众历史书也迎来春天啦!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一):权力的游戏

  这本书讲述的是当时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在1090年后帝国内忧外患之时,想借西方人的武力来帮助自己收回小亚细亚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于是皇帝不间断送出东方基督徒惨遭杀害的消息,传遍了欧洲;他利用西欧对耶路撒冷的关注和痴迷,让人们认为解救帝国是基督徒的责任。此时教皇乌尔班二世也想利用此次机会,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和皇帝结盟,精心设计,煽动西欧人远征,十字军就此诞生。

  书中主要叙述了三个战役:尼西亚、安克条和耶路撒冷。十字军一路上战死病死死伤惨重,最后到达耶路撒冷的仅剩四分之一。而到达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以基督的名义一边血洗一边洗劫耶路撒冷。

  阿莱克修斯在此次十字军东征中取得全面胜利,拜占庭帝国自此恢复强盛。但其因成为十字军领导人内部因野心而斗争的棋子,而使其名誉在西欧大打折扣,并因此埋下祸根...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二):有意思的十字军史

  本来看到是读客出的还比较绝望,毕竟这套历史丛书实在是太让人无语了,之前看的同作者的《丝绸之路》也感觉一般,就是译者还比较眼熟,之前翻的那本商务的史密斯《十字军史》还看着不错。

  讲十字军的书其实说多也不多,说不多也不少。讲个大概没问题,讲个清楚做不到。一般来讲我们看到的十字军史都以西欧为中心视角,要么是天命所归,要么是土匪乱窜,教会搞事。这本书以拜占庭为视角,从政治形势的角度解读十字军运动的发生(这个是重点,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故事)。书里面有些地方还是很有意思的:

  1.考虑到同时代正在发生的授职权之争,注意到了德意志的对立教皇的存在,并且补充了两方的斗争;

  2.谈到了拜占庭所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尤其是在小亚细亚以及与突厥人的关系;

  3.区分开了贵族与平民的十字军,认为贵族组织的武装团体才是教会动员的目标,平民则是自发且无法拦截的,教会也曾竭力制止一些会成为负担的人参加十字军,所以这方面只是在相应拜占庭的号召;

  4.拜占庭是东部战争的领导者,十字军是在皇帝的指挥和引导之下行动的,安条克之战由于皇帝的缺席而导致矛盾发生,但十字军远非独立战斗的军事力量,而是在拜占庭的后勤支援之下行动的;

  5.对以往十字军诸领袖的形象了有了颠覆:图卢兹的雷蒙德成了忠于对皇帝誓言的代表,鲍德温代表皇帝治理埃德萨,戈弗雷的影响大为削弱,而且充满了野心;

  文中经常引用安娜•科穆宁的《阿莱克修斯纪》,对其进行了不少批判,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总得来说,拜占庭方面的资料可能还是不足,不少地方能看到靠着可能,大概在猜,所以这些结论还有待商榷。

  其实近几年也有一些不同视角的十字军史,比如阿敏•马卢夫的《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十字军:伊斯兰的观点》(还没来得及看)等,个人感觉这本比马卢夫的要强,但是因为对这段拜占庭历史不熟,所以对于作者如此拔高拜占庭的作用还有所怀疑,不过确实比西欧传统的叙述来说让人眼前一亮,如果不是读客出这本的话不仅会感觉比较好,没看之前也会更期待了。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三):科穆宁一世向西欧求助的背景

  

一、WHY?

前5章讲东罗马帝国的困境。这一部分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是1095年这个时间点?2、为什么求助对象是教皇?

  与安娜·科穆宁娜在《科穆宁》一书中留下的印象不同的是,虽然东罗马帝国经历了1071年曼齐克尔特战役失败和70年代后期的内战,但在1081年科穆宁一世继任皇帝后,他通过授权苏莱曼作为代理人管理小亚细亚和安条克,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西部疆域,于1084年、1091年先后战胜了来犯的诺曼人和佩切涅格游牧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复兴。帝国的边界依然能够从多瑙河沿岸扩展到中东的沙漠边。与以往印象不同的是,贯穿于整个80年代,东罗马帝国对小亚细亚依然具有相当程度的统治,并在1086-1087年通过军事行动确立了这种统治。但是到了90年代初,多个事件同时击溃了东罗马帝国的边防:1、佩切涅格游牧民整体迁移到色雷斯,对帝国的西部边疆造成巨大压力;2、巴格达的马利克沙于1092年11月病逝,阿拉伯帝国无法再通过军事行动镇压中东豪强的野心,东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丢失,并进一步削弱了拜占庭对地中海东部的海洋控制;3、尼西亚、尼科米底亚失守,后来东罗马帝国虽然夺回尼科米底亚,但是依然无法扭转帝国对小亚细亚的全面失控。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爱琴海和君士坦丁堡的安全,科穆宁一世授予了威尼斯特殊的地位。这也是威尼斯的海洋帝国兴盛之始。然而,私人政治、对外邦的偏袒、失策的军事计划,让科穆宁一世受到了东罗马帝国内部(甚至是皇室)的反动。在进行了雷厉风行的肃清、将权力从古老的安纳托利亚贵族转移到色雷斯新贵后,科穆宁一世终于腾出手来准备解决最紧迫、也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尼西亚。收服尼西亚,便是重新打开了小亚细亚之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帝国内部的权力争夺,同时为帝国的海上安全迈出坚实的一步。问题是,谁来进攻尼西亚?

  这里面缺失的一部分信息:当时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情况(包括从1071年到1095年的浮动情况)?正规军与雇佣军的比例?

2、HOW?

  第6章回答一个问题:科穆宁一世怎样向西方求助?

  两个招数:1、捆绑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2、散发“圣物”。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四):一部波澜壮阔的欧亚战争史诗

  通过描写11世纪末的中东、欧洲、中亚地区等局势分析,作者抽茧剥丝般在浩瀚如烟的史料中分析出来当时君士坦丁堡皇帝采取的高超措施。读下来有几点感受:

  一、没有最好的政策,只有最合适的政策

  君士坦丁堡皇帝阿莱克修斯登基的时候是作为军队首领篡权的,之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任人唯亲笼络人心,御驾亲征害怕夺权等也在情理之中,并且在其执政的前十年效果显现。但由于东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四面受敌且兵力不足,国内外局势岌岌可危。其合纵连横安抚各方势力,让风雨飘摇的帝国得意苟延残喘。危机时刻,单凭自身力量根本无法解决的危机时,其放下东正教和天主教的隔阂,主动向欧洲求援并最终达成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也暗地里引导者十字军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无疑是这场军事行动的最大受益者。并且名声啊、荣誉啊、金钱啊等身外之物,毫不吝惜的挥洒出去,最终实现了帝国的稳固。

  二、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当下的利益

  君士坦丁堡皇帝之所以促成了十字军东征,其牢牢抓住了教皇乌尔班二世刚刚登基地位不稳且不被承认为正统的窘境,双方都有合作的利益;其与自己的敌人突厥人、诺曼人等均在不同的时间合作,无非都是政治需要;其用圣物、头衔、金钱交好于各方势力,稳固自身的统治,大家各取所需;最后在十字军驻扎君士坦丁堡之际,本土军力无法与西方远道而来的十字军抗衡,其巧妙的先邀请各方首领入城,当众达成誓言维护君士坦丁堡的利益。因此,在不同的形势下,都要明白自己的所求和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手段。

  三、信仰和希望,是所有人的遮羞布

  十字军东征之所以成行并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取胜,信仰的力量必不可少。以基督教名义团结起来的西方骑士们,为了虚无缥缈的耶路撒冷圣地,紧密团结在别有用心的一小撮人领导下,并且在陷入最困难境地的时候,仍然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希望奋战,最后以十不存一的幸存者,赢取了一场精神胜利。与勒庞的《乌合之众》结合起来再读本书,个人的渺小在时代的洪流中无可阻挡,但如何当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在时代背景下当一个舒服的人,仍是读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五):谁是执棋人

  这本书算是满打满算差不多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的,看外国人的书最痛苦的莫过于人名,前一秒刚看过,后一秒就忘记了。像这本书,看完了整本书之后我就记住了三个名字,阿莱克修斯皇帝、乌尔班二世、博希蒙德,能记住还是亏着这三个名字的出场率特别特别的高。哦,还有一个鲍德温,但是全文又有好多个地方的鲍德温。不幸中的万幸是,虽然名字没太能记得住,但最起码整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脉络我还是看懂了的。

  在说这本书之前想来说一下这个作者,英国作家彼得·弗兰科潘,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作家是因为他写的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中文版刚引进国内,恰逢中国一路一带期间,所以各大官媒还有众多自媒体都在推荐,我也因此买了这本《丝绸之路》,非常的厚,到现在还在书架上放着没有翻开,不过下本书就打算看这个了。这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比《丝绸之路》薄了很多,所以没有什么畏惧感。阅读的过程也算是非常顺利,当然,得把名字除开。

  作者的叙事能力和分析能力相当的厉害,将整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背景、起源、经过和影响都阐述得非常完美。其分析内容与市面上其他描写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书籍大相径庭。阿莱克修斯一世,一位在欧洲历史上可谓是声名狼藉的拜占庭帝国皇帝,事实真的如同史书所载一样吗?在他继位前期,整个拜占庭帝国可谓是风雨飘零、江山动荡,可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不久,他稳固了整个了帝国,经济、军事都迈向一个新的篇章。就凭借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变幻,可能看出这个皇帝绝非池中之物。私以为,他在欧洲历史上的名声有点像我国的秦始皇,对于帝国来说,他的功绩可谓是彪炳史册,可落在后世的名声却是非常的难听。但幸运的是,在几千年之后,还有后人一层一层的剥开了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真实版本的“权力的游戏”,敌教皇势力强大,乌尔班二世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拜占庭帝外忧内患交加,阿莱克修斯皇帝需要外部势力在帮忙巩固江山。乌尔班二世和阿莱克修斯皇帝可谓是“惺惺相惜”,达成合作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书中有一句话写的很精彩——

  这场远征开始之初洋溢的那种理想主义色彩,此时已经完全被某种更为实用主义的东西所取代:向圣地进发要先得到预付款——如果说着并不意味着精神力量的完全失效,至少也说明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已摆上了台面。

  而在整个远征的过程中,阿莱克修斯皇帝、各位十字军领袖、突厥领袖之间的利益交换、冲突和妥协都是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注脚。

  从公元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蒙的演说,到1108年《迪亚波利斯条约》的签订,真的是一盘精彩绝伦的棋局。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