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锦集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本由[法] 洛特雷阿蒙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尔多罗之歌》精选点评:

  ●反写世界,但太多的恶让人审美疲劳。插图很好

  ●加缪称他为“有罪的少年”,安德烈·纪德称“他和兰波一起,也许还超过兰波,成为了明日文学的大师。”他对超现实主义者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大天使般的爆破手”。

  ●读完波德莱尔和兰波再读这个,挠痒痒和抓出血的区别

  ●年纪大了…一看到天马行空、血脉喷张的文字,浑身每个细胞都犯困……

  ●整本书带着浓重的波德莱尔式浪漫主义色彩,很有《荒原》与《恶之花》的韵味。

  ●一册彼岸之书,一首幽冥之歌,一本冥界圣经,应与之配一瓶血红色的苦艾酒一饮而尽。那定是厄瑞波斯神穿越日落西沉之方的黑暗,显世于人间混沌,然而只预设了24年的阳寿,在回归人世与冥土之间的永恒黑暗之前,写下了这恶的颂歌...波德莱尔、兰波、拜伦…他们顶多算得上是冥河上的渡神,而你“大天使般的爆破手”,是死亡之王和黑夜之母同体的转世灵童。当你自问“海洋的深度与人心的深度哪一个更容易认识”, 当你喟叹“凝视城市的废墟很美,但凝视人类的废墟更美!“, 当你预言”我知道我将彻底毁灭“…的那些当下,一定有神的光在你额间的独眼中闪灵…

  ●居然出了…暴力华美的颓废派,密度太大,看得好累。

  ●“金龟子美得像酒精中毒的双手的颤抖,它消失在天边。人们又可以从生命簿上划掉四条生命。我从左臂上撕下整整一块肌肉,因为我面对这四重不幸,感到非常激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最后的夏夜属于马尔多罗。差不多就是书里总提到的“肛门”吧,或页首的苍蝇:中二、狂妄、性幻想的血味。太繁杂自大了,恶毒的比喻不断跳跃,有时会想到尼采,有时会想到兰波,更多时候会觉得在看巴塔耶。全能的有限者即无能,写作者必将在思想与表达的沟壑之间惶然,我确实感动了。但洛特雷阿蒙到底是青春期变态,世界观尚未成熟,急于自言自语(“儿童的想象力”)。 喜欢插图和附录的诗,诗有幼稚可爱的妖冶感:“感情是可以想象的最不完整的推理形式。全部的海水也不足以洗清一片知识的血迹。”

  ●作者以對小說技巧的戲仿與嘲諷為鋒芒,按照自我意願反抗著習以為常的社會倫理宗教日常的種種面向。這是苦大仇深、反上帝、反人類的「惡之頌」,用偽敘事(pseudo-narrative)將怪誕情節交織錯雜從而書寫光怪陸離的超現實主義,在文類革新上意義深遠。實在太匪夷所思!謝@wenhuanc贈書。#依舊讀#058

  ●读了第一首。用沉浸神经症来溢出式存在,天才中学生大爆发,意不胜辞的顶峰。挥霍语言和感觉不等于是好的文学,只不过能让人震惊倒是真的。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一):不爽的时候必看

  世界一开始就是四分五裂,人生降世之前就注定残疾,生活也持续解体。比起异教徒的撒旦崇拜,那些觉得这是完美序列其中一环的人才更难以理解。毕竟如果万物都在腐蚀,那新生命也不过是为衰败增添质料,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这个世界像是被诅咒了一样,却非要说这是天堂门前的试探。我们经历的试探难道还不够满足你的荣耀吗? 那些崇拜被诅咒的一切的人,反而是最该被善良嘉奖,他们把同情施舍给了深渊,那里长着很多蘑菇一样的痛苦的人。 “痛苦的人与你同在”他们这样问候,这样生存。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二):扣上皮箱动身去想象之国

  一切毫无逻辑,却有一种乱序的、有逻辑的美。

  “我们的马沿海岸奔驰,仿佛在躲避人的眼睛。”

  “麦尔文拖着绳子,就像一颗彗星拖着闪亮的彗尾”

  “草地认出她那脚步的美妙压力”

  在很多章节感受到了洛特雷阿蒙的温柔,比如叫淫荡的女人,阴阳人,小流浪女,麦尔文,但往往上一秒治愈下一秒美好瞬间被撕裂,体验一下极致温柔与极致地黑暗。中间有一章节像是作者的自述,他好像清楚自己的宿命,他说灵魂和身体是分开的,他的灵魂向心理学那探究的目光呈现一种罕见的状态,他们只留下永恒的遗憾,苍白的银河。

  我最喜欢的是第五、六支歌,尤其是描写小流浪女和麦尔文的两段,真的深陷作者的才华,而且在章节开始的互动中感受到作者的耐心,智慧,温柔。

  在一行行的阅读、誊抄中与作者交流,不知不觉看完一本书,只觉得意犹未尽。

  最后还是贴出那句很美的句子:

  “他美得像猛禽爪子的收缩,还像后颈部软组织伤口中隐隐约约的肌肉运动,更像那总是由被捉的动物重新张开、可以独自不停地夹住啮齿动物、甚至藏在麦秸里也能运转的永恒捕鼠器,尤其像一架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的偶然相遇!”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三):New Classical Prose Poetry

  本作意象浓烈,甚至鬼魅森森,或因作者出生在乌拉圭之故,不知跟百年后的拉美魔幻主义有无关联。作者开始动笔,仿佛按下ON/OFF键,可以迅速进入状态,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写作状态——深夜钢琴为伴,在朗读与和弦加持下完工。明显看出作者的博物学根底,显微镜级别细腻观察力和感受力满溢书页,经变态提纯方法,产出的超高浓度的想象力晶体,有骆以军的味道。对读者之要求颇高,所需精神强度和力量也是现代的,是先锋的,是反古典的,只有工业革命解放出来的洪荒之力,才创造孕育如此头脑之时代。诗人丧生在普法战争末期巴黎的乱局中,其死亡方式如其作品,众说纷纭,不可细查也。其生命旅程仿佛就是本作的现实注脚。最后“诗之书信”一部分充满哲学思辨,遍地是宝,尽是值得反复品味把玩之处。极感!

  本作锐不可当的先锋性,来源于作者优渥的贵族生活,完全无需忧烦五斗米琐事,可以一心潜入思维深海之中,因此本作甫一问世,应者寥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直到30年后镀金时代,科技进步明显改善大众生活水平后,机器替代劳力,解放劳力,人们遂得以抽暇思考,恍然发现,已经有人先知般高品质完成现代化的诉说,他就是Lautreamont.反观今日天朝IT企业之“996,ICU”口号,喊得震天响,实乃工作低能表现,真可发一笑也。

  ug 1 处:p231,倒数第2段,“感觉”后标点应为“、”,而非“。”。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四):《【春节读书】坠入深渊是为了有一天解脱》

  人,正因为看见了地狱般的存在,所以说出了“天堂”存在,也正因为直视了恶魔,所以才祈祷“天使”降临。

  洛特雷阿蒙,用一双恶魔的眼彻底的剥离了人类所不忍直视的很多恶,赤裸裸的把那遮掩恶的迷雾一步一步踩散。

  从细枝末节里攀爬到至高处,用无情的目光,审视人世,诉说藏于平凡身躯中的那巨大深渊。

  人类因为有思考,有智慧,所以那文明开创下的过程远非那么文明,那真善美正是那黑恶之土滋养而繁盛的。

  马尔多罗,不承认自我之恶而痛苦不堪的时候,看着这个世界与它一样挣扎,一样不堪。当他承认了自我之恶,开始试探那恶魔匣子的时候,它反而解脱了。

  我们都应该接受我们隐藏和所遮蔽的那黑暗。这样光明才会有意义。

  诗歌最初章,马尔多罗一路走,一路揭露人类之恶,一路歌颂那海、那自然。

  一路闯过迷雾,撕裂迷雾,把赤裸裸的人类自己所创造的恶魔释放,而非不面对。他承认了他的黑暗,同时他依旧在挣扎。

如果他在阅读中疑神疑鬼,逻辑不严密,思想不集中,书中散发的致命烟雾就会遮蔽他的灵魂,仿佛水塘淹没。

  如作者所言,看这本书,他用文字堆砌的恶魔试探人的深处黑暗,所以你信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选择什么?

  我想这是我在看这本书时,感觉到最可怕的。

  那恶魔般疯狂的想法,和腥红的文字,不断的想要把人拉扯进那无尽的黑暗中。

  可每当读完一段之后,合上书本,看着房间的灯火,那一刻有一种回到了凡间的感觉,那种坠入感彻底的释放在空间中,那一刻似乎这个平凡的地方就是天堂。

  所以,与书中所言的恶,在这个世界上也一样存在书中不曾言的善。

  作者一直试图用马尔多罗来追问读者:你是恶的,还是善的?你选择了什么,你要选择什么?

是我那病态理智的狂想,还是我那不依赖推理的神秘本能,如同苍鹰撕咬猎物,驱使我犯下这一罪行?但是,我和我的受害者一样痛苦!少年,饶恕我

  这样的忏悔,有或者从恶魔思想中醒来的挣扎,其实一直都充斥着全书。所以,正因为向着想要走出深渊的目的,所以才会走入深渊,试图承认它的存在之后,才能闯过它。

  我一直都在想,马尔多罗是否是这样想的。或许也正是这种恶意的存在,他才看见了很多最本质的事物。

  而这像是毒瘾,一但开始,它便停不下来了。

  故而他只能选择让那疯狂酝酿出的恶魔肆虐在人间,似乎自愿为了让人远离深渊而存在,肆意而疯狂的露出了他的爪牙。

  马尔多罗这个现世的恶魔,他本来便存在,承认他存在的同时,你选择化身恶魔,又或走向他的对立面,而选择相信人的善。

  马尔多罗之歌,唱起那耸人听闻的黑暗,是为地狱,那歌儿所过,依旧未曾变成歌中世界的地方,都会是天堂吧!

愿大胆的、一时变得和这本读物一样凶猛的读者不迷失方向,找到偏僻的险路,穿过荒凉的沼泽——这些阴森的、浸透毒汁的篇章。

  从一开始,作者就说明了他的选择了,不是嘛?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五):恶之歌

  1.这本诗歌是献给青年人的一首“恶之歌”

  2.善良的力量在了解它的人身上比在不了解它的人身上显示得更清楚。

  3.善良的重量并不比恶的重量轻多少。

  4.不作恶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善。

  5.真理无法夺取或骑跨,唯有让真理时时流过自己的灵魂。

  6.因为地狱在人间,所以天堂才是为死后长眠准备的。

  6.阅读套餐搭配:波德莱尔《恶之花》、兰波《兰波作品全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