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蒋大为被网友怼说到媒体自律和假记者问题
歌唱家蒋大为被网友们怼了,事情的缘由就是因为蒋大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衣哥朱之文算不得什么艺术家,只是一个靠翻唱几首别人歌曲的农民。网上顿时乒乓一片,说大衣哥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捐款140万,翻唱歌曲怎么了,这种爱国爱民的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然后又在网上反问蒋大为有没有捐款。确实可以用甚嚣尘上来形容。在网友们怼蒋大为的过程中,移民加拿大也是一个槽点,总的观点是:你一个背弃中国、一分钱不捐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评论已经捐款的中国人。
中国的网络从来不缺少情绪,任何事件发生,不管了解与否,一众网民上来就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进行口诛笔伐,其中不乏谩骂和人身攻击,这确实成了中国网民世界的一道风景了。过去的一些争论权且不去说,单就此次蒋大为在接受采访中谈到朱之文这一段,广大网民哪里知道被报道出来的只是整个采访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过激反应确实有失偏颇了。
我一直觉得商业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盘活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也导致思考偏差,特别是媒体,一旦过度商业化,对社会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一些非主流报刊或者新闻网站,将一些地级市的记者站变相发包给记者,由其另外成立传媒公司,以某报某地记者站和某公司两块牌子来运营。怎么做呢?在具体运营中,一方面也承担向主报提供区域新闻稿件,这体现出记者站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变相承包也是承包,必然产生经济关系,承包人肯定每年要向主报上缴承包款,媒体于是从一种公共舆论平台异化成经营平台,刚才我说了,这些发包给记者的地级市记者站为了经营方便、具体经营过程中开具发票的问题,一般会另外成立传媒公司。根据新闻法的相关法条,媒体如果以新闻合作的方式开展广告业务是违法的,所以这些已经承包出去的记者站具体做法一般是利用315、五一节、六一节等这些重要的纪念日或者节日,设计活动,以某某专刊或者专版的形式,在邀约社会实体单位推选先进分子进来的同时对区域内的企业展开招商活动,企业给钱以后,记者站以某报某地新闻的身份给予版面回报。特别是315和环境保护这一块。作为企业哪里了解,这些某报某地新闻的报纸根本不向社会发售,一般只是印制150到200份,每一期报纸给各个给了钱的企业一、二十份,其它的一部分用来给业务员作为外出开展业务的展页,一部分积存到年底也就当废纸卖掉了。企业心心念念的广告价值根本就没有,因为除了企业自己,根本就没有读者。媒体本身具备的话语权特性屏护这类记者站走向商业化,媒体本身具备的话语权特性也使很多企业或者单位不敢拒绝这些媒体记者站。表面上不以新闻合作来开展广告业务,实际上就是以新闻合作来推动广告业务,这让很多企业实在不堪其扰,但又由于惧怕而不敢拒绝。这是媒体商业化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一种。
另一种就是依靠吸引关注、吸引流量来博取企业加盟广告,这种一般以网络媒体居多,具体的做法一种是截取其中容易引起争论的部分模糊化概括后作为标题,以完整的内容和主旋律化的结尾来规避法律。另一种是视频类的,肢解完整的采访视频,截取其中会引起社会争论的部分加以博人眼球的标题。比如这个蒋大为对朱之文评论的视频就是居中截取呈现的。全程是一次活动过程中记者就中国声乐发展和草根歌手被热捧现象采访了活动嘉宾蒋大为,蒋大为的表述其实非常主旋律,其中对朱之文的评价并没有攻击的成分,实事求是的说,蒋大为对朱之文的评论是客观而且善意的。翻唱歌曲成名并一直依靠翻唱别人的歌曲赚钱,没有创作能力,本身是农民,这些都是事实。而且在后半段的采访中,蒋大为提出的加强院校艺术教育、努力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观点非常符合中国艺术发展的现实要求。但是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对整个采访掐头去尾,再加上引导化的标题,终于激起了易怒的中国网民群起而攻之的讨伐。为了博人眼球吸引商家加盟广告而罔顾事实,导致社会矛盾,这是媒体商业化给社会带来的第二种危害。
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应不应该市场化,这是一个伪命题,其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新闻是其社会功能的主要体现,广告是其社会服务的主要体现。由于其本身具备舆论监督的特性,因此新闻法中明确禁止媒体用新闻推动广告业务、和社会实体开展新闻合作等行为。那么具体操作呢?一些非主流的大报或者新闻网站将地级市记者站变相承包给私人,本身就有通过新闻推动广告业务的初衷,这么一来,媒体自律就成了空话,媒体监督也成了笑话。
机构设置的出发点着眼于经济利益,哪里还能确保这些地级市记者站内工作团队的素质。在大部分非主流报刊和新闻网站的地级市记者站内往往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工作人员持有国家新闻总署或者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其他工作人员在新闻领域都是海清,既未受过院校培训也没有记者证或者通讯员证,挂一个自行印制的过塑牌子盖一个章就外出以记者身份横行于社会。新闻法是有明确条文禁止未取得记者证或相关新闻采写资质证件的人员从事新闻工作的。事实呢?其实这些所谓的记者站由于其创收为主、新闻工作为辅的属性,除一两个持证人员妆点门面,其他都是依托平台利用舆论监督的记者名头拉广告赚提成的业务员,所以很多企业会发现今年登门的某报记者跟去年的不是同一个人,甚至这个月登门的某报记者跟上个月的也不是同一个人,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就是一个销售团队,人员流动量大不正是销售团队的特点吗?
过去十来年,国家有关部门每年都会进行关于清除假记者的工作,很多打着着记者旗号到企业和各社会实体招摇撞骗的骗子纷纷落网。按说,李逵年年打李鬼,李鬼早该被打扫干净了,可是为何年年打还会年年有呢?实际就是新闻打假的部门在打李鬼的过程中只是清理被举报的个人,而不是通过个案顺藤摸瓜找根源,清理掉以创收为出发点的变相承包给个人两块牌子经营的所谓记者站、规范新闻工作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