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飘已远》是一本由[韩] 朴婉绪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飘已远》精选点评:
●"我产生了一种想法,即使这片土地立刻变成乐园,也无法和妈妈梦寐以求的半亩菜地交换。"原题叫做《那么多野菠菜被谁吃光了?》,译者用了苏东坡的诗。"故乡飘已远",不是背井离乡,而是天翻地覆之后,即便站在原地,也已失去故乡了。
●不太好看
●明明是远方的故事,读来却仿佛在身边。朴婉绪了不起,译者李立秋了不起。
●小时候的故事都还好,但最后几章就完全不美好了,但也难怪金日成综合大学毕业、在首尔大读博的译者被震动,以至于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进行翻译。
●“你要多念书,要做新女性”。好久没试过这么顺畅地一口气看下一本书了,翻译也很亲切估计原文也是这样的。
●很优秀的一部作品
●本来只是随便翻一下,结果一个晚上就读完了。是常见的形式:记忆里故乡的童年时光与战时的生存环境对比,从而缅怀一下再也回不去的家。这类事情对于我们,也是不陌生的。但看到对土地的憧憬与迅速幻灭,还是不能不叹息。期待后面两部。
●一口气读完。儿童时期的描写平平无奇。上女高以后,作者的生活与时代背景开始进一步融合,纷飞年代的记叙很精彩。哥哥和妈妈的态度几经转变也很值得琢磨。算是改变了我对韩国文学的看法。
●一个平凡追求幸福的家庭在动荡时局中的遭遇。政治太可怕了。
●即使生活再怎么样困苦,我们也应该留在大城市。
《故乡飘已远》读后感(一):铃兰花未开
一册柔软并印满斑斓色彩的自传作品。 整本书由四个大部衔接而成:在朴家沟度过的那一段恬静而欢乐的童年时期,汉城城门外定居的落寞青少年岁月,在金银木庭院充满不定因素的过渡时期,最后一个时期,则填充着撕裂、破碎、颠沛流离和眼泪。 文字不消说,简单朴实。前期的笔调有一种清爽明朗的美,像暴雨冲刷过后衔来的一面温婉的晴天,空气中还隐约游走着一丝潮湿。“我”可以在不受拘束的野地里肆意玩闹,大风和小溪都在我的笑容中自由奔走,再加上爷爷的溺爱、小伙伴的簇拥……一切的一切都让“我”畅快。幼时的我,就像鸭跖草一样,吞吐着质朴而又剔透的自然气息。关于这些,篇幅并不长,却是全书中极为清新亮丽的一个边角。 而当“我”愣愣地对着贴着拙劣彩纸的衣柜回忆起乡下的长颈醋瓶、纹理柔和的柜子时,“我”的生活,就掺杂了一丝酸楚进去。那是面对穷苦而且陌生的“城里生活”所产生的酸楚。这样的酸楚,无比绵长,直到带着瑕疵的金银木庭院出现,将其冲淡,然后被战争的嘶鸣终结。 从战争这颗子弹擦伤我的心房起,“我”的心中,就似乎永远是郁结,一团黑得模糊的压抑。从妈妈的碎布荷包中偷出来的那中间有孔的五分钱在日头下发出的甜蜜的光、家中女人用爷爷留下的线装书做美丽器皿的可爱情景、巫婆身下的两只如梦似幻的白蝴蝶和日语版《悲惨世界》上漂亮的插图,都在“我”混乱的思绪里纷飞成屋外的硝烟。 战争,战争!“我”在逃亡的夜晚趔趄前行。命运的网,失去原有的光泽,在寒风中皱缩。 时代的激烈更迭,在书的前半部仅仅表现在以“妈妈”为代表的新思想和朴家沟人的旧思想的碰撞之间,在后半部却是真实而悲惨的:它是平民百姓耳中的炮火声,梦中流了一地的鲜血的余温。
无论是日本殖民时期的屈辱,还是二战时期那一段无奈,时代的变迁、外界的奔流,迅捷而又深刻地影响着陷入这其中的人民的生活,尤其影响着“我”的步调。“我”以一个不断成长中的孩童的视角,不可抗拒地,参与和记录了社会的一段坎坷。 战火燃尽,最沉重的黑已经消弭。未来可期。
《故乡飘已远》读后感(二):故乡是永远的愁
提起故乡我们脑海中总是想到很多,我以为这本作品就是温情脉脉,没有想到看到了很多人性。这部小说是朴婉绪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名取自苏东坡的诗句“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但并非体现志在高远,而是用前半句来展现书中传达的“饱经沧桑、面目全非的故乡与祖国”之意。这本书里一共十二章,我最喜欢第四章和第十章。没有伙伴的孩子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孤独的童年,作者的描写特别贴切,我想如果没有自己亲身的经历是没有办法写出来。这么的让人感同身受。看到了作者的文字,我好像身处同样的时代。还有就是暗中摸索,这是主人公寻找光明的路中的痛苦,纠结,以及努力。这让我对她肃然起敬,不对生活失去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仰。朴婉绪一直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作家。她是韩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曾就读于汉城大学文理学院国文系,后因战争被迫辍学。1970年在长篇小说大赛中以《裸木》入选,从此登上文坛,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她以特有的视角捕捉人类隐秘的矛盾气息,揭示生活的真相,曾获得多项韩国重要文学奖项,包括韩国文学作家奖。这部自传体小说影响很深远,作者的文学作品已经有一部分被介绍到中国,对于关注韩国文学作品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韩国,朴婉绪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既写实又充满想象,极富创造性。她的文笔清新细腻而又不失风趣,作品既通俗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韩国一直都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国家。但是提起韩国战争,我却知之甚少。这本作品从一个人物的经历介绍了那段历史,让我真的特别喜欢。这本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在松都度过的童年时代开始,描写了进入汉城之后的生活和大学期间战争爆发中途辍学的故事,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以及战争体验如何改变了一个少女的生活。她身上有这一种不服输,努力向阳的精神,看过这本书,我有一种感觉,对生活,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怀念。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精神,有一天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我特别喜欢作者的一段话,既然只有我一个人看见,那么我就有责任和义务要为这一切作证,那才是对可憎的偶然最好的复仇。
《故乡飘已远》读后感(三):她远去的岁月
这部小说以自传的方式,详细且非常真实地展现了朴作家年轻时候的经历——影响了她人生的一段既有美好也很酸涩的经历。
婉绪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成片的森林,有肥沃的土壤,种满了庄稼的田野,有潺潺流淌的小溪。她在那里和小伙伴们度过了天真的时光,在乡下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可玩的游戏。后来爷爷中风了,她也跟着妈妈离开了乡下,到汉城读书。开始了另一段旅程……
来到城市后,她发现城市生活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美好,她甚至开始想念乡下的生活。并且,她也融入不了小学的班级总是孤身一人。这忽然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那时候我非常自卑,在班里也没有什么存在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当时我很渴望能有一个好朋友,虽然我不知道它对我的影响是不是很大,但是至少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很难过。我想婉绪当时的心情也是很复杂。虽然她在书上写道:六年间我在汉城罕见地翻山越岭上学,却从未感到恐惧或无聊有时好不容易有了同伴,反而觉得一个人更轻松。但是她,并不认为那是一种正常的感情发育。好在上五年级的时候,婉绪认识了她的第一个好朋友福顺,那是一个值得她尊重和深交的朋友。
在哥哥工作稳定后,婉绪一家搬了新家。不久,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妈妈认为她不哭是因为她不孝顺,但其实她很爱爷爷,小时候最喜欢等爷爷回家,长大了最心疼爷爷,一直一直珍藏着有关爷爷的种种琐碎记忆。在突然失去的时候我们不表现出悲伤,并不是不在乎,而是太喜欢了,一时间被抽空了哭泣的能力。婉绪在书中讲到,自己被家庭束缚的太过了,让她对家族有了逆反心理,这也促使她不断地寻找自我,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后来,战争爆发了,这是对婉绪影响最大的一段时。她的哥哥爱上了一个女孩,但婚后不久,女孩就病逝了。解放后,婉绪家乡的房子遭到了村子里的人们的破坏,变得满目疮痍……后来,哥哥却开始投入到了左翼运动,那是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国内人心动荡。在这期间,婉绪考上了汉城大学文理学院国文系。战争给她的哥哥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也让婉绪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和绝望。那是一片忘不到边际的黑暗,吞噬着人的骨髓,让人憎恨……
《故乡飘已远》读后感(四):故乡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
提起故乡,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太多太多的回忆浮出脑海,那些回忆也许是快乐难忘的,也许是痛苦不堪的,也有可能是快乐与艰难并存的。但不管是哪一种,童年在我们的一生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改变也会影响着我们之后的生活轨迹,因此那个让我们恋恋不舍忘记的童年所生活过的故乡则是我们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了!
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以及那个让我无法忘却的故乡。也许是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某一方面有着很相似的地方,所以每每读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总能感同身受!我的故乡也是像朴家沟那样充满着大自然气息的农村乡下,童年生活也是像主人公小时候那样,与山为伴、和水嬉闹。因此每次读到主人公在自家的菜园里摘瓜果、在小溪里洗澡打闹,甚至当被迫和妈妈去到汉城念书生活时时常怀念着家乡里那种混有青草味道、花香和肥料味道的空气,初夏时可以光脚踩在满是鸭跖草的绿色小径的露珠上,我就会想起我小时候在春天细雨过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山上玩耍,折杏花。那个季节,满山的杏花摇摇摆摆,空气中泥土的清新和杏花的芬芳让整个人都神清气爽,夏天的火烧云、秋天的菜园、冬天天然的滑雪场。。。这些在我后来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之后的几年里,都久久不能释怀,总是在梦中梦见这一切。
但我和主人公又是不同的,她爷爷那种强行分化的两班人我是没有体会过的,都说朝鲜人等级观念非常强烈,也许这和他们的传统观念有关系吧。而长大后哥哥的离世,我更是感到万分可惜。只是主人公妈妈的那种骄傲的做派我还是多少能理解几分的,虽然她带着孩子们回到家乡过寒暑假极力的“显摆”自己在城市生活,可回到城市里却总是要“勉为其难”的和讨厌的阶级生活,这种两面派主人公一开始是深深的厌恶,这种观念也是影响了主人公的一生,但是后来她渐渐长大了才开始慢慢懂得了妈妈的所作所为,以及妈妈口中经常说的“新时代女性”。我觉得她应该算得上是一位好妈妈了,尽管她也做过很多不得己的事情!
这本书是作者自传体中的第一部,故事中主人公发生的事情其实也就是作者那个时期经历的事情,所以在故事中我们才可以看到作者的命运为何这般坎坷,以及感受到当时社会现实压抑下的那种凄绝和恐惧!
《故乡飘已远》读后感(五):作者的野菜被谁偷走了
作者的野菜被谁偷走了 这是一个纯真女孩儿的成长之路,这是一段压抑、凄切的历史,这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文学作品。“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作家朴婉绪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创造出了这篇具有浓厚历史气息和韩国特色的佳作。 本文的原题直译过来为《那么多野菜被谁吃了?》,野菜是作者对故乡朴家沟最为质朴的记忆。儿时的乡下有自称为“两班贵族”的爷爷,有宠爱“我”的奶奶,有女性意识逐渐苏醒的妈妈、婶婶,有宽阔的田野,有“倾诉往事的潺潺溪流”,有猩红、充斥着悲伤气息的晚霞,有爷爷用带有馊味的麻布手帕包住藏起来的煮栗子或打糕……那时的作者纯真、无忧、快乐,享受着亲人的疼爱和周围小伙伴之间的纯纯友谊。 但是这幸福的一切都在爷爷意外中风之后变了,“妈妈”不顾长辈和村子中其他人的眼光,执意让“哥哥”留在城里完成学业,并且家中的成员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了朴家沟,最后连“我”也被带走了,离开了令人牵挂的亲人,告别了无忧的童年。 城市是一个与朴家沟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有整洁得一丝不苟的市区,也有脏乱的砚地洞。而“妈妈”原本女强人的形象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爱面子但又不得不向贫穷妥协的市井面孔,这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带着一层又一层面具,在扮演的每一个角色之间切换自如,忙得不亦乐乎。作者最终也带上了脱不下的面具:在城里被其他孩子孤立,自卑而怯懦;在乡下自己封闭自己,在与乡下伙伴的攀比中找回城里丢失的自尊、面子。作者再也找不到朴家沟从前山野中茂盛的野菜了。 但是这样孤独寂寞却平静的日子也渐渐离作者而去,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故乡在日本战败后,并没有得到想像中的解放,而是陷入了各党的纷争之中。群众的慌乱,政治的混乱,家族的动荡,这一切都让作者惊慌失措。战争无情地夺走生活的平静,一次次地迁徙,一次次地逃离,之前的搬离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之后的是为在乱世中求得生存。在文末,作者一家人没能从空荡的城市中逃离,她的身边有精神低落的“哥哥”,有强撑起家庭的母亲,面前是一座被抛弃的空城。山坡上的野菜再也没有了。 从第一次离开朴家沟开始,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就已经与作者渐行渐远,无论是复杂的人性还是无情的战争都在悄无声息地偷走孩提时山坡上的“野菜”,也让作者从懵懂淘气的女孩儿蜕变成想要挑起家庭重任的新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