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叩问与自我激励

  继前两周的高考和会考之后,这个周末又迎来中考。中考在学生和家长方面显然没有高考那么紧张和被重视。

  我这次监场的学校靠近城边,因而这个考点的考生也基本来自附近农村校。今天上午是理化合考,今年天津市第一次实行理化合考。据理化教师反映,这一次题出的比较简单,然而看学生的答题状况却并不乐观。开考铃一响就有三两个学生倒头睡觉,轻敲桌子提醒也不抬头。想到考前开会,相关领导百般叮咛:“一切务必按上面的要求去做,万不可以逾矩!”况且,我也并不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也就无法再做干涉。两个小时下来,有几个是睡着过来的,直到我提醒:“据考试结束还有十五分钟,请检查是否将答案抄写在答题卡上。”那些“睡神”才睁开眼看看试卷,涂上选择题,其他仍旧一片空白(这样的考生是每场都有的)。能一题不落完整答完试卷的考生并不多,而且大部分学生卷面字迹潦草,看得出日常教学对这方面的忽视。 相比之倒头便睡的考生,还有几个考生很不安分,左顾右盼,企图通过临场抄袭获得分数,为自己争取升学机会。这类考生很令监考教师劳神,须时时小心和提醒。

  看到那些倒头便睡,提示不醒的考生,我的心里升起一丝丝的忧虑:他们这些早已厌倦了学习,还要听话的走进考场,按规矩忍上那么两个小时,视考试如听乏味老师讲课的学生,上学和考试究竟有什么意义?仅仅是为了有机会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中专或技校)继续顺应父母和老师的愿望混一张对将来可能用得着的“文凭”么?在过去的三年,或是九年中,学校给了这些孩子怎样的教育?令他们对学习如此厌倦,对考试如此麻木?我甚至希望这孩子能自作主张早些交卷走出这毫无生气的考场,哪怕到外面看看天、骂几句脏话,也比这么不死不活顺应规则地消极等待更有价值!然而,他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考试,竟然有耐力一直坚持到收卷铃响才从容地走出考场,以此证明自己至少还是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这,或许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孽根:培养了一群对知识深感厌倦,又完全丧失了自主意识的少年奴隶!

  此情此景,更加坚定了我坚持“生命化教育”的信念。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体验生命过程的美好,并努力完善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让那些不擅长计算的学生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趣味,让那些对语言不敏感的学生能感受到阅读和写作的丰富和愉悦。给学生创造一种愉悦、有趣的感受便是一颗可以激发他积极进取的种子,成效虽微,但愿力绵长,终归会有所得。相比之生塞硬练的应试技巧,我更喜欢用一种温和、缓慢的方式让学生渐入佳境,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是最高的奖赏。有了兴趣,才会有习惯和动力;有了爱,学习活动才会脱离奴役与压制,进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身在应试环境之中,我不敢说自己能脱离这条沉重的轨迹,但有了一份“求真,知行”的愿力,至少我可以不那么跟从与助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局部的春天”。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褒有一份求知的渴望和不倦怠的热情,让他们纯真、友善的本性更自然的舒展与张扬——这在我便是可以期待和躬行的事业。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