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红伶》是一部由让-雅克·贝奈克斯执导,罗兰·伯汀 / 理查德·波林热 / 弗雷德里克·安德雷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悬疑 / 爱情 / 惊悚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歌剧红伶》精选点评:
●极具风格化的影片,情节设计很具巧思,犯罪手法中混合了些法式幽默,不是特别禁得起推敲,但是很有趣,想想也没必要搞得很复杂很有逻辑。故事和整体风格非常搭配,仿佛差一点都会怪怪的
●我见过的最含蓄的床戏
●挺有意思
●浅薄的80年代确容易过时。
●怎样,不都是玩物
●2016.9.28二刷。随心所欲的好看,细节非常多。
●摄影是挺出彩,总体比《巴黎野玫瑰》好一点吧...
●拍的挺美,“巴黎野玫瑰”也看过的。
●music come and go~
●Her voice was his calling.
《歌剧红伶》影评(一):歌剧红伶
影片将黑色惊险片、言情片等纷杂的风格融为一体,摄影将场景表现得颇为奇特,有一种时尚和超现实的混合,被喻为法国新巴洛克风格的奠基之作,当年曾引起轰动,并引领了一段潮流,影片本身也取得票房和评价双赢结果。难忘的是影片中导演采取的大量暖色调唯美构图,镜头语言极为丰富细腻,气氛处理也扣人心弦,音乐的使用吸取了高雅和通俗各种类型,总之是一部风格独特的成功娱乐片。
《歌剧红伶》影评(二):80年代作者电影的开山之作
这部影片是法国著名导演贝内克斯最著名的作品之其一,也是80年代最有名的法国电影之一.
贝内克斯以略带黑色的笔调,讲诉了一个惊险故事,但影片又摆脱了传统黑帮惊险片的类型化模式,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电影创作样式.可以看出,以吕克.贝松的《地铁》为首的很多后来作品,都是在这部影片的影响之下产生的,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在法国80年代影坛上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相当于《低俗小说》之于90年代的美国影坛.
《歌剧红伶》影评(三):迷惑的混搭
与导演另一部《巴黎野玫瑰》比要差一些。我觉得问题出在故事情节上,过度追求随心所欲的写意,对于一个有关毒贩、盗版商、艺术家、歌剧明星、邮差之间的复杂人物关系每个都没交代清楚。稍微完整一点的是歌星和邮差部分,但中间叙事时很多段落偏离了主线。辅线人物设置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剧情的跌宕,为了把故事说圆。
在课上讲蒙太奇段落的时候讲到了这部电影。在邮差陪女歌星在巴黎漫步的MV式段落中,运用蒙太奇手法表现一段时间中两个人关系的一步步发展……不过,两人最后成为什么关系让人困惑。亲密的朋友?情人?或者什么?
角色上也很有意思,女性角色有三个,一个黑人歌剧明星,一个亚裔女孩,还一个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白人女侦探……这么设定这些角色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导演关于女性的态度完全没有展现出来~~
整个影片风格像是一个拼盘。前一段有法式警匪片的格调,到后面又拐向夸张的表现主义风格,中间还会有那种浪漫文艺段~~
查导演资料发现,他还是《美食家》的副导演,后来从副导演晋升到导演。《美食家》里的法国小老头我最喜欢了,路易斯·德·菲奈斯~~
《歌剧红伶》影评(四):窥视阴暗
可能从波德莱尔,或者是萨德开始,法国文艺就开始充斥着诱人的腐烂的气息,从此,渴求美的目光不再单纯的盯着晚霞与枫叶,而更多的洒向了五彩斑斓的垃圾、地铁、下水道、街角、苍蝇……
这部电影可以和《放大》,《窃听大阴谋》连一起看,或者《后窗》也行,本质上它们是一样的。
人在被异化的时候,就有找回真实的冲动,而什么是真实,估计没人清楚。在影片里,真实到底是什么?歌剧演唱家拒绝人为的机械化的录制声音,而邮差的包里却多了一份揭示黑帮秘密的磁带,黑皮肤的歌剧红伶和普通邮递员若即若离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后者和一个越南姑娘也玩着暧昧。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身边最熟悉的人有着另外一重身份,突然发现你最熟悉的书本或床褥里藏着惊人的秘密,估计欣喜和恐惧会一起缭绕着你原本麻木的心。
而这时候的危险也变得可爱,就像影片中抒情诗一样的追逐戏。
我们其实都想窥视,透过衣服,透过灰色的墙壁,透过车窗,透过手机屏幕,透过镜头。
因为潜藏在我们心中最大的超脱生活的乐趣,很可能就龟缩在最阴暗的大街的某个角落。
而艺术,比如歌剧,本质上跟角落里被遗弃的一片卫生巾,没有差别。
《歌剧红伶》影评(五):我的电影启蒙作品之一
“新巴洛克”风格到底是什么?我一直没想明白,估计是懒惰的影评人拿来归纳八〇年代初期百花齐放的法国电影美学风格的说辞罢了。事实上,八〇年代初期法国影坛上确实有三位风格独树一帜的导演初出茅庐,卡拉克斯、吕克贝松和贝内克斯。三人都几乎同时在八〇年代初拍摄出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卡拉克斯的《男孩遇见女孩》延续着新浪潮传统的黑白文艺风,吕克贝松玩的是未来主义黑白默片,而唯独是贝内克斯这部混合了类型元素与文艺气质的作品最令我心满意足。影片里多种元素的杂糅令观众咋舌:歌剧、惊悚片、警匪片、法式喜剧、黑色电影、浪漫爱情…我甚至怀疑这部影片一举成为邪典之作有不少科恩兄弟、昆汀,甚至格林那威等导演的功劳,因为情节中有太多他们后来成名作里大肆张扬的风格。在如此多元素密集登场的情况下,贝内克斯还能讲述清楚一个逻辑清晰的故事实属不易。
其实影片最值得一看的绝对要数那场在巴黎地铁下的追逐戏,令当年的我大开眼界之余,更令我对巴黎这个城市产生了无尽的幻想。之后巴黎地铁作为叙事的重要场景在吕克贝松的《地下铁》和卡拉克斯的《新桥恋人》里相继出现,似乎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三位导演类似的美学思维。
除此之外,这部影片的美术设计也值得留意:男主角的车库寝室、越南女子的公寓,全然混合了东西方元素,古典与现代美学的冲击即使在今天来看依然不显过时。然而,最打动我的还是要数电影配乐,Vladimir Cosma那张电影原声我是百听不厌的。每段旋律的起伏与变化,我至今都记得一清二楚,甚少听歌剧的我对片中的两段天籁的女高音演唱也难以忘怀。贝内克斯导演的电影配乐的水准很高,另外还有Gabriel Yared谱曲的《巴黎野玫瑰》也令我刻骨铭心。