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纽约客》是一本由玛雅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5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纽约客》精选点评: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赠书 翻了一下,看了感兴趣部分,有一些启发。认识了韩丁可能是最大收获。
●多年前,《北京人在纽约》热播那会儿,有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吧;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吧”时过境迁,中国纽约客怎样?
●《中国纽约客》准确地说是2010年出版的《亲历美利坚:家庭写真、社会绘本和政治影像》的增订版,主要是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和政治学角度双重眼光看待美国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全书分为三部分:家庭写真、社会绘本和政治影像。全书核心问题只有一个:美国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一切行为。
●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民族,如果不了解别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因为他 不会刻意的去体会那些已经渗透在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从爱国主义角度看美国,有趣也有深度。书评随后
《中国纽约客》读后感(一):一个中国留学生眼里的纽约
《中国“纽约客”》的作者玛雅,生于南京,长于北京,当过兵,当过国家公务员,在澳大利亚学习英文,还在美国留学并获政治学博士学位,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自己身为“纽约客”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家庭写真,社会绘本和政治影响三个角度描述了一个她眼中的美国,展示出她心中的纽约。确实比一般人对美国以及美国社会有着更近的距离和更切身的感受,而一篇篇随笔性质的小文,也从文化、制度、历史、社会、国家、民族等数个视角,勾勒出了一个或许相当接近真实的美国!
有一种说法是,一千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美国——更不用说即便是拥有美国国籍的那些中,他们各自对美国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无论惊讶也好,无论羡慕也罢,美国都在那里。它本就是一个多元社会,也是一个“大熔炉”,好像什么都有,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似乎一点儿也不会令人感到奇怪!
国内有部很火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就如实反映了中国人赴美移民打工的艰辛现状。“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说来说去,关于美国、美国人或者美国社会,还真是一言难尽、冷暖自知。
玛雅讲了很多自己留学期间与美国人相处的故事,有些是房东,有些是一起同住的房客,也有的是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他们的态度,生活观点以及与人相处的方式与曾经结交的国人不一样,也产生过许多磕磕碰碰,才适应相互了解。她笔下的美国人,大多数是一些相对中下层的民众,他们的观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维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
正如玛雅在书中有一段对美国朋友介绍中国价值观以后的感触: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名族。如果不了解别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因为他不会刻意的去体会那些已经渗透在这些血液里的东西。
说到了社会上很多出国的人为了拿到绿卡和外国人假结婚的事,玛雅写到了一俄国姑娘为了一纸绿卡屈嫁美国穷汉的遭遇,这个俄国姑娘明显看不上那个穷汉,知道他懒惰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因为可以帮助自己拿到绿卡,于是还是选择与其结婚在拿到绿卡后果断离婚,以牺牲自己的婚姻来获取一纸绿卡成了很多出国想要留下来的姑娘的选择。玛雅没有批判只是用朴实的笔墨将这件事在美国很普遍的现象详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方人高低贵贱的意识,远不像中国人那么强?他们最在乎的并不是你是做什么的,而是你去不去做,是不是努力去做。
《中国纽约客》这本书让我们读者通过玛雅的文字,走入美国的大街小巷,生活中心,了解更真实的美国。
《中国纽约客》读后感(二):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纽约客”
独在异乡在异客,那时候,天下很大,为了扬名立万,奔赴京城需要提前半年乃至一年动身,如若榜上有名,则红袍加身,留在异乡,将漂泊作为了一生的主题,如若名落孙山,或者驻足京都,以便来年再战,或者灰头土脸,抱着一箱无用的书回到家乡,其实后者在今日看来,是一种幸福与满足,至少仍然活在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 如今,这个“天下”却小了,随着交通、通讯等现代化设施的发展,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乐不思蜀的小鸟,即便是跨越两种文明,我们也是为了诗与远方在所不惜,似乎验证了小时候我们听过的那句俗语“月亮总是外国的圆。”然而,在异乡,我们举目无亲,满是孤独,惟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曾经友人亲人在电话里传送的电波,可是这仅能作为调味品存在,生活的苦难并不因为你有所寄托而变得微薄,恰恰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你才懂得了自己是如此的不堪、如此的无助。 《中国纽约客》,乍看书名,以为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翻版,千万里、千万里,我也要回到我的家。可是我的家,还是你离开时那个样子吗?物是人非总是极其模糊的答案,你以为青丝不会在岁月的变迁中成为白发,换句话说,岁月从古至今饶过谁、放过谁,你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岁月仍然会像一把杀猪刀,让你逃无可逃,作为事件的反面,你拼搏你进取你总是以为自己属于远方,那么岁月仍然操起南腔北腔去追寻你,你可能一时跑在了岁月的前面,但终归你还是落在了红尘中,成为红尘中那微不足道的叹息! 星条旗下,和我们与生俱来的价值观是迥异的,我们不能以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接受的文化去评判另一种文明,这里固然有穷人、有富人,有着蓝眼睛,有着黑皮肤,但是他们的界限并不是清晰的,阶级之间往往在瞬息之间就能转变,你相信的真理或许在别人的一句话中变成了伪证,到头来,你才发现连回家的路都已经消失在风中、雨中。 打工,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被提起的词语,但是在那一片土地上,外来人口能做的只是打工,通过打工去学习语言,去感受文化,去获取一日三餐,即使你学富五车,但是在价值被充分识别之前,你只能靠体力劳动生存,这些日子你连自己是生还是死,都没有时间去思考,连最初远涉重洋,到另一个陌生的国度的目的与意义,都成为了一种奢侈,你想的最多的还是基本的生理需求。 当然,有些人从艰难苦恨中爬出来了,或者说走得人多了,这条路就不像想象中的困难,路总是走出来 的,是通过双脚踏出来的,但是回望那些岁月,你有些苍老,有些无奈,只是对号称民主、文明的国度有了深层次的感知,那真的是你要的吗?半世机缘一生寻,也许对于你,还是太过沉重了,没关系,就让我们安身立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纽约客”吧!
《中国纽约客》读后感(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诚如序言中所说,留美的人太多了,有感触的也很多,但是真正能落实到书面上的少之又少,如果要是能从深层次的阐述在美国的见闻,则更是凤毛麟角了。作者先从自己的房东一家写起,从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到宗教性质的生活方方面面,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平民的生活状态。也透过这些普通民众的生活态度,深层次展现了美国的政治、经济以及价值观。
美国的爱国主义是伴以宗教模式而生的,带有灌输的性质,无论是学校还是宗教祷告,都需要向国旗致敬,并背诵《效忠誓词》。其实美国这种注重仪式感的形式,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丢了很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以法律的形式来加以保存和弘扬了。这不但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更能增加民族的凝聚力。通过作者在美国家庭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家庭是很包容的,也很注重家庭生活,很有责任感。现在我们很多家庭也都建立了家庭日,每周固定时间和家人一起出游,不但增进了感情,还能使家庭更加和睦。同时我们也通过作者讲述的一些实例,看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包括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美国人个性独立,彼此尊重对方,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人情的淡漠也是不容忽视的。没想到持性开放态度的美国人对同性恋也是不能容忍。天下之大,有容乃大。不支持不抵制,才是正确的态度。
努力的人是最幸运的。正是作者这种废寝忘食的刻苦精神,才会这么快就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的答辩,同时在攻读博士期间,能够顺利通过并且出了书。也因为作者军人出身,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才会让她遇到了很多的贵人,惺惺相惜,才会有忘年交、患难交。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只要真诚就能够得到真诚的回报。艰难的打工经历,有屈辱有刁难,更有欺骗和各种压榨,曾经的副部级干部的作者,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面对。但这让她了解了遍地黄金的美利坚阴影下的众生百相。
“政治影像”这一部分详细讲述了美国的历届总统,以及和中国的渊源。从这本书里我们能更清楚的看到美国大选的真相,而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失真报道。信息化的时代,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翻墙看到,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无论哪位总统当选,都会寻求美国利益的最大化,也必然要遏制中国的崛起。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
这本书是一本合集,是作者很多思想的集中体现。大多写于03年04年,后来经过一两次的修改,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终篇。这本书和其他留美作家写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作者能深层次的思考各种社会现象,而不是浮于表面。也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帮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美利坚的阴晴圆缺,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中国纽约客》读后感(四):九十年代,中国人在纽约
九十年代,中国人在纽约
在1990年,出国留学算是一件时髦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成家生子的女人来说,更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玛雅当过兵,做过公务员,又在三十岁的年纪独自前往海外求学,不用细想,就知道这是一个敢想敢做、心有定数的人,而她也凭借着自己的心劲,2年学会英语,九年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是那时为数不多的政治学海归女博士。
关于她在纽约生活的故事,即反映了当时美国人的生活状态,也描绘了他们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特征。她的房东,她的邻居,她的老师,她的同学,每个人都有特点,也有些共性,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长时间的接触,从这小范围的人群里试图去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也许相对陌生的美国。
其实现在看来,那些和美国家庭、美国社会有关的故事,已经有些失去时效性,时代在变化,2018年的当下,美国人本身的生活在发生着变化,中国人民对美国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像那时稀缺和匮乏。在美国街头,沙县小吃连锁店已然出现,会使用筷子的美国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私立学校已经将中文课加入了课程的安排;大量中国人留学美国,年龄分布极广,可以说目前正进行“留学热”,现在去美国留学的具体体验,可能和故事里的玛雅会有比较大的差别。社会文化的交流就更加不用再说,各类新闻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可以瞬间被拉得很近很近。作者通过回忆那时的生活给那段经历进行了记录,这些故事里有九十年代留学中国人的缩影,而乡愁和孤独是永恒不变的东西。
作者有关政治方面的文章相对来说可能更专业更独具慧心,正经的政治学博士十分明白如何分析政治事件以及通过社会表象来发掘国家发展的变化,这部分也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目前国内很多人其实有崇洋媚外的心态,他们不敢明显的表露,但在话里话外会透露出一股子酸劲。在“比较鉴别:中国为什么不可能复制美国模式”一文中,作者提到了美国政治文化的特殊性。对于其他国家来讲,不可能复制,不管是非西方国家还是西方民主国家都一样。对于民主,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它最受推崇也最难维系,它最少依靠压制但最多依靠承诺。任何追求民主的国家,都只能寻找适合国情的发展途径。
她提到了一位叫做史天健的老师的观点我认为也值得思考。“中国老百姓想要的民主更偏向孔孟的民本思想,即政府应为人民服务,做决策要想着人民,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而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所以人民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政府,这种评价不是简单通过选举就可以满足的。”虽然我对政治并无太多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但我认为如果类似于作者这样的专业人士若能更多的参与到国家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之中,或许找到一条更适合的民主路是最终能够实现。
《中国纽约客》读后感(五):异乡人与本国人
记得当时不知道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天堂,亦是地狱。为什么呢,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难以理解,我无法想象一个地方既可以被当做天堂,又可以被当做地狱,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为什么有人会这样想呢!这令我无比抓狂。 时隔多年,当我阅读到《中国纽约客》 时,似乎好像确实对那句话有了确切的了解,我想,这大概是一个落后国家的百姓到他国生活的真实心里写照吧! 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当时的新中国极度贫困,在纽约, 他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多的钱财。恨他,也送他去纽约,因为,当地人对外来者的歧视与不平等对待,能折磨得你抓狂。 《中国纽约客》 作者玛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当时去美国留学的她,英语零基础,可以说很贴近那个年代出国务工的中国人的水平。作为一个言语不通的人,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关注的更多的就是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主等大范围的东西。 本书开头就给我们讲述了星条旗下的美国,或许你想象不到美国人的爱国热情,但当你亲身经历时,你会为他们的爱国热情感到不可置信,有时你会发现,一首歌曲,一个卡通故事,一个好莱坞大片都能透漏出浓浓的爱国热情。他们对国家的崇拜近似于信徒对宗教者的信仰,那么狂热,那么自信,那么有力量,也因此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骄傲感特别强。 继续看下去, 你会看到美国人的总统竞选非常有意思,每一个竞选者都抱着当总统的目的当总统,为此,他们可以拉下脸面,哪怕豁出这张老脸,拼了命也要去争一争。当然,有时候拉票,雄心也伴随着野心。正如文中所说:糟糕的是,雄心一旦失德就成了野心,而野心经常和阴谋在一起,这就难怪政治有时候会如此肮脏。 生活在美国的异乡人,他们对美国的感受,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们不敢相信美国公民竟可以谩骂总统,而美国总统却似乎早已习以为常。更为可怕的是美国总统的人身安全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大的保障,前几任总统被杀的事情至今想来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似乎总统一夜之间就由一个高级保护动物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可以肆意谩骂刺杀的人。当然,如果你想结交总统,在他们退休后,你完全这个有机会,因为退休后的美国总统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他们会和正常人一样去拍广告,去工作,因此,这个时候如何你想认识一下美国总统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到纽约吧!那个时代的纽约,对外来务工者并不怎么友好,你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打工者是如何在纽约生存的,言语不通就算了,关键是他们似乎还看不起你,致使你想要交流就更加难上加难。在美国,曾经办过一个学习中国文化的学校,但据统计,那些来学习的人,大多是华裔。美国人似乎对中国文化并不怎么感兴趣。 当然,本书也介绍了 美国的餐桌文化,政治观念,霸权主义及他们眼中的中国观。等等等等。 看完之后,我觉得 :生活在自己的国度真好啊!现在的中国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